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板的用人哲学是:人才不好驾驭,不如奴才皮实、听话、好用;什么千里马呀百里驹,不安生,一跑起来就尘土飞扬、乌烟瘴气污染环境,哪有拉套的牛、看门的狗安份尽职守?在他们眼里,哪里会把你当人才,当人就已经谢天谢地了。一进门,就给你笼上辔,套上眼罩,要不就把你丢在哪个角落里不再闻问(好听是“锻炼”,不好听是“魔炼”)……反正是要想法子彻底磨去你的棱角、你的脾性,不折腾得你人不人鬼不鬼、甘当俯首贴耳、唯唯诺诺的奴才,是决不肯罢手的。否则,就得自个儿走人。
所以,一看到某公司在报纸上、屏幕里又是高薪又是诚聘,一天一个花样(作小人想,说不定是在变相炒卖),你可别上套!其实,他们哪需要人才,哪留得住人才?要不然,单以成本论,也犯不着成年累月常招不懈吧?嘿嘿,说不定,勾你过去就为了充一回门脸,或另怀不良(靓男当小白,美眉做小秘,当客户招待就更惨了)。
呼来喝去,把属下当佣人
员工是什么?是老板花钱请来干工作的人,不是帮你料理家务干杂差的老保姆、小阿姨。就算你是老板,钱比别人大,或者你干的就是酒楼宾馆,也没有权力让他们为你处理私务。可有的老板楞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你一指点他,他就跟你急:
“怎么啦?不一样是我花钱雇来的嘛,劳动劳动他们有啥值得大惊小怪的?”
有的是真不懂得家和公司的分别,有的却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这不——
我们的高大老板前脚还没迈进办公室大门,大着嗓门的呼喝声就已传遍了办公室里的每一个角落:
“莉莉,给我沏杯茶吧。”
“刘秘书,不好意思,这块毛巾太脏了,帮我搓一下吧。”
“高主任,把我的车开到地下停车场。给你,钥匙!”
“钟总,我的笔记本电脑搁哪儿啦?明天要用,快给我找找。”
就不知道,晚上回家,会不会叫谁跟着,帮他在床上扶那玩意儿?
……
奇怪吗?不奇怪!很多公司的每一天,都是在这种吩咐、命令下拉开序幕的…
好就好在,咱们这位高大老板,平时待人宽厚挺能罩着员工,没啥坏心眼儿,在属下员工面前不怎么摆谱儿,不是存心作践人。所以,他的属下(上至总经理下到保洁员)就算被他呼来唤去当佣人驱使,大家伙儿也还不至于跟他较真,戳他的脊梁骨。
要是换个老板,或者换上一帮有知识有文化很高秆(或很有自尊,很在意自己面子)的员工试试?就算不会当面直言顶撞,当众让老板的下不来台,惹不起,躲得起,拍屁股走人,总可以吧?要是因为这点毛病,弄手下走马灯似地换人,这生意还咋做,公司还咋开呀?!
可是,就有不少老板刚挣俩大子儿就把自己蛮当回事儿似的,一天到晚摆出一付高高在上,手握“生杀大权”,如入无人之境的臭架势,把手下员工一个个地看成“家里的佣人”。
说他不懂人的心理吧,他还不服气,逮着机会也能得巴得巴个两天三夜,说自己出身底层,早就把人心摸得透透的,生意才做出来的;说他懂吧,他光懂得琢磨消费者的购物心理了,压根不懂员工心里也同样装着自尊和面子,或者压根儿就没把员工的自尊和面子当回事儿。
你要是真的跟他讨论人的自尊和面子,他就更急了:
“自尊?面子?都是些什么东西,能当饭吃当钱花?没这点儿厚脸皮,没一点心理承受能力,能出来混吗?能混出个人模狗样吗?我这是帮他们、练他们呢,懂不懂?”
敢情!他就是凭着厚脸皮和不要自尊才当上老板的,也难怪他们一朝得势便爱作践人,原来,在他们的心底里早就憋着一股子气儿呢!
当然,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老板心底里都心存此理(岂有此理的理),也不知道是不是所有老板的心里都有扫不干净的地方,但是我知道,凡是真有能耐干得成大事的老板都不是这样的,至少表面上还能礼待下属把下属当工作中的伙伴来看。不尊重别人的人,怎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有俩钱就得瑟、坐井观天的小老板们,肯定不懂!不想弄懂!也不必懂!
朋友们,睁大眼睛看看那些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板(国内也很不少),有哪个是靠卖厚脸皮卖自尊出人头地的?是哪个是靠着“把员工当佣人”作践下属做大的?就连那个在业界臭名昭著被称为“坏小子”的甲骨文公司老板,再怎么喜欢过河拆桥杀功臣,却也不会把属下当佣人使唤。
老板与属下员工,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应该完全界定在平等协议关系和工作关系上,是工作伙伴,不是主仆关系。
不尊重下属的老板,下属能尊重他?
肯定不会!即使会,也不长久。一有另外的饭辙招手,就会另投别怀。许你不仁,就不许他不义?
《尊重》一书的作者是莎拉·劳伦斯赖德·福特说:
“我很久以后才发现爸爸的秘诀。他通过付出尊重来获得尊重。他对任何人的说话和倾听方式是一样的,不论那个人是在斯普林山谷擦皮鞋的四年级孩子,还是一位主教或大学校长。他对你是谁和你非得说的话极为感兴趣。”
把属下当小鸡养
说起来呀,我有的时候真的不得不佩服一些老板的体力时间之充沛,以及他们的精细化程度——无论是对手下高管、中管还是普通办事员,交待起工作来总是那么不厌其详、不惮其烦,就像个碎嘴老婆婆对三岁小孩子那样叨叨个没完,就差抱在手里喂奶了。与其说是精明强干,还不如说是视属下如顽童。
今天,孙老板的心情实在是好得不得了,一大早就把会计主管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吩咐他尽快将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做出来。按说呢,这位陈会计也是一位已有二十多年工作经验的会计师,做个资产负债表本是他职分范围之内的工作,而且每个月都是要做的,对他而言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可是,我们的孙老板似乎本不这么认为,所以总是反反复复交待个没完:
“老陈啊,这两天,你把这个月的资产负债表给我做一下,看看如何才能确保各个部门不发生超支的情况。你看,这是上个月的资产负债表,你看,这一列的金额超过了3万,这一列超过21万,或者这两列的和大于这边的数字时——”
整整花两个小时,孙老板总算完成了资金负债表的讲解,讲解的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中每一列的内容、它们的作用以及自己想要得到的(其实根本没在意过的)东西,还有这些信息的使用者、求解其一数字的公式等等,等等——而真正想要老陈做的工作,只不过是希望他在完成当月报表的同时,把某几列加总数与另几列加总数作一对比,以便对资金使用情况心中有数,以采取措施控制支出,对资金进行合理调配。可结果弄得陈会计哈欠连天一边点头称是,一边苦笑不已,而孙老板的意图,却是一点也没弄明白——因为他实在扯得太细、扯得太远了,中心思想不明确、不集中。
尽管向一位已经执行过不知多少遍、对本职工作熟悉得不能再熟的员工作一些补充交待,不会有什么害处,但有必要扯进这么多的细节吗?尤其是对专业人员,就算你再怎么精通,难道还能比他们更精?而且过多的细节只会让人更加云山罩迷惑不解,而不会令人倍受启发。
钱,越多越好;话,越简洁,效果越好。
的确,作为老板,是应该在员工身上花些时间,多了解他们,多与他们沟通;也应当让员工弄清楚你对所下达的所有工作的所有要求,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是,在布置工作任务时,如果你总是这样“脍不厌精,食不厌细”,那就很可能造成三大问题:
①涉及过多的细节,无异于划地为牢,不留余地地让属下按照你所划定的路线图行动,属下根本无从得到锻炼和发挥;如果你总是把嚼过饭喂给属下吃,属下如何能够体味到工作的乐趣?
②如果你总是面面俱到,把属下放置在一个毫无挑战和承担风险的环境里,那么,你的属下将会丧失工作能力、工作动力、面对问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永远无法独立工作,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奴才;因为,当一个人长期处在无菌室中时,就会慢慢失去自身免疫力,再也无法抵御普通人可以应对自如的病菌和病毒,成为一个废人。
③过多的细节、琐碎的信息会让人应接不暇、无法消化,从而冲淡了话题的核心主旨,可谓得不偿失。
如果工作、任务实在太过复杂,或者做老板的实在无法放心,或者一下子很难解说明白,那么,我认为你不妨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去做,以便将一项任务或工作分解成一系列很单纯、容易理解的指令,循序渐进逐一下达:
首先一个步骤是,阐述该项任务的基本特性。
目的是要替属下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①“任务的目标是什么?老板所期望的结果又是什么?”
作为孙老板,目的是控制支出,需要老陈做的,就是将何部门支出大多,何时会发生超支的情况单列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警”。
②“为达到这一目标,我还需要什么?”
老陈所需要的,早已包含在月报当中,只不过是要对月报当中的几项关键数据引起重视,如何提出预警。做报表,不用老板去教;而费用支出又不归老陈管(作为会计只能提供决策参谋和信息,不能替老板作决定,更不能插手管理)确实离题太远,让人莫知所支云。
③“我该怎么做?”
怎么做本来就会计的专长,根本不用老板再去指手划脚。
④“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
作为孙老板,可以告诉老陈,他将运用对方提供的审查报告来调整部门的支出。
第二个步骤是,答疑解惑,填补属下在理解上的空白。
当一项任务执行一段时间,出现一些问题或属下对此任务存有疑问,而且单靠你所给出的上述基本信息,属下无法自行解决这些问题和疑问,那么,你就必须再向他提供一些有关该任务的细节或背景,以帮助属下加深理解:
①孙老板可以向老陈指出:财务月报的目的是提供预警信息,如果已经或可能超支的项目与部门,以及具体超支数字,不另行标出或单列,就有可能发生错漏或者无法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而错漏和不重视可能会导致公司在资金运作上出现决策失误。
而且,如果实际发生的费用与报表的记录之间存在时差,那么预算计划中剩下的资金看起来就会比实际的多。那么老陈就会意识到,自己应该向老板提供更切合实际的财务报告。
②如果陈孙老板只打算让老陈提供财务支出预警信息,而不准备让他对此进行监控,那么,就没必要让他对此有更精确的了解;如果孙老板打算让老陈来对支出情况进行监控和微调,那么,就必须让他了解公司将如何运用他提供的信息,这会对老陈很所帮助。
最后一个步骤是,如果你想让员工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也是非常合乎情理的。一方面,可以让属下参加正式的培训,以胜任很复杂或很重要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属下与将来可能会跟他们打交道的员工一起工作,了解他们的工作憎况,以及如何获得他们的支持,如果与他们协作配合等等。
当然,如果,你想把一个专家培养成奴才或傻瓜,不妨像孙老板那样舍本逐末;如果你想把一位新手培养成某一方面的专家,那么,还是按我列出的步骤从头开始吧。
恨不能在属下的脖子上系根绳
说一个男人心眼太小,疑神疑鬼,我们通常会用“恨不能把老婆拴在裤腰带上”形容他。可是如果一位老板整天盯在员工后面,一刻不见就追问不已,恨不得在属下的脖子上系根绳子,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早上,蔡老板上班以后,没看到他的秘书小陈,就急得猴颠屁股地到处打听:她上哪儿去了?
这不,小陈一回来,就被叫进了老板办公室:
“你是怎么搞的?小陈,今天早上上班之前,你跑到公安局去干什么?不事先打声招呼也就算了,可怎么也不不个打电话告诉我一声?难道你不明白,明天我要出差,还有许多材料要整理吗?还有,万一我有急事出去,有人打电话来找我,或者有客人登门拜访什么的,我该怎么办?”
“等一下,等一下,老板。我在这儿少说也干了五年了吧,先后也在好几位副总手下干过,哪一次不是随叫随到?没过几天,我都得跑一趟公安局,看看上个月公司那起失窃案有没有什么新进展,这你又不是不知道!犯得着早请示晚汇报吗?五分钟不见我,就问个没完,你都把我当成什么人了?”
像这样管头管脚的,蔡老板既不是发明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也许,可能这样做才叫管理到位?才叫精细化管理(张瑞敏认为“管理无小事”,看来在某些人眼里得改成“管理无大事”了)?
我也见识过不少这种对员工须臾不肯放松、须臾不肯离开,管理如此到位的老板,但令人奇怪、不解的是,生意似乎也不怎么正比。与那些得了胃溃疡、糖尿病却依然精神抖擞的老板不同的是,诸如此类老板的手下,虽然看不出有病,但大都却像经霜的茄子,既没声音也没精神。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俗话说,惯出毛病;难道管也能管出毛病?
其实,比较准确地讲,应该是不会管、不懂管却又要硬管,管出来的毛病:
许多老板既不明白(是真的,不是假的)自己为什么要花钱聘用属下?也不知道花钱请人来干什么?凡事都要自己来做,是不是有点冤大头的意味?
其实,不管是为了让钱花得值,还是保佑自己多福多寿,大可以充分利用手下资源——尽可能地让属下做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自己把把关拿拿大主意,不要整天高举着鞭子,不要凡事干预,不仅可以炼兵,可以让属下发挥潜力,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偏这么多事,把属下管得灰头土脸的,像个孙子似的。等到自己实在累得抬不动腿了,真想用到属下的时候,却发现,不知从啥时候起,属下一个个地成了马尾巴毛穿得提不得的烂豆腐!
真是,不是奴才吧,让你急;真成了奴才吧,也让你急!
大多做老板不仅信不过属下,而且时刻提防着属下。可是,如果你要求下属早请示,晚汇报,一举一动都得征得你的许可,不允许员工有任何不同意见,不等于是在告诉员工:你信不过他们?
心理学认为,你认为他是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于是,你的担心很快就会成为现实:你不信任别人,别人就会做出不为你所信任的事情来。当你盯着手表计算员工用饭时间是否超时,员工们就会开始同你玩游戏,看看老板到底可以容忍超时多少时间。当你举着鞭子巡回督查时,员工们就不必再为自己的工作细节负任何责任——因为他们知道,出什么差错,你自然会发现的。
大多数老板认为人都是自私懒惰、自甘堕落的,只有当老板高举鞭子、定出一两百条处罚规定,员工才会产生工作动力。
于是,有这样一位老板,每天早上都要把属下叫到办公室里,让他们汇报一天的工作计划;一天结束后,又要他们写一份当天工作进度的报告;晚上等所有员工回家之后,还要亲自到各办公室(他要求,不管是总经理还是部门经理或者是办事员,只要是有办公桌的,都不能让锁)翻检一遍办公桌抽屉,看看是不是——至于他找什么看什么我当然无法知道(不好乱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