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40300000011

第11章 第三讲(4)

抗日的时候,日本人把祖师像偷偷运到日本去,后来藏祖师像的那个人要死了,他的日记给人看到了,才发现原来那就是石头希迁祖师的像,就把像请到日本曹洞宗的总本山横滨总持寺保存、供养起来。

这些都是没有障碍的,要能性相圆融,由相而见性。真正见性的人又能不舍相上的一切六度万行。“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见性功夫很透彻,行持又非常平实。

《参同契》有很多种,道家里面还有一种《参同契》。有个修道的人叫白玉蟾,海南省人。他在福建武夷山修道的时候,当时宋朝有个朱熹,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也在讲学。

有一次讲学的时候,朱熹的学生来问老师:“老师,道观里那个道士白玉蟾,听说有先见之明。”朱熹就笑一笑说:“偶中尔。”是说他没有什么功夫,不过就是偶然被他说中而已。

隔了几天以后,白玉蟾就派一个弟子来邀请朱熹一起来游武夷山,走到半路的时候不巧就下雨了,朱熹和他的学生就赶着往树底下跑来避雨,但白玉蟾身体的周围都没有一滴雨,朱熹就觉得很奇怪说:“你怎么可以有这个功夫呢?”白玉蟾就微笑一下说:“偶中尔。”朱熹就真正明白了,他私底下跟学生讲的话白玉蟾都会知道。朱熹这个人很谦虚好学,就一直追,说白玉蟾到底是学什么?后来就知道他学的是《参同契》等等这些,总之我们要能性相圆融来修。

所以经典的断句很关键,有时断得好就让你豁然大悟。

比如有位禅师号为破楞严,他读《楞严经》跟常规的断法不同,常规的断法是:“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他读的时候就把它断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然后豁然大悟。

这个也是如此,照江居士这么来分段,我们就可以很明确地知道,就能真正地不住两边,不是堕到偏空里面去。如果单纯地把它连起来作一句:“不可以身相见如来”。那就只是偏空,你只是见到性那一边,相这一边没有圆融,没有性相双融。性还是性,相还是相。你修行功夫还不到,如果把它分作两句:“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就非常圆满了,能双遮双照。

第五分还有最后一句: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前面只说身相,这里进一步展开来说。实际上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都是依他起性的缘生事相。八识所见所缘的种种相,种种事都是识所变现的,都属于相分。能见的是见分,所见的是相分,都是因缘所生,有相无体。种种相既不是实有,也不是空无。因为体性本空,所以它不是实有;因为幻相宛然,所以也不是空无。要能远离两边,才能见诸法一相无相的实相。诸法一相都是一真法界,才能见到自他不二,凡圣不二的法身如来。所以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所以《金刚经》里的每一句话都有无穷意味,都有无量法义,都能让我们在任何一个点上,时节因缘成熟,让我们豁然大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个见如来就是见法身佛,法身佛的本体就是真如,不由缘生,住无为境。

这段经文其实有两重要义,把它归纳起来引到实修上来说,不是单单口念过就好,也不是要记住那些名相,而是要真正地通过听闻《金刚经》把凡夫知见里那些心结都打开,把我们种种的情绪波动都消除,以智慧观照就能把凡夫的妄情消融。

两重要义的第一重就是:欲见如来,要深达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念念无住不执著,才能亲见凡圣不二之如来,就是见法身。

《维摩诘经》中释迦佛问维摩诘居士:“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居士回答得很妙:“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观自己生灭身之中的实相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本体,实质上就是开悟见法身佛了。

这一段就是说明不但世间如幻,出世间佛陀也是如幻。有些人知道世间是如幻的,都是染污的,但他会执著于佛的清净相,要执著于那种清净相还是不能解脱。前者世间如幻,是染污的因缘所生。出世间佛身相好庄严,是清净因缘所变现;前者是本性空寂,后者其实也是本性空寂,无有实体的。因为有众生得度的机缘,所以化身佛才示现出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上虽有差别,体性都是相同的,所谓“其相虽殊,体本同一”。

可见,世间、出世间都是平等不二、如如一体的妙理,这样来修,知道“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就能真正达到离分别,去执著,证实相。成正觉的目的,不单单是不执著于世间的染污相,对佛身相好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清净相,对自己修行境界上的清净相,也不可以执著。你要有执著,就还只是神秀禅师那个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状态,还是不能明心见性,不能开悟,因为你还执著于有一个清净相,所以要知道见诸相非相,是真正的见如来,见法身。

第二重要义就是:见如来即是成如来。见如来就是当下见实相,成法身佛。经上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释迦牟尼佛金口玉言,真实不虚。一切诸佛和诸佛的成佛之法都是从《金刚经》里面出生的,因为他就是当下见性,当下见实相,就是成法身佛。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凡夫众生往往看到一切相都容易生起执著心,即使事情过去了还是恋恋不舍。中国的那些诗歌大部分都是这样,不管文采多么好,都是凡夫迷的心态下写的。

比如李商隐有两句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还有那些怀古的诗。与白居易同时代有一个叫元稹的人也写了很多这方面的诗,有一首是《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历史上的事情,唐玄宗都已经过世很久了,但那些老的宫女还在说起他,如此种种都是执著相。

还有古人的名句:“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世间的凡夫就是这样,同学之间的相处,亲人之间有缘相处在一起的时候,当时觉得很平常,不珍惜,甚至吵架,但隔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回头再一想,过后追忆就会恋恋不舍,觉得那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

凡夫就是这样,总是活在一个虚妄境界、活在一个错觉里,不肯活在真实境界里,不肯当下活在智慧里,而愿意活在悲伤、愤怒、贪欲等种种的情绪里,就不肯回头,不肯当下觉知自己的身心状态,所以就流转生死难以出离,这些都是由于不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每天都活在情绪之中,不断地向外看,向外去追寻,然后有比较,有分别,有看不顺眼。

所以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世间过,你就是被情绪主宰。不见世间过,你就是被智慧主宰。一直向外去追寻的时候,你当然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快乐。世间一切人都想找快乐,无论他是要找好工作,还是要找好的婚姻,无论他做什么都是为了追寻快乐,但他找错了方向,一直向外去找永远不可能得到,得到的只是烦恼、痛苦、怨恨等等。

有一位哲人说:“世界是我们神智不清的投影。”我们大脑里面不清晰,是众生共业投射出来这么一个世界,真正要改变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自己的心。真正要空掉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空掉对世界的错误认识,这是向内看。

所以学习《金刚经》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懂得向内省察,向内觉照。注意力的方向由外转向内,这是一个分水岭,你一直向外求,不管学多少年佛,你还是门外汉。听了《金刚经》懂得向内了,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如来所赞叹。

因为凡夫的欲望很狡猾,那种欲望会让你自己还误认为你很有道心,一直向外去求:念什么经,每天读多少,念多少佛,做多少大礼拜,到哪里受灌顶,到哪里去打坐,从来就不肯向内心去清净自己的心,不肯去降伏自己的妄心。那样你诵很多经也不是修行,不是真正求解脱,但你误认为你在求解脱,实际上最多也就是一种祈福。

因为一直心在向外求,把修行也当做一个向外求的事情,看经典上讲得那么好,诵这个经有什么什么功德,久了以后好像觉得我也没有得到,动力就减弱,这都是自己用功用错了,所以要懂得把注意力由外在转向内在,内在心灵的力量才能被开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改变以后,一下子就能从困顿的状态之中跳出来,就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所以通过内省,向内觉照,你就可能忽然发现一个自己根深蒂固的制约,发现自己心智模式上的盲区,从惯性的固定思惟模式之中跳出来。你陷在那里面的时候觉得无可奈何,好像别无选择,如果你能跳出来当然就有无限的选择和自由,就能超越它,打破局限性,当然烦恼就当下息灭,转向一个更广阔的心灵空间,不会再因此而烦恼,真正拥有心灵的自由,心无挂碍,是证悟空性,是开悟的人。

所以说:如果心里烦恼很多,其实并不是事情繁杂,也不是处理困难,而是活着的原理不清楚,在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快乐,得到的只能是惑业苦,我们要能在生活之中学习无字的《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愿大家能因这个般若法会而真正地见如来。

我们以此功德回向一切如母有情得遇明师,得闻正法,早成佛道。

同类推荐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分为八个部分,用最简单的文字转述了最深奥的佛家智慧。每天为生活加一点禅,经营幸福人生的必修课。
  • 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立足于百姓平民,将高深莫测的道家智慧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述出来。全书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方面入手,谈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解了儒家智慧的精华,并穿插经典的儒家故事,以修身养性、心态胸怀、谦孝美德、社交礼仪、正视财富等篇章向大家阐释了儒家的博大智慧。立足于佛教圆满无上的智慧,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不同的角度着手,依靠古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的问题,以处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以此给忙忙碌碌的人们一个智慧参考。
  •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

    本书为族群伦理探讨,此单元有八篇精彩论述,大师提出对族群、宗教之间、人生、家庭、青少年教育,乃至对杀生以及生命教育的看法。大师的开示,均针对人们的现实困境与心灵需求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并给与疗愈,继而启发人之善言、善心、善行。
  • 中国禅学

    中国禅学

    金开诚、杜永刚编著的《中国禅学》禅学对佛学教义的把握并非义学式 的,而是具有藉教悟宗的特点,参禅者开悟时称其感受为“如人饮水,冷暖 自知”,这成为禅师悟感的典型表述。在禅学看来,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 不是水的感受,只是禅悟的某个阶段的境界,其最高境界仍要求视山为山、 视水为水。《中国禅学》讲述中国禅学的文化精神,早已融入了传统文化思 想之中,并对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圣经故事(1册)

    圣经故事(1册)

    本书收录的圣经故事有:“一部文学遗产”、“创世纪”、“先驱者“、“继续西行”、“暂居埃及”、“逃脱奴役”、“荒野漂泊”、“找到新的牧场”、“征服迦南”、“路得的故事”等。
热门推荐
  • 红楼新梦:绝泪颦妃

    红楼新梦:绝泪颦妃

    天空一道雷,她华丽丽地穿越成林黛玉!贾府垂危,那也不干她的事,闯江湖,混深宫,惹得桃花朵朵开。雍正当她是红颜,水溶视她为知己,弘历认她做姐姐。有这三个绝世男人的宠爱,不枉异世走一遭!
  • 末世进化之战职者

    末世进化之战职者

    末世如预言般开始了,在一则至高法则的笼罩下,星球膨胀,板块移动,地震,海啸,火山;空间塌陷,空间隧道的开启,星球内凭空出现新的大陆,异位面的生物出现,一切都将慢慢出展现。一切从病毒与能量开始,有的人变成丧尸,有的人进化成新人类——战职者。战职者目前分四系:物理攻击系、能量攻击系、精神力系、召唤系。星球内的物种纷纷开始了缓慢的变异,将逐步出现与人类争夺着有限的生存空间。这只是另一个时空内的故事,你懂的,不要与现实对号入座,另谢绝跨省。——————————————————————————新书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支持……=^_^=
  • 阅读父亲

    阅读父亲

    本书所要告诉你的真实故事——这是一位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中职务最高的烈士,牺牲时他的儿子才出生48天。年轻美丽的母亲对儿子隐瞒了他的身世,一瞒就是十八年。十八年后,父亲的战友们和母亲一起向儿子讲述了父亲的故事,儿子从此知道了父亲的名字,也知道了父亲曾经为自己起过的一个名字。 这是一个装满了父亲遗物的铁皮箱。儿子从母亲手中接过这个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的箱子,看到了父亲留下的文字。从未谋面的儿子只能通过这些来感受父亲的气息,只能通过阅读来亲近父亲,解读父亲。本书分别从儿媳、儿子的叙述进入,引导读者一同走近烈士和他的家人、那些生前身后的人和事…… 一位军队高级指挥员的完整形象在充满深情的解读中被复原。
  • 怨歌情

    怨歌情

    机甲能力合成流,另类机甲玄幻,带给你不一样的热血
  • 向飞的末世生活

    向飞的末世生活

    本书描写了向飞和同伴在大灾难后新纪元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们的点点滴滴。书中自没有特异功能,升级打怪,更不会出现神器辅助。有爱情,有友情,有新奇的历险,更有曲折的故事。一切源于实际,遵循合理想象。
  • 末日显圣

    末日显圣

    铸剑奇术,隐含天地辛秘;葵花在手,一剑撕裂苍穹。什么?!葵花宝典竟然只是秘典的一部分!那么完整版的葵花秘典究竟是又怎样的存在?!末日时刻,天地显圣!
  • 毒赚

    毒赚

    年少的葛冰离职成为一名车手,可是世事难料,为了母亲,他抛下梦想,踏上了兵王之路,但是事实却让他再一次无法承受……
  • 异者

    异者

    一个普通IT小主管穿越六道轮回世界,从地狱里最悲惨的【无间】起步,苦修成超级异者的故事这是一个完全虚构的平行世界,与我们世界的人物,善恶,是非,都没有必然联系神修设定:化精为神,修窍定神,白日出窍,御神驱物,五行炼神,御神附体,分神不灭,五行雷劫,发愿入道,到达彼岸。异者设定:亡羊补牢,进退自如,愚公移山,海纳百川,适者生存,随心所欲,千变万化,无中生有,天地无极。
  • 许你一生盛世

    许你一生盛世

    用我一生烟花换你一世迷离,用我一世繁华换你一生盛世!十指紧扣,千山万水云卷云舒。白头至老,共享一世。
  • 童话王国之公主篇

    童话王国之公主篇

    【欢迎收藏阅读】为什么,童话里的花儿不会长大?为什么,没有结局的总是童话?如果童话里的公主不会笑,只是邃殇的眸子凝视远方,眉宇间透露着忧伤的伤感,谁会想起离她而去的王子殿下?小的时候,幸福就是简简单单爱,每一个稚嫩声音背后,都是一份献上的温暖。真的变了,因为成长了,现在,简简单单爱就是幸福,最美的歌,在最美的黄昏后献给最美的你。童话里有一个公主,没有王子的怀抱,童话里的公主唱着歌,唱着唱着就哭了,不是公主就不会哭,她只是想留下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