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24800000012

第12章

《金瓶梅》表面上是一部文学著作,可实质上它更应该算是一本社会启示录。文学著作带来的不仅是感官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通过文字认知社会层面上的事物。文化不仅仅是一两个文学研究者之间的事情,它有着广泛的内涵与外延。一种文化氛围之外,透视着这个社会的众多信息;同时在这个文化氛围内,可以了解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1.一场科举定乾坤

月娘把手接着,抱起道:"我的儿,恁地乖觉,长大来,定是聪明伶俐的。"又向那孩子说:"儿,长大起来,恁地奉养老娘哩!"李瓶儿就说:"娘说哪里话。假饶儿子长成,讨的一官半职,也先向上头封赠起,那凤冠霞帔,稳稳儿先到娘哩。"西门庆接口便说:"儿,你长大来还挣个文官。不要学你家老子做个西班出身──虽有兴头,却没十分尊重。"--《金瓶梅》第五十七回

"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读书、科举、当官,似乎已经是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自从汉初叔孙通定下的大臣上朝仪式:文官位东,武将居西。这以后,凡是官员觐见都是一个模式。站在东面的不用说就是文官,站在西面的自然就是武官。西门庆说自己是"西班出身",显然说自己是武官了。本来是文武不分家的,但是,无论是历朝历代,自古马上打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理天下。为了使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稳固牢靠,还得需要文官出面。到了这时候,文官就比武官吃香多了。西门庆拿钱买了武官,心里就很不舒服,感觉没有当文官体面。于是,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多读书,争取弄个文官做做。

封建制度社会一确立,国家机器一运转,统治者势必考虑如何选拔给自己干活的人。选取文官的办法自古不同,自从隋代开创了科举考试选拔后,以后的朝代都看到这个方法还是不错的,就相继沿用下来,虽然元代建立后,科举考试进入短暂没落时期,但是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重新认识,引起上层统治者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超过了以往历代,成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明代以前,曾经建立过不少学校,比如汉代有"太学",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到了唐代,在中央与各地方开设学校,这里的大部分学生为官僚子弟。另外也"许百姓任立私学"。每年冬季,官办学校或私学的合格学生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不管是官办还是民办,这些学校只是作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进行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科举必由学校"。朝廷最高学府是国子监,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也分不同种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在明初,监生可以直接做官。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是能够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地方性质的考试,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地点在南京府、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俗称乡闱。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考试的考场称为贡院。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他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则比乡试高一级,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质的考试。在每次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戌、未年举行。考生为通过乡试的全国的举人们。考试地点在京师,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因为是在春季举行,故会试又称春闱。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不仅仅代表学问的高深,同时也是科举场中的令人佩服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撰修,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不过,科举考试时代,也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洪武三十年,朝廷又开始了一轮科举考试,本来一切都很顺利,可是,到了发榜这天,就乱了。原来这次发榜,高中之人全部都是南方举子,北方举子一个也没有。恰好本次主考官也是南方人,于是,北方举子们认为主考官有作弊嫌疑。举子们纷纷来到吏部,要求吏部对这次科举给个合理解释。当时聚集在首都南京城的南北举子们,因为这件事也是横眉立目,打架斗殴不断。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朱元璋耳朵里。

朱元璋找来主考官刘三吾,这是一个正直的官员。事实上,北方举子没有上榜,并不是刘三吾捣鬼,而是南方举子的答卷确实比北方举子答得好。朱元璋心里也清楚刘三吾没有错,但是,为了平息这件事,就让刘三吾在榜上写上几个北方举子,可这个刘三吾却是个死脑筋,总是认为他没错,北方举子就是不如南方举子,拒绝执行皇帝的命令。朱元璋很生气,二话没说,把刘三吾和其他几个考官撤了职。另派一批人去重新审核试卷。结果,这次派去的人,也是一群死脑筋,看过卷子后,仍然认为还是南方举子好,坚持刘三吾的观点。朱元璋更来气了,指责官员们这是互相包庇,一起蒙蔽自己,盛怒之下,把这些官员们革职下狱,严加拷问,结果事情闹得越来越大,到后来这些官员甚至跟十多年前胡惟庸案件扯在一起,全部问斩。

后来,朱元璋亲自担任主考官,重新组织了一次考试,这次考试的结果,出人意料,与前次的结果截然相反,高中之人全部都是北方举子,南方举子一个也没有。事情闹成一锅粥,朱元璋跟大臣们较劲,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朱元璋规定,从此以后,南方跟北方分卷考试,最后按照南方60%、北方40%的标准取士。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当然,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了。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题目一律用《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回答时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措辞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规范,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还要求必为对偶。

朱熹曾经为四书注疏,他的这些想法很适合统治者的需要,用来压抑麻痹天下学子。明朝科举的八股文就是要求考生的答卷必须符合朱熹的意思。在固定的思维、固定的模式下,学子们要完成决定他们命运的文章。这种方式选出的人才很多都是"书呆子"。明朝学者宋濂形容经过八股选出来的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摩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笔墨。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顾炎武《日知录·拟题》)。清代徐大椿有讥刺士人的《道情》说:"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生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汉祖是哪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几句话,鲜明形象地刻画了当时读书人的可笑与酸腐,道出了八股文对人的伤害。

每件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八股文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它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比如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因为八股文有固定格式,所以写八股文的时候,只要有内容写,依照固定格式,直接向里面填词就可以了,对于初写文章的人来说,八股文也倒是能够作为一个文体写作的基础课程来讲。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说:"明初八股文渐盛,这却在文坛上放一异彩,本是说理的古体散文,乃能与骈体诗赋合流,能融入诗词的丽语,能袭来戏曲的神情,实为最高稀有的文体。"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辈出,如王鏊、钱福、唐顺之、归有光、金声、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新王朝的第一次科举开始了。在全国各直隶、省举行乡试,洪武四年二月,在南京举行首科会试,录取贡士120名。连同各省的举人,立即予以授官。这正是明太祖意欲改变过去元朝官员素质低下的情况,最终实现"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目标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太祖也对敢于反抗,拒绝参加科举,不与朝廷合作的文人采取严厉的镇压。总之,太祖给士人安排了惟一的一条路:就是参加科举,反对的一律杀无赦。一场科举定乾坤,使士人除了为明王朝效力外别无他途。

2.信啥不如信自己

西门庆一日正在前厅坐,忽平安儿来报:"守备府周爷差人送了一位相面先生,名唤吴神仙,在门首伺候见爹。"西门庆唤来人进见,递上守备帖儿,然后道:"有请。"须臾,那吴神仙头戴青布道巾,身穿布袍草履,腰系黄丝双穗绦,手执龟壳扇子,自外飘然进来。

--《金瓶梅》第二十九回伯爵道:"哥若遣邪也不难,门外五岳观潘道士,他受的是天心五雷法,极遣的好邪,有名唤着潘捉鬼,常将符水救人。哥,你差人请他来,看看嫂子房里有甚邪祟,他就知道。你就教他治病,他也治得。"--《金瓶梅》第六十二回

装神弄鬼,扶乩祭天,八字面相,长生不老,这些只不过是江湖术士的骗人把戏。他们投机于人们的无知和追求,胡诌乱说,迎合揣意,故弄玄虚,以此骗些金银钱财,养家糊口。至于灵验不灵验,那就不是他们操心的事情了,这种行当只能算是一种混饭吃的手段而已。西门庆请的吴神仙、潘道士都属于这类人物。

迷信与信仰是有明显区别的,可这种区别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往往人们会很容易把正常的信仰问题,搞成疑神疑鬼的迷信活动,而把一些本属于迷信的东西也混乱看成是高尚的信仰。这种畸形了的信仰,如果只在民间流传,那也只不过是愚民而已,产生的危害范围也有限,碰上哪个英明的地方官,加强一下地方治安,不会发生太大问题。恰恰相反的是,要是统治者本身就不明白的话,率先搞一些异想天开的活动,那整个社会准会"风靡一时"了。

大明王朝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就是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皇帝。嘉靖后期,明世宗朱厚熜钟情于玄修,痴迷于崇奉道教,他封自己是"紫极仙翁",整日身穿道袍,在宫中开办道场,追求长生不老之术,醉心于道教之内,二十年不理朝政。一些方士、道士们利用世宗梦想长生不死和对灵瑞现象的迷信,屡行诈骗之术,万般愚弄嘉靖。其中有个超著名的人物--道士陶仲文,他鼓吹自己能掐会算,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最关键的是能够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凭借他吹蒙侃煽的能力,深得嘉靖宠信,竟官至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少傅、礼部尚书、恭诚伯、兼支大学士俸,成为一身而身兼数职的显赫人物。

公元1546年,陕西三边总督曾铣上书皇帝,提出收复河套地区,解决蒙古骑兵对明朝西北边境威胁的战略。嘉靖皇帝拿不准,命令兵部讨论此事,兵部官员也是一些酒囊饭袋,也拿不出一个好建议,又把球踢给了曾铣,让他跟其他西北边疆大臣们一起商量着办。当时的首辅夏言认为曾铣的说法还是个好事,建议皇帝采纳曾铣的建议,反正嘉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听夏言这么一说,就接受夏言的意见,并且嘉奖了曾铣。可是,正准备具体实施的时候,不想意外事情发生了。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七月,陕西发生山崩,古人认为这是个不祥的征兆--预示"分崩离析"。

十一月初五,皇宫突然起火,皇后尚在宫中,嘉靖皇帝却让想闯进宫中救人的太监赶快去找人救火,致使皇后连烧带吓,很快就死了。

十二月以后,嘉靖督促曾铣的提案尽快实施的时候,北京却连连刮起大风霾(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沙尘暴),这在古人眼里,大风霾是边境要有刀兵大起的凶兆。

接连发生的事情,让嘉靖皇帝很不舒服,恰好此时,道士陶仲文出现了,他说山崩是要应在皇帝身上的,要想化解掉,只能用宰相和边防大将去"顶缸"。于是,嘉靖就把夏言和曾铣逮捕,后两人都被处死。实际上,陶仲文出现并不是偶然经过,而是有预谋的。陶仲文跟严嵩是挚交,当时严嵩与夏言正争夺首辅位置,是死对头,此时夏言被杀,跟严嵩大有关系,陶仲文则是中间起决定作用的关键人物。

历史非常巧合的是,严嵩被罢官,也是因为有个道士从中起了决定作用。有个叫蓝道行的道士,受到徐的收买,嫁祸严嵩。蓝道行会扶乩,有一次在给皇帝扶乩的时候,蓝道行就借助神仙之口攻击严嵩。《明史》记载:帝问"今天下何以不治?"蓝道行假借神仙之口回答是因为严嵩的罪过。"嘉靖问:"果尔,上仙何不殛之?"答曰:"留待皇帝自殛。"帝心动。会御史邹应龙劾嵩书上,帝即放嵩还。"徐借助道士的"胡诌",解决掉了对手严嵩。这个邹应龙上书弹劾严嵩也不是恰好赶上的,而是他无意中听到宫中太监谈论这次扶乩之事,知道皇帝要除去严嵩。于是,第二天,直接上书弹劾,嘉靖皇帝也顺坡下驴,治了严嵩。

同类推荐
  • 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3

    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3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思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编者从浩如烟海的散文卷帙中遴选出数百篇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辑录成书。这些作品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
  • 衣食大义

    衣食大义

    《衣食大义》:食衣住行,各有门道,中国五千 年礼仪制度传承下来,攒下不少花活儿。汪朗检索自 己的知识库,引经据典,《衣食大义》集成数十篇关 于食衣住行的散文随笔,趣谈先人们的文化和智慧, 重拾远逝的礼仪风俗,让色彩斑斓的民族传统文化再 现灵光。
  • 苏联飞虎队: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抗日纪实

    苏联飞虎队: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抗日纪实

    1937年到1941年,苏联共派遣3665人参加中国抗战,包括空军志愿队2000多名飞行员。志愿队出现在几乎所有正面战场,击落日军飞机986架、战舰100多艘,包括一艘航空母舰和一艘巡洋舰。谨以此书,纪念中华民族与苏联空军志愿队为赢得反侵略战争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 毛泽东品书论人

    毛泽东品书论人

    本书主要介绍毛泽东一生中品评史书、谈论人物的心得,这部书展现了毛泽东读史的一个鲜明特点。毫无疑义,作为政治领袖和思想家的毛泽东决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以书为鉴,吸取和运用所读之书的经验、教训、智慧和各种启示,来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服务,也就是毛泽东常说的古为今用。这也是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的志趣和目的所在。而他的品书论人,就具体生动地体现了这种志趣和目的。
  • 情感本经

    情感本经

    《情经》是著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殷谦精心创作的情感美文集,它是《人经》三部曲的子集。这部文集并不单纯是一些情感故事,也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真正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在这样一个情感趋于冰结的时代,谈论真爱真情无疑是一件奢侈的事,而作者笔下的情感世界是如此纯真美丽。
热门推荐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禁忌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禁忌

    禁忌是民间为了择吉避凶,禁止同“神圣”或“不洁”的事物接近,对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惧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性措施。
  • 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

    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

    本书是一部写给20几岁中国女性的励志全书。内容立足于20几岁女人的现状实情,阐释20几岁青春决定一生的奥秘,给年轻女性一个正确的精神指引和行动要领。叙事生动活泼,语言优美风趣,风格清爽时尚,没有长篇冗长的赘述,没有空洞呆板的说教,有的只是悉心的关爱和亲密的谈心。
  • 最高机密

    最高机密

    “各位先生女生们,请注意,下面大家看到的内容属于高度机密,机密期限是无限期。”“如未经允许私自泄漏,请原谅,不是吓唬你们,谁也不知道后果怎么样,所以!请各位好自为之吧……”
  • 缓缓陌上桑

    缓缓陌上桑

    他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寻找她。在外人眼里,夜沦笙这个人从来都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他是夜氏集团的冷血总裁,说他冷血,只不过是没有走进他世界。她为了所谓的道义,进入夜家做了一名女仆,然后又因为道义去试图勾引夜家少爷,她原以为是她勾上了夜家少爷,没想到到最后是她跳进了夜沦笙给她挖的大坑。五年前,她以为她找寻到了真正的爱情。五年后,她终于明白爱是什么。【特此感谢论坛封面设计蔷薇苑店铺美工亦儿提供的封面~】
  • 骄横美人

    骄横美人

    小小的掌事宫女,如何逆袭妖孽九王爷。斗狂妃,战贵家小姐,看她如何玩转乾坤。
  • 爆笑穿越:逃爱太子妃

    爆笑穿越:逃爱太子妃

    一穿过去,皇宫里就搞起了飞机,皇后非要太子纳妃,太子非要她嫁给自己……这飞机搞大了,太子=未来的皇上=后宫佳丽三千,娘哦,怎么算都觉得自己亏大了。还没有来得及像古代侠女一样闯荡江湖,就要被锁定深宫,还要跟那么多女人分享一个男人,虽然说,这个男人也挺帅滴,但是……嗷!不要啊!好吧,为了保命,只能这样了,但是那个谁,要听好了,不能逼着自己学宫里一些烂规矩,不能再娶妻!嗷!不会吧,这都答应,难道断袖的传闻是真滴?
  • 天道弥仙

    天道弥仙

    天道乾坤,唯念可破,千秋风云,乘于一瞬,御剑弥仙,无我无求,破而后立,方有所成。天道,人情,为何不能共存?上古的神族,仙族,以及流传的神秘的后人。人鬼魔仙神妖,会有什么样的故事?这是一个孩童的奇遇之旅,情感之旅,热血之旅,也是他成长的过程!敬请期待,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欢迎收藏推荐,谢谢!感谢中国作者素材库免费封面支持一般在晚上6点或8点更新,望阅读本书的兄弟们阅读愉快,身心舒爽!!!
  • 重案现场调查实录:假面鸳鸯

    重案现场调查实录:假面鸳鸯

    是妻子还是凶手,是丈夫还是恶魔?谁能想象,同床共枕的伴侣?竟然想置对方于死地!夫妻之间是为了什么反目为仇?家庭、伦理、道德、爱情,瞬间化为乌有。妻子横尸血泊,丈夫手中颤抖的尖刀上正滴着鲜血,这些殷红的鲜血是否能唤醒往昔的记忆以及他沉睡的良知?
  • 苏曼殊作品集(二)(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苏曼殊作品集(二)(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苏曼殊作品集(二》本书分为诗歌、题画·题照、书信等部分。
  • 穿越系列之宠妻必须灭妾

    穿越系列之宠妻必须灭妾

    穿越到古代的女人和高富帅相亲相爱的玛丽苏傻甜白狗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