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现在的专利项目设置越来越细。以软件为例,过去人们为每一份新的软件设置专利,现在却几乎为每一条编码设置专利。这样做表面上达到了保护发明者利益的目的,但实质上却极大地阻碍了整体技术的创新。因为这样一来,无论谁想在软件领域有所建树,他都要考虑一下他所做出的软件中使用的编码是否侵犯了他人的专利权。
另一方面,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导下去,我们将会得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例如,法律并没有禁止我们声称对某一词语的专利权,那么,如果我把“tobe(将要)”这个词注册专利并获得成功,以后每个人使用“tobe(将要)”这个词时,都应该向我付费。这难道不是可笑的事情吗?
六、真正需要专利保护的应该是一些特殊的行业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问题,这里面是否有一个度的问题,如何把握这个度?即哪些东西是必须保护的,哪些又是需要放宽政策的?那么,您所赞同的最佳方案又是什么呢?
博俊:我想真正需要专利保护的应该是一些特殊的行业,例如,生产原子能设备的技术、航天航空科技、治疗癌症的药物等等。这些行业的开发成本很大,因此需要受到特殊的待遇。
但什么是最优的专利保护程度,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想先举个极端的例子:在美国,有人将花生酱与三明治作为专利产品成功地进行了注册。这种填几张表格便能享有特权的做法实在是太愚蠢了!因此,我认为除非你能证明,在没有某一程度的专利保护下,你的事业就无法顺利进行下去,或是你正从事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开发项目,否则你就不应该得到这一程度的特权。只有把我们的观点转移到这个思路上,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
记者:我听说您的一本关于知识产权的着作CaseAgainstIntellec?鄄tualMonopoly将由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如果这是一本发行量很大、很受欢迎的着作,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您愿意自己的着作被人盗版吗?您会怎么面对这个问题呢?
博俊:我会起诉盗版者,如果控告盗版者能使我得到大笔赔偿的话,我当然会这么干,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这种法律规定是十分愚蠢的。
举一个例子,《911调查报告》一书在出版以前,读者就已经可以在911调查委员会的网站上免费下载全文。尽管如此,还是有出版社花了大价钱买下该书的版权。你以为这个出版商是笨蛋吗?事实上在首发当日,书店的门口就排起了长队,该书也荣登销售排行榜的第一名。为什么在可以免费下载的情况下人们还会花钱购买这本书呢?原因是人们的偏好是多方面的:除了文字本身外,精美的包装、纸张的触感、可以在书上进行眉批、具有纪念意义等方面的因素都同样的重要。人们会为了这些原因而掏钱购买正版的书籍。
另外一个不同的例子是:在美国就着作法和英国达成协议以前,人们可以在美国随意盗印英国出版的书籍,并且从中获得巨额的利润。由于美国的市场很大,很多英国的作家在书稿完成后先不在英国出版抽取版税,而是将手稿卖给美国人并获取相对较高的一次性报酬。由于英国立法严禁盗版,这样做的结果就使书籍在英国上市的时间严重滞后并给英国的读者带来损失。
当然美国的书商也要面临他的顾客再次盗版的威胁。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在第一版时大量印刷,使市场达到饱和,从而降低其他盗版者的竞争能力。
七、问题的解决:企业界也一直在尝试各种毋须政府介入而自愿解决问题的方案
记者:这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被您提出来了,并引发关注与争论,关于知识产权的问题,您自己认为有合适的方法解决吗?
博俊:我的问题提出后,许多经济学家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经济学家们已经设想出了种种方案,而企业界也一直在尝试各种毋须政府介入而自愿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由行业组织(而不是国家)制订产品标准,组织认证;企业通过私法保护其商业机密,通过自愿的授权安排来保证自己的秘密不被其他企业模仿,产品本身以极低价出售甚至免费赠送,但通过后续的支持性服务获取利润等。这些制度安排可以使创新企业获得足以收回其投资的收益,又能避免政府制造的垄断可能带来的种种弊端。
八、西方发达国家侵犯知识产权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记者:在人们的印象中,谈及知识产权受到侵犯,往往就是发展中国家侵犯了发达国家。
您可以为我列举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的例子吗?
博俊:西方发达国家侵犯知识产权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太多了,举不胜举。微软现在使用的桌面快捷方式实际上在早期的操作系统中就有过使用的先例,比如中间的一些小图标等等,但由于没有注册专利,微软才得以将这一技术顺利应用。
电话的专利权之争也是一个著名的案例。电话机的最初发明者其实并不是亚历山大·贝尔,而是意大利籍的美国人梅乌奇。在1871年,梅乌奇向专利局提交了专利申请并注册成功。
2年后,由于自己的经济状况不佳,梅乌奇无法交纳延续专利权所需的费用,从而致使专利书过期。
1874年,亚历山大·贝尔成功申请到电话的专利权,随后梅乌奇对他提出诉讼。
1887年7月,法庭判决贝尔获胜,专利权就这样扼杀了一个伟大发明家一生的成就。
最近令人关注的则是SCO对IBM的诉讼案。
SCO集团认为:
IBM公司将SCO拥有专利权的Unix软件中的一些组件用在了IBM刚推出的Linux操作系统中。这一诉讼的结果会对全球操作系统的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最有趣的例子当数Netscape与IE之争。Netscape与IE其实都源于Illinois大学的Mosaic。
在电脑网络发展的初期,Mosaic的主要研发人员之一MarcAndreessen离开了Illinois大学,并在Mosaic的基础上开发出当时最为流行的网页浏览器Netscape。由于Mosaic的所有权归Illinois大学的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所有,微软便在这一点上又钻了空子。它直接从Illi?鄄nois大学处获得Mosaic的相关资料并研发出自己的浏览器IE。至于后来的IE捆绑诉讼案则是众人皆知了。
事实上,任何科学发明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都是如此。试想一下,如果历史上每一项发明都被注册专利,那么我们今天的科技还能如此发达吗?我上面所说的例子在我和戴维·莱文(DavidK.Levine)的新书“CaseAgainstIntellectualMonopoly”中都有提及。不过大家不用担心,你们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
毛主席有句名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同样的,创新也不是请客吃饭。希望我们以此共勉。
采访结束时,博俊接受我的邀请,为人民网读者题词,其内容如下:
Thisisaveryvibrant,innovativeandcompetitivecountry.Keepitthisway;donotletmonopoliesofanykindblockthewaytosocialandeconomicprogress,inchinaandabroad.ToPEOPLEDAILY,Thanksforgivingopportuni?鄄tytocommunicatemyideas.
MicheleBoldrin2/9/2004译文:这是一个震撼、创新、竞争的国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不要让任何垄断者阻碍社会和经济前进的步伐。非常感谢人民网能给我这次交流观点的机会。
米歇尔·博俊
2004年9月2日彼得·霍伊特(PeterHowitt)
彼得·霍伊特(PeterHowitt)教授1946年出生于加拿大,1973年他以《货币动态理论的研究》一文顺利通过答辩,获得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72至1996年在西安大略大学任教,1990至1995年同时兼任蒙特利尔银行的货币和金融教授之职。
1996至2000年任职俄亥俄州立大学(UniversityChairedProfessor)。2001年7月,他加入布朗大学经济系执教至今,同时兼任麻省理工大学、巴黎大学、拉伐尔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图卢兹大学的访问教授。
彼得·霍伊特教授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主要有货币经济学,失业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70、80年代他主要研究货币和失业理论,90年代之后研究增长和创新理论,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六本经济学专着,其中与哈佛大学PhilippeAghion教授合着的《内生增长理论》一书是该领域的经典之作。
全文核心提示
霍伊特评价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基德兰德和普里斯科特
我不反对保持人民币现有的价值不变,但我相信某个时候中国会对人民币重新定价
在竞争的情况下,你被迫做出改变,结果是每个人都会获益
落后国家要获得技术进步,首先是纯粹复制,然后有所创新,最后成为领导者
央行想要稳定利率,如果存在超额需求,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那么所采取的措施只会加强这种超额需求,使通货膨胀加剧
提高教育水平和鼓励新企业的产生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好方法
创造性破坏的破坏性的一面不只是微观的现象,实际上,整个经济都将蒙受损失,至少在技术进步的过渡时期是如此
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到国外,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经济增长的长期政策,这只是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
很多研究和开发是为了把国外技术引进中国特定环境而进行的,有些商业经营的方式可能在日本、法国或者美国行得通,但在中国行不通
我知道这种不平等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过程,但让我有些吃惊的是,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不平等性有如此之大
美国经济学家霍伊特解读中国经济增长
一、基德兰德和普里斯科特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访谈开始的一个好话题
彼得·霍伊特是应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邹恒甫教授的邀请来EMBA高级研究中心进行学术交流的。邹恒甫教授对我说,你如果想很好地采访彼得·霍伊特教授,你得想法引导他讲话,他是一个内向的人。见面不久,彼得·霍伊特告诉我,他是一个不愿接见记者的人,他从不接受记者的采访。我不知道彼得·霍伊特教授是在什么样的考虑下同意了我的专访要求,这位一心研究学问、性格有些内向,在国际经济学领域排名十分靠前的经济学家,在美国常常被一些记者追踪却不可得。
2004年10月12日下午,在武汉大学EMBA中心,霍伊特站在自己深厚的经济学沃土上,与记者面对面,从货币经济学、失业理论、经济增长和创新理论等方面结合记者提出的有关中国经济问题,开怀畅言,纵横评点。访谈是从刚刚获诺贝尔奖的基德兰德Kydland和普里斯科特Prescott开始的。看起来,彼得·霍伊特好像很愿意谈起这个话题。
记者:您可以向中国读者简单地介绍一下您自己吗?
霍伊特:我是美国东海岸布朗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去那里只有4年的时间。大部分时间我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我的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是宏观经济学,很多年来我研究经济增长。
所以能亲自来中国目睹快速的经济增长是一件乐事。我在增长领域写了很多文章,也为研究生写过这方面的教材。
记者:这是您第几次来中国?
霍伊特: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内地,20年前我到过台湾。
记者:您对中国有什么印象,喜欢中国的什么?
霍伊特:我很喜欢中国,喜欢这里人民的活力。人们工作很努力,很有活力,很友好。我也很喜欢中国的古代历史,这一定是你们很值得骄傲的地方。
记者:您在美国有中国学生吗?
霍伊特:布朗大学经济系有很多中国学生,每年会有两到三个从中国来的学生,我还没有亲自带过中国学生,但我希望有机会。
记者:就在昨天(10月11日),瑞典皇家诺贝尔评选委员会把200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基德兰德(Kydland)和普里斯科特(Prescott)。您作为一位来自美国大学的经济学家,能否为我们谈谈这两位获奖者,谈谈您对此事的看法?
霍伊特:基德兰德(Kydland)和普里斯科特(Prescot)t改变了全世界大学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他们向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关于经济周期决定因素的看法提出了挑战。我和其他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曾经学习过凯恩斯主义,但是,基德兰德(Kydland)和普里斯科特(Prescott)让我们许多人改变了看法。
凯恩斯主义认为,要保持足够的总需求存在问题,经济周期的低谷是由于需求不足,波峰由于需求复苏,经济周期的问题在于使得需求和供给相等。基德兰德(Kydland)和普里斯科特(Prescott)认为需求总是和供给相等的,实际上是供给条件总是随着时间变化,即生产力总在改变。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当石油价格上涨时,相当于生产力受到负面冲击,你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与原来相同的收入,因为进口石油的成本增加了。当出现新的发明时,相当于生产力的正面冲击,在给定资本和劳动力数量下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正是这种隐藏的供给方面的冲击因素导致了经济周期。一方面,货币政策不再那么重要,在基德兰德(Kydland)和普里斯科特(Prescott)之前,凯恩斯主义认为,人们认为货币政策通过规制最终产品和服务总需求的水平而起作用,当经济处于低谷时,中央银行必须降低利率来刺激人们增加消费。当经济在最大可能性情况下运转,因为超额需求而受到通货膨胀的威胁时,中央银行应该提高利率使人们减少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