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67800000030

第30章 佛的情理佛与真理(1)

一、佛的世界

佛教指出人不是孤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密切地互相联系,犹如无数盏灯光的错综交织,每一盏灯光都照满了空间,但光与光之间上互不妨碍的。大乘佛教提出了“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的广义群众观点。《华严经》中对此观点尤其解释得详尽和丰富。

而这种光是发自每个人的心,其光源就是内心的真理。人不应当只从外界物质探求真理,而应当向内心里去探求真理。佛教认为心物本来是不能分为二个体,但以心求物,那末心劳而物质失真。如果先净自心,使自心不参加扰攘的外境,那末对于一切事物,方能如理观照,非但能了知它的真相,而且可尽其大用。

佛教何尝不讲求物质文明,诸佛国土,如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黄金为地、七室为树、楼阁庄严、备极崇丽,衣食服用,俱臻胜妙。但向外探求而得的,心既然不净,必至累心而生贪嗔淫杀之毒;如果向内探求而证知灵光独耀,那末自心便起清净妙用,物不累心,必能转物,乃有慈悲喜余之乐。所以持戒是佛家治心初步方法,那就必须在物质方面作种种助缘工具,则又有钟、磐、鱼、鼓、幢、幡、香、花,

以及伟大庄严的佛像、清净的禅堂斋堂,那些无非帮助治心的工具,正如化学实验室中的试管、煤油灯、滤水纸等各种仪器工具,也无非供实验之用,并不是像一般人所想象,以佛像为偶像,为崇拜祈福之用。

2、修成正果

佛教讲的道理、虽是讲“出世”,但此“出世”并非是脱离、逃避现实世界,而是要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这和“入世”精神并不抵触。

佛经上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也就是说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佛的人,都不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人类,而去“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一个人要想成佛,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种“悲”和“智”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着的。

虽然佛经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佛国。但只要了解佛法真谛,佛的最后目的是“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并不是要人人逃避这个现实世界,都躲进西方净土里去享福。

3、慈悲为怀

佛教认为一切宗教,只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分别。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所裨益,否则这个宗教早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也被时间的浪涛所淘汰。

在佛法传世的近三千年中,佛教一直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佛教从来没有过。

公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当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为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因此,和谐才是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

从这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象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

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你要爱你的仇敌”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同,尽管出自《圣经》,但佛教也认为合乎教义,并不排斥。

佛教的信仰是合乎理性的,佛教不是独断信仰的宗教,所以不否定“外道”(异教)的应有价值。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并且已对佛法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以后,纵然要他改信其他的宗教,也是办不到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应当也是佛法的传布者,对于宏扬佛法来说,对于宗教比较学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想的佛教徒,应该具备若干程度的异教知识。

因此,正信的佛教徒,虽然自信佛教的宗教价值超胜过其他的宗教,都不歧视其他宗教的宗教价值。虽然,佛教把佛教以外的宗教一律称为“外道”,但依照佛教的尺度衡量,除了佛教之外的一切宗教都合乎五乘,这五乘都是善的。人乘与天乘虽未解脱生死,但行了五戒十善,都属于人天的范围,能为人天的善业而努力,当然不能看作是罪人了。

所以,佛教虽然鼓励异教徒的信徒改宗佛教,佛教却从来不用排他的手段去摧残异教,这在二千五百多年的世界历史,可以找到答案。

4、脱离苦海

宗教可使人类求到善,犹如科学使人类求真,艺术使人类求美。从这劝人为善的基础上,人们顺理成章地认为佛教的“苦”和基督教的“罪”是一样的。

佛教讲三界的生死是苦海,众生的感受,无非是苦,而修行的目的,是在脱苦;基督教讲人类都是罪人,是由于人类的第一对祖先——亚当与夏娃,不听上帝的警告,而偷吃了伊甸园的生命和智慧的禁果,所以人类有了生命和智慧,但也得罪了上帝,上帝要惩罚亚当和夏娃的子子孙孙,都要受苦,这就称为人类由第一代祖先遗传下来的“原罪”,基督徒信仰上帝,原因是上帝派他的独生子耶稣上了十字架,代替“信他的人”赎了罪。

事实上,佛教讲的苦,与基督教讲的罪,根本地毫不相干的两回事。佛教所讲的苦,是由众生自己的业感报应而来,与上帝毫无关系,与祖先也无瓜葛。众生由于无明之惑产烦恼,而造生死之业,由于生死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正在感受生死之苦的生死之间,又因生死而造无明之惑;就这样:由惑造业,由业感苦,因苦生惑,惑业苦三者,连成了一个生死之流的环状,头尾衔接,周而复始,永无了期。因为惑是苦的种子,业是苦的阳光空气水分,苦才是惑与业的结果,也唯有结果才是真正的感受。所以佛教把生死之流,称为“苦趣”、“苦海”,所以要求超越这个死之流而不受生死的束缚,自由生死,自主生死,不生不死,便是解脱的境界。

不过佛教求解脱,并不是靠佛菩萨的救济,佛菩萨只能教导我们如何解脱,却不能代替我们解脱,因为佛教不承认众生是由上帝的惩罚而得罪,尤其不承认人类祖先的罪会遗传到子孙身上,正象“罪不及妻孥”一样简单明了。上帝不能代人赎罪,也象“我吃饭不能使你饱”。佛教脱苦的基本方法是戒、定、慧的三无漏学:戒是不应作的不得作,应作的不得不怍;定是心的收摄,不使放逸,也不使懈怠;慧是清明的睿智,认清了方向,努力精进。所以,佛教的脱苦,决不等于基督教的乞怜上帝代为赎罪。

5、上帝有好多个

上帝这个名词的意义,非常广泛,有宗教的上帝,有哲学的上帝,宗教的上帝有好多,哲学的上帝,也有好多。耶教说中国儒家的天,就是耶教的上帝。其实中国儒家的上帝,是泛神哲学的上帝,是只受人爱而不能要求它爱人的上帝,是“不可知”的。耶教的上帝是人格化的神,是外于宇宙的创造主,是万能的主宰神。

关于宇宙的起源,先期的宗教也好,哲学也好,往往是相信神化的。希腊以宙斯为众神之主,罗马以裘比特为众神之主……中国道教的上帝是玉皇,这与儒教的上帝不同,与耶教的上帝不同……

若以佛教的天帝观来衡量,道教及回教的上帝同于佛教的利天主,耶教的上帝(从摩西、耶苏、保罗到奥古斯丁、已升了几级),同于佛教的梵天主,印度教的上帝同于佛教的大自在天主,忸利天是欲界的第二天,离人间最近,梵天是色界的初禅天,大自在天是色界的最上一天。

看来,佛教的确承认上帝的存在,但都不相信上帝是宇宙的创造主。所以佛教徒根本不崇拜上帝。佛教徒相信,三界之内的一切善神,包括上帝——二十八个层次的天主在内,其实都是佛道中诸天。佛不认为上帝有创造万物的能力,也不承认上帝有主宰众生祸福的权威。佛教看上帝,也只是六道众生之一,不过由于他们过去世中所修的福报,而使他们生在天上享乐罢了,纵然上帝参与人间的祸福事业,那也是由于人类自身业力所感而来。

6、婚姻与佛教

佛教没有种族歧视或宗教歧视。宗教信仰虽与家庭生活有密切关系,婚姻又是组成家庭的基础。但对一个佛教徒而言,并不要求首先改变了对方的宗教信仰然后再行结婚。但是,一个正信而有修养的佛教徒,必定能在婚后的夫妻生活中,促成对方来改信佛教。不但不能够要求配偶的对方首先放弃原有的宗教信仰,甚至可以先去投合对方的宗教信仰,结婚之后再来潜移默化,转变对方的宗教信仰,这就是先使自己同于他,再使他来同于己。

当然,婚姻是终身大事,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佛教并没有要求佛教徒利用婚姻作为传教的手段,乃至造成不幸的结果。所以,婚姻的主要条件,不应该是宗教信仰,而是彼此之间的情投意合。因此,如果没有把握感化对方,最好选择同一信仰的配偶,如理组成佛化的家庭,否则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导致婚姻悲剧,那是很不幸的。

组成佛教化家庭,虽是佛教徒应有责任,万一由于信仰不同而坚持他的不同信仰,一时之间又无法改变他的信仰。那末,宗教的容忍,应该能使互相尊重各自的信仰。正信总比迷信好,有信仰也比没有信仰好。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是信仰归信仰,夫妻归夫妻;寺院(教堂)归寺院(教堂),家庭归家庭。因为,佛教本来就不是家族化的宗教,而是自由的宗教。佛陀不障碍他人信仰外道,佛陀不反对他人供养外道。

二、佛与天伦

1、右肩担父,左肩担母

孟子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是不少人认为出家是大不孝行为,佛教的僧尼不讲“天伦”认为佛家是反孝的宗教。

其实,佛教对于孝顺父母的教训,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可谓多得不胜枚举,佛教不但不反孝,而且是极崇孝的。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

据经载,佛的一位罗汉弟子,名叫毕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贫穷,想以衣食供养,但又不敢,请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第子们开示:“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又有一位迦叶佛时叫难提波罗的贫苦工人,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实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为了奉养双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宁可做陶器来维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事实上,佛教的修持,虽以出家离欲的出家生活为可贵,但也并不强制人来出家;甚至在戒律之中有明文规定,父母不允许的,便不能出家;如果父母贫穷而无人奉养时,出了家的儿女,仍应尽心奉养,否则便得重罪。

佛教的孝道观念认为人在生死流转之中,今生固然有父母,过去未来的无量生死之中,也有无量无数的父母,孝养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济过去未来的父母。在菩萨眼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无不众之受生(梵纲经)所以菩萨道的实行者,广度众生,等于孝敬父母。佛教从现在的父母为主而推及过去未来的三世父母,而广度众生,其实是报父母恩的扩大,那叫做报众生恩,是由父母而推及众生的。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孝养父母,然后再去布施放生及供养三宝。

同类推荐
  • 净空法师说《佛教故事》

    净空法师说《佛教故事》

    本书汇整净空法师于各次讲演中所引用的公案因缘故事,使读者通过这些深含哲理的故事,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佛解人生

    佛解人生

    本书是梁启超撰写的研究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经典之作,从史学角度来阐述对中国佛教兴衰流变的看法,以及佛法之于人生的意义。是梁启超佛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
  • 心中月

    心中月

    从书中你可以领悟出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启示,从而助你打开蒙尘幽暗的心灵。万行法师言:古之成佛者,不惟有虔诚的信佛之心,还必有坚韧不拔的学佛之志。自古道:“信佛容易,学佛难。”即信之又学之,是走向圆满独一无二的途径。所谓“信之”,就是要终生不渝,矢志不移;所谓“学之”,就是要学习佛的崇高品质,学习佛的超凡意境,学习佛的博大胸怀。修学佛法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使自己在心态、情操、体能、智慧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升华。只有真正地了知佛法,明确见地,才会真修实证,走进走出。信而不知即学者,乃迷信,非智信。惟有信学合一,方可迈入成佛之道。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热门推荐
  • TFBOYS永远的约定

    TFBOYS永远的约定

    你曾说过你最喜欢我的笑容,但是为什么最后却让我遗失了那些笑声?你曾说过你最喜欢我的天真,但是为什么最后让我失去了最初的模样?你曾说过会一直保护我,为什么却要把在我身上说过的话实践在她的身上?但是,我不会忘了我们的约定,那个既搞笑又伤心的约定!
  • 天魂噬神

    天魂噬神

    在修魂的世界里,炼魂者是处于人类金字塔顶端的一群人。张浩然,两世为人,两世生父为其起名“浩然”,愿其一身浩然正气,不行罪恶之事。可第二世,刚降生的他却被人们冠以毁灭之子的称号。他,曾抛头颅、洒热血;也曾与人类为敌。当他挣扎于正义和邪恶之间,这一切竟是……被操控的命运……被游戏的人生……“看我逆天亡神,我命由我不由天!”——张浩然小狐将为大家呈现一个精彩纷呈的炼魂者的世界!炼魂者基础三个境界:引魂境,武魂境,智魂境!……每天稳定两更,每更3000字,下午、晚上各一章,偶尔爆发,很快养肥,大家放心收藏。
  • 绝色宫女是王妃

    绝色宫女是王妃

    半路相识,被弃洞房之夜的王妃;目的不寻常,貌美如花的宫女;江湖新人,神秘宫主,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三个人,竟是同一个人。看她游走不同男人之间的本事,看她的真实目的,看她如何让皇叔侄对立,看她最终情落谁家。--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道无止尽

    道无止尽

    无良宅男张枫带着一颗隔三差五就向着自己体内塞功.法的火球穿越到了修真世界,虽然没有得到什么《御女心经》之内的牛叉功.法,不过当别人还在为一件灵器,道器拼死拼活的时候,张枫却已经拥有了海量的仙器。当别人正在为了一个美.女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张枫却已经被美.女给逆推了很多次。用张枫的话说:“我一点都不想被逆推,逆推一点意思都没有!然而面对着美.女师傅她们那强大的武力值,我也只能被逆推!”
  • 花灵殇

    花灵殇

    她是黄泉路旁指引花,本该绝情绝爱,却一见神将误终身。他为爱盗取观音圣水,却遭背弃,被打入轮回变为凡间太子。她为了寻他,来到人间,他却总是不懂她,将她伤了又伤,最后她们……
  • 玉水天煞

    玉水天煞

    传闻昆仑诸峰之巅,有天光投下的地方,便是传说中的通仙之途,若能通过,则可白日飞升成仙。但天帝有命,凡是靠仙光成仙之者,被贬东海,囚禁千年.....昆仑仙派玉英,以斩妖除魔为己任,千年来引得不少求仙者加入。六岁便被送往玉英派求仙的少年,拥有着极高的悟性,如何才能在这神魔并立的时代逐渐成仙。
  • 花间骄子

    花间骄子

    对于美女,宁滥毋缺是他的宗旨,但是摘得有刺玫瑰多,哪有不伤手?他却能在万花丛中,做到沾叶不湿身。他是何方神圣?华夏国国家主席之子,为了寻找神秘失踪的弟弟,隐姓埋名潜入民间,一路风尘,方觉民间美女如云。阴谋暗杀敌人,他谈笑挥手间,强虏灰飞烟灭;美女,太子女,萝莉投怀送抱,却让他英雄难敌四手,不由痛呼:“不要迷恋哥,美女多,谁来助我?”
  •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宝匣仙缘

    宝匣仙缘

    世俗武者少年杨凡因一只神秘的宝匣而家破人亡,再追回宝匣找出真凶后因一次偶然而进入修仙界,却意外发觉自己本是仙灵之体,可以修炼任何功法,在追求仙道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无数奇缘,并逐渐揭开了神秘宝匣的真面目,灭岛国战强敌拨开重重迷雾,阴谋浮出水面。
  • 纨绔萌妃世无双:邪尊宠上瘾

    纨绔萌妃世无双:邪尊宠上瘾

    她是皇城脚下的纨绔女混混,容颜倾世,风华正茂!他是睥睨天下的狂妄邪尊,偏生将她捧于掌心,细细安放!她狂,她傲,她嚣张跋扈;他疼,他宠,只为她一人。“只要迷儿想要,我便给!江山为聘天下为媒又何妨?”“万千独宠皆有时限,这般信誓旦旦以往同哪个姑娘说过了?”“此生只迷儿一人,只要迷儿不离,生生世世绝无时限。”不日,他却亲手将她送至他人手中。“迷儿,我知错了。”“想要我原谅你,除非你在这儿跪到我满意为止!”纤细食指刁蛮的指着地面。门外:“男儿膝下有黄金,尊主连皇帝都不曾跪过,怎会跪姑娘?”“我们老大乃无价之宝,岂是区区黄金能够比拟的!”她可否比拟黄金,只有门内两人知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