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67500000053

第53章 华裔族群:语言、国籍与认同(3)

上面这些根据语言使用情况进行的分类可以适用于所有不同国籍的华裔——当然在同一个国家里不一定出现所有的类型。在马来西亚,华裔主要分为A类和B类,前者指接受中文教育的华裔。马六甲的笔笔人和不说汉语语言而说英语的华裔一起属于C类,吉兰丹的帕兰那堪式华裔则属于D类,虽然槟城华裔说的是涵化了的闽南话——但未达到帕兰那堪人的涵化程度——但他们在同类华裔中并不用马来语交流,所以他们应该是B类的“纯华人”。吉兰丹的帕兰那堪华裔已适应于在家讲涵化了的闽南话和吉兰丹马来方言。在马来西亚,华裔和其他族群的人一样,把英语作为交流语言之一,因此在使用马来语作内部交流语言的使用程度上,华裔与别的民族有所不同,能够进行区分。只有“芼芼人”(C、D型华裔)把马来语作为内部交流语言。

在美国,至少有A型和B型华裔,也有笔笔人(C型),即能说、读、写英语,不会一点中文的美籍华裔,我不知道是否有D型美国籍华裔。和马来西亚情况不同的是,美国接受从中国和其他地方来的华裔移民,其中很多是知识分子(wang,1991),这些人构成了与植根于当地社会的族群形成了鲜明对照的、受地方文化涵化程度较少的A类华裔族群,给A类华裔相应的中文书写和文化活动注入了活力。

世界各地的华裔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文明的传人,在汉字读写上,他们都是共同用中文进行书写,而现在普通话已经成为学习中文读写的标准语言。由于中文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密切,此外接受中文教育的华裔通常都是华文认同的中坚分子,这使得接受非中文教育的华裔产生了某种心理压力并且这种压力会继续存在下去。这种压力使得他们要学习一些中文,从而使自己在文化上更“华化”一些。

严格说,全球性的华人共同认同并不存在。华裔族群密切与各自的故乡认同——他们的出生地和公民权归属地,他们的认同是由他们在各自的国家社会中的生活经历而形成的。马来西亚籍华裔与旧金山美籍华人的内心主观经历明显不同,而不同国家间华裔的联系不断增多也确实凸显了这种不同,而且需要加以尊重。即使接受中文教育的马来华人与中国人或生活在菲律宾的接受中文教育的华人有很多共同的文艺兴趣,但他们作为华人的这种内心经历仍然有许多不同,他们可能同时觉得自己是马来西亚人、是菲律宾人等等。对一个马来西亚人而言,他的这种内心经历是形成于作为一个马来西亚人的经历;一个美籍华裔的情况也是相似的。

本文重点指出需要区分文化和族群意识,此外,区分华人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操普通话和喜欢中国文学的马来西亚籍华人不可以被视为比操马来语和喜欢马来土歌的芼芼华人缺乏马来西亚意识,他们皆与别的不同族群的马来西亚人一样,都有马来西亚意识,都是马来西亚人。族群与国家认同是客观的,不能用固定的文化特征的标准来衡量。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所有的国际主要媒体都是西方的,代表了工业大国的利益,海湾战争时期这些媒体按美国的意志进行宣传并联合起来就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倾向性。在华裔与中国的关系方面,这些媒体也很容易宣传某种思维模式,而这些思维是符合北半球工业大国利益的。1992年7月18日出版的《经济学家》杂志中刊登了一篇题为《海外华侨:一股动力》的文章(21~22、24页)。该文分析了海外“华侨”的经济实力和所扮演的角色,这个分析似乎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却是恶意的,有种族主义倾向的,不符合华裔们的利益,它暗示“华侨”们会服务于中国的利益,文章副标题写道:“五千五百万华侨是世界经济的一个大发动机,在带动中国前进的同时自己仍会变得更加强大。”开篇第一段文章还说“中国是有可能主宰21世纪的一个巨人。”然后还说“如果是这样,华侨——那些居住在中国国外的中国人——将会参与到这一系列的发展。”文章结尾说:“从华侨近期的经济热情中可以看出跨国华人经济在亚洲的影响力已在某些方面与日本抗衡,而且做好大飞跃的准备。”

首先,把中国内地之外的华人与中国香港、台湾的华人一起看作“华侨”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已经看到不同国籍的华裔各自认同,并在此基础上与别国的华裔互相来往。确实没有共同的跨国华人经济,也没有共同的跨国华人认同。把全球华人的经济利益归同到一起认为这是跨国华人经济并会为中国服务,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即使在经济事务上,如果中国成功地吸引了富有的海外华人去投资,那也是因为这些华人们像别的非华裔投资者(如韩国人、日本人)一样看到了那儿的商机而不是因为他们在政治上的中国倾向,也不是基于他们的华人情感。

总之,在语言、国籍和认同方面对全世界华人社区所作的比较性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华人文化和华人认同的相似性、多样性有所了解。关心时事的学者,有必要为传播他们的分析和发现,以纠正被曲解的有关华人族群特性的表述,尤其那些与中国(政府)相关的表述。

参考文献

{1}Dede Oetomo.(1998). Multilingualism and Chinese Identities in Indonesia. Jennifer Cushman and Wang Gungwu (eds.), Changing Id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11.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97-106.

{2}Godley,Michael R. and Charles A. Coppel(1990). The Pied Piper and the Prodigal Children :A Report on the Indonesian-Chinese Students Who Went to Mao"s China Archipel,39:179~198.

{3}Li Guolliang( 1991 ). Studies on the Identity of Ethnic Chinese in Postwar Southeast Asia: Consensus and Dissens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anging Ethnic Identities and Rel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Minority, organized by the China Studies Programme, De La Sale Univeseity and Kaisa Pant Sa Kaunlaran, Inc. ,8-10 November 1991, Manila.

{4}Selvan, T. S( 1990 ). Singapore the Ultimate Island: Lee leuan yews unfold story. Mel bourne :xieeway Books.

{5}Shellabear W. G( 1913 ). Baba Mala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nguage of the Straits born Chinese. Journal of the Straits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y,65:49-63.

{6}Skinner G. William (1964). The Thailand Chinese :Assimilation in a Changing Society. Asia,2 (Autumn) :80-92.

{7}Tan Chee Beng (1980). Baba Malay Dialect.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53(Part 1 ) :150-156.

{8}Tan Chee Beng( 1982 ). Peranakan Chinese in Northeast Kelanta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 Religion. Jouranal of the Mat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55(Part 1) :26-52.

{9}Tan Chee Beng(1988a). The Baba of Melaka:Culture and Identity of a Chinese Perana kan Community in Malaysia. Petaling Jaya (Malaysia) :Pelanduk Publications.

{10}Tan Chee Beng (1988 b). Nationbuilding and Being Chinese in a Southeast Asian State: Malaysia. Jennifer Cushman and Wang Gungwu (eds. ),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war II.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pp.139-164.

{11}Tan Chee Beng (1989). People of Chinese Descent and China:Attitudes and Identity. Solidarity, 123 (July-September) : 113-20.

{12}Tan Chee Beng(199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anging Ethnic Identities and Relations in Southeast Asia:The Case of the Chinese Minority,8-10 November 1991, Manila.

{13}Tan Liok Ee( 1988 ).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 in West Malaysia : Varying Responses to Changing Demands. Jennifer Cushman and Wang Gungwu(eds),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11.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4}Ton Mely G. ( 1987 ). The Role of Chinese Minortiy in Development : The Indonesian Case.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5 (3) 63-82.

{15}Wang Gungwu (1970).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 China Quarterly, No. 43. Reprinted in Wang Gungwu , Community and Nation:Essays o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Chinese. Kuala Lumpur: Heinemann Education Books(Asia) Ltd, 1981.

{16}Wang Gungwu (1979). China and the Region in Relation to Chinese Minortite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 Singapore ), 1,1979. Reprinted in Wang Gungwu, Community and Nations:Essays o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Chinese. Kuala Lumpur: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Asia) Ltd, 1981.

{17}Wang,L. Lingchi( 1991 ). Roots and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Daedalus,120(2):181-206.

{18}Wong Bernard P. (1979). A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Ethnicity and Survival Stratcgies. Singapore:Chopmen Enterprises.

{19}UCSTAM (1984). Huaren Jiaoyu Shiliao ( Historical Sources on Chinese Education ). 33rd Anniversary Publication of the United Chinese School Teachers"Association of Malaysia (UCSTAM). Kuala Lumpur:United Chinese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 of Malaysia.

本文根据着者对马来西亚的几个社区,特别是马六甲的峇峇人社区调研撰写而成。有关民族志资料,请参阅相关引证文献。

本文曾由原作者亲自校译,谨致谢忱——译者。

[作者简介]陈志明,1950年生于马来西亚,祖籍福建永春。1979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主任;冯光火,男,1966年生,翻译理论研究生,现为广西民族学院国际交流英语翻译。南宁,邮编:530006。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乐器

    中国古代乐器

    古人认为声音是圣洁的,音乐可以洁净人的思想、灵魂,创作和谐的音乐就是要和谐地使用“八音”,所谓“八音”就是指分别由青铜、石头、陶器、木头、竹子、蚕丝、葫芦和皮革制成的金、石、土、木、竹、丝、匏、革八类乐器。中国古人是按照乐器制作的材质来区分不同的乐器,正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凝聚了无数古人卓越智慧的乐器,在历史的深处。
  • 美不胜收:九寨沟

    美不胜收:九寨沟

    九寨沟神奇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九寨沟独特的地域人文历史。随着九寨沟名气一天天增加,世世代代隐藏于这里的藏民族和羌民族的人文历史,也逐步向世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 海派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海派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本书先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海派文学的三个途径;再从文学主题、文化人格、小说叙事三个方面研究海派文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最后,海派文学的现代性被纳入研究视野,传统文化参与了海派文学现代性的建构。海派文学是一种确立在民族文化底蕴之上的现代都市文学。与同类海派文学研究著作相比,本著作的特点是:著作首次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对海派文学做了系统研究,探究海派文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得出了几个新的结论。
  •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让我们走进古阿拉伯文明,总共分七章,浩瀚沙漠中的大帝国、神权体制下的阿拉伯、庞大帝国的政治统治、光芒四射的物质文明、光芒四射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阿拉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 天水八拍

    天水八拍

    天水是一座有着两千八百年建城史的老城,这里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相传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于此。伏羲始演八卦,拉开了人类洞悉宇宙机密的序幕。古人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诗人叶梓以细腻的笔触,沿袭八卦生六十四卦的体系,用抒情的笔调写下了老城天水的六十四篇文章。这些文字共分八辑,每辑八篇,相当于一爻一文,涉列了老城的风土、人情、美食、工艺、歌舞、名胜,既是一册天水人文手册,更是一曲唱给加速度的时代里的哀婉挽歌,呈现出缓慢的优美与温情。
热门推荐
  • 怪眼李强

    怪眼李强

    高三在读的李强;只因爸妈的公司被骗公司倒闭,曾经的风光就如过雨漂云。亲情,友情,爱情,学业,何去何从,李强能够帮爸妈的公司逆转乾坤吗?一次偶遇前世佛缘,《神奇的怪眼视解率》看穿人间善恶。横扫贪官米虫,赌赢千王赌赢赌石,赢万亿身家,战胜吸血鬼,男女间的情感行云流水,一腔热血只为亲情,友情,爱情,家园,国家世界和谐而守护,从此李强走进自己人生的万种坚险之路……
  • 隐世枭雄

    隐世枭雄

    他有血有肉有欲望,是厌烦杀戮的杀手之王,是修真界中的预言之子。回国开启新生活,从女副总裁私人秘书做起,一步步完成从人到神的递变!
  • 驭兽魔女养成记

    驭兽魔女养成记

    一份因欲念横生而牵扯的上代恩怨,却因复仇,而滋生出蚀骨虐恋,只需轻轻拨撩,便会灼痛于心间,百转千回。蝶谷中,她隐忍,她退让,而他,却一再触碰,她心底最柔软的禁地,于是,她沉沦,而他,却亦是由掌控者,生生迷失。然而,当封印十年的记忆骤然苏醒,恨意如潮水般席卷周身,深入骨髓的依恋突然因仇恨而拉开不可逾越的鸿沟,便注定,她与他,这一生,都回不到最初的生死相依。(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见习元气女神

    见习元气女神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在一个偷牛的最佳时辰,某王深情款款的向某神问道:“摇摇,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不喜欢吃香蕉吗?”,某神咬了咬牙回答道:“……没理由!”好吧,其实是因为它的颜色太像翔了。“那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喜欢我吗?”“这个呀!因为你不是香蕉呀!”几年之后,同样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同样一个偷牛的最佳时辰,某神使不怀好意的对着某神说道:“大人,小人昨天去求了个签,签上写着,在几百年以后,我的家里会发生一件大事,大人你说,会是什么事喃?”只见某神勾唇一笑,缓缓的说道:“这你都猜不道……肯定是你的坟让狗给刨了呀!”对此,某神使表示无语:“……”总之,如果你惹了她,她一定会说“”
  • 与细菌的战斗

    与细菌的战斗

    本丛书共8个分册,分别涉及考古学、海洋学、地震学、气象学、地质学、细菌学、地理学、军事学等学科,知识丰富,涉猎广泛。是一套具有活力、具有创新力的儿童科普读物。细菌真是非常讨厌的东西吗?但实际上,人类无时无刻也离不开微生物。微生物不仅是生态平衡重要的一环,也是生命世界的开拓者。本书选取了人类与细菌较量的故事,客观地评价了细菌的危害和益处。
  • 九重春:青城笙歌

    九重春:青城笙歌

    医仙伴毒鬼随,且看草民逆袭惊艳四方她是冷倾城亦是秋雨夜不怕扶摇直上九万里,只怕你当我是鹏
  • 北京诱惑

    北京诱惑

    杨尘在北京各圈子混迹经年,自恃洞察世事见惯风月,游离局外。在众人追寻成家的归属和立业的成就之时,他却施施然红粉丛中过,有情还似无情,无为而似有为。他和售楼小姐杨泓兄妹相称却情愫暗生,江南女孩儿蝴蝶的清纯与豪放令他欣赏,而模特沈黎黎不断沉沦的人生则让他感慨万千……美女环绕的他在众多权钱人物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妄图凭借智慧与清醒置身事外,不承想却掉进了一个官商勾连设下的圈套——奥驰中心这个大项目惹四方垂涎,利益驱使几大集团明争暗斗,引发巨大震动。地产大亨曾荃在此折戟沉沙,副市长马守节因桃色事件落马,各路人物卷入其中,成败得失又有谁说得清?
  • 我的养鬼生涯

    我的养鬼生涯

    养小鬼又名请神童,盛行与香港、泰国等地。众所周知的养小鬼法有:古曼童、镀金婴尸、追魂骨、晴天娃娃、佛牌…据传养小鬼可提升自身运气,能使艺人大红大紫、能使赌徒逢赌必赢、能使仕途一路平坦。我是一位灵异作者,情有独钟与养小鬼之法,为了验证养小鬼的真实存在性,我自己养了一只小鬼…用我的亲身经历与血的教训,来为你们讲述养小鬼是否真实存在,提升运势是否又真的只是传说……
  • 我在地狱爱你

    我在地狱爱你

    落凉山考古队,一个由有着各类特殊背景的一群人组成的考古队,意外发现地狱之门,一个地狱的世界呈现眼前,各种情感的纠纷,各种意想不到的惊人发现,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逐渐拉开序幕。。。。。。
  • 祸水魔仙生死劫

    祸水魔仙生死劫

    幻焰原是花神和火之魔君的私生女,后被带回天界。火神因与花神青梅竹马,不愿花神被人诟病,谎称幻焰为其与花神之女,幻焰得以留于花神殿,位列仙班。然而幻焰生性顽劣,又对火术操纵不精,导致花神殿焚毁。天君动怒,将幻焰贬下凡间,承受雷刑烈火之苦,却被天族太子瑾誉所救,互生情愫。幻焰转世名为紫瑛,在凡间时带给亲族各种灾难而被排斥,瑾誉化身为人,指引她往净月宫学习术法,并在一次又一次的危难中将她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