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67800000023

第23章 佛门(2)

化法四教(藏、通、别、圆)的“藏”即三藏(经、律、论)“别”教是专对少数有佛教修养的人讲的。“通”教所讲内容是由“藏”教提高到“别”教的过渡。其中既包括较深奥的道理,也包括浅近的佛教原理。“圆”教是为修持涵养最深的人讲的最高的道理。

化仪四教是根据众生的才能,智慧来决定进行说法的方式。对利根人(聪明人)就直接讲大乘顿教的佛教原理,如华严时所讲的;对钝根人(接受能力比较迟钝的)就先说小乘,逐渐引导他们的接受佛教的宗教世界观,如鹿苑时的四阿含、方等时讲的佛教教义都是对钝根人进行“渐教”时采用的;秘密教,天台宗谓佛有一种神秘的能力,使在座同时听讲的人听到的道理,各随自己程度不同,互不相通,都能有所收获。不定教是佛根据不同情况,运用神通力量,使听众有不同的理解。

2、华严宗

华严宗以阐扬《华严经》而得名。与智同时的终南山僧杜顺,开创华严宗,著《华严宗法界观门》,是为华严宗的观法。华严宗建立宗派,确立名,却应当从法藏开始。(643—712年)武则天命法藏开讲《华严经》,很得武则天宠信。于是法藏参与政治活动,得到三品官的奖赏,死后赠鸿胪卿。他又曾为唐中宗,唐睿宗授菩萨戒,得皇帝门师的地位,王公贵族都对他恭顺,声势极盛。

武则天为了做皇帝,请法藏在宫廷讲授新经,在经序中再三重复她做皇帝符合了佛经的预言:“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记: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戾披祥。《宝雨》之文后及。加积善余庆,俯集微躬。遂得地平天成河清海晏。殊祯绝瑞,既日至而月书;贝叶灵文,亦时臻而义洽。”

法藏在讲授《华严经》时,忽然觉得“讲堂及寺中地皆震动”法藏立即向皇帝报告。武则天又一次利用这一奇迹作了一番自我宣扬,她批答;“斯乃如来降迹,用符九会之文;岂朕庸虚,敢当六种之震。”

华严宗三传弟子澄观,为唐德宗门师,活了一百多岁,临死召集大弟子们传授秘诀说,“你们……勿迷陷邪心,勿固牢斗争(无诤)……对镜(见物)无心,逢缘不动,你们就对得起我了。”意思是要弟子们勿固执一边,与人斗争,把事物看作虚幻不真,是非无动于心。《华严经》是一部大经,他讲得纯熟,著作丰富,又与人无诤,不牵涉人间是非,得到帝王公卿的尊崇,秘诀就是如此。

“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就是说,被认识的对象(尘)不是独立于人的认识外的第一性的存在,它只是作为主观认识的对象而存在。主观认识(心)才是客观对象的基础(因)。主观认识的对象和主观认识的作用发生关系(因缘和合)才产生世界(幻相)。所以又有:“尘不自缘,必待于心;心不自心,亦待于缘。”之说。认为主观认识(心)和客观对象(尘)是互相影响的。在华严宗看来,没有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只有说尘和心都有“待于缘”。正如“尘是心自现;由自心现,即与自心为缘。由缘现前,心法方起。”所说。

华严宗根据《华严经》提出六相:总、别、同、异、成、坏,来说明世界事物的互相依存,制约、数量、变化、消灭过程的关系。以舍(房子)和椽(房子上面摆瓦的木条),两者的关系来说明“总相”和“别相”

“何者是总相?”

答:“舍是。”

“此但椽等诸缘,何者是舍耶?”

“椽即是舍。”

“何以故?”

“为椽全自独能作舍故,若离于椽,舍即不成,若得椽时,即得舍矣。”

照此说,椽即是房子,瓦也是房子。对于缺瓦的房子的椽只是一根一根的木头,不算做椽;叫它做“椽”时,它不是房子的组成部分了;瓦也如此,房子的一椽一瓦都是房子整体的一部分。缺了一椽一瓦,就不叫做房子。所以说:“若缺一缘,余不起成,起不成故,缘义即坏。得此一缘,令一切起成,所起成故,缘义方立。是故一缘是能起,多缘乃果俱是所起。”

在“成相”与“坏相”这一对范畴里,“成”就是“坏”,“坏”也就是“成”。“由此诸缘,舍义成故。由成舍故,椽等名缘。”这是说,房子不是由众缘构成的;房子的构成是由众缘的相互支持,促成的结果。同时,这种相互促成的关系中又具有相互抵消的消极关系,对构成房子起着不利作用,即“坏相”。坏相者,“椽等诸缘,各住自法,本不作故。”这是说,构成房子的相互促成的缘(条件),同时又是对房子起消极破坏作用的缘,如椽、瓦……等部分,各自保留它们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各个部分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整个房子说,则有消极破坏作用。因为各个构成房子的部件如果更好地体现它们自己(为瓦,椽……等),就要从房子整体中分离开来。所以叫“坏相”。

三、菩提本无树——禅宗

1、木棉袈裟

“禅”是天竺语Dhyana一词音译的简称,意为思惟修,静虑。佛教把禅定看作修持佛法的重要途径之一。禅定就是安静地沉思。

天竺人菩提达摩,梁武帝时,从海道来到中国。从释迦牟尼起,历代师弟以心传心,不立语言文字。他自称是天竺禅宗的第二十八祖。他带了一件木棉袈娑来,以此为历代传法的凭证。由于达摩不合南朝重义学的学风,便转到北方传播他的禅学。达摩的禅学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所谓见性成佛,意思是觉悟到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如此修证,是最上乘禅。达摩教人首先是安心,安心的方法是修壁观,要人心安静象墙壁那样坚定不移。其次是发行,即一、报冤行(逢苦不忧),二,随缘行(得乐不喜),三,无所求行(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四,称法行(法即空无之理,谓无心而行)也就是说,他教人从认识上脱离现实世界(舍伪),追求超现实的真如世界(归真)。不但目无,还要无他。达摩认为人类之所以未能接受真如,就是人类的无明、容尘障之故。达摩的“行入”的四种修养方法:“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诉。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报怨行劝人们放弃一切反抗外来压迫的企图,做到“逢苦不忧”。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随缘行劝人们放弃对外界是非善恶的分别,不计痛苦和快乐,把一切幸运和不幸都看作命运早已决定了的。第三,“无所求行”教人放弃改善当前生活的任何要求和愿望;第四,“称法行”教人按着佛教的基本教义(法)去行动。

达摩法虽说离言说相,离文字相,但仍以《楞伽经》为依据,所谓安心发行,都是逐步深入的修行法,所以达摩所传的法,实际就是渐修法,当时随他的弟子甚众,其中有一个“博通群书,尤善老庄”名叫慧可的僧徒,达摩认为堪充法嗣,要他表示舍身命的决心。慧可自己斩断一臂以表示诚恳,达摩才把这件木棉袈裟付给慧可,

据史传记载,达摩传法于慧可,慧可传法于僧粲,僧粲传法子道信(579—652年),道信传法于弘忍(601—674年)第五传弘忍住黄梅县(在湖北)双峰山,门徒多至千人以上。据说,他的本领是“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这和庄周思想很接近。弘忍门徒中,神秀早为上座并为教授师。一日,弘忍宣传要选择法嗣,令门人各书所见,写成一偈,让弘忍挑选。门人都推崇神秀,不敢作偈。神秀夜间在壁上写了一个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见偈,唤神秀来,说你作此偈,只到门前,还未入门,你回去思改,再作一个来,如入得门,我付袈裟于你。神秀回房苦思数日,作不得新偈。一个舂米行者(未剃发、在服役的人)慧能,不识文字,请人代写一个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又作一偈说:“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静,何处染尘埃?”从空无的观点看来,慧能的空无观比神秀较为彻底,因此,弘忍选定慧能为嗣法人,秘密给他讲《金刚般若经》教他带着袈裟急速逃回新州(广东新兴县)原籍。一件袈娑从神秀手边突然失去,当然不肯忍让。从此,禅宗分南北两宗,慧能在岭南传顿教,被称为南宗、因慧能传得木棉袈裟,徒众又盛,门徒之一的神会,冒险到北方争夺正宗地位,最后南宗的正宗地位得到公认。

2、菩提只向心觅

《六祖法宝坛经》中有一首流行更广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里,慧能的觉悟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由主观决定的。他认为要求解脱,不能向外面寻找原因,只能向自己的内心找寻,所以他又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处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他分明告诉人们不要向现实世界中寻求真如,不要对现实世界的不合理不满;痛苦的根源在于自己的业。只有佛的真如,才能得到解脱,他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向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又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这些特点,恰恰隋、唐时期其他宗派所缺少,而为禅宗独有。禅宗自慧能以后,开始放弃了佛教的经典,不但不坐禅,而且也不念经。

“王常侍一日访,同师于僧堂前看,乃问‘这一堂僧还看经么?’师云‘不看经’。侍云:“经又不看,禅又不学,毕竟什么?”师云:‘总教伊成佛作祖去。’”

慧能认为旧的坐禅方法,“住心观净”“长坐不卧”是错误方法,《坛经》指出:“住心观净,是病非禅”。又说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慧能的禅学,表面废除了禅定修行方式,而实质却扩大了禅定的修行范围。因为禅定的目的,在于通过禅定的方法,达到否定客观世界真实性的目的。如能从思想意识上,从世界观上达到了否定客观现实世界,又何必一定要用禅定的方法呢?

当时广州制旨寺,有一印宗法师讲经,僧俗听众三千余人,慧能混在听众中。一日,僧徒辩论幡动的意义,一僧说,幡是无情物,它因风而动。一僧说,风幡都是无情,如何得动?一僧说,因缘和合,所以动。一僧说,幡不动,风自动耳。慧能大声停止诸人辩论说:“你们说这个动那个动,都不过是你们自己心动罢了。”印宗法师在屋外偷听、大惊。第二天找到慧能,即拜慧能为师。慧能得到印宗等人的拥护,才开始宣扬南宗宗旨,与神秀的北宗抗衡。

慧能的南宗,否认外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认为这些变化都是由于人们主观意识来决定的。

当时,道一在怀让门下,专事坐禅。怀让是慧能的大弟子之一,而道一原是北宗僧人,后来弃北投南。他坐禅仍是北宗的修行法,而南宗却要打破这种修行法。有一天怀让取砖在寺前磨。道一问。“作什么?”怀让答,“磨作镜。”道一说,“磨砖岂能成镜。”怀让答,“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正所谓“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禅宗认为“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这便是慧能所说的见真佛解脱颂”所谓见真佛,就是众生心有觉悟即成佛,心有迷惑佛即成众生,因为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成不成的关键在悟或迷。禅宗认佛在心内,不在心外,心外的佛全是假佛。慧能甚至否认修行必须出家,也不须戒、定、慧。

南宗宗旨,不外净心,自悟四字。净心即心绝妄念,不染尘劳,自悟即一切皆空,无有烦恼,能净能悟,顿时成佛。由于慧能不识字,他不受佛教经论的拘束,采取佛教各经论中合用的句子,摆脱烦琐的解释,凭己意作出新解,大大丰富了南宗的话头。正如《坛经》解释四乘说:“见闻诵读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无杂、且离法相、作无所得,是最上乘。”所谓最上乘当是指南宗的禅法。最上乘离一切法相,即心是佛,心外无佛,也就是说我即是佛。

南宗创造佛,性质不异于庄周书中所称的真人至人,是创新的中国式佛教。同于天竺的佛被赋予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至高权力。强调心即是佛,我即是佛。提倡无心的禅法,“但能无心,便是究竟。”无心就是要无一切心,就象真如的本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于是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辨,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南宗教人要无心,但仍强调要有自己的眼睛,“须具自眼,莫依他人作眼,须具两只眼,照破两头事,莫只带一只眼,向一边行。要向无佛处,坐大道场自己作佛。”所谓无心,只是口无所辨,避免是非的一种表现,内心却是并非无心,所谓具有两只眼,照破两头事,说出观察事物不受片面牵制的方法。如谓兀兀为愚,如聋如哑,心如木石,目的是要人内无一物,外无所求,佛也不求,求佛菩提皆属贪欲,做个自由自在的人,也就是这样才算作佛。

禅宗认为凡人之所以无明,不理解真如,都是由于存在着“我”“法”两种偏见,也就是“我执”和“法执”一个人没有放弃自己的主观精神作用,这便是“我执”的“妄生分别”。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及其规律,只不过是幻觉,所以也必须破除“法执”。

有人已放弃“我执”而没有放弃“法执”,禅宗就会肯定他放弃“我执”而否定他的“法执”这就是“先照后用”也叫“夺境不夺人”(境是法,人是我),这种情况就是“上苑花已谢,车马并骈阗”。这里“上苑花”喻“境”“车马”喻“人”。

有人放弃“法执”,但坚持“我执”,禅宗又会肯定他放弃“法执”而否定他的“我执”,那就要“先用后照”,也叫“夺人不夺境”。这种情况就是“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这里“有芳草”是“不夺境”“无故人”是“夺人”。

有人能够完全放弃“我执”“法执”很好地接受禅宗,对这种,就全部肯定,即“照用不同时”也叫做“人境俱不夺”。这种情况就是“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月生海”是“不夺境”“人上楼”是“不夺人”。

最严重的是有些人坚持“我执”“法执”,禅宗认为这是带有根本性错误的,要完全否定,就好象“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要彻底地去除无明妄念。这种情况正好比作“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这是既无“境”也无“人”。那就要“照用同时”“人境俱夺”。

禅宗力图把佛性从彼岸世界拉回到每个人的内心,相信每个人的“顿悟(内心的神秘启示)。”人类的活动,世界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是寻求解脱的“妙道”,—切事物之中,无不体现了“真如”,所以禅宗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同类推荐
  • 和尚:出家人的日常生活

    和尚:出家人的日常生活

    出家人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对我们常人而言一直有其神秘的一面,但该书却以风趣的文笔和详实的图文,向我们描绘了出家人寺院生活的世俗性。他们朴素、简约和体现着人性本真的生存观念,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心的本质,即是宇宙的本质。禅的本质,是觉醒的心。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开发觉醒的心。唯有找到内心深层的宁静,你才有能力面对自己,享受安静。放慢脚步,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自性花开的声音。本书收集了十余篇法师对观心、修心的禅修开示,从禅修的方式观照内心。修心是修行的核心,调适内心的贪嗔痴,方能从生活中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述人生快乐的源泉来自于净化的心灵。
  •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仁德法师

    仁德法师

    本书讲述了一个传奇而不息追求的当代高僧,一段中国佛教曲折而多变的历史,是一部让人获得文学快感与佛学修养的读物。
  • 有一种智慧叫禅悟(MBook随身读)

    有一种智慧叫禅悟(MBook随身读)

    幸福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少了发现幸福的心境。《心灵修养:有一种智慧叫禅悟》选择了许多经典故事,从心境、生命、自然、逆境、修养、生活等方面,以禅悟的境界为读者诠释了幸福的本意,是一本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幸福宝典。
热门推荐
  • 腹黑首席猎妻计划

    腹黑首席猎妻计划

    他们一天之内见了两次。第一次,她拿学生证冒充结婚证,谎称是他的妻子。他觉得有趣,于是记住了她。第二次,她在酒吧喝得烂醉,硬是拉着他要睡他。他觉得有缘,于是让她睡了他。此后的岁月里,他便慢慢编制了一张名为“猎妻”的网。将她困住、套牢,让她逃无可逃,只能撞进他的怀抱。
  • 审计师的浮生六记

    审计师的浮生六记

    上篇《浮生六记》和下篇《上山,上山,上山》在时间上前后相继。《浮生六记》写的大体上是大学毕业到离开“四大”这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故事,而《上山》则着重写自“四大”离开到自己创业之前的过往。上下两篇文章体例相似,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连贯,所以谨遵此书责任编辑党宁兄的雅嘱,把它们放在一起,合成一本完整的小书。
  • 说你爱我之吴世勋

    说你爱我之吴世勋

    关于吴世勋婚后和女主的故事,如果喜欢吴世勋一定要看。
  • 修真之雄霸天下

    修真之雄霸天下

    他叫秦龙,他能擒龙!孤儿之身,成就无上仙道;平凡学生,步入世界巅峰!千年前,地球修真者离去;千年后,道统重现斗四方。黑道、白道,快意恩仇;赌术、医术,纵横都市;古武、异能、魔法、斗气,应有尽有……
  • 傻王爷的第九十九次出逃妃

    傻王爷的第九十九次出逃妃

    世人都说幽明王爷是个傻子,可她却在第一次见面就看出他腹黑的本质。正当她准备远离这个男人时,她却莫名的成了他的王妃,不甘心做笼中之鸟的她开始了出逃。第一次,正当她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就此逃之夭夭时,他低沉醇厚的声音在她背后响起“爱妃,想去哪。本王陪你可好?”第二次正当她准备跨出后门门槛时,他如幽灵一般的声音在她背后悄然响起“爱妃,这只脚要是出去了就不用要了。”第三次,正当她乔装出门时,碰巧遇到他,他抓小鸡一般把她夹在腋窝下…第四次,第五次…一次又一次的出逃都没能成功。直到第99次,她终于逃出他的魔掌,却发现,自己的心留在了那个男人那,永远也拿不回来
  • 投降吧芒丫头

    投降吧芒丫头

    一个与爱人阴阳相隔的富家公主,穿梭在梦境的爱人和现实的男仆中,可她的爱人在现实生活中暗暗的在保护她,公主应如何应对?冥谨慧第八部小说强势登陆!此部小说是《校草为校花的华丽蜕变》续集,第二部名称《校花和校草的恋爱未央》!重要通知:不好意思各位,更新时间改变了!从4月份的第二周开始更改为每周六,周日中午12点更新!!每周更新的三章改为两章,这样我才能勉强保证不断更,敬请各位读者理解!(定时发布,望各位读者仍不离不弃,我便死更到底!)
  • 小城-出走

    小城-出走

    乔珂是试管婴儿,也就是说不知道父亲是谁,但乔珂是有父亲的,他的父亲是他们院里一位退休干部的儿子,智商只有学临儿童的水平,也就是说是个傻子,这样的人自然不能做爸爸,所以乔珂的爷爷自作主张让乔国丽去省城做了手术。孩子生下来时,乔国丽说什么也不肯让她跟着父姓,也就是姓徐,她坚决为孩子取了名,还上了户口,夫家对此极为愤怒,从此冲突不断。
  • 白袍巫师

    白袍巫师

    传说中,十二白袍拥有使大陆和平的力量。传说中,七块石板每一块都拥有极度神秘的魔力。传说中,每千年都会有可怕的诅咒发生在这个世界。传说中,当黑暗之门打开,世界的秘密就将揭晓。这一切都是传说。但是,他,拥有使七块石板失去魔力的力量。所以注定的,他的一生也将成为传说。
  • 电竞之解说生涯

    电竞之解说生涯

    解说职涯漫漫,无所适从,唯立志,方道远,我的梦,书的梦。
  • 危机起伏

    危机起伏

    末日危机开始进化你准备好了么一场血雨改变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