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40300000010

第10章 第三讲(3)

经文的意思就是佛陀问须菩提是为了启发他:“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东方的虚空能以分别心来思惟它的边际吗?”须菩提回答:“无法思量,世尊。”这其实都是一种具体的观修,不是马上冲口而出,而是实际地来观修。东方虚空当然是不可以用这种凡夫的分别念来测量其边际,故须菩提作此回答。

佛陀再问:“南方、西方、北方、东南方、西南方、东北方、西北方,这四维的虚空以及上下的虚空,如是十方虚空可思量吗?可以用凡夫的分别心来思量它的边际吗?”须菩提回答:“无法思量。”佛陀就对须菩提说:“菩萨不住于相来修布施,所感得的福德也像虚空一样,无法用思惟来想象”。菩萨应用如上所说的这些方法来修无住布施。外不住于境,内不住心,亦不住于空,无住而住。所以说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前面讲到布施不住六尘,这一段不住相行布施感得的福德才会像虚空一样浩瀚,无垠广大,如果着相当然就是有限,是有漏的有量。

一则公案说,有位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殊胜,每次讲经信徒都把整个殿堂挤得水泄不通,因此就有人提出来要扩建一个更大的讲堂让禅师说法。其中一位信徒有一天就很发心,他用一个布袋子装了一百两黄金到寺院里送给禅师,并且说明是作为捐建讲堂之用。

禅师收下以后就赶着忙于去处理别的事情,这个信徒觉得不满,心里就想:一百两黄金可不是个小数目,怎么师父收到以后连一个谢谢都没有呢?他执著于自己的布施供养,以为师父太忙了,不晓得他那里面是一百两黄金,所以他就一直跟在师父后面提醒他:“师父啊,那袋子里面是一百两黄金。”师父就淡然一笑说:“你已经说过,我也知道你是要来建讲堂的。”之后又忙于做其它事情去了。

这个信徒就更生气了,他就提高嗓门大叫:“师父!我今天是捐一百两黄金给你,您怎么连一个谢谢都没有呢!?”禅师刚好走到大殿,就一回头说:“哦,这样啊,你捐钱给佛祖,功德是你自己的啊,如果你要把这个布放当做是一种买卖,那我就代替释迦牟尼佛向你说一声谢谢,从此以后你和佛祖的关系就是银货两讫了。”

意思是说,如果以一种住相的布施所感得的福德就是有相、有限、有量的。可见无相布施,福德难量,无量无边。《大般若经》581卷上面说:“诸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应观法空,缘一切智。具胜功德,愍念有情,而行布施,心无所著。”

《金刚经》就是破我们对有的执著,破阿罗汉对空的执著,破菩萨住相修行的执著。

如理实见分第五

这里开始就讲明心菩提: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上一分妙行无住分就是讲无住相布施。布是普遍,施是散尽。就是说,以外在种种的施为来普遍地散尽心中的妄念习气,能内破悭吝之心,外行利众之事,这才是真布施。关键是要把所有的执著心、分别心都检点出来舍尽它,不要刻意去做善事,而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善行里,那你的福德就是无量无边,因为这种善行是任运无间断的,是如虚空一样广大无垠的,是与真性本体相应,称性起修的。

如果是刻意去做善事,你就必须要休息,因为你用力,它是一个非常态,你用力做完以后就得休息,所以关键要知道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内心之中要能舍种种妄想、分别、执著这些凡夫的妄念,能真正内心之中充满无住的智慧,你遇到任何时空都会自然地去利益众生,所以他是任运无间断地修六度。

可见,住相布施还有自我存在,自我如果存在就永远跟空性绝缘,你所修的布施招感的是有限、有量的,所招感的是人天福报。不住相布施就是在无我的明觉状态下自然流露出来的本性的慈悲,一个不住相行布施的修行人是时时刻刻能与空性连接的,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人,他就时时刻刻都永远活在自然、轻松、清凉、自在的生命源头活水里,就能无有恐怖。

为什么凡夫众生会时时刻刻都在恐惧中呢?恐惧不晓得未来会怎么样,不晓得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不晓得将来什么时候会生病。正如一个小孩子,年纪很小就被父母遗弃在荒山之中,他不晓得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同样,凡夫众生是因为跟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本体隔开了,联系斩断了,才会像那个小孩一样有恐惧心,所以我们要能通过修学《金刚经》,与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连接起来,与生命的源头活水连接起来,就是“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不住相是修智慧资粮,布施是修福德资粮。

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佛身分为色身和法身,通过修积福德资粮生起如来的二种色身——报身与化身。通过修积智慧资粮成就如来的法身。那修布施度的福德就能招感到将来示现成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庄严妙身相。但是在胜义谛中,不可以用相好身相而认为是见到如来的本来面目,因为胜义谛中不生不灭。

在如理实见分第五里面,佛陀进一步为了启发须菩提,就提问:“须菩提啊,依你的想法,能否以见到具足相好的佛身就认为是见到了真正的如来呢?”是不是你看到如来的三十二相就认为真正见到如来了呢?

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不能以见相好的佛身而认为是见到了如来的本来面目。为什么?由于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身体也是世俗谛之中因缘和合而起的妙用。在胜义谛之中并非是真实存在的身相。”所以说:“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非身相是从体上讲的,体是真的。如来所说的身相是从相上来讲的,相和用是随时在变的。一切相都是虚妄的,因为虚妄所以不能执著,但可以受用。世间万事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不起执著而能受用它。

对这整段经文,江味农居士有两个非常精辟的见解:

第一个见解就是〔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过去的大德解释身相都是指三十二相的应化身佛,但江居士就认为身相其实就是指众生的本身。如来是指众生自性本具的法身性德。就是说可以由凡夫的身相而见到凡夫自性没有的法身吗?佛陀就问:“汝等众生能即身相而见自己的本性吗?”因为一切凡夫都是从无始以来迷心而逐物,迷失了真心本性而向外去追逐,所以就有了种种的欲望,只认得相不认得性。向外去驰求,所以背觉合尘心外求法,转求转远,将自己的本来面目忘却了,这是一个很精辟的见解。

第二个精辟的见解是〔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江居士把它分作四句话来读,以前的人都把它分作三句来读。

〔不可〕不可以相作性,就身相见如来。

〔以身相见如来〕就是相由性现,也可以以身相见如来,在生灭身中见到不生不灭的真性。关键的差别就在于是不是执著,如果不执著,就在这身相的生灭里见到不生不灭的法身本体。

这样断句就能空有两边双遮双照,性即相之体,相即性之用。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显。离相无所谓性,离性即无所谓相。

如果不执著,即相就可以见性;如果执著,外相就成为障碍,一执著就执著于它实有,障碍就起来,不得见性。

以前的古德是把它连起来读的:〔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就是性相不能融,表示须菩提所悟到的相是相,性是性,性和相还是没有双融。只是见到性体的一边,还是属于小乘的见解,落在偏空里,不是第一义的空。如果那样,须菩提就不能称为解空第一。

所以把这一句就分作四段: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样就性相圆融,性相不二,相不障碍性,表示他悟的空性很圆满。

所以修持用功,一定要能真正通达缘起性空,真正地知道因果律和无我律在这个世间的相宛然。但这些相,如果我们能够开显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能够真正发菩提心就是由真性本体而起修,是真修。同时又能不坏缘起法,即不昧因果,乃至于示现成佛都是在因果律之中,因此也要能够懂得这些方便法。

如南岳南台寺有一位石头希迁祖师,石头路滑似油。石头希迁祖师是广东高要人,很小的时候就依止六祖惠能大师修学后明心见性。他帮助禅人开悟的方法往往几句话就能点破。

中国的《易经》有三种传承:《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现在看得到的就是《周易》。夏朝和商朝的《连山易》、《归藏易》,外面没有了,但禅门中有保留。石头希迁祖师有这个法流,开悟见性的人当然能够通达。我们读他的《参同契》和《草庵歌》,上面都把那些修行的窃诀包含在其中了。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等等这些都是怎样参禅开悟。虽说禅悟是直了见性,不需要什么次第,但对于凡夫众生来说,要破执著还是有方法的,所以曹洞宗《宝镜三昧》就讲得更细,源头就在石头希迁祖师这里。

祖师将入涅槃以前一个月就不吃饭了,自己到山上采很多草药,每天熬一锅水,天天来喝。越喝越红光满面,越显现一个童子相,入涅槃以后,肉身金刚不坏,一直保存下来。

同类推荐
  •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本书是一本将佛学禅修与现代生活感悟完美结事的励志书。本书将历代的佛学大师的佛心禅语汇编成十二堂课,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幸福、做人、做事、生活、修心、舍得、爱情、事业等十二个人们最关心的角度入手,帮助读者从自我心灵汲取力量,缓解烦恼与压力。本书每一个励志故事都是一丝顿悟的人生哲理,给读者以启迪性的人生智慧。
  • 智慧之舟:金刚经参同契

    智慧之舟:金刚经参同契

    如同在深夜的每个时刻,心灵不可思议地洞开,月光如水一般漫进生命最黑暗的地方,于是整个生命通体透亮。生命最痛苦的时候,也就是心灵最黑暗的时候。当光明如血一般灿开的瞬间,会有怎样的惊喜与悚慄,滚过雷鸣般的静默!
  • 报恩般若地

    报恩般若地

    本书是中国禅都文化丛书之一,讲述惠能不仅是佛教禅宗派的六祖,是佛教的一位大师和领袖,而且是中国禅学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国和世介思想史、哲学史上重要地方的思想家、哲学家。特别是,他创始的禅学文化,典型地体现了珠江文化的传统特质,尤其是在中古兴旺时期的思想文化意识。
  •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守节操的高贵品德,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道德心理学认为,道德对心理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故这种心理平衡能力与个体的道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立人格,精神充实,有着崇高的人生目标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道家以“善利万物而不争”、“容乃公”的宽阔胸怀,以祸福相倚,有无相生的深邃智慧,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告诫人们,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应“抱朴守真”、“安时处顺”、“不与物迁”。
  •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证严法师真善美,是人类的福音,也是你的福音。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许多人可能都没有仔细想过吧,看看这本书。 如何活得快乐,如何活得幸福,如何活得有尊严,如何活得心安理得,上人证严法师都和你娓娓道来。这本书教你另一种生活方式:散钱得钱,散福得福,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热门推荐
  • 妄起而何为

    妄起而何为

    一时兴起闲暇之作瑕疵众多还望见谅没打草稿所以就不做介绍了反正这应该会是个悲剧的故事主角……其实我也不知道是谁你们慢慢猜吧
  • 半夜叫你别回头之死亡公寓

    半夜叫你别回头之死亡公寓

    民间传言,烦人双肩有阳灯,阳灯护体鬼难侵,半夜回头灯易灭,阳灯一灭命难寻。
  • 煮药漫抄

    煮药漫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总裁滚远点

    总裁滚远点

    她不过是一个未婚生子的小编辑,到底招谁惹谁了?先是被人在大厅广众之下强吻,接着又被消失了五年的前男友纠缠,是有多悲催!喂喂,前男友同志,你发烧了咩?当我是取款机呐?五年前插个卡,现在还想说吐出来的钱是你的?总裁算什么,惹毛了她,也照样敢对你吼:总裁,滚远点……
  • 末世重生之至尊冰王

    末世重生之至尊冰王

    末日,是罪恶的温床,也是绝望的源泉。既然人性已经丧失,那么就让我用冰雪来净化世界吧。林烨对着天空狂吼。
  • 无情帝尊妃

    无情帝尊妃

    这是一段旷古绝恋,他们一对恋人爱的撕心裂肺,她为了他不惜偷学禁术,耗尽自己的所有,到头来他却只说了一句“我没爱过你,现在一切都是你自作自受”,她含恨而终,而他,又何尝想如此呢?他三生三世受尽折磨,只为她再看他一眼,可一切都变了,他们还能回到过去吗?
  • 狂妃驯邪王

    狂妃驯邪王

    奉天承运,皇帝召曰,大将军秦逸运筹帷幄,击退蛮夷,屡战屡胜,册封异姓王秦王,赐王爷府。这个时候他只有24岁……她是古哈尔部落首领的小女儿,也是下一任首领,同样是古哈尔部落最勇猛的女战士。散打黑带的她穿越到古代,已经二十载……个是狂妃,一个是邪王,狂妃如何驯邪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决神传说:至尊凤灵

    决神传说:至尊凤灵

    一剑指天,怒苍天待我无情;一枪指地,笑,欺我者灭。被誉为后时代的世界,人们从生下来便带有一丝斗气。当觉醒时,除了超高等的精神力天赋,斗气、魔法天赋皆无的时候,等待的,不是被家族的抛弃。当阴差阳错,得到了一丝修炼的机会,代价却是,痛不欲生。当斗气魔法的天赋归来,是意料之外,还是意料之中?……“用至亲换来的天赋,我宁可不要!”莫林的双眼透着疯狂的血色,手中的长剑怒指着苍天,“无情的苍天!我莫林,迟早要将这幕后凶手碎尸万段!我!定要成为这世间的至强者!”本文美女多多,一对一,热血爽文。喜欢的亲,快收藏推荐吧~!~
  • 银花树下的歌声

    银花树下的歌声

    伍箐程是一名农村人,他刻苦学习,终于考上了一所城里的好大学。却在开学第一天认识了美似天仙的校花——禾惜文,得到了众人的嫉妒与不满。在与美女校花相处的这段过程中,伍箐程有了一个大胆的念头——要追求禾惜文!
  • 鬼称骨

    鬼称骨

    我们那里将外曾祖父叫做“姥爹”。在画眉村,说到我姥爹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我姥爹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哪怕是小孩子,也必定听家里大人说起过我姥爹和鬼怪神灵打交道的故事。前清之时,姥爹十二岁就考上了秀才,原本要考举人考进士的,谁料半途生出意想不到的事故,只好放下四书五经,学起了阴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