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24800000012

第12章

《金瓶梅》表面上是一部文学著作,可实质上它更应该算是一本社会启示录。文学著作带来的不仅是感官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通过文字认知社会层面上的事物。文化不仅仅是一两个文学研究者之间的事情,它有着广泛的内涵与外延。一种文化氛围之外,透视着这个社会的众多信息;同时在这个文化氛围内,可以了解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1.一场科举定乾坤

月娘把手接着,抱起道:"我的儿,恁地乖觉,长大来,定是聪明伶俐的。"又向那孩子说:"儿,长大起来,恁地奉养老娘哩!"李瓶儿就说:"娘说哪里话。假饶儿子长成,讨的一官半职,也先向上头封赠起,那凤冠霞帔,稳稳儿先到娘哩。"西门庆接口便说:"儿,你长大来还挣个文官。不要学你家老子做个西班出身──虽有兴头,却没十分尊重。"--《金瓶梅》第五十七回

"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读书、科举、当官,似乎已经是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自从汉初叔孙通定下的大臣上朝仪式:文官位东,武将居西。这以后,凡是官员觐见都是一个模式。站在东面的不用说就是文官,站在西面的自然就是武官。西门庆说自己是"西班出身",显然说自己是武官了。本来是文武不分家的,但是,无论是历朝历代,自古马上打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理天下。为了使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稳固牢靠,还得需要文官出面。到了这时候,文官就比武官吃香多了。西门庆拿钱买了武官,心里就很不舒服,感觉没有当文官体面。于是,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多读书,争取弄个文官做做。

封建制度社会一确立,国家机器一运转,统治者势必考虑如何选拔给自己干活的人。选取文官的办法自古不同,自从隋代开创了科举考试选拔后,以后的朝代都看到这个方法还是不错的,就相继沿用下来,虽然元代建立后,科举考试进入短暂没落时期,但是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重新认识,引起上层统治者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超过了以往历代,成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明代以前,曾经建立过不少学校,比如汉代有"太学",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到了唐代,在中央与各地方开设学校,这里的大部分学生为官僚子弟。另外也"许百姓任立私学"。每年冬季,官办学校或私学的合格学生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不管是官办还是民办,这些学校只是作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进行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科举必由学校"。朝廷最高学府是国子监,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也分不同种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在明初,监生可以直接做官。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是能够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地方性质的考试,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地点在南京府、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俗称乡闱。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考试的考场称为贡院。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他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则比乡试高一级,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质的考试。在每次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戌、未年举行。考生为通过乡试的全国的举人们。考试地点在京师,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因为是在春季举行,故会试又称春闱。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不仅仅代表学问的高深,同时也是科举场中的令人佩服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撰修,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不过,科举考试时代,也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洪武三十年,朝廷又开始了一轮科举考试,本来一切都很顺利,可是,到了发榜这天,就乱了。原来这次发榜,高中之人全部都是南方举子,北方举子一个也没有。恰好本次主考官也是南方人,于是,北方举子们认为主考官有作弊嫌疑。举子们纷纷来到吏部,要求吏部对这次科举给个合理解释。当时聚集在首都南京城的南北举子们,因为这件事也是横眉立目,打架斗殴不断。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朱元璋耳朵里。

朱元璋找来主考官刘三吾,这是一个正直的官员。事实上,北方举子没有上榜,并不是刘三吾捣鬼,而是南方举子的答卷确实比北方举子答得好。朱元璋心里也清楚刘三吾没有错,但是,为了平息这件事,就让刘三吾在榜上写上几个北方举子,可这个刘三吾却是个死脑筋,总是认为他没错,北方举子就是不如南方举子,拒绝执行皇帝的命令。朱元璋很生气,二话没说,把刘三吾和其他几个考官撤了职。另派一批人去重新审核试卷。结果,这次派去的人,也是一群死脑筋,看过卷子后,仍然认为还是南方举子好,坚持刘三吾的观点。朱元璋更来气了,指责官员们这是互相包庇,一起蒙蔽自己,盛怒之下,把这些官员们革职下狱,严加拷问,结果事情闹得越来越大,到后来这些官员甚至跟十多年前胡惟庸案件扯在一起,全部问斩。

后来,朱元璋亲自担任主考官,重新组织了一次考试,这次考试的结果,出人意料,与前次的结果截然相反,高中之人全部都是北方举子,南方举子一个也没有。事情闹成一锅粥,朱元璋跟大臣们较劲,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朱元璋规定,从此以后,南方跟北方分卷考试,最后按照南方60%、北方40%的标准取士。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当然,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了。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题目一律用《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回答时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措辞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规范,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还要求必为对偶。

朱熹曾经为四书注疏,他的这些想法很适合统治者的需要,用来压抑麻痹天下学子。明朝科举的八股文就是要求考生的答卷必须符合朱熹的意思。在固定的思维、固定的模式下,学子们要完成决定他们命运的文章。这种方式选出的人才很多都是"书呆子"。明朝学者宋濂形容经过八股选出来的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摩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笔墨。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顾炎武《日知录·拟题》)。清代徐大椿有讥刺士人的《道情》说:"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生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汉祖是哪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几句话,鲜明形象地刻画了当时读书人的可笑与酸腐,道出了八股文对人的伤害。

每件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八股文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它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比如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因为八股文有固定格式,所以写八股文的时候,只要有内容写,依照固定格式,直接向里面填词就可以了,对于初写文章的人来说,八股文也倒是能够作为一个文体写作的基础课程来讲。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说:"明初八股文渐盛,这却在文坛上放一异彩,本是说理的古体散文,乃能与骈体诗赋合流,能融入诗词的丽语,能袭来戏曲的神情,实为最高稀有的文体。"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辈出,如王鏊、钱福、唐顺之、归有光、金声、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新王朝的第一次科举开始了。在全国各直隶、省举行乡试,洪武四年二月,在南京举行首科会试,录取贡士120名。连同各省的举人,立即予以授官。这正是明太祖意欲改变过去元朝官员素质低下的情况,最终实现"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目标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太祖也对敢于反抗,拒绝参加科举,不与朝廷合作的文人采取严厉的镇压。总之,太祖给士人安排了惟一的一条路:就是参加科举,反对的一律杀无赦。一场科举定乾坤,使士人除了为明王朝效力外别无他途。

2.信啥不如信自己

西门庆一日正在前厅坐,忽平安儿来报:"守备府周爷差人送了一位相面先生,名唤吴神仙,在门首伺候见爹。"西门庆唤来人进见,递上守备帖儿,然后道:"有请。"须臾,那吴神仙头戴青布道巾,身穿布袍草履,腰系黄丝双穗绦,手执龟壳扇子,自外飘然进来。

--《金瓶梅》第二十九回伯爵道:"哥若遣邪也不难,门外五岳观潘道士,他受的是天心五雷法,极遣的好邪,有名唤着潘捉鬼,常将符水救人。哥,你差人请他来,看看嫂子房里有甚邪祟,他就知道。你就教他治病,他也治得。"--《金瓶梅》第六十二回

装神弄鬼,扶乩祭天,八字面相,长生不老,这些只不过是江湖术士的骗人把戏。他们投机于人们的无知和追求,胡诌乱说,迎合揣意,故弄玄虚,以此骗些金银钱财,养家糊口。至于灵验不灵验,那就不是他们操心的事情了,这种行当只能算是一种混饭吃的手段而已。西门庆请的吴神仙、潘道士都属于这类人物。

迷信与信仰是有明显区别的,可这种区别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往往人们会很容易把正常的信仰问题,搞成疑神疑鬼的迷信活动,而把一些本属于迷信的东西也混乱看成是高尚的信仰。这种畸形了的信仰,如果只在民间流传,那也只不过是愚民而已,产生的危害范围也有限,碰上哪个英明的地方官,加强一下地方治安,不会发生太大问题。恰恰相反的是,要是统治者本身就不明白的话,率先搞一些异想天开的活动,那整个社会准会"风靡一时"了。

大明王朝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就是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皇帝。嘉靖后期,明世宗朱厚熜钟情于玄修,痴迷于崇奉道教,他封自己是"紫极仙翁",整日身穿道袍,在宫中开办道场,追求长生不老之术,醉心于道教之内,二十年不理朝政。一些方士、道士们利用世宗梦想长生不死和对灵瑞现象的迷信,屡行诈骗之术,万般愚弄嘉靖。其中有个超著名的人物--道士陶仲文,他鼓吹自己能掐会算,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最关键的是能够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凭借他吹蒙侃煽的能力,深得嘉靖宠信,竟官至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少傅、礼部尚书、恭诚伯、兼支大学士俸,成为一身而身兼数职的显赫人物。

公元1546年,陕西三边总督曾铣上书皇帝,提出收复河套地区,解决蒙古骑兵对明朝西北边境威胁的战略。嘉靖皇帝拿不准,命令兵部讨论此事,兵部官员也是一些酒囊饭袋,也拿不出一个好建议,又把球踢给了曾铣,让他跟其他西北边疆大臣们一起商量着办。当时的首辅夏言认为曾铣的说法还是个好事,建议皇帝采纳曾铣的建议,反正嘉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听夏言这么一说,就接受夏言的意见,并且嘉奖了曾铣。可是,正准备具体实施的时候,不想意外事情发生了。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七月,陕西发生山崩,古人认为这是个不祥的征兆--预示"分崩离析"。

十一月初五,皇宫突然起火,皇后尚在宫中,嘉靖皇帝却让想闯进宫中救人的太监赶快去找人救火,致使皇后连烧带吓,很快就死了。

十二月以后,嘉靖督促曾铣的提案尽快实施的时候,北京却连连刮起大风霾(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沙尘暴),这在古人眼里,大风霾是边境要有刀兵大起的凶兆。

接连发生的事情,让嘉靖皇帝很不舒服,恰好此时,道士陶仲文出现了,他说山崩是要应在皇帝身上的,要想化解掉,只能用宰相和边防大将去"顶缸"。于是,嘉靖就把夏言和曾铣逮捕,后两人都被处死。实际上,陶仲文出现并不是偶然经过,而是有预谋的。陶仲文跟严嵩是挚交,当时严嵩与夏言正争夺首辅位置,是死对头,此时夏言被杀,跟严嵩大有关系,陶仲文则是中间起决定作用的关键人物。

历史非常巧合的是,严嵩被罢官,也是因为有个道士从中起了决定作用。有个叫蓝道行的道士,受到徐的收买,嫁祸严嵩。蓝道行会扶乩,有一次在给皇帝扶乩的时候,蓝道行就借助神仙之口攻击严嵩。《明史》记载:帝问"今天下何以不治?"蓝道行假借神仙之口回答是因为严嵩的罪过。"嘉靖问:"果尔,上仙何不殛之?"答曰:"留待皇帝自殛。"帝心动。会御史邹应龙劾嵩书上,帝即放嵩还。"徐借助道士的"胡诌",解决掉了对手严嵩。这个邹应龙上书弹劾严嵩也不是恰好赶上的,而是他无意中听到宫中太监谈论这次扶乩之事,知道皇帝要除去严嵩。于是,第二天,直接上书弹劾,嘉靖皇帝也顺坡下驴,治了严嵩。

同类推荐
  • 内在的从容

    内在的从容

    《内在的从容》是作家周国平的第三本随笔集,所收文字写于2001年至2005年间,前两本为《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本书首次出版于2006年,当时的书名是《碎句和短章》,有读者认为原书名与作品风格不吻合,建议更改,作者觉得有理,欣然听从。
  • 一生要读的美丽宋词

    一生要读的美丽宋词

    宋词写艳情而不轻佻,写富贵而不卑俗,如行云流水、老松柔柳,临风伴月,情调闲雅,怀抱旷达,使人心驰神往,无限沉迷。这本《一生要读的美丽宋词》正是我们在学习、借鉴先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的精华之作。本书编撰体例除原词和鉴赏外,特附词人名片、注释、插图及后人点评。“词人名片”做介绍,力求言简;“注释”疏通义,力求准确;“鉴赏”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助于读者掌握原语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适量的“插图”则以视觉形象与语境交相辉映,触发大家的灵感。另外,我们还搜集了较为经典的后人点评,帮助读者开阔视野,启发思考。
  • 宋鱼水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宋鱼水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她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热爱审判事业、恪尽法官职责,公正执法、倾心为民,先后荣立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曾获“十大杰出青年法官”、“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全国模范法官”、“中国法官十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标兵”等荣誉称号,被人民群众誉为“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好法官。
  • 李商隐集

    李商隐集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进士。他是晚唐诗坛巨擘,四六骈文章奏的代表作家。鲁迅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这是因为有人将鲁迅的诗比作李商隐的诗,因此他自谦不敢比肩,但李诗用典太多至于有獭祭之称,则鲁迅所言可说是道出了一般读李商隐诗文者的普遍感受。确实,李氏诗文裹着一层坚硬的外壳。千百年来,人们却对钻破这层外壳有浓厚的兴趣。然而,李商隐毕竟是唐代极富创意的作者之一,诚如葛常之《韵语阳秋》所云:“义山诗以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
  • 现代小说技巧讲堂

    现代小说技巧讲堂

    这是一部大学讲义,共八讲。第一讲:小说技巧的缘起第二讲:故事与情节第三讲:角色与身体第四讲:场面与背景第五讲:谁在说与怎样说第六讲:切分与组合第七讲:语言与言语第八讲:意图与理念。从小说文本和小说创作技巧的层面,对现代小说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阐述。全书依托国内外名家名篇技巧分析,追踪故事、人物和环境三要素之从体验到构思,再到语言生成的想象化与符号化过程,强力洞穿经典叙述技巧的秘密。全书既有开阔的理论视野,又有对小说诸要素清晰独到的论述和精彩的文本分析。
热门推荐
  • 驭世妖孽

    驭世妖孽

    莫落在大爆炸当中险些丧命,有幸被救,从而来到了巨人市当中,却欠下了一笔不大不小的医疗债。为了还请债务,莫落组织了现实聚会从中取利,却认识了一些富二代。因为身怀异能,莫落被当成了武林世家的后人,从此金钱及美女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开始滚滚而来……“在我有生之年!必将带着人类飞出太阳系!在宇宙各处安家!!”——莫落。——————PS1:前方深坑带刺……PS2:这将会是一个在当代庞杂背景下展开的故事,一个失忆者的故事。
  • 商道:成大事必懂的8条潜规则

    商道:成大事必懂的8条潜规则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如果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可能你一事无成。成大事,要懂潜规则,懂得“规则”之后的“规则”。本书介绍8条经商为官处世的潜规则,助您迈入成大事者的行列。
  • 制造卓越儿童

    制造卓越儿童

    近五年来,周运清教授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北等六省八十多县市共做”从零岁开始的亲子家教”专题演讲150多场,共有20多万人听取了他的报告。本书为周运清教授报告实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愉快的孩子更聪明,教儿玩中长智慧文化知识教育不能替代智力开发集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生理学等于一体,全方位儿童素质教育宝典。
  • 锦绣盛世之后天皇妃

    锦绣盛世之后天皇妃

    第一次相遇,他抢了她的药,她收了他的玉;第二次相遇,她将一只耗子与几个李子扔在他脑袋上,第三次相遇;她撞见他洗澡,并面不改色的将他的衣服“借”走了。从此,惹回来一尊大佛请都请不走。某男:来来,咋们来聊聊正事。某女:不,我拒绝,滚!某男:(将某女打横抱起)既然娘子这么想滚,为夫肯定得满足啊。某女:突然有些后悔当初把药让给他!
  • 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

    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下一个冠军就是你

    下一个冠军就是你

    本书以在“你就是冠军”中国银行杯优秀青年评选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青年为主线,收录了学术科研、公共事务、商业、文化艺术、体育五个领域参评。
  • Billy Baxter's Letters

    Billy Baxter's Lette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永嘉郡记

    永嘉郡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血族魔帝

    血族魔帝

    血族被灭,由血族族人死后的怨气和血液凝聚的婴儿,该如何重振血族,手刃仇人。血奴:“你是为复仇而活,你不能死!”顾峰:“我知道,我不会死,我会让我的敌人给我死去的族人陪葬,凡是挡我复仇的人,都得死!”
  • 几曾何时

    几曾何时

    小说是文字的交织,也是读者和作者心灵的交谈。在我看来,一直如此。文学对我而言是一份沉重的工作,当然更是我视之如命的喜好。这部作品中的主角,16岁的少年风间野分,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心理年龄——那来自与社会,城市对他的逼迫,使他不得不尽可能的保护自己。但当他面对好友织本泉,男友——脾气古怪的饭馆老板渡边彻时却完完全全地显示出了内心的不安,恐惧,胆怯,渴求爱与被爱的心理。算是比较现实而又富有温情的故事。我诚挚的在这里祝愿那个16岁少年,风间野分。因为那也是16岁的我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