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97100000030

第30章 明太祖朱元璋(3)

元末战争期间,由于地主和官僚大量逃亡流散,他们霸占的土地有的回到农民手中,有的成为荒田。元朝灭亡以后,不少地主回返乡里,对农民进行反攻倒算。朱元璋下令,凡是战争中抛荒的土地,被他人耕垦后就成为耕垦者的产业,原来的地主不得再要回,原来的地主另由官府拨给同等数量的荒地作为补偿;对那些无主的荒地,朱元璋则鼓励农民积极开垦。公元1368年他下令:各处荒闲的土地,允许百姓开垦,永为己业,免除租税三年。过了两年又规定,北方郡县近城荒地,授予无业乡民耕种,每户给十亩,另给两亩菜地,有余力耕种的,不限亩数,全部免除三年租税。许多逃亡的农民,得知这些规定后,纷纷回乡耕垦荒地,成为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

移民垦荒是朱元璋采取的又一种措施。元末连年战争,水、旱、蝗灾接连出现,使河南、河北等地人民十亡七八。朱元璋下令把一部分农民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广的地方。公元1375年,迁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无地农民四千多户到凉州耕种,给耕牛种子,三年不收租税;公元1376年,又迁山西及正定无田农民到凤阳垦荒。公元1382年,迁广东番禺、东莞、增城二万四千多人到泗州耕田。公元1383年、公元1388年,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移民垦荒。

为了鼓励农民垦荒,朱元璋下令,不论是新地垦荒或是移民垦荒,政府都要给予优厚的条件,除了“永为己业”外,一律免租三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又规定,山东、河南新开垦的荒田,不管多少亩,永远不收租税,有力气的尽其耕种。在一些应该征税的地方,也采取“薄赋”的办法。遇到有水旱灾害,常下诏蠲免。还规定农具一律不收税,商税一律三十取一,这在封建社会是比较低的。

洪武二十八年,他又令乡里百姓二十家或四五十家结为一“社”。如遇到农忙时节,有的家户有疾病无力耕种时,村社要帮助其耕耘,以使田地不荒,民无饥窘。

由于朱元璋积极鼓励农民耕种,致使田野开辟,百姓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在朱元璋即位的当年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必须及时奏报。后来他还专门批示工部大臣,凡是陂、塘、湖、堰,可以蓄水泄江防止旱涝的,都需要根据地势加以修治。各种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时,棉花是十分珍贵的。普通百姓穿的布衣都是由麻布制作的。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就下令,农民凡有田地510亩,必须栽种桑、麻、棉各半亩;有40亩以上的,种植桑棉面积要按比例递增。后来,朱元璋还指示户部,明令全国百姓要多种桑、枣、柿和棉花,违令者全家充军。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以后栽种的全部免除赋税。到了明代中叶,棉布已成了人民衣着的原料,这是朱元璋在明初全面推行重视经济作物、奖劝桑棉政策的结果。

尽管朱元璋力求对农民实行宽松政策,但国家还是得征收租税、徭役。朱元璋把对百姓的剥削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使“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他懂得“步急则踬,弦急则绝,民急则乱”。如果对百姓压榨得太狠,就会激起强烈的反抗。因此,他在征收租税、徭役上,尽量能够比较合理。

为了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朱元璋严格控制大规模的营建工程,地方上修建大型工程,一律要报他批准才能动工;凡是不急需的工程,要尽量缓建,能够安排在农闲时进行的工程,一律放在农闲时节,不能耽误农时。

明初规定,农民有田一亩,征税粮五升三合五勺,有田一顷者,要出丁夫一人,每年在农闲时节赴京服役30天。这比元朝减轻了许多。但由于长期战乱,元代的户口和土地簿籍已大都丧失,不少地主豪族乘机隐瞒土地和人口,逃避租税和徭役,这就把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为了使国家能真正按产业和人口多少来征收租税徭役,做到赋役比较合理,从公元1368年起,朱元璋开始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了核实田亩、普查人口运动。

人口普查以户为单位,登记籍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以及所属的户类,这种户口登记册的封面是黄色的,因此叫黄册。为了编好黄册,与此同时又建立了农村的最基层组织单位。明代的县以下是乡,乡下是里、甲。凡乡以110户为一里,推选丁粮多的10户轮流做里长,其余百户分为10甲,每甲10户,设一甲长。编制黄册以里甲为单位,每里编为一册,每册四份。一份上交户部,另三份分送县、府、布政司各一份。黄册是征收赋役的依据。为了增加户数,朱元璋大量解放“驱口”。“驱口”是元代的产物,蒙古贵族把掠夺的百姓当成私产,随意驱使,他们不能独立参加生产,那些百姓的子孙被称为“驱口”。不少蒙古贵族拥有成千上万的驱口。朱元璋在公元1372年宣布:“以往由于兵乱,人民流散,因而成为他人奴隶者,即日放还。一般农户不得收养家奴,贵族、功臣使用奴婢最多不能超过20人。违者严惩。”这样就使黄册上的人口数目大大增加,同时也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

土地的普查与人口普查同时进行。明政府为了掌握全国土地的总数量,组织人力在全国丈量土地,把每乡、每里甲、每户的土地分布状况、亩数、质量、方圆形状,绘制成册,以作为征收租税的又一个依据。由于册中的土地形状重重叠叠,状如鱼鳞,所以又叫鱼鳞册。

黄册、鱼鳞册编制以后,虽然从制度上更加严格控制了劳动人民,但对于隐瞒土地、人口的地主豪族,以及逃避租税徭役的人,也是一种限制。由于社会各个阶层都相对平均地承担了封建国家的赋徭,因而也使农民的负担相对地减轻了一些。这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朱元璋还曾命人带着太子朱标到农村视察,亲眼看看农民的艰苦生活。太子回来后,他还严肃地教育说:“凡居处食用,一定要想到农民的劳苦,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他们不苦于饥寒。”凡是因地闹灾荒歉收的,都要下令蠲免租税;灾情特别严重的,还要叫地方官员为灾民贷米,或赈济米、布、钞等。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宽松的治民之策,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这些政策不仅医治了战争的创伤,而且使全社会的经济生活、生产力水平,都有了较快的提高。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作物产量不断增长。

除了粮食增产外,桑麻、棉花、果木等经济作物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明初的手工业以纺织、造船、矿冶等行业发展最为明显。

如松江的棉布当时被称为“衣被天下”,苏、杭一带已有了丝织工业作坊。

身先节俭以训于下

在封建社会中,一些帝王曾经提倡勤俭节约,但大多是不能善终,有的是令天下节俭,自己奢侈。而朱元璋身先节俭,一生节俭,这在历代帝王中也是非常少有的。

朱元璋生长在贫苦家庭,从小过惯了穷苦日子,当了皇帝之后,仍然处处躬行节俭,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每日早膳,他只用蔬菜就餐;苑内不准种奇花异草,要种上蔬菜和果木树。他穿的衣服也很陈旧,常常是几年才添置一件新衣;睡的御床,色调浅淡,样式一般,还不如当时一个中产人家的卧榻。在营建应天府新内城时,主管工程的大臣把图样送他审批,朱元璋把一些雕饰奇巧之处统统划掉,并指示把历代帝王兴亡的故事,画在引人注目的墙壁上。在他的影响下,皇后、妃子也都很注意节约,穿的都是旧衣裳,从不过分打扮、满身珠宝。他多次对大臣说:“珠玉非宝,节俭是宝。”

朱元璋之所以自己严格履行勤俭节约,是因为他明白天下臣民能否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关键要看最高统治者本人能否做出表率,带头节俭。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却细心钻研历史,研究历代帝王的治国之道,从中他总结出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自古王者之兴,无不由于勤俭;其败亡,未有不由于奢侈”。

只有帝王之家节俭不行,勤俭节约应该成为全社会的事情。因此,朱元璋决定在全国臣民中间,特别是在臣吏中间提倡节俭,狠煞奢侈浪费之风。

每次任命官吏时,他总是特地叮嘱他们,不要“增饰馆舍”、“竞为奢侈”。

特别是对待那些跟随自己打天下的有功之臣,朱元璋更是反复告诫他们,要继续保持过去艰苦奋斗的作风,“勤身守法,勿忘贫贱之时,勿为骄奢淫逸之事”。对于那些具有奢侈贪污行为的官吏,轻者训斥、施刑,重者杀头。

为了教育子孙不忘创业艰难,朱元璋还命人把自己的艰难经历画在宫殿里,并告诫子孙说:“富贵易骄,艰难易忽,久远易忘,后世子孙生长在深宫,只看到富贵,习惯于奢侈,不知道祖宗起家之艰难,现在你们要朝夕看看我的经历,不忘祖本。”为了创造一个艰辛劳作的环境,朱元璋命令儿子们周围的太监,要进行纺织,造麻鞋、竹藤,在宫廷内的空地耕种蔬菜,从小要他们看到劳动的艰辛。

由于朱元璋大力提倡节俭,并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从皇室做起,严格要求各级官吏,狠煞奢靡之风,使明初的吏治比较清明,经济很快得到复苏。

公元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葬在南京郊外钟山下,名曰孝陵。

朱元璋是中国帝王史上又一位杰出的帝王。在执政的几十年里,他躬亲庶政,整饬肃吏,休养百姓,提倡节俭,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

他在自己的遗嘱里写道:“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这一段话非常精辟地概括了他辛勤的一生。当然,朱元璋也有他残暴的一面,如诛杀功臣,大搞文字狱等,但不管怎样,他推翻元朝,统一全国,安定社会,发展生产的历史功绩,是永远值得肯定的。

同类推荐
  • 中西会通:徐光启

    中西会通:徐光启

    人们常常用“博览古今,学贯中西”这样的话来赞美学识广博的人,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真正虚心向西方学习的人并不多,能做到“学贯中西”的人则更少。明代末期奸臣当权,倭寇侵扰,天灾频繁,同时也被人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在这股重实用、重民生的思想解放浪潮中,徐光启无疑是一朵引人注目的“浪花”。《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西会通:徐光启》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徐光启传奇的一生。
  • 对话周有光

    对话周有光

    是什么样的家世、教育、交游背景铸就了周有光的生命底色?他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优秀学者?周有光与张允和如何成就七十年的爱情与婚姻传奇?是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让周有光渡尽劫灰?109岁的老人有何长寿与养生秘诀?汉语拼音与语文如何在周有光的笔下变得有用且有趣?周有光晚年在思考哪些问题?而这些思考为什么让他声誉渐隆?
  • 科学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科学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科学家成长故事》精心挑选出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成才故事,以简明、流畅的语言展示了他们光辉的一生。他们有勤奋的头脑、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如同历史天空的启明星,永远被人们所追求和敬仰。我们应当以他们为榜样,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教益,提高自身素质,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 请允许我用左手敬礼

    请允许我用左手敬礼

    丁晓兵,1965年9月出生,1983年10月入伍。1984年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英勇负伤,失去右臂。1985年6月,共青团中央为他特设了101枚“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20年来,丁晓兵先后被人事部和中国残联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被武警总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评为“拥政爱民模范”,被武警总部树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干部标兵。2005年5月,他光荣当选第八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据不完全统计,丁晓兵已经获得过288个奖牌证书。
  • 谁在守约

    谁在守约

    《谁在守约》以“人民好公仆”——裴庆生的生命轨迹和工作历程为主线,通过他生前书信、日记、论文和妻子、儿子的笔记等,发掘了大量真实生动、鲜为人知的素材,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了裴庆生同志无私无畏、勤政廉洁的品德,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反腐倡廉、造福一方的执著追求,以及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热门推荐
  • 独神

    独神

    仙古大战,惨绝寰宇;位面争锋,武破九霄;天赤大陆,弱肉强食;宗门林立,武道为尊;强者一怒、伏尸百万、血流千里;且看少年雪寒一,登临武道王座,成就无上威名!仗剑听雷向四方,万天武道我为王——雪寒一!
  • 老残游记续集

    老残游记续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傀首

    大傀首

    “知道的越多,野心也就越大,但知道又有什么用呢!还是要活在别人游戏的世界里!”白衣男子衣衫褴褛,无力地躺在焦黑的土地上,苦笑道,“他终将要回来的,回来改变这个世界。”
  • 忠犬反派黑化了

    忠犬反派黑化了

    纪澜穿成书中恶毒女配,养大了反派boss,为抱女主大腿帮助女主拯救世界的圣母经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第一狠后

    第一狠后

    三年相恋,到头来,只是骗局一场。他、他、他皆只将她当做棋子一枚。女人,真就是帝王手中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棋子?她不信命,更不信天!他们想她活的不快乐,她非要活的潇洒自如,笑傲天下!
  • 仙体种魔

    仙体种魔

    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独留一线生机。千年修行,成就大罗金仙不死不灭之体,却没想是为他魔作嫁衣裳。林夕自爆之下,无意觅得那一线生机,来到华夏一刚被打死的少年身上
  • 富豪老公:迷糊妻乖乖入局

    富豪老公:迷糊妻乖乖入局

    尼玛,喝个果汁也会醉,还一个不小心潜了她家总裁,完事之后,他家总裁竟然找她赔偿精神体力损失费,她羞愧泪奔:“我……没有钱。”总裁邪恶地说:“没钱的话,就当我一辈子的女人来偿还,如何?”这是总裁大人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拐带他家迷糊小娇妻的狗血故事。
  • 地狱门徒

    地狱门徒

    带着前世的记忆,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却置身什么也做不了的质子囚徒,是像猪一样的吃喝拉撒,静静地等待着临头的那一刀,还是鼓起勇气抗争命运,争取属于自己的天空,这一切都在那人的出现之后变得不一样了……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医圣风华

    医圣风华

    之前的十多年,只为药香而活,以为心存善良,则人善良,结果死了。重生后,想明白了很多,便也不再纠结,好说歹说,命就一条,得珍惜。只想快意人生,与家人安乐,但事事并不尽如意。那么,来吧,姐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