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37200000026

第26章 “一切都是佛”的思想(3)

慧忠国师:“请问山人,你所住的太白山是雄山呢?还是雌山?”

太白山人瞠目结舌,不知所对。

慧忠国师又指了指地,问道:“请问这是什么地方?”

山人这次学乖了,含糊道:“这要算一算才可知道。”

慧忠国师在地上写了个“一”字,问道:“这是什么字?”

山人马上答道:“一,这谁不认识!”

慧忠国师不以为然地纠正道:“错了!土上加一,应该是‘王’字,怎么会是一字呢?”

慧忠国师接着问道:“我再请问你,三七等于多少?”

山人:“三七是二十一,这谁不知道?”

慧忠国师:“我说了是乘法吗?三和七加起来是十,怎么一定是二十一呢?”

太白山人涨红了脸,灰溜溜地告辞了。

代宗皇帝又佩服又高兴地说道:“我的皇位不是宝贝,国师,你才是真正的宝贝呀!”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现在每天在电视上自吹自擂自誉为某某专家、某某教授之人,有真才实学的有几个?而真正的高人,只死都认为自己不过是凡尘中的一粒罢了。

峨山禅师是白陷禅师晚年的得意门生,他领悟不仅禅理非常深刻,而且回答别人的问题时能够随机应变,很像白隐禅师当年的风格。

随着岁月的流逝,峨山禅师也老了。但是他琮是经常亲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一天他在庭院里整理自己的被单,累得气喘吁吁,一个信徒偶然看到了,就奇怪地问:“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峨山禅师吗?您德高望重,有那么多的弟子,难道这些杂事还要您亲自动手吗?”

峨山禅师微笑着反问道:“我年纪大了,老年人不做杂事,还能做什么呢?”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打坐呀!那样可要轻松多了。”

峨山禅师露出不满的神色,反问道:“你以为仅仅只是念经、打坐才叫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做杂事也是修行啊!”

信徒因而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禅,而真正的禅师不是每天都在嘴上挂着禅的。就向南怀瑾先生自谦凡人,不允许别人称他为“大师”,而喜欢众人都叫他南老师一样。

8.天堂佛土一念间

西方人讲的天堂,其中布置都是西方式的,而且你注意,都是欧洲式的,那个神啊,空中的天使,也是欧洲式的;印度人讲的是印度式的,中国人讲的,穿的衣服是中国式的。究竟天堂或者佛土是什么形状呢?那就是说,随便你爱画成什么形状就什么形状,反正大家都没有去过。

南怀瑾先生在此讲的意思是:中国有中国的佛教,外国有外国的佛教;你有你的佛教,我有我的佛教。每个社会的形态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思维也是不一样的,天堂、地狱是否存在?是的。不过,也只是存在于你的恩准当中,即一念意。

地方长官去拜访白隐禅师,问道:“佛门常说的地狱与天堂世界是真实的吗?”

禅师肯定地说:“是的。”

长官:“那么,请带我去参观一下。”

白隐禅师:“你这个可恶的家伙!长得难看,教养不佳,心术不正,真不知道你的爹娘是怎么生养你的?”

面对禅师滔滔不绝、越来越难听的辱骂,长官开始目瞪口呆,最后忍无可忍,勃然大怒。

长官随手拿起一根木棍,一边回骂禅师,一面用木棍往禅师身上打。

白隐禅师跑到大殿木柱后,对着面露凶相、紧迫不舍的长官说:“你不是要我带你参观地狱吗?你看!这就是地狱。”

气急败坏的长官意识到自己失态了,急忙跪下道歉,请禅师原谅他的鲁莽。

白隐禅师笑着说:“你看,这就是天堂!”

地狱和天堂都只是人心理的一种感觉,你就可以活在天堂,也可以活在地狱,都只在人的一念之间。而且往往都是可遇不可求,不可模仿的。

挑水云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禅师,曾在好几个丛林禅院住过,可以说饱参饱学,并在各地教过禅人。

他所主持的这一个禅院,因此吸引了众多的僧信学徒,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劳,半途而废,这使他不得不对他们表示,他将辞去教席,并劝他们解散,各奔前程。此后,谁也没有发现挑水禅师的行踪。

3年后,他的一位门徒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些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门徒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告诉他:“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

门徒问道:“要怎样我才能有资格呢?”

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过上三五天的时间,我也许可以教你。”

于是,这位门徒弟子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人,挑水禅师于午夜时分同这位门徒将尸体搬至山边埋了,事完之后,仍然回到桥下他们的寄身之处。

挑水禅师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但这位门徒却始终未能入眠。天明之后,挑水禅师对门徒说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伙还剩一些食物在那儿。”然而这位门徒看到那肮脏的碗盘,却是一口也吞咽不下去。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说道:“我曾说你无法跟我学习,这里的天堂,你无法享受,你还是回到你的人间吧!请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因为天堂净土的人,不望有别人的打扰!”

门徒哭着跪下来,诉说道:“老师!你珍重吧!弟子确实没有资格跟你学习,因为你的天堂,弟子无法领会!”

这个弟子也许在常人看来太不能吃苦耐劳了。但也说明了,人人有自禅,如果都要像挑水禅师一样,那有洁癖的人岂不是连禅都不敢修了,所以这个弟子应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禅,就像人人都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路一样。

9.众生都能成佛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不仅是凡人,凡有生命有灵知的生物,都能够成佛。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

南怀瑾先生在此,阐述了佛法的“众生皆是佛”性,而且他认为既然众生皆佛,那么有时人的本性就不应该受到改造而泯灭。

法眼文益禅师上堂说法,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头子和一个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作为这个孩子的监护人,老头子从来不教孩子礼仪和做人的道理,只是让他自然成长。

有一天,一个四处云游的僧人,在老头子家里借宿,见孩子什么也不懂,于是教了他许多礼仪。

这个孩子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晚上,孩子见老者从外面回来。于是恭敬地走上前去问安。老者十分惊讶,盘问孩子道:“是谁教你的这些?”

孩子如实回答道:“今天来的那个和尚教我的。”

老者马上找到那个和尚,责备道:“和尚你四处云游,修的是什么心性啊;这孩子被我捡来养了二三年,幸好保持了他一片天然可爱的本心,谁知道这下子一下就被你破坏了!拿起你的行李快出去吧,我家不欢迎你!”

当时已经是傍晚了,又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是生气的老者硬是把和尚赶走了。

文益禅师说完后,许多僧人都恍然大悟,但仍有人不明白,于是,学僧问法眼文益禅师:“什么是各位佛祖的佛法?”

法眼文益禅师:“你自己也有。”

学僧问:“如何是佛?”

法眼文益禅师:“你还问谁呢?”

学僧问:“什么是佛祖成佛的秘密诀窍?”

法眼文益禅师:“全在自己领会。”

学僧问:“如何是佛?”

法眼文益禅师:“张三李四。”

文益禅师侧重于佛性的原本自足,他的禅悟观的意思是说佛性本来现成,只需顿悟而不可思量计较。

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佛要众生做,众生本是佛。每个人都是天真佛,对这天真之性,就不可刻意“装点”。行脚僧的愚蠢,就在于他违背了本来现成的原则。而非要打磨、破坏璞玉本身的天然浑成。

澄一大师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缘慧,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闭门弟子。

事情是这样的:澄一大师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缘慧。他把缘慧叫到床前说:“我的蜡烛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烛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缘慧赶快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澄一大师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直到现在,这样的人选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缘慧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以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澄一大师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忠诚而勤奋的助手缘慧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总被澄一大师一一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缘慧再次无功而返地回到澄一大师的病床前时,病人膏肓的澄一大师硬撑着坐起来,抚着这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缘慧言辞恳切地说,“找遍城乡各地,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举荐给您。”

澄一大师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澄一大师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缘慧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澄一大师说到这里,很失望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澄一大师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缘慧非常后悔,在叹息中度过了整个后半生。

保持自性,你就是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缘慧妄学佛法几十年,到头来还是要师父用生死点拨啊!南怀瑾先生讲到此,更点明了佛说的,一切生灵都是佛,而不仅仅是人。赵州禅师对此领悟颇深。

一位学生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所传递的心法?”

赵州说:“庭前柏树子。”

于是又有一位学生就去问他:“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

赵州肯定地回答道:“有。”

学生很机警地反问:“柏树子几时能成佛?”

赵州说:“待虚空落地时成佛。”

柏树子就等于肯定自己,这个问题不必再追问,追问下去只是徒增分辨,造成疏离而不契道罢了。但是学生愚痴,又问道:“虚空几时落地呢?”

赵州说:“待柏树子成佛时。”

禅家认为,尘世间的种种现象,被视为一种神性而予以肯定,它虽然是无情的物,但是无情却能对有情的众生说法,相对的互相肯定彼此的存在。在禅者的眼光中,一株草,一棵树,都有佛性。

从上面几个故事看来,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愚痴之人只多不少。曾看过某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的一期节目。她在黑板上画了个圆圈,然后问下面坐着的可爱的小朋友这是什么?孩子们的思维天马行空,有的说是西瓜,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自己家里的杯子盖。而我们这位所谓的“儿童大师”一味摇头:“回答的不对,回答的不好!”然后,她公布了一个让人哑然失笑的答案:“这是一个圆圈!”多么可悲,正如漫画中画的,所以学生讲学校前是各种形状的,而出学校时,都变得跟老师一个形状了。

诚然,我们不可能让孩子象那个老者要求的那样,弃绝教化。但是,对于那些违背本性、扭曲人性的教育难道不应该摒弃吗?我们本性中的宝藏,是应该时刻珍惜,好好保护了。

同类推荐
  • 独眼看禅机

    独眼看禅机

    现代佛教并不是人们意识里“封闭和消极的”,佛教自古至今积极利用慈悲普度的情怀饶益众生,特别在文化事业上。华岩寺的弘法利生活动之一即是提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又不舍弃现代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艺术形式。佛教界也要利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李哲良先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社会对佛法对佛教的关注,欢迎更多的人们来重视佛教文化,佛教界也愿意与人民大众一起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 细说中国佛教

    细说中国佛教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西汉末年,西域与我国内地有所往来,西域派来的外交使节和商人中,有一些是佛教信徒。
  •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佛是觉悟者,法是认识宇宙人生,走向觉醒的方法; 认识人生,改善人生,觉悟人生!《觉悟》是济群法师历年弘法的理念和核心思想,特别是他在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人生佛教,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人生。本书分三篇:“有所思”,讲述人生佛教的提出和思考过程;“有所行”,讲述佛教教育、弘法的具体实践;“修学之旅”则是济群法师本人的修学经历和体会。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热门推荐
  • 狐吟浅笑昔年月华

    狐吟浅笑昔年月华

    长相思兮长相亿,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一梦忆千年往事,一朝觉前缘似锦,一醉回寻梦逍遥,一念惘执念不残,星河袅转月如梭,泰山之颠万丈渊。天隆盛世妖天下,千年韶华远古迷,她为他舍弃千年仙行,他为她等待万年时光。缘起缘灭,暮心罔已,是谁曾于黑暗神迷中为她斗天神?是谁曾手握诛仙剑刺进她的胸口?爱恨纠葛,浮华两生,又是谁曾沉睡冰湖之底,伴她万年?天不老,情难绝。你用尽万年来等我,我将用一生去偿还!昔年月华,狐吟浅笑。前尘风波,纷纷零落,星辰转,九星连,万物归真昔何年;狐浅笑,碎碎念,只争朝夕穿月华。"
  • 穿越之盛世山庄

    穿越之盛世山庄

    一场情伤穿越到了不知名朝代的乡下农人家,虽然贫穷好在父慈母爱,整理心情带着全家奔小康。。。。。。
  • 二二

    二二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一段发生在新疆高校里面的爱情故事穿平底鞋都要比自己的男朋友高出半个头的女孩子一个脑袋总是反应不过来的农村男孩子只是有着一颗不服输不低头的上进心一个超级灾,一个却喜欢唱歌跳舞旅游外人看来怎么都不会发生故事的两个人却最终牵手了可是故事还没有结束,后面却又更多的灾难等着他们......
  • 亡穗

    亡穗

    我可以為了你融化,但不是現在,我活在這個地方是為了守護你,守護我最初認為最乾淨的笑容。
  • 与心对话

    与心对话

    如何善待受之父母的生命?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场?如何将人生所得回馈周边?如何实现心灵的豁达与宁邃?放下我执,从容应对人生无常,淡看名利得失,舍得所有,安顿心灵,嘎玛仁波切从亲身体悟出发,深入浅出,阐述了生命循环规律、人生要义和开启心灵智慧的方便法则:只要经常洗心、静心,就会顺心、安心,就会有积极快乐、圆满充实的人生通途。
  • 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

    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魅之封印

    魅之封印

    女大学生林一一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触发了封印在体内的潜能——能够看到来自阴间的鬼魅。生活从此发生巨变。在经历几次离奇事件之后,为了保障家人和朋友的安全,她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拜一高人为师学习猎鬼的法术。在修炼10年之后因亲友有难而重回故乡,并与恶灵展开斗争。经历了一连串扑朔迷离的事件。虽然自身的能力在不断增强;虽然总能在危机关头扭转局势,化解劫难。但父母的隐瞒,师傅的用心,朋友的猜忌,爱人的纠缠,使得林一一感觉卷入一个巨大的黑洞,深陷其中无法自拔,难以分辨真伪与善恶。在清醒与迷失的边缘行走中,又偶然的发现了惊天之谜。她能否在揭开真相的同时又能维护亲情,维系感情,维持友情?能否控制自身的强大力量用于化解危机铲除邪恶势力?奇异的旅程,正在出发。
  • 古龙文集:长生剑·孔雀翎

    古龙文集:长生剑·孔雀翎

    古龙四大巅峰系列之四,“七种武器”系列包含:《七种武器:长生剑·孔雀翎》《七种武器2:碧玉刀·多情环》《七种武器3:离别钩·霸王枪》《七种武器4:愤怒的小马·七杀手》。“七种武器”系列看似在写七种精妙绝伦、令人闻风丧胆的武器,实则描绘的是武器以外的人心和人性。唯有激发出人格和精神的力量,才能将死的武器使用得叱咤风云,冠绝天下。“杀戮人人都会写,唯有古龙写出了人类面临极限状况时独特的生命体验;武器人人都会写,唯有古龙将笔深入到使用武器的人细致而微的心灵世界之中。”
  • 妖王成长指南

    妖王成长指南

    小猪妖横空出世,栽了!小猪妖不服,我可是妖族的明日之星,怎么就栽了了呢?我可是要做妖王的啊!
  • 重生之战神来临

    重生之战神来临

    身为神之子(王疏通),在他父亲神皇(王飞翔)生了重病的时候我的义兄也就是我父亲的义子居然背叛了我的父亲,可是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我重生了,我重生在一个叫战神大陆的地方,而我就是新一代的神皇,终有一天我会再次来到神界报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