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对身外之物总是漠然视之,缺乏热忱。热忱能使你更加喜爱人生,而缺乏热忱的人却很难获得成功。
热忱比能力更重要
美国19世纪哲学家兼诗人拉尔夫·沃尔都·爱默生曾经说过:“每一个伟大的时刻,都是热忱凯旋的时候。”“没有一桩丰功伟业不需要热忱的支撑。”
今天,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认识到了这句话的力量。而这当然也就影响到了他们的选才标准。
公司的领导们普遍认为,热忱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卓越的能力。到处都有聪明但一事无成的人,原因就在于他们虽然有做好工作的条件,但由于他们对工作,甚至对整个生活都缺乏足够的热忱,因此他们往往缺乏韧性,缺乏一钻到底的精神,更缺乏主动性。只有热爱工作、投入工作且满怀热忱的人才能有所成就。
有一次,某外国公司老总请教一位友人——纽约中央铁路公司总裁弗德烈·威廉森,问他挑选高级干部是不是主要看能力。因为一般人都会认为,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这些人的能力。但这位友人的回答听起来却让人有些惊奇。
“成功者与失败者,他们的能力与聪明才智其实差异不大,”弗德烈·威廉森说,“如果两个人各方面条件都相近,那么,更热忱的那一位一定能更快达到成功。一个能力平庸但是很热忱的人,往往会胜过能力出众却缺乏热忱的人。一方面,他的热忱能弥补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只要有热忱,他一定会努力工作、勤奋学习,从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挑选人才时,我对是否足够热忱的重视甚至高于对能力的重视。”
我们大部分人都在半醒半睡地生活着。为什么你不在每天早上对自己说:“我爱我的工作,我将把我的能力完全发挥出来。我很高兴这样活着——我今天将要百分之百地活着。”
为别人服务会产生热忱——许多有能力的人选择低薪的社会服务工作和其它工作,而不去从事比较高薪的职业以赚取更多的钱,就是例证。
“我最需要的,”爱默生说,“是有个人使我做我能做的事。”
将你的热忱导向成功的方向
热忱和积极心态以及成功过程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汽油和汽车引擎之间的关系一样:热忱是行动的动力。
你可运用积极心态来控制你的思想,同样的,你也可以运用积极心态来控制你的热忱,以使它能不断地注入你心灵引擎的气缸中,并在气缸内被明确目标发出的火花点燃并爆炸,继而推动信心和个人进取心的活塞。
没有热忱的人,就好像没有发条的手表一样缺乏动力。一位教授说:“成功、效率和能力的一项绝对必要条件就是热忱。”热忱这个字源于希腊文,是“神在你心中”的意思,一个缺乏热忱的人别想赢得任何胜利。
热忱是一股力量,它和信心一起将逆境、失败和暂时的挫折转变成为行动。然而此变化的关键,在于你控制思维的能力,因为稍有不慎,你的思绪就会从积极转变成消极。借着控制热忱,你可以将任何消极表现和经验转变成积极表现和经验。
真正的热忱是发自内心的热忱,发掘热忱就好像是从井中取水一样:你必须操作抽水机才能使水流出来,接着水便不断地自动流出。你可以对于你所知道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付出热忱,它是积极心态的一种象征,会自然地从思想、感情和情绪中发展出来,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随心所欲地从内心里唤起热忱。
为了使你对目标产生热忱,你应该每天都将思想集中在这个目标上,如此日复一日,你就会对目标产生高度的热忱,并愿意为它奉献。詹姆土说:“情绪未必会受理性的控制,但是必然会受到行动的控制。”积极心态和积极的行动可提升热忱的程度,你必须为你的热忱制定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一旦你将你的热忱导向成功的方向,它便会使你朝着目标前进。
热忱的力量真的很大!当这股力量被释放出来支持明确目标,并不断用信心补充它的能量时,它便会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并足以克服一切贫穷和不如意,你可以将这股力量传给任何需要它的人。这恐怕是你能够用热忱所做的伟大工作了,激发他人的想象力,激励他们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和无穷智慧发生联系。
做个有人情味的人
生活中有许多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做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此类人大多会被抛弃,没人愿意再给他帮忙;他去施恩,大概也没人愿意领受他的情。
某君便有一个这样的朋友,是很好的例子:
“我有一个高中三年的同学,而且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们进入了同一所大学,刚开学,她就主动地当了班级干部。有人说:地位高了,人就会变。自从她上任后,见到我,有时干脆装作没看见,日子久了,我们就疏远了。但她有时也突然向我寻求帮助。出于朋友一场,我总是尽心尽力地做我所能。可事后,她老毛病又犯了,我有了被利用的感觉,却无奈于心太软。就这样她大事小事都找我,其他朋友劝我放弃这份友情,这种人不值得交。当我下决心与她分开时,她伤心地流下泪,她除了我竟没有一个朋友。”
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是永远交不到真心朋友的。
要让人觉得有人情味,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与朋友多待在一起,最好是“泡苦水”
人们在一起共事时,大家同舟共济,共同的命运把彼此连在了一起,只要采取合作态度,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最容易产生感情的。特别是在困难环境中,彼此相依为命、共渡难关、情谊深厚,可能终身难忘,交情将更为牢固。比如,当年不少知识青年从城里到乡下插队,几年中大家一个锅里吃、一个炕上睡,哪一个人受了欺负,大家一起为他鸣不平,如此心心相印的共同言行,必然转化为深厚的感情,铭刻在各自的记忆中,不管日后分散天南海北,做了什么工作,但谁也不会忘记这段交情。
共事时间长也可以形成深厚的交情,有时相处时间并不长,但只要同心协力,相互支持,彼此关照,能引起对方的好感,同样可以建立难忘的交情。
2.培养与朋友的共同兴趣,以达到“趣味相投”的目的
有时候因为共同的爱好、兴趣,也可能成为彼此交情的纽带。
3.杜绝“一次性交际”的心态及行为
毋庸置疑,在某些“实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谓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烟,我给你几块钱,就像借债还钱,概不赊欠。这种一次性的交际行为看似洒脱,实则包含了太多的困惑与无奈。诚然,受助者也许在短时间内不愿再次开口求助,而实施援助行为的一方其实也没有必要固守“事不过三”的古训,当人家确实有困难而无能为力的时候,尽管你已经帮助过他,尽管他不好向你开口,但作为知情者,你不应无动于衷,而不妨再次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事实上这种“后继有人”的交际行为能够赢得更大的“人情效应”,即使受助者一时无力给你回报,但你的行为风范,你的崇高秉性,已被更多的人所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