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02100000039

第39章 风云莫测的战争疑云(6)

不是将领出身的陈庆之有什么能耐,能够创造“七千战胜数十万”的神话呢?推究当时的北朝历史,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陈庆之杀向北魏夺权时,北魏国内兵力空虚,没有足够的力量抵挡来自南梁的袭击。再者,《南史》、《梁书》这些史书运用的史料皆来自南北朝对立的局面下,难免出现抬高自己贬低对方的现象,尤其是当时的史书浮夸现象严重,所谓的“几十万”这个数字就更不可信了。

看来,陈庆之带领军队直捣北魏的历史是确有其事,但那也是因为当时对手力量太弱了。至于7000对几十万这个比例,就完全属于南梁记载的夸张了,这也提醒我们在了解这些传奇故事时,也要小心地分辨真假。

知识链接

陈庆之(公元484~539年),南朝梁将领、杰出的军事家。因出身寒门,长年不得重用,41岁始独立领兵,战斗生涯只有15年,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陈庆之身体文弱,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身为将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他一生征战,常设奇谋,多为以少胜多,而且长于攻城。无论是北伐横扫河洛,或挥师驰骋边陲,均充分显示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

唐使王玄策异域借兵横扫印度是真的吗

唐朝对外关系中,和印度的交流算是比较密切的,而且唐朝与印度的交往,多为友好的交流,很少有敌对的交锋。但在这其中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和人物,最为称奇的还要数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

王玄策在唐贞观年间担任出使印度的使节,给朝廷带回大量的佛教法物,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一位优秀的“大使”怎么会参与战争呢?他又有什么能耐攻下了一国呢?

公元647年,王玄策在唐太宗的派遣下再一次出使印度,顺便拜访吐蕃的松赞干布,了解文成公主的生活状况。可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印度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阿罗顺那篡位成为新的国王,他听说唐使要来,便派2000人马在半路伏击,王玄策一行完全没有任何准备,除了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被扣押之外,余部竟全部战亡。

王玄策和蒋师仁成功逃脱后,一路骑马来到尼泊尔,向尼泊尔借来7000骑兵。加上松赞干布支援的1200精锐骑兵,王玄策带领着接近一万人马直奔印度。在北印度,王玄策用尽唐代攻城的各种手段,攻下茶博、罗城两城,逼得阿罗顺那逃回中印度。之后,王玄策又在中印度集结军队力量,活捉了阿罗顺那,灭亡了中印度,又顺势攻打东印度,东印度惊恐中表示臣服于大唐。

王玄策回国后汇报了战果,唐太宗大喜,颁布诏书封赏王玄策,授予他散朝大夫的名号。一位使节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大唐帝国扬眉吐气,的确值得敬佩。分析这场横扫印度的战役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不仅仅有王玄策等人的英明决断,还与大唐帝国在附属国中的名望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大唐帝国的名望不高,尼泊尔、吐蕃又怎么会伸出援手呢?

虽然这场战争的记录已经尘封在书籍当中,但我们仍须记住这样一位勇敢果断的“大使”——王玄策。

知识链接

要说唐朝最着名的对外战争,要数新罗战争了。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670~676年,是唐朝联合新罗灭亡了百济和高句丽之后,两国为争夺被灭亡的领土而展开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受到西南地区吐蕃局势的影响,唐朝政府采取了退守政策。最终两国经过协商,以大同江为界划分了势力范围,唐朝开始了对大同江以北的辽东地区的统治,同时,大同江以南也进入了统一新罗时代,东北亚地区进入了和平稳定发展的阶段。

中晚唐蜀兵为何不断叛变

“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唐玄宗、唐僖宗先后迁往成都,这个西南地区的边城一时成为了大唐皇室的避风港。虽然远离了北方的安、史势力,但这里的形势也很严峻,并没有任何平安可言。据历史记载,这里的节度使带领军队屡屡造反,有时甚至与南诏、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里应外合,一同削弱唐军实力,在史书上留下了“唐蜀兵孱弱”的记载。

作为唐朝军队的一部分,蜀兵难道不应该同大部队一起打退外族进攻,共度难关吗?为什么总是在关键时刻叛变呢?纵观中国历史,将士一般情况下都是忠诚国家的,只要朝廷重视他们爱护他们,这些勇士就会毫不犹豫地为国效力,为什么偏偏蜀军是个特例呢?

问题出在朝廷对蜀兵的态度上。唐朝政府历来是比较提防蜀地军事发展的,常常有意地削弱蜀地军队实力。在兵源上,发配到蜀地戍边的民众都是“成都顽民”,据说他们不能适应蜀地的山川地形,连徒步行进都会满头大汗,更不要提披甲上阵了。在待遇上,将士得到的俸禄极其微薄,发放的米粮常常在途中被蜀地官员克扣或者以次充好,引起将士的不满。对于这些不满情绪,朝廷不但不加以克制,反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采取置之不理的方式。

朝廷这样对待蜀军,无非是要达到弱地方强中央的局面,尤其是对于巴蜀这个多事之地。因此每当节度使组织军队造反的时候,多因为蜀兵的“孱弱”而终告失败。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唐朝面对南诏、吐蕃的进攻,只能派出蜀兵来抵挡,其结果可想而知,这些蜀兵不是纷纷溃逃,就是做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内应,反过来一起攻打唐军。这样的安排也许是无法避免的悖论,但更能反映出中晚唐之所以“久衰不盛”的一些缘由。

知识链接

安史之乱绝不仅仅是唐朝一场地方叛乱那么简单,它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尽管这场动乱最终平息了,但它带给唐王朝的影响依然是极其深远的。安史之乱之中和之后所波及之地都经历了巨大的浩劫,出现不可计数的流民;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由于政府的无力监管而日益猖獗,阶级矛盾愈发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廷还失去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控制,往日的民族大融合盛景一去不复返。

宋、金战争中的“拐子马”是什么

在800多年前的宋、金战争中,金兵常使用“拐子马”这种特殊部队,岳飞在绍兴十年(1140年)郾城战役中,命步兵持长斧入阵,专斫金军马足,建立了大破“拐子马”的奇功。

很长时期内,不少人认为“拐子马”是一种穿铁甲的骑兵,三骑一排,用皮绳连接,同进同退,因而也被称为“连环马”。官私史书及通俗小说中都认同此说。但这一解释有一个致命的矛盾:果真如此的话,骑兵根本无法发挥其机动灵活的突击威力,难免陷于被动挨打的困境。所以,这种假想未必正确。

那么“拐子马”究竟指什么?宋史专家邓广铭所着《有关“拐子马”的诸问题的考释》一文,对此做了详尽的考证,指出,“拐子马”之称,出于当时金国部队中“河北签军”之口。所谓“河北签军”,是指从河北地区民户中被金强征入伍的汉人,因而“拐子马”一词应是汉族语言而非女真语言,此其一。

其二,北宋时,汉人习惯称对称的东西为“拐子”,宋人笔记中不仅有“拐子马”,还有“拐子城”、“两拐子”等词。

所以,“拐子马”是指军阵中左右两翼对称的骑兵。北宋灭亡后,这一北宋人的词语,仅保存在中原与华北地区居民的口语中,未被南渡的军民带往南方。故南宋中后期人茫然不知其为何物,望文生义,所以才有了“连环马”的解释。

至此,历来对“拐子马”的种种附会和误解,是否可以说已得到澄清了呢?

知识链接

宋金战争是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至南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宋朝为抗击金军南攻,收复失地而与金朝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宋金战争持续百余年之久。北宋由于采取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政策,至末年,兵备废弛,战斗力低下,尤其奉行妥协求和的国策,终为金所灭。南宋虽仅据半壁河山,采取偏安江南的自守待敌的消极策略,但国力尚丰,军民同仇敌忾,依江河设防,据险坚守,加之名将辈出,所以能与金旷日久战而未亡,最终联蒙灭亡金朝。

为什么忽必烈两征日本都失败了

历史上,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远征日本,都以失败告终。曾经横扫欧亚大陆战无不胜的蒙古军何以两次败给一个小小岛国呢?

忽必烈第一次征日行动是在征服朝鲜半岛之后进行的。第二次东征时南宋已经灭亡,这一次他能腾出手来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如果仅考虑军事实力,元朝登陆并侵占日本是没有任何悬念的。只可惜天公不作美,元军两次东征都遭遇海上风暴,与胜利失之交臂,实在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忽必烈两次败给日本,可以说是基于各种复杂的原因,首先在“人和”方面,当时的元朝采取了民族歧视政策,将子民按照民族分为四个等级,汉人及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处在等级的最底端,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于是,战争发生后,汉人及其他族人并无真心为元朝卖力,东征的时候,蒙、汉及其他族人很难达到团结一致。而且,以范汉文为首的指挥官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导致群龙无首,部队瓦解,也是犯了兵家的大忌。在武器装备上,日本战刀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流,元军使用的则是质量稍差的镔铁刀,很多大刀对砍时刀刃发生卷曲。这些确实是东征日本的不利因素,但强大的元朝败给日本,仅仅是因为这些吗?

“天时不利”是东征流于失败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两次东征元军都在海上遭遇了风暴,造成的损失极大,两次东征中牺牲的战士其实大部分是死于海上风暴。至于风暴对元军舰队破坏为什么如此大,也是有原因的。当时造船业发达的中国江南和沿海地区还没有完全被忽必烈征服,所以东征舰船是由技术较落后的其他族人负责营造的,导致船只质量较差。同时,东征时元军舰船多是河船,对海上风浪抵抗较弱,遭遇海上风暴时大多被摧毁,将士大部分葬身大海,导致元军不战自退。

不过当时的日本人认为台风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神的庇护,由神吹来保护小岛的,他们信奉这样的风为“神风”。不管怎么说,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的确在天气因素上吃了大亏。

知识链接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年),成吉思汗之孙,元帝国的缔造者。他建立的元帝国,疆域空前辽阔,史载“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事实上,全盛时期的元帝国,版图之辽阔是史无前例的。它北边包括今天的外蒙地区乃至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西边的直辖疆域,到现在新疆的罗布泊附近,另外还有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这四个藩属国,它们的疆土加起来几乎覆盖中亚、西亚乃至东欧;东面濒临大海,包括朝鲜半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南面一直到达南中国海。

努尔哈赤是中炮而死的吗

努尔哈赤,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奠基人。关于他的死因,史学界争论不休,始终没有定论。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他是被袁崇焕的炮火所伤,郁闷而死,还是因为身患毒疽,不治身亡。

据史料记载,后金军队攻打宁远城时,遭袁崇焕率领的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后金军队严重受挫。宁远城下,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在攻城的第三日,后金军队便撤兵而去。

在威力极大的西洋火炮猛烈攻击下,作为后金大军统帅而亲临城下督战的努尔哈赤有没有受伤呢?对此,明朝和后金的史书中均无明确记载。资深澳门历史研究者金国平和吴志良两位先生在合写的《澳门与入关前的满清》一文中认为,由于对明军使用的新式火器毫无精神准备,宁远之战中努尔哈赤受伤的可能性极大。

令人不解的是,清代官书提及努尔哈赤之死时,都说他是得病而死,至于得的是什么病,则往往讳莫如深。

清史专家李鸿彬认为,努尔哈赤回到沈阳以后,一则由于宁远兵败,赫赫有名的沙场老将败在初历战阵的青年将领手中,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创伤,整日心情郁忿;二则因为年迈体衰,长期驰骋疆场,鞍马劳顿,积劳成疾。同年7月中,努尔哈赤身患毒疽,并非炮伤,23日往清河汤泉疗养。到了8月7日,他的病情突然加重。11日,便乘船顺太子河而下,转入浑河时,与前来迎接的太妃纳喇氏相见后,行至离沈阳40里的鸡堡死去。

知识链接

努尔哈赤作为中国皇权达到顶峰的清朝的开拓者,不仅是一位军事家,他在政治改革、思想转变等方面的成就依然可圈可点。后人总结努尔哈赤的十个贡献分别是:统一女真各部;统一东北地区;制定满族文字;创建八旗制度;促进满族形成;建立后金政权;丰富军事经验;制定抚蒙政策;推进社会改革;决策迁都沈阳。正是这些顺应时代的决策,奠定了清朝前期强盛繁荣的局面,也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

“闯王”大军是败于鼠疫吗

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带领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军京城,气势雄壮。可就在40多天后,李自成的部队已经受到清军和吴三桂部队的联手抗击,仅剩3万人在坚持抵抗。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是什么原因使得闯王的强大部队人数锐减,竟然从百万之众减少到仅余区区三万士兵?

对于李自成在京城的战败,自然众说纷纭。李自成部队最先进入北京城后采取安民政策,后来却开始大肆搜刮,收集财富,造成城内人心惶惶,由此李自成败于失去民心的说法开始浮出水面。另外还有腐化堕落、骄傲自满、财力不足等现象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并被归结成失败的原因。

上面的这些现象存在与否还是个问题,即使存在,也是些个别现象。因为李自成治军严谨是众人皆知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闯王军队仅凭几十人仍坚持战斗的传奇了。那么,到底什么因素直接导致了闯王的败北?成为这支不可攻克的军队的克星呢?

明朝末年京城地区流行鼠疫,这是一种死亡率极高、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尤其是对那些没有免疫力的外地人最具杀伤力了。李自成率军进入北京时,正值三月份天气转暖,大规模鼠疫开始爆发的时候,人数众多的将士们日日集结在一起,难免会引起鼠疫在军中的传播。

文献中曾有这样的记载:“贼过处皆大疫。”这说明闯王的军队不仅是被传染的群体,还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传染源。大概这就是为何李自成多次招募将士仍然不见战斗力提升的原因,凡是进入这个军营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患上了鼠疫。

看来,那些骄纵、腐化等说法并不是李自成最终兵败的唯一原因,甚至仅占很小的比重,倒是这场夺命的鼠疫,断送了李自成的称霸前程,改换了历史的轨迹。

知识链接

同类推荐
  • 汉帝

    汉帝

    一个男人,穿越之后,怎样奋斗?如何享受?走过秦砖汉瓦之间,那温泉林苑,飞阁宫殿;游洛阳花,赏梁园月,泛起轻舟,直下江南;深入百越边陲,异域蛮荒,览岭南诸般风情;造巨船,横渡沧海,仙岛蓬莱不如金山银财;与张骞抵达西域各国,尝饮食,品美酒,艳舞笙歌;也曾和卫青塞外纵血骑,大漠饮黄沙,天山雪跃马;轻松写就一幅描绘汉人生活,汉代河山的多彩绘卷。
  • 回味元朝

    回味元朝

    蒙古帝国瓦解后,元朝没有能经受住一个世纪的风霜。在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文化冲突中,在大自然给予的无情灾害中,在帝国内部不断的争权夺利中,在统治者的腐化堕落中,元朝退出了历史舞台,最终消失在了岁月的长河之中。 今天我们来阅读这段历史,就是希望尊敬的读者们,能在茶余饭后的小憩中,对这段历史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如果能够通过了解历史,了解这些帝王将相的功过成败,得到某些启迪,或者产生某种共鸣,抑或得到一些知识,便使作者心中足感快慰。 回味历史,历史早已消失在了昨天,而在那段历史中的无数个鲜活形象,以及那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件,却久远地记载在春秋史籍中。
  • 汉末争霸

    汉末争霸

    大丈夫生于乱世,自当领百万貔貅,气吞万里,立不世之功,治万世太平。
  • 明末之帝国再起

    明末之帝国再起

    崇祯皇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但是他身在一个悲剧的时代。明太祖的税收政策的后果由他来承担。极低的商业税让朝廷的府库空虚,但受商人支持的东林党是不会允许他加税的,只能加农税,又遇上干旱的气候,百姓活不下去,义军四起。关外满清虎视眈眈,李自成推翻了明朝,却被满清窃取胜利果实,从此,中华民族陷入黑暗深渊。一个来自现代的集团掌门人将怎么拯救这个国家呢?敬请期待
  • 大明之光

    大明之光

    在大明王朝即将陷入黑暗的乱世之际,宋毅来了,就如同在无尽的黑暗中,添加了一道耀世之光。大明之光书友群:482986548.欢迎观看本书的朋友们进入。
热门推荐
  • 隋史遗文

    隋史遗文

    小说为我们展现了隋末大动乱的历史画卷,较全面地揭露了隋炀帝的罪恶:他弑父杀兄,霸占父妃,好大喜功,两次征高丽,劳民伤财。他残民以逞,为了自己的享乐,起东都,筑西苑,造龙舟,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使人民忍无可忍,无数百姓啸聚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举起了反隋的大旗。
  • 夜残妍会蹁跹

    夜残妍会蹁跹

    为什么昙花总在夜里开放?我不得而知,也许是为了更显出它的神秘?也许是为了寻求片刻安宁?也许是为了......玉骨冰肌入夜香,羞同俗卉逐荣光。辉煌生命何言短?一现奇芳韵久长。昙花一现,她静静地等待夜幕降临。如精灵一般,翩翩起舞。玉佩的指引!共生的使命!
  • 痞子美女缘

    痞子美女缘

    华灯初上的夜晚,他,一个来自边远山区的小痞子,那个曾经为了自己罪孽而远离故乡的男人,再次堕落在这个充斥着欲望的都市。
  • 柳家姐妹

    柳家姐妹

    本书是以柳家五姐妹的情感故事为主线,叙述了新时代背景下几个年轻人的爱恨纠葛,他们都有各自的婚姻家庭,却是各有各的婉转心事,亲情、爱情与友情混作一杯苦茶,到底山月不知心底事,百般纠结,治丝益棼。当我们流连于五姐妹的儿女情长之际,笔锋一转,汶川大灾,数十年不遇,大家放下心结,共赴时艰,大爱无疆,生死不避,于患难中真情涌现,终于守得云开,有情人终成眷属,用心良苦,用意深刻,深情大爱,可泣可歌。
  • 劫持者

    劫持者

    一个通灵的女孩,因为无数次的仰望,成就了一段唯美凄然的爱情故事,地狱里的天堂,天堂里的地狱,都一一呈现。故事画面唯美,情节曲折离奇。
  • 我们的青春,逐欢

    我们的青春,逐欢

    第一弹,人物由现实中的人化名而成,并以幻想展开恋爱过程,过程温暖诙谐,结局happyend。祭奠我们溺亡的青春。第二弹,微科幻微魔幻,过程烂漫,结局happy。第三弹,女王范来袭,傲娇爱人养成记,吵吵闹闹欢乐多。望收藏+推荐
  • 寂寞仙途

    寂寞仙途

    漫漫修真路,若没有一颗寂寞的心,又如何站立在那众生之上?这修真一途,本就是忍寂寞,练无情,破生死,灭人心,承载住那万年痛苦,方才能窥秘到那无穷仙道。想幸福,想快乐,想安逸的过完这一生,就别去修仙!
  • 怪谈餐厅

    怪谈餐厅

    刚刚被炒鱿鱼,就遇到了试用期八千,转正月收入两万的工作,还只是到一个家餐厅端盘子。可这餐厅有点怪,夜里十二点之后才开门,凌晨三点半之前必须关门。这里还有一群爱讲故事的古怪客人,和一个美艳老板娘。后来我才知道,这些人都……
  • 美人心计:萌动将军府

    美人心计:萌动将军府

    大辽跟大宋假意示好,送来三个绝色美人,被生性多疑的太后赏赐给了镇西大将军沈悦君。大宋宫女元媛因为保命,不慎刺杀了大辽的细作紫嫣,为了活命假冒紫嫣,成为送给沈悦君的美人。沈悦君身负皇命,奉命彻查大辽的奸细;萧燕燕派出大辽暗探数人,查出刺杀紫嫣的凶手;两股力量将宫女元媛逼上绝路。看柔弱少女,如何赢得夹缝中生存?赢得冷面将军的一世真情。
  • 神秘的哭声

    神秘的哭声

    新婚之夜,新房内传出神秘女子哭声。哭声未解,惊恐再现,哭屋墙壁内惊现女尸。一个鱼龙混杂的市郊村落,一幢阴森恐怖的出租小楼,一群寄居城市的打工人员……刑警老毕和助手小陈走进其中,他们殚精竭虑,苦寻真凶。房东、闺蜜、前夫……谁是作案凶手?神秘脚印、沙哑男声、鬼祟黑影……蛛丝马迹的线索带出困惑重重!追凶路上,隐藏十五年之久的案件浮出水面,一个为艺术流浪的歌手惨死异乡。一时间,风声鹤唳,令人谈之色变。历经重重险阻,老毕最终能将凶手捉拿归案吗?神秘哭声的面纱能被揭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