心态决定言行,人际交往,没有一个好的心态是无论如何不会有好的行动的。无论是功利心太强,还是小人心态,都会把原本应该属于你的人脉拒之门外。换句话说,要想拓展人脉,打开心门接纳人脉,就必须把心态摆正,倾心交往。
偏见太盛之人绝对没人缘
要明白偏见是如何影响我们人际交往的,首先应该明白三个问题:
第一,什么叫做偏见?偏见是人们以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对某人、某群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
第二,为什么产生偏见?冲突理论认为:当两个人之间存在着实际的冲突时,他们彼此对对方都有威胁,于是这两个人间便产生敌意,并对对方产生负性评价。因此偏见是人与人之间实际冲突所无法避免的结果。我们可以降低它,但不能完全消除它,因为它是由一些不可避免的事实引起的。
第三,什么时候产生偏见?当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种利益却没有得到,并把自己与那些获得这种利益的人相比时,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最可能引起人的对立。
成功的人往往锻炼自己多从理性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从不盲从、感情用事。一个人如果做人有偏见,始终戴着有色眼镜看人,那么最终只能是得不偿失。
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总离不了观察人、评价人。而对人的看法、评价,又常常因自己所处的位置、所处心境以及思维方式的局限,免不了出现偏见,这样时常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个白人盲人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关于他自己的故事:
在洛杉矶种族暴动时期,他是美国南方人,从小就认为黑人低人一等,他家的佣人是黑人,他在南方时从未和黑人一起吃过饭,也从未和黑人上过学。到了北方念书,他有一次被同学指定办一次野餐聚会,他居然在请贴上注明“我们保留拒绝任何人的权利”。在南方,这句话就是“我们不欢迎黑人”的意思,当时举班哗然,他还被系主任抓去骂了一顿。有时碰到黑人店员,付钱的时候,他总将钱放在柜台上,让黑人拿去,而不肯和他的手有任何接触。
有人笑着问他:“那你当然不会和黑人结婚了!”
他大笑起来:“我不和他们来往,如何会和黑人结婚?说实话,我当时认为任何白人和黑人结婚都会使父母蒙辱。”
可是,他在波士顿念研究生的时候,发生了车祸。虽然大难不死,可是眼睛完全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了。他进入一家盲人重建院,在那里学习如何用点字技巧,如何拿手杖走路等等。慢慢地也终于能够独立生活了。
他说:“可是我最苦恼的是,我弄不清对方是不是黑人。我向我的心理辅导员谈我的问题,他也尽量开导我,我非常信赖他,什么都告诉他,将他看成自己的良师益友。有一天,那位辅导员告诉我,他本人就是位黑人。从此以后,我的偏见就慢慢完全消失了,我看不出是白人,还是黑人。对我来讲,我只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至于肤色,对我已毫无意义了。”
最后,他娶了一位黑人女子做自己妻子。
“我失去了视力,也失去了偏见,多么幸福的事!”这是这位盲人留给世人的最有哲理意义的话。
现在的社会是一种“多元”的社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做法不时在发生碰撞。我们必须得消除偏见,接受这种多元。这也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那么如何避免偏见呢?
1.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
倘若我们善于站在别人的位置上看问题,发表见解时,就容易取得人家的信任,并且从内心深处理解别人。此时,对别人的长处能够充分肯定,而对其不足之处则会有更多的体谅、宽容。只有消除了彼此间的偏见,才能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2.客观地看待别人
客观地看待别人,不以自己的好恶去要求别人,不固执己见,正是一个人胸怀豁达、富有修养的表现。善于体谅别人的人自然会生活在被别人体谅的氛围之中。“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倘若肯于站到别人的角度来说人,这样的“说”就能够更接近、更符合事实,使别人易于接受。这样,人与人之间的误会、矛盾就会少多了。
3.学会豁达。你必须懂得,任何人不可能要求别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出现。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本色。要学会豁达地接受别人。
有句话说得好,“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放下偏见就是远离无知,就是迈向人生真谛的第一步。
礼貌交际,提出合理要求
我们常说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心,否则交际就会受到限制,人脉交往就会遭遇挫折。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陷入了一个误区当中:要和别人交往,就不能向对方提出任何的要求。
很显然,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不要有太多的功利之心并不等于不向对方提出任何的要求,相反,如果是合理的要求,我们应该主动张口。不过在此要注意一点:讲究礼貌,维护对方的面子,照顾人家的意愿。彬彬有礼的语言是最好的敲门砖,可以让对方在不经意中,向你敞开心扉。下面这些实例,能让我们学到一些具体办法。
1.间接请求。
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例如使用能愿动词、疑问句等)以商量的口气把有关请求提出来,说得比较婉转一些,使人比较容易接受。例如:
“你能否尽快替我把这事办一下?”
比较:尽快替我把这事办一下!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间接的表达方式要比直接的表达方式礼貌得多,因而更容易得到对方的帮助或认可。
2.借机请求
借助插入语、附加问句、程序副词、状语从句及有关句型等来减轻话语的压力,避免唐突,充分维护对方的面子。例如:
“不知你可不可以把这封信带给他?”
比较:把这封信带给他!
我们可以发现,语言中有很多缓冲词语,只要使用得当,就会大大缓和说话的语气。
3.激将请求
通过流露不太相信能成功的想法把请求、建议表达出来,给对方和自己留下充分的退路、例如:
“你可能不愿意去,不过我还是想麻烦你去一趟。”
在请别人帮忙或者向别人提出建议时,如果在话语中表示人家可能不具备有关条件或意愿,就不会强人所难,自己也显得很有分寸。
4.缩小请求
尽量把自己的要求说得很小,以便对方顺利接受,满足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例如:
“你帮我解决这一步就可以了,其余的我自己想办法。”
我们确实经常发现,人们在提出某些请求时往往会把大事说小,这并不是变着法儿使唤人,而是适当减轻带给别人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便于自己启齿。
5.谦恭请求
通过抬高对方、贬低自己的方法把有关请求等表达出来,显得彬彬有礼、十分恭敬。例如:“您老就不要推辞了,弟子们都在恭候呢!”
请求别人帮助,最传统有效的做法是尽量表示虔敬,使人家感到倍受尊重,乐于从命。
6.自责请求
首先讲明自己知道不该提出某个请求,然后说明为实情所迫不得不讲出来,令人感到实出无奈,例如:
“真不该在这个时候打搅您,但是实在没有办法,只好麻烦您一下。”
在人际交往中,要知道在有的时候、有些场合打搅别人是不合适的,不礼貌的,但有时又不得不麻烦别人,这就应该表示知道不妥,求得人家谅解,以免显得冒失。
7.迟疑请求
首先讲明自己本不情愿打扰对方,然后再把有关要求等讲出来,以缓和讲话语气。例如:
“这件事我实在不想多提,可你一直忘了替我办。”
在提出要求时,如果在话语中表示自己本不愿意说,这样就会显得自己比较有涵养。
8.乞谅请求
首先表示请求对方谅解,然后再把自己的愿望或请求等表达出来,以免过于唐突。例如:
“恕我冒昧,这次又来麻烦你了。”
请求别人原谅,这是礼貌语言交际最有效的方法,人们常常使用这种方式来进行交流。显得比较友好、和谐。
总而言之,我们在请求别人时,应该找到上述窍门之一,不能因怕麻烦别人就羞于开口,否则自己就会一无所得。
多予少取,而不是少予多取
古人有一句话,叫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里所表现的是人的本性,而不是精妙的拓展人脉的原则。真正成功的拓展人脉的原则应该是尽可能地为对方着想。换句话来说,多予少取是正确的交往心态,而少予多取则很容易把原本可以到手的人脉推挡出去。
胡雪岩之所以能够广结善缘,拥有许多可以生死相托的朋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为人处事时总是要为别人着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
王有龄做上浙江海运局“总办”后,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海运局负责朝廷每年征收的粮食运往北京,原先这些粮食主要是靠漕帮经运河运达,但由于运河年久失修,加上干旱,沿路漕运不畅,粮食久运不出,朝廷已经开始严词催逼。如果王有龄完成不了这个任务,后果可想而知。
胡雪岩想到了一个办法:到上海就地买米,然后运到北京。王有龄甚为高兴,于是由胡雪岩出面,带了20万两银子,然后和张胖子等人向上海进发。打听到上海松江漕帮的通裕米行有十几万石大米刚好够数后,胡雪岩和张胖子来到松江漕帮总部。胡雪岩先打通松江漕帮当家人尤五的师父魏老爷子的关系,说好通裕的这批米先借垫给海运局,到时仍旧归还米。因为米价看涨,现在卖了很不划算。
但是尤五却有很多难处:帮里的亏空票填补倒在其次,眼看漕米一改海运,漕帮的处境异常艰苦,无漕可运,收入大减,帮里弟兄的生计,要设法维持,到处活动打点托情想办法,哪里不需要大把的银子花出去?这一切都全靠卖了这十几万石的粮米来应付。如今垫给了海运局,虽然有些差额,但将来收回的仍旧是米,与自己这方面脱价求现的宗旨完全不符。
胡雪岩察言观色,知道尤五有难处,便诚恳地说:“五哥,既然是一家人,无话不谈,如果你那里有难,不妨实说,大家商量。你们的难处就是我们的难处。我们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人家。”
尤五便感激地说道:“爷叔!你老人家真是体谅!不过老头子已经有话交代,您就不必操心了。今天头一次见面,还有张老板在这里,先请宽饮一杯,明天我们遵照吩咐就是了。”
但胡雪岩却不想这么做,他很认真地说:“话不能这么说!不然于心不安,五哥!我再说一句,这件事你们这方面能做才行,如果勉强,我们宁愿想别的办法。江湖上走,不能做害好朋友的事情。”
尤五沉吟了一会,终于讲出了自己的难处。听后,胡雪岩立即和张胖子商量,请信和钱庄放一笔款子给漕帮,以帮助他们解决眼前的困难,将来卖掉了米再还。张胖子很爽快地答应贷款10万两银子,尤五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同时也更佩服胡雪岩的为人来。胡雪岩人情练达、处事周到,善于为他人着想,帮人帮到实处,一下子就赢得了对方的信任与尊敬。
做事总要为朋友着想,这是人脉达人在与人交往时应放在首位的原则。一个人要想获得更多的人脉,就应该有一种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的习惯,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对方的利害得失与困难,再做出自己的决策,使自己的决定不仅有利于自己,同时也避免损害对方的利益,使对方容易接受,从而乐于和你交往。就像胡雪岩一样,在考虑到了漕帮的利益之后,不仅办好了事情,而且还获得了一大帮朋友。而正是这些朋友,在他日后的生意当中帮忙甚大。
多为对方着想,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赢得别人的尊重,赢得别人的真诚与友谊,并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为我们的人脉拓展赢得良机。
欺骗别人就是在害自己
在日常的交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人:满嘴谎话,撒谎成了他交往的主要手段。当然,撒谎表现在很多个方面,比如说吹牛、欺骗、找借口等。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都是一种“不诚”、“无信”的表现。孔子曾经讲过:“民无信则不立”。也就是说一个人没有诚信就很难生存。孟子也曾经讲过:“言而有信,人无信而不交”。就是说,一个人必须要兑现自己的承诺,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可言,那么人们也就不会去和他交往,最后的结果就是将自己与世界隔离,自己一人独食“欺骗”后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