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42400000010

第10章 盛世王朝,一代仁君——仁宗朝(2)

狄青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抓紧一切闲余时间来阅读兵书。由于狄青出生在贫苦农家,从小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文化水平很低,读起书来十分费劲。再加上他十几岁就参军作战,东奔西跑,根本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所以刚开始阅读这部书,总是静不下心来。但是狄青并不自暴自弃,而是尽力约束自己坐下来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别人讨教。经过不懈的努力,狄青终于把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法通读了几遍,成为一个既满腹韬略,又勇猛善战的一代名将。后来,宋仁宗把他调回京城,担任马军副都指挥。

公元1052年,位于宋朝西南地区的侬智高发动了叛乱,宣布脱离宋朝控制,建立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招兵买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广东。宋仁宗十分恐慌,先后派张忠、蒋偕二将前往讨伐叛军,但是由于指挥不当大败而归,损失了不少士兵。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做了不到三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毛遂自荐,恳请仁宗给自己一次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甚至向皇上立下一份军令状:“狄青本来就是行伍出身,我义不容辞担负着保家卫国的职责,我愿意带兵前去平定叛乱,不杀叛贼,甘愿军营受斩。”仁宗听了狄青的一番肺腑之言,十分感动,立刻命令狄青挂帅出征。

狄青果然不负仁宗所托,到阵前首先惩治了战斗不力的将领,整顿了军纪,使得宋军士气为之大振。后来又经过和侬智高叛乱军队的一番苦战,终于取得了胜利,收复了失地,侬智高也被迫自杀。这次平叛战役中,狄青战功卓着,解除了仁宗的顾虑,得到了仁宗的赏识,被仁宗破格提拔为枢密使,成为朝廷中掌握军权的最高长官。

按照宋朝兵制,士卒地位十分低贱甚至连普通囚犯都不如,要像被处黥刑的罪犯一样在脸上刺字,用来防止士兵逃跑。狄青十几岁就来到军 营,脸上自然也有刺字,这说明了他的出身低贱,可就是这样一位士兵,最后却升为枢密使,的确十分不易。在狄青升为枢密使后,宋仁宗觉得将军脸上有刺字可能会被人笑话,有损于狄青的威严,所以就劝狄青用药水把脸上的刺字去掉。可是狄青执意不肯,他诚恳地对仁宗说:“陛下不嫌我出身低微,按照战功把我提到这个地位,我很感激。至于这些黑字,我宁愿留着,一是为了表示陛下的英明,二是为了时刻让自己戒骄戒躁,三是为了激励后人建功立业。”仁宗听了十分高兴,就不再提让狄青除去刺字的事。直到去世时,狄青脸上的刺字仍然清晰可见。

后来,因为狄青功劳太大,遭到朝廷大臣的嫉妒。仁宗也对他存在这种猜忌,嘉佑元年(1056年)八月,仅做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罢官,到陈州为官去了。狄青到陈州之后,不到半年,发病忧郁而死,年仅49岁。在他去世后,仁宗对他的态度有所改变。为他发丧,赠中书令,并赐予谥号武襄。

名家回眸

史学家钱穆说,狄青是宋朝充满悲壮情怀的一个英雄,是宋朝“重文抑武”的“受伤者”,他在四年的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每次总是一马当先,所向披靡,身中八箭也从不畏怯。这样一位驰骋沙场、浴血奋战,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死在战场上,没有在敌人的兵刃之中倒下,却死在猜忌、排斥的迫害中,这实在是宋朝的悲哀呀。

一张黑脸,一颗红心

宋朝有句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这里是人们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直到今天,有一句歌词还在传唱:“铁面无私包青天……”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芦洲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幼少年时代,深受父母宠爱。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包拯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29岁时,考中进士甲科,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修水)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不忍远去为官,于是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长达十年之久,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因此以孝闻于乡里。

宋景佑四年(1037年),包拯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这时,包拯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但是做得颇有政绩。当时有一位农民的牛舌被人割掉了。农民告到官府,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宰杀,不要问为什么,照我的话办就能给你破案。”农民将信将疑,回家把牛杀了,宋代法律规定,擅杀耕牛是犯法的。这时有个无赖到县里,控告那农民杀牛。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无赖只得招供,并且暗自吃惊自己的行为为何被包拯知道。其实,包拯是依推理法做出的判断:既然有人要害别人,那么别人犯法,就一定要乘机告状,所以包拯叫农人干脆把牛杀了,以引诱割牛舌者来告状。

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任知端州(今广东肇庆)。在任期间,包拯铁面无私,自己也两袖清风。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被仁宗赏识,于庆历三年(1043年)将他调到开封。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实际上,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深得仁宗赏识。包拯在皇佑二年(1050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但是知谏院同时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宋朝的政治制度,提出了革新建议。

宋仁宗想整顿开封的秩序,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往的开封知府,慑于权威,对这些人员的腐败行为敢怒不敢言。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他不怕权势,迎难而上,以不怕身败名裂的勇气,使得“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开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河两岸既有平民居住,也有达官贵人的住宅。有一年夏季,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泛滥成灾呢?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因此,要为民造福, 疏通惠民河,只有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当时有个权贵权大位显,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检查,发现地契系权贵自己伪造。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这样,惠民河疏通了。宋仁宗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为皇亲贵戚们说话了。

这件事情后,一些权贵的行为有所收敛,不敢为非作歹了。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礼物给包拯,希望有所通融。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并且把包拯在广东为官的事迹相告。那位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

当时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需要先得托人写状纸,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一些讼师趁机敲诈勒索。包拯做开封知府后,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就没有下手的机会了,由此包拯赢得了开封民众的赞誉。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嘉佑六年(1061年),提升他为枢密副使。升官后,包拯依旧两袖清风,家里的生活依旧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次年五月,包拯重病病逝,朝廷赠官吏部尚书。包拯曾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拯曾为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虽然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包拯的敬佩心情。

名家回眸

宋人吕本中说过:“当官之法,唯为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在这些方面,包拯都做得比较好,因此可以称之为清官的典范。

包拯的风范不仅影响到大宋一朝,历经千年,他的风范一直为后人所景仰。现在,在中国文化中,包公是社会中清正廉洁的代表。他那传说中的三口铡刀已经化为民族良心,时时警醒着世人。他的威严而正直的黑脸不仅仅存在于戏台上、历史中,而且已经作为正义的维护者深入人心。

一个人在历史上的功过是非,要用他的实际行动来谱写。一旦他的行为被大众歌颂,这就证明他对社会、对人民有功,那么,历史终究会给他以恰当的评价。这评价,恐怕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名垂青史的包青天为历代人民所歌颂与怀念,正是由于包拯一生的实践有利于社会与人民。这实践,不仅是由于他为当时的人民做了好事,而且也由于他个人的道德品质,确实为同时代人,甚至后来人难以企及。

“浪子不回头”,做鬼亦风流

柳永,北宋词人,风流者,无出其右。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一作乐安)人。其年龄与晏殊相近。因排行第七,故也称为柳七。宋仁宗景佑年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是宋代第一个专门写词并对宋词的词体、内容、语言、风格进行了全面开拓的大词人。福建自古出才子,也许是受了武夷仙山的灵气,柳永风流倜傥、豪气冲天、年青才俊,尤其擅长作词。少年时代就被喻为“金鹅峰下一枝笔”。千古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就是出自柳永之手。

据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柳永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卒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有人说柳永对于词的贡献,正如牛顿和爱因斯坦对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但也可以说,柳永成于斯也败于斯。他的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他落魄仕途的罪魁祸首。试看他的词作:

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地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此情此景,画柳烟桥边,再见柳永执三两女子之手,含情脉脉,话不尽各种依依别情。中国历史上和青楼女子最玩得来,最受她们追捧的嫖客莫过于柳永,而在所有嫖客中,能沉沦得有一番卓越成就的也就只有柳永。嫖客者,不是在温柔乡里彻底翻不了身,就是在胭脂世界里低俗一生。柳永,掉进了秦楼楚馆,却在粉腮柔唇里觅得一片创意天地,苏轼、周邦彦在这点上和柳永没得比。也难怪,他死后,京城的妓女,无论名声大小,是否接受过柳永的“临幸”,都捐款凑足柳永的安葬费。不能不说,柳永达到了做鬼也风流的境界,即使是唐伯虎也要礼让三分。这样一来,柳永当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风流才子。

青楼女子为何给柳永如此高的待遇?从古到今,青楼女子和嫖客之间就是一种交易,一个出卖身体,一个拿钱来买,完事走人,偶尔也会出现些赎身买人,换来一段真情的,但如柳永一般的,实在难找到第二个。

柳永和青楼女子会有这样的结果,想来原因有二。

其一,尽管没财,但柳永有才。他一生没有什么辉煌可言,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一个不高兴,写成《鹤冲天》一首,发发牢骚。“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用知识分子的清高姿态来解读自己的境遇。自己看看也就够了,偏偏让当朝皇帝宋仁宗听到了。朱批几字:“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皇帝的话就是圣旨,这道圣旨彻底断了柳永东山再起的梦,只好“奉旨填词”去了。既然求不得一生功名,又没有经商想法,一介书生能干什么呢,柳永潦倒了。说白了,他是个没钱的穷书生,青楼女子除非客流量没有保证,谁会轻易要他?

但是不如意,又需要有发泄的场所,柳永去哪里呢?幸亏他才华横溢,这就足够他吃得开了。宋代色情娱乐事业之发达,和很多朝代都不一样,它有自己的特色。对于青楼女子来说,有才华的人可以给她们写词,做做宣传,炒作一下,提高市场关注度。当时有“评花榜”一事,也就是选哪个青楼女子在才、品、貌上最佳,选美与如今的类似。如果有才子来几首佳词,那效果就不得了了。柳永一向扎根市井,街头小巷、寻常人家无人不识柳永,其影响力是堪称巨星级别,有他的词,哪怕是一句,身价就能倍涨,以致很多人都成了他的粉丝,争相要词,故有“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之说。正如学者刘达临先生所说的:“文人们用上乘的辞藻,最佳的情思,根据细致入微的观察,调动一切美化手段,对宋代城市妓女作了精确的描写,人们都可以从这类描写中获得被描绘的妓女是何种类型美人, 她们又是在怎样的氛围活动的清晰印象。”的确,文人们的笔调才是青楼女子最好的化妆品。柳永笔下云集了一堆青楼女子,秀香、英英、瑶卿、心娘、佳娘都得到过柳永诗词的“临幸”:“秀香家住桃花径,算神仙才堪并”,“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有美瑶卿能染翰,千里寄小诗长简”,“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佳娘捧板花钿簇,唱出新声群艳伏”。汉语最有魅力的词汇基本都给了她们:娇态千变,万种风情;明眸闪闪,风姿绰约;香腮莹腻,体态轻盈;朱唇微启,星眼传神;笑语盈盈,倾国倾城……当时的才子不少,光顾青楼的也很多,偏偏柳永就这么受欢迎,“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成了当时青楼女子的真实呼声。这和柳永以超脱世俗的观点去看待这些沦落红尘的女子有很大关系。就凭这点,一下拉近了他和青楼女子的情感。柳永对待她们比一般人高出了一个境界。他不像达官显贵,一夜春宵后,重整衣冠,站在道德的最高处,鄙视他们曾经作践过的青楼女子,一副假道德君子的模样。刘达临先生认为柳永是以平等的、同情的态度去对待这些女子,发现了她们灵魂中可贵的东西,用饱含怜悯的诗词抚慰她们冰冷的灵魂。青楼女子多是迫不得已而堕落,在这个职业里,她们看到了冷漠的人情和炎凉的世态。在金钱和肉体交易的背后,亲人以之为耻,路人不屑谈及,嫖客只认一时之欢,妓女相互之间还互相嫉妒诋毁。

同类推荐
  • 血染明末

    血染明末

    崇祯年,黑暗时代的开端。崇祯年,一个民族的脊梁被压弯。崇祯年,曾今让世界各国抱着自卑心态为之向往的国度,让他们仰望的天堂世界,变成了随意割取,侮辱的下等民族。崇祯年,有太多的遗憾。
  • 天朝梦

    天朝梦

    中国近代,列强环视,面对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来未有之强敌,看现代小人物穿越为李鸿章之子,如何改写历史,将天朝衰弱的国运扭转回来!
  • 杀将

    杀将

    满地的鲜血,染红了整个大地。他踢踢脚边的尸体向左右望去,左边的兄弟右臂上插着一支箭,却用不熟练的左手死命地砍着,面目狰狞;右边的兄弟杀红了眼,大声的吼叫,嘴角甚至流出血来。
  • 囧探查过代

    囧探查过代

    小说故事围绕的是现代大都市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在大城市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机缘巧合下穿越回古代,经历险阻成为一代名探。
  • 明朝海贼王

    明朝海贼王

    一个凡人,一条帆船,行走四海。重生在嘉靖三十六年浙直总督府,胡宗宪第三子。一,既然重生,那便把现代与古代的技能及法则全用上,这样才能抡出一个满圆。二,陆地:在古代东西方礼仪所能接受的范围里,把一切做到极致。三,海洋:四海惧服明船,明船只有一艘。如果觉得文章还可以,请点一下加入书架,点一下推荐票,谢谢!没上架之前,请不要打赏。
热门推荐
  • 剑梦缘

    剑梦缘

    朔气飘万里,一剑荡九州。剑,在手,神佛难挡,幽鬼怎阻。英雄气短,儿女情长。难破,看天下勇士,谁值一战?乱世开,烽烟起。与我,平天下。
  • 萧笙

    萧笙

    背负着罪恶的深闺小姐,是什么掩盖了她心中的光芒。那抹阴霾遮住的是她的心灵,还是她的悲伤?一颗泪珠般晶莹剔透的印信,一张年代久远的洒金信笺,两段纠缠的爱恨纠葛。终是她成王,她为寇。她和他作神仙眷侣隐居他乡。惜花人走花无主,那明艳不可方物的深闺中,那悲恸绝望的宿世孽缘,百年之后,是否仍焕发熠熠的光彩。她凤冠霞帔,却终是束缚着自己的枷锁罢了。小池塘清露踏涟漪,回忆渐渐泛起,无果,释然,终结。
  • 神化之魂

    神化之魂

    混合了神之血的人类,将继承神的意志,为打到恶魔而存在,这是一群少年的成长,这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世界。
  • MY LADY'S MONEY

    MY LADY'S MONE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仙空间

    神仙空间

    林润东是学校人见人怕的流氓,高考无望,暗恋校花也越来越远,他却遇到了带着隐蔽空间从天界下凡的私生小仙女,就在他准备叱咤风云之际,千年九尾妖狐窥觎他九五纯阳之体……
  • 国学文化常识

    国学文化常识

    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本书按照《四库全书》的分发,重点介绍了经、史、子、集四部的经典国学著作,选编了其中部分章节内容,并附有译文。
  • 星法

    星法

    韩啸前脚踏出石门,石门便砰然阖上,紧随其后,他耳根发痒,打了个哆嗦,暗暗咕哝,“是谁在惦记我呢?”他想到了韩茂韩栋那两人。“哼!”他小嘴一撇,生猛地说道,“管他是谁,一路横推,全部铲倒!”韩啸霸气十足地一挥小手。
  • 劫灰纪元

    劫灰纪元

    五大族千年祭祀的神之地,一夜祭祀中在仙池处孕育出一男婴据说此男婴是禁忌之地的传承。在大难来临之际,能給昆仑族带来了崛起的希望,但是此婴长至五六岁并没有他们所记载的任何传承之力,他逐渐被族人忽视。而他也一直就扮演着纨绔小儿,连他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有传说中的传承之力。但是上天并不想给他这样的活下去,终在那一天族中遭到入侵,族人为了种族繁衍生息和上古的使命,拼尽全族之力使得精英得以幸免,很不幸的是他被遗弃,侥幸不死,流浪逃亡!之后他会到哪呢,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难道真的只是一个没有传承之力的废材?老天让他降世意义何在?
  • 恋月玦之缘起今生

    恋月玦之缘起今生

    渐起明灭却难言,萌芽藏云两相瞒。雪天冰湖望不穿,月玦相望幽冥岩。因人恋上此中城,初晴雨寂待诗茵。轩辕千秋紫妍殇,紫叶暮离万世眠。南枫千山吟霜诺,浅渊寻美人不知。倩影迷云寻千噫,澄宣影乱北陵荒。——缘生那次的邂逅是偶然还是注定?琴音婉转,声声触心,当心防卸下,却换来致命的打击。爱,转眼灰飞烟灭。一切的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前世的羁绊,缘起今生。“我上官挽月不过是枚弃子,是你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弃子…”“月儿,我等你,等到天荒地老又如何?…”练情难言,勿忘月玦。
  • 活在自己的心里

    活在自己的心里

    本小说将自述何八三的情感故事,她是一个在初中不羁,升高中变得沉默寡言的孩子,然后经历着一些事情变得开朗自信,最后又堕入沉默的深渊。她的情感总是这样跌宕,因为她还小啊,还很单纯啊,只是内心渐渐变老,她的人生,从来不会倒带。这里总会有一篇故事适合你,总会有你感觉到讲述的就是你,就是这个世界。美好的生活终将来临,请不要气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