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17800000024

第24章 理性、文化与宗教(11)

但中国思想是否果如欧洲人(如欧洲宗教家所指示,反宗教者所接受)所谓唯物论无神论昵?我不愿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中国精神与宗教不合,其思想发展下去诚亦未尝不可为唯物论无神论(例如宋儒思想即比之古时更近于此)。但若径指为唯物论无神论,总不免"言过其实"。欧洲人总是走向两极端。这两极端恰为中国之所无,而他常常是一"中间性的"。这犹之乎他思想中充分有民主主义的气息,可能发展为民主主义;但毕竟不能就指为民主主义。专制主义和民主主义,全是欧洲人的玩艺。亦犹之乎他思想中亦有社会主义气息,可能发展为社会主义;但毕竟不能就指为社会主义。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全是欧洲人的玩艺。所以像福禄特尔不相信中国人是无神论者;但常引用在中国很久的傅圣泽(LeP.F0ucguet)的话,说在中国几乎看不见有哪个是无神论的哲学家。反之,在贝尔(PiellreBayle)却认为中国正是他理想中"无神论的社会"之实例。我们直无从回答其孰真孰伪;反觉得他们各自道着中国之一面呢!换句话说:他们都是真实的。

不要将西洋的事来例推中国,不要将中国判作两极端之一端。--这是必须记取的。

理性与理智之分别

一、理性与理智的分别

"理性""理智"的字样,只在近三十年中国书里面才常常见到;习惯上是通用不分的。就如在前章讲"理性与宗教之相违",亦是浑含用,未定偏指一面。但今却有分别的必要。

有何必要呢?假如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有分别的话,我以为就在中国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西洋长于理智而短于理性。为了指明中国文化的特征,首先要分别理性和理智才行。

从前中国人常爱说"读书明理"一句话。在乡村中,更常听见指某人为"读书明理之人"。这个"理"何所指,中国人不须解释都明白的。它绝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学的理,一切自然科学上的理;乃至社会科学上的理,亦并不包括在内的。却是同此一句话,在西洋人听着,亦许发生不同的了解吧!

中国有许多书,西洋亦有许多书;书中莫不讲到许多理。但翻开书一看,却似不同。中国书所讲的,不外人世间许多情理如父慈、子孝、知耻、爱人、公平、信实之类。若西洋书,则所谈的不是自然科学之理,便是社会科学之理,或纯抽象的数理与论理。因此,当你说"读书明理",他或以为是明白那些科学之理了。

科学之理,是静的,是一些知识。知其"如此如此"而止,并不立即发动什么行为。而中国人所说,却正是行为上的理。它就在指示人们行为的动向。它常常是很有力量的一句话;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它尽可是抽象的,没有特指当前某人某事,然而是动的不是静的。科学之理,虽亦可与行为有关系,但却没有一定方向指给人。如说:"触电可以致死",但触不触听你了。想自杀的人,亦许去触的,没有一定。大致科学上所说,皆是"如果如此,则将如彼"的这种公式。它始终是静的。所谓理者,既有此不同,似当分别予以不同名称。前者为人情上的理,不妨简称"情理";后者为物观上的理,不妨简称"物理"。假如大家承认可以这样分开的话,我们再来看人类对此不同之两种理的认识,是否亦出自两种不同之认识力。我以为在认识上是有分别的。即后者的认识,不容稍存主观之爱憎迎拒;而前者则离却主观之爱好与憎恶,便无从认识。现时流行有"正义感"的一句话,正义感是一种感情;对于正义便欣然接受,对于不合正义的便厌恶拒绝。正义感,即是正义之认识力。离开这种感情,正义就不可得。一切是非善恶之理,皆同此例。善,就存乎崇敬悦服赞叹的心情上;恶,就存乎嫌恶愤嫉不平的心情上。反之,我们若不为求善而意在求真,则非屏除一切感情极其冷静不可。

必须屏除感情而后其认识乃明切锐入者,我谓之理智;必须藉好恶之情以为判别者,我谓之理性。

二、人类的两种错误

我常说:人类之所以可贵,就在他极容易错误,而不甘心于错误。至若动物生活则几无错误可言,更无错误之自觉。错误只是人的事;然人的错误却有两种不同。

譬如学校考试,学生将考题答错,是一种错误--知识上的错误。若舞弊行欺,则又另是一种错误--行为上的错误。前一错误,在学习上见出低能,应属智力问题;后一错误,便是品性问题。事后他如果觉察自己错误,前一觉察属理智,后一觉察属理性。--我们从这里亦可见出理性理智的分别。

两种错误,人皆容易有,不时地有。然似乎错在知识者问题小,错在行为者问题大,试看社会上发生的纠纷,你责他错了,我责你错了,所互相责的率以后者为多,而自错误所引生的祸害,亦每以后者为严重。在纠纷中,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所彼此争辩而各自表白者,亦多在情理上。--即此亦见理性如何重要了。

三、儒家之理性主义

日本学者五来欣造说:在儒家我们可以看见理性的胜利。儒家所尊崇的不是天,不是神,不是君主,不是国家权力等,并且亦不是多数人民(近代西洋要服从多数)。只有将这一些(天、神、君、国、多数)当作理性的一个代名词用的时候,儒家才尊崇他。其言甚是。儒家假如亦有其主义的话,应理就是"理性主义"。前说孔子专作启发理性的功夫;又说"儒家独具之精神,就在他相信人有理性,而完全信赖人类自己"。那正指这不同乎理智的理性。

最能切实指点出理性给人看的,是继承孔子精神的孟子。其言之明爽警辟者,如: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日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可欲之谓善。(下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欲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利也。其后继承孟子精神的,为王阳明,就说"只好恶便尽了是非"。他们径直以人生行为的准则,交托给人们的感情要求,真大胆之极!我说他"完全信赖人类自己",就在此。这在古代,除了中国,除了儒家,没有谁敢公然言这样主张的。

我说:在中国,人类理性开发的早,即指此。

四、儒家的教条

径直以人生行为的准则,交托于人们的感情要求,是不免危险的。在中国的西北如甘肃等地方,回民与汉民相处,恰可得一对照。回民都没有吸鸦片的,生活上且有许多良好习惯。汉民或吸或不吸,而以吸者居多数。吸鸦片,就懒惰,就穷困,许多缺点因之而来。彼此相形,全然两样。其故就为回民是有宗教的,其行为准于教规,受团体之监督,不得自便。汉民虽读儒书,却没有宗教规条及组织。

这种失败,孔孟当然没有看见。看见了,他仍未定放弃他的主张。他似乎彻底不承认有外面的准则可循。固然制礼作乐,从外面影响到生命亦是必须的;然制作必本乎人情。孟子总要争辩义在内而不在外,就为此。勉循外面标准,只是义的袭取,只是"行仁义"而非"由仁义行"。--论调之高如此;然这是儒家精神,不可不知。

因此儒家没有教条;有之,便是教人反省自求的一条而已。他没有旁的,只是说:在你心里清明之时,好自想想吧!例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子贡方入。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以上皆摘自《论语》,可以想见距今两千五百年前孔门的学风。处处教人自己省察,自己去想,养成你自己的辨别力(对于情理之辨别力)。尤要有自己当心容易错误,而不甘心于错误。除了信赖人自己的理性,不再信赖其他。--这是何等精神!人类便再进步一万年,怕亦不得超过吧!

五、人类的特征在理性

一般的说法,人类的特征在理智。这本来不错的。但我今却要说,人类的特征在理性。此一理论,颇未易言。这里只粗陈大旨,其详请俟《人心与人生》一书。

生物的进化,是沿其生活方法而进的。从生活方法上看:植物定住于一所,摄取无机质以自养;动物则游走求食。显然一静一动,从两大方向而发展去。而动物之中,又有节足动物之趋向本能,脊椎动物之趋向理智之不同。趋向本能者,即是生下来依其先天安排就的方法以为生活。反之,先天安排的不够,而要靠后天想办法和学习,方能生活,便是理智之路。前者,蜂若蚁是其代表;后者,唯有人类到达了此地步。综合起来,生物之生活方法,盖有如是三大脉络。

三者比较,以植物生活最省事;依本能者次之;理智一路,则最费事。寄生动物,即动物之懒惰者,又回到最省事路上去。脊椎动物,自鱼类、鸟类、哺乳类、猿猴类以及人类,以次进于理智,亦即以次而远于本能。他们虽趋向于理智,但若在进程中稍有偏违,即不得到达。所谓偏违,就是不免希图省事。凡早图省事者,即早入歧途;只有始终不怕费事者,才得到达;--便是人类。

唯独人类算得完成了理智之路,但理智只是本能中反乎本能的一种倾向;由此倾向发展去,本能便浑而不著,弱而不强。却不是人的生活,就全然和本能不相干。其余者,理智发展愈不够,当然愈靠本能。此所以除人类外,大致看去,各高等动物依然是本能生活。

人类是从本能生活中解放出来的。依本能为活者,其生活工具即寓于其身体;是有限的。而人则于身体外创造工具而使用之,为无限的。依本能为活者,生下来--或于短期内--便有所能,而止于其所能;是有限的。而人则初若无一能,其卒也无所不能。--其前途完全不可限量。

解放始于自身生命与外物之间,不为特定之行为关系,而疏离淡远以至于超脱自由。这亦即是减弱身体感官器官之具体作用,而扩大心思作用。心思作用要在藉累次经验,化具体事物为抽象观念,而运用之;其性质即是行为之前的犹豫作用。犹豫之延长为冷静;知识即于此产生。更凭藉知识以应付问题。这便是依理智作用为生活的大概。

人类理智有二大见征。一征于其有语言;二征于其儿童期之特长。语言即代表观念者,实大有助于知识之产生。儿童时期之延长,则一面锻炼官体习惯,以代本能,一面师取前人经验,阜丰知识。故依理智为活者,即是依重于后天学习。

从生活方法上看,人类特征无疑的是在理智。以上所讲,无外此意。但这里不经意的早隐伏一大变动,超过一切等差比较,就是:一切生物都盘旋于生活问题(兼括个体生活及种族生活),以得生活而止,无更越此一步者;而人类却悠然长往,突破此限了。我们如不能认识此人类生命的特殊,而只在其方法上看,实属轻重倒置。

各种本能都是营求生活的方法手段,一一皆是有所为的。当人类向着理智前进,其生命超脱于本能,即是不落方法手段,而得豁然开朗达于无所为之境地。他对于任何事物均可发生兴趣行为,而不必是为了生活。--自然亦可能(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是为了生活。譬如求真之心,好善之心,只是人类生命的高强博大自然要如此,不能当作营生活的手段或其一种变形来解释。

盖理智必造乎"无所为"的冷静地步,而后得尽其用;就从这里不期而开出了无私的感情(Inpersonalfeeling)--理性。理性理智为心思作用之两面:知的一面曰理智;情的一面曰理性;本来相连不离。譬如计算数目,计算之心是理智,而求正确之心便是理性。数目错了,不容自昧,就是一种极有力的感情。这一感情是无私的,不是为了什么生活问题。分析、计算、假设、推理……理智之用无穷,而独不作主张;作主的是理性。理性之取舍不一,而要以无私的感情为其中心。此即人类所以于一般生物只在觅生活者,乃更有向上一念要求生活之合理也。

本能生活,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不须操心自不发生错误。高等动物间有错误,难于自觉,亦不负责。唯人类生活,处处有待于心思的作用,即随处皆可致误。错误一经自觉,恒不甘心。没有错误,不足贵;错误非所贵,错误而不甘心于错误,可贵莫大焉!斯则理性之事也。故理性贵于一切。人类特征之在理智,易见;人类特征之在理性,不易见。我故曰:人类的特征在理性。

六、中西各有所偏

照上面所说,读者可以明白,通常"理性""理智"浑用不分者,我以心思作用一词当之;而于其中分别指出有此不同的两面。这样区分,最清楚而得当。心思作用,是对官体作用(感官器官)而言。物类生活,心思作用与官体作用浑一不分,直以官体作用掩盖了心思作用。到人类,心思作用乃发达而超于官体之上。故人类的特征,原应该说是在心思作用。在人类中,文化进步古代中国近代西洋,都将这种特长发挥出来,到很可观地步,却不免各有所偏:理智成了西洋人的特征;而理性则为中国人的特征。说到此,读者可以明白:西洋之所谓"理性主义",欧洲大陆哲学所谓"理性派",史家之指目十八世纪为"理性时代",要不过心思作用之抬头活跃而特偏于理智之发挥者;却与这里所谓"理性"殊非一事。读者又可以明白:近代欧洲所以受中国思想的刺激影响,如前章所述者,正非无故。因人类理性在中国开发的早,其心思作用之抬头活跃本来先于西洋的。

同类推荐
  • 聆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人生智慧

    聆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人生智慧

    如今,生活节奏加快,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 间被潮流和流行风尚所吞没,成为没有思想的躯壳,然后在信息的丛林中变 得无所适从,从而感到生命的彷徨和杂乱无章,在喧嚣中把我们本应体验的 美好人生悄然错过。这时候,我们极需要一种让一切归于平静的温婉与淡定 来放置真我,我们这才发现,一切原来那么简单——成功是那么简单,快乐 是那么简单,幸福也是那么简单。 南怀瑾大师把老子、庄子、孔子等先哲的智慧,以通俗的方式娓娓道来 ,趣味横生。他谈儒学,说道家,讲禅宗,评世间百态,论人生种种。
  • 西洋文明的本质

    西洋文明的本质

    本书收录了胡适先生的《西洋文明的本质》、《论中西文化》、《西洋哲学史大纲》、《人文运动》、《近代精神的先驱者——培根》等文章。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读点大师: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于人生 问题的讲演实录,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 胡适先生主张修己以安天下:“为己而后可以为人,求学而后可以救国”,这种圆融的态度在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但在今天看来,这种通达的思想未尝不是饱含着热情和希望,将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有力地传承下去。他给读者带来的不一样的声音,足可以引起我们对人生更深层的思考。
  • 世界大师侃幽默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世界大师侃幽默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收录了伏尔泰和马克·吐温的探讨人生的文章。包括了《天生的性格》、《常识与理智》、《先知的痛苦》、《变化的地球》、《宗教起源》、《尊敬的女士》、《劳动骑士团》等。
热门推荐
  • 绝宠太子妃

    绝宠太子妃

    本文断更,另有《总裁大人请自重》在本网站发布,各位亲多多支持。她说:”我负责权倾天下,你负责笑面如花。”某男一头黑线:“反了吧····”某女侧头一瞥:“嗯?""好好好····依你依你,都依你”某男投降,某女这才满意的点点头。一代傲娇金牌女特工,一朝穿越成了无用的丞相府大小姐叫她如何甘心?处心积虑,步步为营,天下最终尽入囊中!只是·····这负责笑面如花的太子殿下,为何现在却来跟她讲三从四德?
  • 龙套的自我修养

    龙套的自我修养

    他,是她的师兄,青梅竹马阳光温柔,甘愿为她倾尽所有;他,是风流少侠,穿花拂柳片叶不沾,一见女主竟误终身;他,是未来盟主,城府深沉机关算尽,唯独对她全不设防;他,是黑道杀手,孤僻冷漠杀人如麻,单单不愿伤她性命;他,是魔教少主,魅惑狂狷唯我独尊,却愿为她放弃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野狼

    野狼

    别人的陷阱,他收了利,她被迫落在他的手中,折磨,钳制,逃脱不了的噩梦。幸福的泡沫,她的存在,不过是为了彻底的毁灭,爱上,恨透,然而,却仍是纠缠不清的痛彻心扉。如果,想逃,你就逃吧。无论到哪里,你都逃脱不了。从遇上,你就失去了自由的资格!
  • 绒勿悔后宫宫斗录

    绒勿悔后宫宫斗录

    这是根据百度贴吧-后宫吧制成的,写着各种记录,是分散写,智商低的看不懂的喷子别喷,谢谢等级啥的各个后宫群想取,随意
  • 九阳武神

    九阳武神

    周锋,一个缺少命魂的少年,机缘巧合下得到了杀神风无情的九阳坠,并且修炼无上神功《九阳逆天诀》,从此命运的轨迹发生了改变。扶摇直上,激战天下,舍我取谁?驰骋九州,纵横寰宇,看我九阳武神!
  • 短篇:帝有夏华倾妖

    短篇:帝有夏华倾妖

    上古有言:“仙界帝君夏华,于彼岸花海中服万年之刑,日夜守于奈何桥,待到花开,方能离刑”“妖界有女名云妆,乃彼岸花妖,经万年得以化行,因触犯天规,受千年轮回,历劫生、老、病、死,取其灵魂,耗时九千年重塑本体......”世人皆不知她乃异世魂,这一场来自遥远光年跨越种族的悲恋(简介不怎么好见谅见谅,因为写书不怎么久,所以多提一些意见哈)
  • 徐闇公先生年谱

    徐闇公先生年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万界自由行

    万界自由行

    为何世人诸多烦恼在心间,且看我逍遥万界大千!一步步凌天,一步步登巅!纵身死魂消,亦不悔矣。且看李风在万界的旅行,偶尔也装装逼(好吧,是经常),平淡才是最重要的。
  • 花都狂神

    花都狂神

    他,一个从小被遗弃的孤儿,受尽苦难与冷落,唯有一块玉佩,证明着他的身世;他,一个独来独往的仙帝,在成就仙帝之时,却遭最信任的兄弟的背叛。前世,今生,两个灵魂融合之后,出现的,会是什么?仙又如何,神又如何?天若阻我,我变战天;神若挡我,我便屠神。风流一世,潇洒万年,站宇宙之巅,天下万物皆为蝼蚁!
  • 道破天明

    道破天明

    现代的一个少年道士,原本跟师父过着抓鬼、修行的普通生活。直到他走进一个上古的山洞,成为他要跟上天一争高下的开始。像不像一个道士又有什么关系,奋斗我所奋斗,爱我所爱,别问是劫是缘。新人新书,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