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冯玉祥到达河南郑州时,看到政府机关团体会风不正、疲沓散漫、不守时间,就连汪精卫也不遵守会议时间,往往缺席或迟到。对此他极为不满,一气之下,编写了一副对联,让人送给汪精卫。联曰:“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不处在“革命”的历史阶段,但是守时的心态还应该摆正,否则不但不做好工作,也无法拓展自己的人脉。
2.把时间约定当成承诺去执行。
守时就相当于是遵守承诺,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就得去干什么,不能有所推托,更不能故意迟到,白白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特别是要和人约会,既然约定了一个时间,就得准时或者提前到达约会的地方,没有任何例外,没有任何借口,否则也就不需要约会了。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就是一个非常守时的人,他有一个习惯就是经常在下午4时的时候在白宫宴请国会议员,宴会过后就开始讨论国事。规定时间一到,他不管人是否到齐还是有没有人来参加,他一律准时开宴,哪怕只有他一个人也是如此,往往弄得迟到者十分尴尬。而华盛顿却毫不客气地说:“我的厨师只问预约的时间到了没有,从来不问客人到厂没有。”
另外,还有不把一切放在眼里的拿破仑,却也是一个对时间非常看重的人,他对遵守时间也是丝毫不马虎。他有次请手下几位将军用餐,时间到了,可是人却还没有到。他便一个人大吃起来,等那些人到了,他已经基本吃完了,更为厉害的是他对那几位将军说:“诸位,聚餐的时间过了,现在咱们开始研究事情吧!”
3.提高自己的时间意识。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呼唤着人们的时间意识。守时,理应是现代人所必备素质之一。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没有理由的不守时的人,素质都应该遭到怀疑。即便对方的学历有多高、身份地位有多高,从骨子里说他就是一个素质低下的人。
一次,前苏联领袖戈尔巴乔夫担心赶不上开会时间,就让司机开快车,司机因怕违章拒绝了他。戈尔巴乔夫干脆亲自驾车上路。果然,小车一会儿就被交警拦住,但警察马上又将车放行了。后来面对警官的责问,警察说:“因为车里面是一位大人物,所以放了。”“那是谁?”警官继续追问。“我说不准,”警察回答说:“只知道戈尔巴乔夫是他的司机。”
4.了解不同的守时标准。
当然,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守时标准。比如:拜会、会见、会谈等活动应正点准时到达;参加招待会、宴会,可正点到达或略迟二三分钟;对于特别正式、隆重的大型宴会千万不可迟到;参加会议或出席文艺晚会等,应提前到达。早到等于守时,也不要早到很久,会给别人一种不好的感觉。世界太多意外,搭车会迟,等电梯也会迟,所以时间一定要充分预备。
记住,准时只是下限,早到5分钟才能算是真正的守时。准点守时是基本的社会契约,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鲁迅先生说过,耽误人家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既然我们不接受别人的不守时,为什么却要不严格要求自己呢?
尽己所能,尊敬所有遇到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几乎每天都会碰到很多人。那么这些人能不能成为自己人脉圈当中的一员呢?关键的时候是否能够帮助自己呢?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去经营了。那么在遇到这些人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去经营呢?换句话说,如何快速地把别人纳入自己的人脉圈当中呢?有一条捷径:尊敬对方,给予对方所能给的一切。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们自然喜欢结交现在看来就很有价值的朋友,但是,谁知道明天的变化呢?我们为人处世,只有尊敬你所遇到的人,才能快速地把对方纳入自己的人脉圈当中,为自己所用。说不定,这些人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迈克是美国一个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因一念之差,投资的股票几乎尽亏,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收到一封信。信是一家公司总裁写的:愿意将公司30%的股权转让给他,并聘他为公司和其他两家分公司的终身法人代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找上门去,总裁是个40开外的波兰裔中年人。“还记得我吗?”总裁问。
迈克摇摇头。总裁微微一笑,从硕大的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一张皱巴巴的5块钱汇票,上面夹着的名片,印着迈克律师的地址、电话。
迈克实在想不起还有这么一桩事情。
“10年前,在移民局……”总裁开口了,“我在排队办工卡,排到我时,移民局已经快关门了。当时,我还少5美元申请费。如果那天我拿不到工卡,雇主就会另雇他人了。正在我发愁的时候,是你从身后递了5美元上来,我要你留下地址,好把钱还给你,你就给了我这张名片。”
迈克渐渐回忆起来,但是仍将信将疑地问:“后来呢?”
“后来我就在这家公司工作,我有钱之后,第一件事就想把这张汇票寄出,但是一直没有这样做。因为我单枪匹马来美国闯天下,经历了许多冷遇和磨难。这5块钱改变了我人生的态度,也改变了我的命运。所以,我得好好报答你,我不能随随便便就寄出这张5块钱的汇票,因为这5块钱不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了。”
迈克以5块钱买的“原始股票”,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所谓“投之以木瓜,报之以桃李”,只要我们试着去帮助那些暂时不得势的朋友,也会获得丰厚的回报的。当然,尊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又功利性的尊重,第二种是没有功利性的、发自内心的尊重。要想提高自己的人气、扩展自己的人脉,需要的是第二种的人脉。只有这样,别人才会真心愿意和我们交往,而不是把我们当成“酒肉朋友”。
赵迪曾任某公司总经理,每年年底,礼物、贺卡就像雪片一般飞来。可是当赵迪退职离休之后,所收的礼物只有一两件,贺年卡一张也没有收到。以往访客往来不绝,而这年却寥寥无几。
正在他备感寂寞的时候,以前的一位下属带着礼物来看他。在任职期间,赵迪并不很重视这位职员,这个人的来访,不觉使他感动得热泪盈眶。过了两三年后,赵迪被原来公司聘为顾问,他很自然地就重用提拔这位职员。因为这个职员能在没有利益关系的情况下,登门拜访,因此给赵迪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我们都知道,在失意的时候还相互扶持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这类朋友。一个人失势时,经常会遭到众人的漠视,原来与他交往密切的人都离他而去,如果此时你伸出援助之手,与之交往,他就会心存感激,铭记一辈子。对失势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就像对一个将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可以让他得到宽慰和支持。
从人生的角度来看,人们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背运是难免的。当人们落难的时候,正是对周围的人们,特别是对朋友的考验。远离而去的人可能从此成为路人,同情、帮助他渡过难关的人,他可能铭记一辈子。所谓莫逆之交,患难朋友,往往就是在困难时期产生的,这时形成的友谊是最有价值,最令人珍视的。
总而言之,无论站在你面前的是谁,如果可以的话,不妨就去尊重他,看重他,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毕竟世事无常,谁知道哪一天他会成为自己的贵人呢?
拜人为师,谢绝好为人师
一个人到底有没有魅力,除了是不是懂得尊敬别人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是否足够谦虚和低调。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人脉不佳,关键就在于他并不懂得谦虚,没有足够的低调,总是仗着自己的优势,对别人指手画脚,招来别人的厌烦。说到底,就是他们喜欢“好为人师”,过于高调。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对比:在别人需要你教导的时候,你去教导他,那么你是他的老师;当别人不需要你去教导而你却主动去的时候,你就是好为人师。
公元44年,马援是当时东汉帝国的新息侯和伏波将军,而同朝的梁松、窦固两人的父亲是马援的好朋友,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梁松和窦固是马援的晚辈。在一次出征之前,马援曾经告诫梁松和窦固说:“一个人富贵之后,应该想到以往贫贱的日子。你们如果不希望贫贱,在高位时要谨慎小心,时常想起我的话。”梁松和窦固听了,虽然心里有些不高兴,但碍于父亲的面子,也就忍了下来,苦笑着点头称是。
后来,马援生病在家,身为当朝驸马的梁松前来探望,在病榻前拜见马援,但是马援并没有把梁松当成驸马看,也就没有按照君臣之礼回礼,这让梁松心里更加不高兴,马援的儿子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在梁松走后,马援的儿子问马援:“梁松是皇帝的女婿,也是政府高官,部长级以下官员都对他十分敬畏,刚刚他来看你,你怎么不肯回礼呢,这可是欺君的大罪啊?”没想到马援说:“我是他爹梁统的老朋友,算起来是他的长辈,他的地位虽然尊贵,怎么可以不讲辈分,怎么能是我给他回礼呢?”
自此,梁松和窦固就慢慢拉开了和马援之间的关系。可是马援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还是在无微不至地“教导”梁松和窦固。当时,梁松、窦固和南越兵团军政官杜保来往密切。而杜保的个性非常豪迈、舒阔,喜欢行侠仗义,而马援的侄儿马严、马敦也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侠义之人,经常喜欢抨击、讽刺别人。马援又一次从边疆写信回来“教导”梁松和窦固:“喜欢议论别人长短,随意批评政治,是我最厌恶的事。龙述这个人敦厚谨慎、谦恭节俭,我敬爱他,也希望你们效法他。杜保虽然是一代豪杰,把别人的忧愁和快乐,都当成自己的忧愁和快乐;老爹去世时,前来吊丧的宾客络绎不绝,我也敬爱他,却不希望你们效法他。为什么呢?因为学习龙述不成,还不失为一个谨慎严正的人;如果学习杜保不成,没有办法拥有他那种气质,就会变成一个轻浮的人。”
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教导”让梁松和窦固厌烦不已,他们决定治治马援的这个毛病。机会来了,在一次作战中,马援选择路线错误,使得进攻受阻,并且因为产生瘟疫,人员伤亡很大。当时的皇帝刘秀非常恼火,下令派梁松担任监军官,追查马援的责任。就在这个时候,马援因为疾病缠身而逝世。于是梁松不顾长辈晚辈之情,开始疯狂报复,罗列一系列的罪状来陷害马援,其中就有那次病榻前不回礼的欺君之罪。见到这些罪状,刘秀火冒三丈,立刻下诏撤除马援新息侯的侯爵,并收回印信。
马援的妻子、儿女,受到这种可怕打击,惊恐万分,不敢把马援的棺木运回祖坟安葬,只好草草放在坟地西边,用土掩埋。平时的亲朋好友,没有一个人敢来吊丧。
马援的悲剧在在于他过于好为人师,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在古代君臣礼仪这么重要的年代,不把驸马爷放在眼里也就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更为严重的是在别人没有过错的时候还一而再、再而三的“教导”对方,这是犯了人性的大忌,而可悲的马援竟然不知道。
同样是教导,差别却很大。从中我们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发:人际交往中,不妨将“好为人师”变成“拜人为师”,这样不仅能让自己省去很多麻烦,还能让自己免于被别人厌烦的境地,将自己的人际关系处理的更好,更稳固。
试想,如果马援能把好为人师改成拜人为师,即便是说同样的问题,驸马爷梁松肯定不会怪罪马援,反而会称赞马援有见地,有经验。那么别说是马援,就是马援儿子也会平步青云,得到当朝皇帝的赏识。可是历史不可能有假设,悲剧就是悲剧,人性就是人性,我们后人只能从这场悲剧中得到必要的启示:做人不能过于热情的好为人师,而应该低调的拜人为师,这是顺应人心,也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法则之一。别人没有要求帮忙时,千万不要过度热心地去指点别人,因为“好为人师,最讨人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