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17800000026

第26章 理性、文化与宗教(13)

凡初民所以决疑定争者,大抵皆出于斗;则选举之争亦犹是耳。斗而胜,则胜家簇拥其所举者,以贡之于有司。有司受之,书其名以传之于国会。今日报章每及议院之选举,所用之成语皆沿于古初,其争选也,无殊其战也。此非仅借喻而已,盖古之事实,流传于文字间也。(中略)故其始出于实斗,浸假乃各为斗,而一党之人胜焉。虽然,何党?曰使他物而平等也,则必党之最众者。此计数多寡以为胜负之所由也。而出占(Vote;即投票)之法,亦从之以始。其始之出占,非若今之书名投匦也。众各呼其所举者之名,为哗噪。所众举者,其声洪以闻:所寡举者,其声微以溺。此其以众蚀寡之道也。其法之粗如此。使举者异,而众寡之数略均,又无以辨也。于是效战阵之行列,而料简其人数,此亦古法也。今日国会选举所不敢以此法行者,恐民将由今之文,而反古之质也。故雍容揖让之术行焉,则出占(投票)是尔。

吾党由是而知从众之制,所谓以少数服从多数者,其始乃武健忿争之事,而非出于礼让为国之思。使常决于战斗,则战者才力之高下,将者指挥之巧拙,皆将有胜负之异效。唯用从众之制,前之事皆可不计。易而易知,简而易从。是以其法大行,用以排难解纷,至于今不废。

这于温文尔雅的中国人,窃恐二三千年前(周孔时)早已不会如此。而原书所述,似不过其二百年前的西洋。此不独其理性之启,后于中国甚远,抑所以启之之路亦不同。中国是自内而外的,他们是自外而内的;关系非常重要,容后论之。往者陈独秀先生论东西民族性根本之差异,头一条便举出"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又总括地说"欧罗巴之全部文明史无一字非鲜血所书";自有其道着处。但这个血初时不过是欧罗巴人的血,后来则转而延及五大洲了。

到了近代国家,其武力用于对外,内部秩序或者比中国还要好。但实斗虽无,假名为斗者却常见于社会,如劳资两方之闭厂与罢工,其著者也。杀人流血之凶,固已不见;其不决于理而决于力,依然未见大改于前。MightisRight的话,"有力者就是有理",殆为西洋人所承受而不以为非呢!

(二)中国社会秩序自尔维持,恒若无假外力;西洋社会反是。旧日中国社会秩序之维持,第一不是靠教会的宗教,第二不是靠国家的法律,而主要在其社会自有之礼俗。世称中国文明,印度文明,西洋文明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各有其特异之点。在印度,最使人诧异者为其宗教之偏畸发达,什么都笼罩在宗教之下。在西洋,最惊人的是其征服自然的科学技术。若中国,则其大可异处即此社会秩序自自然然能维持是已。反之,在西洋则出于强力所制。所以辜鸿铭先生尝讥西洋社会不是靠僧侣拿上帝来威吓人,便是靠军警拿法律来拘管人,而西洋人自己亦说"中国国家就靠着这千千万万知足安分的人民维持,而西欧的国家没有不是靠武力来维持的"。

尤其在西洋中世纪,人们全在强制干涉下过活,理性窒息了,不得活动。近代以来,自由著于法律,宗权教退处无权,政治思潮经济思潮恰亦同时倾向放任,不主张干涉,一切固不同于前。此时从其社会生活之秩序条理上看去,且优于中国;然核其实,只是势力均恒之结果。与其说为理性之活动,毋宁说为一种习惯之养成。尤其站在理性立场,否认权势之理性自觉,总少看见。即如服从多数,虽比较近理;然多数所决未必即理之所在。且有时多数亦只是一种权势而害于理,亦说不定。中国人数千年在事实上固无法不在权势下过活,在意识上则不承认权势,孟子书中表示得甚明白。此中曲折,容后申论。

九、余论

孙中山先生晚年讲演,尝以王道霸道分别中西文化;我们同意这说法。更申言之,王道的内容就是理性;而霸道内容则利与力也。中国人以其理性觉醒,故耻言利,耻言力。反之,西洋人尚利尚力,征见其理性还没有抬头。

欧洲宗教家所以建立其不磨之信仰者,即在其宗教之热狂与不容忍精神,攻击他人,坚信他人皆非而我独是。故曰"基督教不以建立其自身之祭坛为满足,必进于破毁异教之祭坛"。教徒信一宗教为真,必以其余宗教为假。由此宗教上之嫉忌(religiousintolerance)致有遍于全欧历千余年之教祸。中国人因理性反省,便无此偏见,且因反省而抑制冲动,无此隘量与暴气。罗素常叹"中国之宽容,恐非未至中国之欧洲人所及料;吾人今自以为宽容,不过较之吾祖先为宽容耳"。

中国因讲理而抽象理解力大进,不复沾滞于各宗教之特殊名象仪式关系等,而理会其道理。所以每有人想把各方宗教融合沟通的,如昔之沟通儒释道,近来之混一佛孔道耶回。他们每喜说"教虽不同,其理则一"。此固不免笼统可笑,然正见其是直接地信理,间接地信教。他们认真说来不是教徒;他们的态度和行动正好与欧洲人的相反。

在中国,人心之最高倾向唯在理。所以说"理直气壮","师曲为老","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他勇于服善,并最有服善的雅量。虽然无论哪个民族于其不相习的道理都不易接受,中国亦何能独外;然而恐怕没有再比中国人接受这样快,冲突扦格这样少的。--因为他脑中的障蔽最少。有时一道理,在外国始倡之而未遽得到普遍的势力,中国不费力地就接受了,或出于外国之前(如妇女受教育机会参政机会即其一例)。

理是最能打动中国人心的东西,中国人之革命率以趋赴真理之态度出之;其革命势力之造成,乃全在知识分子对于一道理之确信与热诚的鼓荡。它没有什么经济上的必然性,却含有道德的意味。此关系中国革命性质问题甚大,别有文论之。

谈学问

一说到学问,普通人总以为知道很多,处处显得很渊博,才算学问。其实就是渊博也不算学问。什么才是学问?学问就是能将眼前的道理、材料,系统化、深刻化。更扼要的说,就是"学问贵能得要",能"得要"才算学问。如何才是得要?就是在自己这一方面能从许多东西中简而约之成为几个简单的要点,甚或只成功几个名词,就已够了。一切的学问家都是如此,在他口若不说时,心中只有一个或几个简单的意思;将这一个或几个意思变化起来,就让人家看着觉得无穷无尽。所以在有学问的人,没有觉得学问是复杂的,在他身上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很轻松,真是虚如无物。如果一个人觉得他身上背了很多学问的样子,则这个人必非学问家。学问家以能得要,故觉轻松、爽适、简单。和人家讲学问亦不往难处讲,只是平常的讲,而能讲之不尽,让人家看来很多。如果不能得要,将所有的东西记下来,则你必定觉得负担很重,很为累赘,不能随意运用。所以说学问贵能得要。得要就是心得、自得!

再则学问也是我们脑筋对宇宙形形色色许多材料的吸收,消化。吸收不多是不行,消化不了更不行。在学问里面你要能自己进得去而又出得来,这就是有活的生命,而不被书本知识所压倒。若被书本知识所压倒,则所消化太少,自得太少。在佛家禅宗的书里面,叙述一个故事,讲一个大师对许多和尚说:"你们虽有一车兵器而不能用,老僧虽只寸铁,便能杀人。"这寸铁是他自己的,所以有用:别人虽然眼前摆着许多兵器,但与自己无关,运用不来;这就是在乎一自得,一不自得也。问题来了,能认识,能判断,能抓住问题的中心所在,这就是有用,就是有学问:问题来了,茫然的不能认识问题的诀窍,不能判断,不能解决,这就是无学问。

儒术

(致《甲寅》杂志记者)记者足下:年来政象不良,英才秀士,其学与行皆可以有为者,乃或悒悒而殁,以忧时杀身,溟窃痛之,曾与舍亲张君一书,驰论及此,冀救其偏。(近接英使电告张君病危矣)姑以检呈,足下视之,谓可发以示人否?第今日正需激厉偷惰,此论或非所宜,如斯社会,出语都难,可胜浩叹!余再白。

梁漱溟白

寄张宽溪舅氏书

(张时留学英伦,以病肺衄养疴于村庄)宽舅左右:三次信片均代转致。尊体违和、久萦鄙怀、怒焉弗释,第恨无术飞达君所,一相瞻省。家君爱重才德,尤殷驰系,只以世务溷人,书缄稀旷耳。舅寄身遐域,时多关怀家国之思,忧形楮墨。此于病匪宜,于他日入世经世尤非宜。溟窃见今世不仁之人饕情富贵,仁人蒿目而忧世患,非杨则墨。夫杨固非儒,墨亦奚足为儒?舅诚欲为真儒,杨固不可为,亦奚有于墨?墨者之为,知俴行径,而无道为之枢,故不数十百年而绝。所谓"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水浅者速涸,溪狭者速竭",荀卿谓其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又曰,"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是已。儒者务致中和,子思述孔子之言,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而深叹夫中庸之不可能。中庸儒者之道也。恢然若天地之苞万物,使人养生送死乎其中,而不为出位之恩,而其术要在礼乐。《乐记》云,"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盖情不可极,极则横决矣。儒者经世不能绝人情,故务节之和之,而后可以长治久安。曲儒不识、忧悄愁苦以为仁,激昂愤慨以为义,戾气充塞,而人情淫僻。忧苦之极,嫉人厌世;愤慨之极,纵欲玩世;横决之祸乃烈矣。韩愈自命醇儒,而所为诗有"忽忽乎余未知生之为乐也,愿脱去而无因。安得长翮大翼如云生我身,乘风振奋出六合,绝浮尘。死生哀乐两相忘,是非得失付闲人",慨然有出世之思。盖礼乐不兴,中庸道绝,此意唯佛学者洞澈本原,慧心溥照,能默识之,而儒言儒服者转昧昧焉。故士诚有经世之志,则为真儒兴儒术而已矣。而不然者,贤者之过,吾宁知其果愈于不肖者之不及邪?古有侑卮焉,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吾惧其不为虚欹而为满覆也。虽然,既忧苦矣,既愤慨矣,将何道以解之?吾不敢以佛说进,吾姑为浅譬焉。王曾曰"志不在温饱",谓一己之温饱至贱末,非所顾虑也。一人之温饱为贱末,则二人者亦贱末耳,积之至于万众亦贱末耳。而顾志在治国平天下;平治之效,万众之温饱而已。此譬犹少而示之墨谓之黑,多示之黑谓白,(此喻见墨子)于义固不抵牾邪?夫世间舍养生送死亦更奚事?国破世乱而至于极,亦只生得其养死得其送而已,又奚加焉?国治世宁而至于极,亦只生不得其养,死不得其送而已,又奚加焉?概乎其不足道者也。此而不明、而忧苦焉,而愤慨焉、或非有道者之为乎。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吾窃慕夫坦荡荡者也。专此布臆,伏翼谅察。寒冬善自摄卫,务为宽闳,黜落烦虑,勿药可期。书不尽言,翘首而已。

漱溟顿首按梁君之言,与愚所答李君大钊之意,有所出入,愚两存之,世之君子,以衡论焉。

上文在收入《漱溟卅前文录》时著者将标题改为《寄张宽溪舅氏书》,并写有以下附识:

宽溪先生是先母的堂弟,而年龄却与我一般大,当小时是极相得的伴侣。他聪明而老成,好学而有志事功,先父极为器重,朋辈所期望他的都很远。十七岁在京师译学馆卒业,二十一岁在北京大学法科卒业,又到英国爱丁堡去留学,二十三岁就以吐血死在英国了。他致病的最大原由是忧思和用功的过度,故尔我这封信劝他不要如此。迨我信付邮后不多日,就接驻英使馆来电报告他的凶耗,所以此信他究竟得见与否尚在难定。当时曾以稿寄示章行严先生,所以《甲寅》杂志曾为载过。

现在我要在这里声明的是这信中的持论除掉反对"忧悄愁苦以为仁,激昂愤慨以为义"而主张儒家的"中庸"大体上尚没错外,其后面引王曾"志不在温饱"一语而解说的一段则甚悖谬。吾人感情之流行如何乃得恰好,此诚所当注意。然其道自在有以立"发而中节"之大本,而必不容于既发之后。以意为之损益,损之则拂,益之则伪,皆为悖乎自然之真趣。却是世人多不晓此,而每每于情念之不能去怀者,便援立一说,强自排遣,贻害心理,犹且以为得计,如我解说的那一段话便是这样。在佛教中常常教人持种种观想以对治种种的情念,我当时所以出此,似不无受其影响。从这解说的结论就谓"国破世乱,国治世宁,概乎其不足道",真是不仁之甚。现在翻出来自己看去直是刺目刺心,有陆象山所谓"如伤我者"之感。

在孔子哲学第一次研究会上的演讲

孔子之道与佛之道,明非一物。昨晤胡君适之颇讶漱溟何以既笃于佛之教化,乃又挖扬孔子?此事诚不可不说明。吾人常见于一人之头脑中,同时有两异之思想,社会上此种不通之事颇多,深觉可虑。吾人欲求学术从混沌入清明,岂可更为之导。漱溟之意,佛之出世思想,于孔家诚为异端,在所必排,以其能破坏孔子之教化也。然佛家之视孔化则不然,尽有相容之余地。岂唯有余地,佛之教化不占一些地步,所有之地方,俱以容纳各种教化。而佛之极简单而洞虚之教化则无处不可融贯。又似为之外廊者,岂唯孔化能容,世间高下种种不同教化,无不能容。何种教化当机则用何种教化,亦不见有高下,虽世人所目为最低之教化,亦复一例等观,必大家非笑崇拜偶像,彼盖自以为自己所见甚高,此但为彼思想浅薄之证而已。极言之,世何事不可非笑者,而转言之,又何事可非笑乎?佛法中无此意思,佛法中看一切教化都是好的,不过如何之社会便要如何之教化,不可不相当耳。故佛法对于一切种种教化均所不拒,此佛法对一般教化之态度也。至从佛法中看孔化则除均所不拒之态度外,更有特别意思,可以见孔化之极好。何也,孔子之化亦极空洞耳。此空洞两字殊不妥,然一时亦说不出,大要谓其不为碍,而又实一极简极切之一物。此极简极切之一物今不能详说,姑且说佛化与孔化有特别关系而已。其关系之处将来于各种问题随处说之。固欲问,则大抵孔子之形而上学与佛之形而上学不甚远之故,是其要也。至于余之个人则切志出世,未能领孔子之化,好揽世间之务,抛出世修养。年来生活,既甚不合世间生活正轨,又甚不合出世生活正轨,精神憔悴,自己不觉苦,而实难久支,一年后非专走一条路不可也。(以上表明态度,提议研究孔子,于前年向蔡公既言之。)

同类推荐
  • 老子与当代社会

    老子与当代社会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著作———《道德经》,由此开创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学说及其衍生出的道家、道教等流派对2000 多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老子文化及其哲学智慧也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人类的宝贵财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老子思想必将发挥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
  • 论语:玩诵本

    论语:玩诵本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涉及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历史、人物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朱子(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全书20篇,约15000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隐含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篇名取每篇开头的两三个字而定。全书经过后世儒者的编订整理,在东汉末年定型。
  • 心灵鸡汤(小学版)

    心灵鸡汤(小学版)

    《心灵鸡汤(小学版)》收录了上百则故事,选文出新。很多选文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从不同角度给同学们带来精神上、思想上的启迪。这些选文,丰富人文内涵,且文章生动有趣,无论是单纯的阅读,还是积累写作素材,同学们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满足。
  • 读易经有学问

    读易经有学问

    “易”就是变易、变革,《易经》提倡变革,并指争人们去应对变革、引领变革《易经》上说:“改命,吉。”这就是让人们勇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易”就是容易、简单,《易经》将一切还原为简单,指导人们用简易手段获取胜利。《易经》上说“匪夷所思”,就是说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其实可以简单化解。“易”就是交易、交换,《易经》指出:没有失去就没有拥有,我们必须学会交换。《易经》上说:“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就是说只要我们善于动用天地四方(即“六位”)的资源,就可换取成功的自由境界。
  • 安住在折腾中

    安住在折腾中

    《安住在折腾中》,本书收录了法眼寺方丈,明一法师的数十篇日记一系列禅修讲稿。书中不仅记录了明一法师作为僧人的日常修行,劳作,弘法的点点滴滴,更令广大读者有机会分享到这位正信正行,爱国爱教高僧的修行体悟用人生智慧。广大信众用佛门弟子都将从中受益。
热门推荐
  • 真的不重要

    真的不重要

    本小说结构上分独立的上篇和下篇,分别讲述了两对夫妻面对生活的无奈与挣扎。上篇的关键词是传世文物、金钱,下篇的关键词是宽恕、按揭。全书旨在揭示同一主题,即金钱的本质,告诉读者人生中的好多事、一些人,甚至是传世之宝、住房并非那么重要。
  • 纵横天玄

    纵横天玄

    天玄大陆强者为尊,原本资质平平的凌轩,在一次奇遇中意外的获得了一段来自地球的记忆。随即他便被卷入了一个深深的漩涡……从此,他毅然决然的走上了修武一途。看凌轩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坐拥美女,笑傲天玄!
  • 冷校草遇上拽公主

    冷校草遇上拽公主

    (火热连载中......)16年前的一个美丽的夜晚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和帅气一个小男孩坐在草地上彼此交换信物......许下共同的心愿。好景不长,第二天早上女孩就被迫去了美国上学,男孩说过会等她的,之后的故事是怎样的呢?请继续收看《冰校草遇上拽公主》......
  • 投机狂魔

    投机狂魔

    一个山村穷小子,读完大学后穷困潦倒,无意间开始参与股票期货市场,从此神与魔鬼并肩,穿越地狱和天堂的生存故事。
  • 天残凌

    天残凌

    在开辟天地之后大地上出现的许多修炼者,他们开是寻找女娲留下补天经,等待时空之墙再次破裂时的修补方法,以及战胜时空之后的生灵
  • 盛世风铃

    盛世风铃

    以山南省全面整顿金融“三乱”为背景,主人公葛艾在社会、官场和个人感情的为线索,展现了当年席卷全国的金融“三乱”,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其中纪检监察干部的形象尤为鲜活、感人。
  • 不远方黎明

    不远方黎明

    亘古的歌谣至今传唱,英雄的光辉将他照亮。预言的使命,和谁的哀伤。始于荒野之风,终于手中之剑。海上扁舟里,斜杆钓初阳。
  • 哭泣的承诺

    哭泣的承诺

    她和他都是一名学生,他们是同桌。不同的是,他的书本是那么崭新那么整齐,但凡上课,他只有一个动作,睡觉,
  • 天已暗夜已凉

    天已暗夜已凉

    年少时你是否也因为嘴硬失去最爱的人?十六岁的叶苡凉因为年少轻狂失去过十七岁的他,六年过去二十二岁的她与二十三岁的他狭路相逢只是她的又一次嘴硬让她彻底失去他再也没有机会触碰。他最终成了她心中一道不可言说的暗伤。
  • 国际商法作业集

    国际商法作业集

    国际商法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主要阐述国际商事法律规范的内容。该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 作业集在考察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同时, 也考察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