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如果没有实际有效的办法,仅仅依靠劝告你是不可能跨越鸿沟的,而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人类必将发现自己正不由自主地滑向可怕的深渊(生活水平低下,儿童教育落后,国家间的危机,等等)。
我们需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跨越已有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鸿沟,需要新的原则来指导我们努力地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在这个过程的每个阶段,你都要重视创造性的发挥,在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基础上做出决定,拿出信任的态度来判断事物。
也就是说,尽管知识和信息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是需要的,但我们必须明白仅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就是力量”这条长期被人们信守的格言,应该被创新思维的新格言所取代:知道如何使用知识才是力量。
在当今社会只有新的信条才是适用的,因为对于各种层次的知识和资料,社会都必须找到使用它们的最有效、最可行方法。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每个人最为关心的就是人类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和价值观,因为它们总是在你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它们使人类的行为更加趋向于具体的目的性。也就是说,它们在人们从事的每一种生活和工作的激动和规律中,都起着改造观念和衡量行为的作用。但对于不同的个人和组织,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和价值观是迥然不同的。我们认为,创新思维是建筑跨越鸿沟的最好桥梁,是你完成由知识向实践转化的最好方法。在另一个领域中,它又是将技术和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最好方法。人工制品、体系和关系是我们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结果,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证明:不管它是以什么形式出现,是原始的泥制砖坯、现代的摩天大楼,或是一个组织中的结构关系。人类假想、价值观和目的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人工制品、体系和社会的相互作用,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知识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产生了,在跨越鸿沟的桥梁上,知识和价值观起着沟通的作用。这座桥梁就是我们用以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思考方法。
要注意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一个人一生中所能掌握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要成功,不仅取决于掌握知识的多寡。而且取决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
“知识是产生杰作的基础,也是力量的源泉。”人们要成功,就必须有足够的知识作为基础和前提,人类知识总量在急剧增加,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体系日益庞杂。与此相矛盾的却是人的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一个人一生中所能掌握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因此,人们要成功,不仅取决于掌握知识的多寡,而且取决于知识的结构是否合理。
合理的知识结构都可归入以下三大类:
1.金字塔型知识结构。这是一种传统的知识结构。在此结构中:
第一层次是一般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语文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外语知识、哲学知识、政治常识、经济常识、法律常识、体育常识等。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基本知识素养。它是与专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一层次的知识越宽广、越扎实,就越能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
第二层次是专业基础知识,它是与专业直接相关的知识。以物理专业人才为例,它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普通物理实验、复变函数、电子学基础、电子学实验、计算机应用等,它是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延伸,这些基础打得越深厚,就越能把自己造就成为专业型人才。
第三层次是专业知识。这个层次的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可能做出成就。它是从事科学研究的资本。例如,物理专业包括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实验、固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本专业学科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研究工具和基本资料。
第四层次是主要专业知识。例如,物理学专业中的原子核物理,包括原子核物理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发展前景等。它是专业知识中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决定性条件,这个层次越精深,就越能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金字塔型知识结构,易于把宽厚的知识集于一点,从而突破主攻目标,取得卓越成效。它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宽厚性、专业知识的精深性和主攻目标的明确性。但这种知识结构不太适应那些需要较大开拓性的工作。
2.网络型知识结构。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网络的“中心”。它主要包括基本管理理论和基本管理科学知识。
第二部分是与专业相近,直接作用于专业的应用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社会技术系统、社会合作系统、应用系统理论、群体行为、合理选择、人际关系、管理科学、管理经验总结及分析等,这是管理人才的主要专业知识。
第三部分是与专业相距较远、间接影响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是管理得以实施的外部环境的有关理论。它包括工业工程理论、政治学理论、一般系统理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艺人类学、决策理论、经济理论、心理学、数学、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经验等。
网络型知识结构,侧重于专业理论的核心作用和有关系统知识的相关性,强调发挥专业知识的决定作用和整体知识的协调作用。具备这种知识结构的成功青年能在较大范围内吸取所需的营养,发挥其潜在的才干。
3.帷幕型知识结构。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不同、职责范围不同,所应具备的各种知识的比重也应不同。一位法国管理专家法亚尔认为,对于从工人到总经理这样一些企业人员,所需具备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技术、管理、财政、商业、会计、安全六个方面。
但是,知识结构是与时俱进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殊社会需求,这些社会需求决定了社会最需要具有何种知识的人才。如果能把握住这一点,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成功便会向你招手。
一个追求成功的人,必须随着时代和奋斗目标的变化而不断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价值;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需求,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也不尽相同。善于根据社会需求而随时调整自己的人,才会常胜不败。在建立知识结构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合理性。
客观事物具有普遍联系,遵循这一原则建立知识结构,能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增进理性记忆和应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思路畅通、有所创见。一个人的知识应由具有相关性和规律性的知识组成。这些系统内容上有必然联系的“思维组合体”,是相对安全的。你得对一些已有的知识系统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并在完善知识结构上花一些精力。
2.动态性。
知识结构相对来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就要求你在充实自己的同时,各类知识都应有所发展,不应有所偏废。据统计,人类知识的总量,每隔5~7年便要翻一番,即知识的总体结构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与此相对应,个人的知识结构也是处于动态发展中的。
3.简约性。
如果知识结构不简约,必定使大脑负担过重,从而妨碍独立思考,不利于创造。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自然界的基本原理是屈指可数的,有效的知识结构应是极简约的,而不是庞杂的。华罗庚说过:“书要越读越薄。”把书真正读懂了,形成了知识结构,那便简约了。但是简约不代表贫乏,而是“精粹中的简约,简约中的精粹”。
4.自调性。
不同的人在知识结构上也存在差异,而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人们应该针对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自动地、随时地调节知识结构,这是知识结构的动态性特征要求的。欲成就事业的人应该在这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
5.实践性。
加强实践,知识才能更加有效地得到利用。因此,实践不仅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途径,同时也是一条原则。
让知识造福于人类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它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