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05600000002

第2章 考古学家的故事(2)

贾兰坡对“北京人”的研究就是从发掘石器开始的。现在人们已经从“北京人”的发源地挖出了数以万计的石器,数量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类化石地所没有的。在“北京人”制造的石器中,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不多。其中有“砍斫器”(用来砍伐木材等)、“刮削器”(用来切割兽肉等)、“尖状器”(用来剥割兽皮等),并看到一种松软的黑色物质。但是,当时谁也不知道这种黑色物质是什么。直到后来有人把它送去化验,结果才知道这种黑色物质是“炭”,并证实是北京人使用火的痕迹。现在人们不仅发现了北京人使用过的灰烬、炭块,还发现了被烧过的骨头和石块。“北京人”遗存的灰烬都是成堆的,这证明“北京人”已有了不使火向外蔓延的管理火的能力。工具和火的使用这两个事实,雄辩地证明“北京人”不是猿类,而是已经形成的人。

裴文中先生赴法国留学后,龙骨山的发掘工作由贾兰坡负责。先挖到了猕猴的化石,之后不久就挖到了“北京人”的牙齿,还发现了几块碎小的头骨和石器,这让考古学家们看到了希望。接着,在一个面积不大的范围内,集中出现了约40个肿骨鹿的下颌骨,这种情形过去从未有过,情况有些反常。几天后,考古学家挖到一块保存完好的“北京人”下颌骨,大家因此信心倍增,每天都希望能有重大发现。突然,贾兰坡看到一名同事正往筐里装一块碎骨片,心里陡然一惊:这不是头骨的一部分吗?赶紧上前,稍一端详,立即证实了自己的判断。于是马上采取紧急措施,将周围6平方米作为特别区域,调来3位技艺高超的发掘能手通力挖掘。不一会儿,在半平方米的范围内,耳骨、眉骨、枕骨等相继露面。头骨埋在松软的砂土之中,可大伙儿直到中午才把它们全部取出。然后分装在二只荆树条编成的小筐中,小心翼翼地捧回驻地。晚上,贾兰坡用了整整一夜的时间,将破碎的头骨烘干、粘接、修复好。就在这天下午,距上午挖出的头骨1米处,又发现了另一个头盖骨,也破散成好几块。第二天,将第二个头骨完整无损地挖了出来。消息对外发表,再一次震动了世界。没过几天,竟然又发现了第三个头盖骨,而且这个头盖骨不像过去发现的那样破碎,保存得相当完整,连部分鼻骨、眼睡骨等都有。贾兰坡怕有闪失,当即把头骨修复完毕,连夜送回北京。在短短两周之内,连续发现3个头盖骨,这实在令人激动不已。

在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如头骨、下颌骨和牙齿等,实在是最完善、最优美的采集。只是四肢骨骼始终未能找到。这在当时确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不过,15年后,贾兰坡在整理标本时,认出了北京人的一段肱骨(上臂骨)和一段胫骨(小腿骨),弥补了研究的缺陷。“北京人”的上肢已接近现代人,下肢还保留着较多的原始性,平均脑容量为1059毫升。“北京人”的这一些特征证实了“劳动创造人”的伟大真理。寻找“北京人”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达到了高潮。

“北京人”化石标本一直藏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的保险柜中,20世纪40年代,日美关系急剧恶化,“北京人”也变得岌岌可危。为了安全起见,决定将“北京人”转移到纽约自然博物馆去——尽管这是违反协议的。于是“北京人”被分别装入两个大木箱中,由美国海军陆战队负责押运。途中,“珍珠港事件”爆发,运送“北京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专用列车在秦皇岛被截,从此,“北京人”下落不明。战后,经多方查找仍然没有任何线索。

新中国成立后,又重新开始在龙骨山挖掘“北京人”的遗址,相继发现了5颗牙齿、一个相当完整的下颌骨和一个完整的头盖骨,而且,科学工作者还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北京人”的“兄弟姐妹”。

点评

贾兰坡挖掘出的“北京人”牵动着所有人的心,透过他们,我们可以找到人类最早的足迹,这一点对人类来说意义重大,对中国来说意义同样重大。

敢于质疑历史的陈景元

陈景元既不是考古学界的权威,也不是历史学家,他只是一个建筑学方面的学者,退休前在江苏省国土局工作。然而,在兵马俑的研究界,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

陈景元第一次接触秦始皇陵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他考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在大学里,陈景元开始广泛接触中国古代史。“建筑和其他专业不一样,必须要研究各种历史建筑的风格,”他说,“所以人文、历史等很多方面的知识都要了解。”他还认为:“浩大的秦陵建设,都是建筑学上的事,地宫结构、施工方案、土方运输以及陵墓建筑的布局、主轴线方向等,绕开建筑专业自搞一套,实际上都是不能成立的。”入学报到后的第二天,他就独自一人到临潼东边,考察荒芜不堪的秦始皇陵。几年后,秦始皇陵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由陈景元的老师负责对临潼县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对秦始皇陵的保护是规划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秦始皇陵的规模勘测则是计划的第一步。虽然历史没有准确地记录下皇陵的规模,但根据秦汉墓穴的时代特点以及他和同学的勘测,以秦始皇陵为中心,特地划出了30~40平方公里的保护圈,准备建设一个特别的森林公园。当时为了保护文物,划定的区域已经远远大于陵墓的面积。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传出兵马俑被发现的消息。但让陈景元奇怪的是,出土的地方却远在当初他们划定的这个区域之外。更奇怪的是,出土不久兵马俑就被认定是秦始皇的陪葬品,陈景元非常怀疑,他说:“我们当时特地多划了很大的区域,就是为了保护文物,而且陪葬品放置那么远是不符合常规的。”很多研究材料表明,兵马俑到秦始皇陵的直线距离是1.5公里。而这1.5公里还不是两地的中心距离,他们的估算是按照两地的边缘距离,中心区域相距还要超过这个数字。陈景元依据自己的建筑学知识产生了怀疑,在家里,他展示了当年划出保护圈的测算图纸,精确到每一米的距离。“如果按照他们的解释,秦始皇陵有那么大的话,会把整个骊山也包括进去,这现实吗?”兵马俑的发现地点和秦始皇陵园的距离太远,这是陈景元对此的最大疑点。公开的材料表明,秦始皇陵的面积是56.25平方公里,周围包括兵马俑在内的多处发现都是秦始皇的陪葬品。“秦始皇陵真的有那么大吗?”陈景元怀疑说。

其次,古代帝王的陵墓多是南北走向,兵马俑的方位却在秦始皇陵的东面。作为陪葬品,却没有坐落在陵墓的中轴线上,这有可能吗?而且秦始皇陵背靠骊山,前有大河,在古代的建筑风水学说中是极佳的位置,难道古往今来只有秦始皇一人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吗?凭什么出土不久就被认定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呢?

兵马俑出土不久,考古专家很快就得出结论:“秦俑坑当为秦始皇陵建筑的一部分”。据《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记:“秦始皇俑坑的西端西距秦始皇陵东墙1225米,和秦始皇陵内城的东北角成一直线。”加上出土的器物,陶俑“是秦始皇陵建筑的一部分”。在此后的宣传材料上,一致认为兵马俑的主人就是秦始皇。

为什么结论会下得如此之快呢?围绕兵马俑究竟发生了什么?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兵马俑是当地居民无意中发现的。当时,临潼县东西杨村一群农民在村子附近打井,发现了兵马俑。很快,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赶到,他们初步断定这可能是大型陶俑,不过距离秦始皇陵太远,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及其时代、作用,他们一时也难以判断,当时也没有立即上报。两个月后,有新华社记者了解到情况并写了内参,刊登在人民日报《情况汇编》,标题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短短四五百字将事情清楚地描述了一遍,至于出土的武士俑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这位记者在文章中并没有明确说明,但这篇文章已经将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这个消息引起了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当时国务院领导人的重视,要求国家文物局的负责人进行妥善保护。

当时临潼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感到压力很大。文化馆的同志讲,出土陶俑的地方距离秦始皇陵很远,对坑的大小、时代、性质和内涵等很多重要问题,他们都说不清楚。他们是反复商讨并请示县领导后才决定不上报,待进一步调查清楚后再向上级汇报。很快,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与陕西文物部门的专家一起来到临潼,现场考察后,疑问反而在更广的人群中扩散:这附近没有大型的墓葬,只有不远处有座秦始皇陵。但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怎么会放在如此远的地方呢?专家对陶俑的时代、性质、属主等问题仍不敢下肯定的结语。但在《试掘简报》中,却对兵马俑的主人作出了判断。

了解这些背景后,陈景元更加坚信自己的怀疑:“当初对兵马俑的属性并没有准确的学术判断,这难道不叫人起疑吗?”

为了使自己的说法更有说服力,陈景元跑到西安现场勘察,可是,现场看见的情况更让他疑心重重。按照兵马俑博物馆的说法,该俑坑建于秦统一全国的十几年后。但奇怪的是,坑里有很多不同轮距的车,这在当时是违法的行为。因为统一之前,秦国自己境内必须“车同轨”,否则无法在境内自由通行,统一六国后,“车同轨”又在全国推行。秦始皇又怎么会允许自己陪葬品的车轨有宽有窄呢?而且秦始皇自统一中国后,就改正朔,易“服色”,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的制度。几乎所有的武士俑出土时却从上到下都身穿大红大绿的战袍,紫蓝色长裤,这与秦始皇“尚黑”的命令大相径庭。秦始皇时只有大量使用步兵和骑兵的记载,而兵马俑坑内的军阵则是以战车为主的部队,兵器上也有可疑之处。

陈景元不断搜集相关的信息,写出了“秦俑新探——俑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开始向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刊物投稿,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对该问题的讨论。为了文章的发表,陈景元四处奔走,四处碰壁,没有学术杂志愿意和他一起冒这个险。《文汇报》的一位记者获知此事,将该事件发表在内参刊物上。政治局委员、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知道后,批示此文章可以用“未定稿”的方式发表,但结果却杳无音讯。陈景元不服气,通过知名学者于光远,向胡乔木再次反映了情况。胡乔木再次批示,表示此文章可以公开发表。但很长时间过去了,社科院的刊物上始终没有出现这篇文章。为了让自己的观点为世人所知,陈景元想出了一个暗度陈仓的办法,避开社科院,绕到自然科学院的刊物上发表。文章中,陈景元除了质疑秦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还根据自己的考证说出他眼中武士俑真正的主人——秦宣太后芈氏。《西安府志》中对此记载:“秦宣太后,葬芷阳骊山,去新丰县十四里,则在临潼界。”在《临潼县志》中也说:“秦宣太后陵……在新丰县南。”地理位置和兵马俑出土地点相近。据《史记·樗里子列传》记载:“秦昭王,王母宣太后,楚女也。”可知芈氏是秦昭王的生母,而且她还是个“楚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兵马俑的发式和服装与当时的少数民族相似。公元前306年,昭襄王年少即位,宣太后摄政。太后临终之际,下令近臣为其殉葬,可昭襄王不愿意。当人殉的要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为了孝顺自己的生身之母,便下令塑造真人大小的殉俑,布置一个辎重车队,象征性地让太后回归自己的楚国故里。

该文章激起了轩然大波,国内外的研究者不断询问兵马俑考古队对此事的看法。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秦俑主人有了全新的观点,《中国考古未解之谜》一书中,作者公开将秦俑的属主列入“未解之谜”。为了扭转这种舆论压力,一些兵马俑研究学者在西安召开研讨会,后来传出消息,到会的专家学者都认为陈景元的观点不正确。陈景元逐个给参加会议的学者打电话询问,一一询问是不是反对自己的观点,而让他吃惊的是,参加会议的一些学者和他有相同的疑问。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告诉陈景元,他本人也对此存在疑惑,并在自己的学术文章“秦俑之谜”中支持陈景元的观点。谢万幸、杨飞、张万鑫等学者在各自的学术著作中,都表达了与主流不一致的观点。但很快,这些质疑的声音都被淹没在当时的舆论浪潮中。当时,《陕西日报》刊登文章“秦兵马俑坑的主人是秦始皇帝——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纪要”。兵马俑博物馆前任馆长袁仲一认为,兵马俑确实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他是当年兵马俑考古队队长,有“中国兵马俑之父”之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后不久,兵马俑内发现了写有‘吕不韦’字样的戈,秦宣太后比吕不韦早100多年,宣太后的墓葬又怎么会有后人的东西呢?”陈景元认为:“吕不韦戈发现的位置不在墓穴的底部,而在中层。如果是和兵马俑一起陪葬的话,那应该是在底部。兵马俑坑内每年都有淤泥堆积,戈发现的位置可以推断出大致的年份,那是宣太后身后的年份,而且兵马俑遭到破坏,此戈很可能是后来人带进去的。”

袁仲一认为,在一本古书上曾经记载着,秦始皇前来视察工程进展,曾下令宰相李斯将陵墓的范围,向外扩展“三百丈”。经过人们的钻探测量,发现西杨村发现陶俑的地点,正好在这“三百丈”的距离之内。陈景元则反驳,他找到那本古书的各种版本,根本就看不见有“三百丈”的字样。退一步说,秦代的1尺只有现在的23厘米,“三百丈”折成现在的尺寸,只有690米,西杨村距秦始皇陵中心接近2公里,怎么可能在“三百丈”的范围之内呢?虽然势单力薄,但陈景元还在坚持自己的声音。

点评

年近七旬的陈景元,始终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看法,其执著的精神令人钦佩。希望考古界能够以客观的态度来研究秦始皇与兵马俑的关系,还原历史的真相。这件事和发现兵马俑的意义同样重大。

探索金瓶之谜的黎瑞财

黎瑞财,大理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对南诏大理国山洞藏金瓶有深入研究。

21世纪初,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的巍山县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个夏季的傍晚,暴风骤雨即将来临,一位进山采药的彝族老汉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他要赶紧找个地方暂避风雨。大山里通常会有很多的洞穴,老汉在草丛中寻找着,果然他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洞口,急忙走了进去。洞中漆黑一片,地面上也坑坑洼洼,但洞里仿佛有种神奇的东西吸引着老汉向前走去。就在火光照亮前方的时候,老汉惊呆了,山洞深处显现出一些金灿灿的东西。再定睛细看,老汉辨认出这是些黄金打造的罐子。这时,老汉好像受到了更大的惊吓,他全然不顾外面的狂风暴雨,跌跌撞撞跑出了山洞。山洞中的黄金罐子似乎不是什么金银财宝,而是些更加诡异的物品,竟使得老汉这般惊恐万状。也许是因为受了惊吓和淋了雨水,老汉回家后便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

同类推荐
  • 防灾避难与危机处理

    防灾避难与危机处理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虽然相比以往安全意识有了提高,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有所增强,但仍不够,本书本着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为目的,搜集了大量有关防灾避难与危机处理的短文,包括《违规骑车危险多》、《提防马路骗子》等。
  • 琴鸟历险记

    琴鸟历险记

    动物园里琴鸟丽丝和它的爸爸妈妈,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逃出了牢笼,兴高采烈地踏上了回家的遥远旅途。不幸的是琴鸟丽丝落单了,它的回家之旅变得十分曲折惊险:丽丝被一个水手囚禁在笼子里,欺骗和强迫它做表演赚钱;丽丝与一只糖老鼠认识,并在糖老鼠的帮助下逃出笼子;在街道上的一次猫狗大战中,丽丝用它模仿声音的能力救了一只名叫汉堡黄的黄狗,却不小心被黄狗的主人高跟鞋女人送入了虎口——餐馆;餐馆老板的私生子戈比同情丽丝的遭遇帮助它逃出了油锅……最终在一位到澳大利亚寻找昔日女友的男子的帮助下,丽丝回到了保护区与爸爸妈妈团聚。
  • 新书包里的秘密

    新书包里的秘密

    《温暖的故事:新书包里的秘密》是作者(陈笑海)从近十年来在纸媒所公开发表的短篇故事中挑选出来的。虽说称不上篇篇精品,但篇篇都是温暖故事。内容主要反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历程,记录着他们与家庭、社会那些美好的亲情与友爱,饱含对未来生活的伟大憧憬与追求。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飞机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飞机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飞机》以飞机的知识篇、家族篇、未来篇三大板块为架构,涵盖了飞机领域基础知识的诸多要点,在详尽介绍当今世界著名机种的同时,并对未来飞机的发展趋势作了前瞻性展望。《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飞机》语言生动,言简意赅,知识新颖,图文并茂,是一本青少年朋友梦想飞机、认识飞机、了解飞机必备的科普读物。
  • 百思不解的地理谜团(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百思不解的地理谜团(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百思不解的地理谜团》编排体例合理,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可以满足青少年读者的求知欲,激发其探索“谜底”的兴趣。同时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进行科普教育的参考书,配合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提高青少年素质与思想素质。
热门推荐
  • tfboys之转角间的爱

    tfboys之转角间的爱

    “我在秋日的落叶纷飞中第一次看到那么灿烂的你,在冬日里对着窗户哈气描写你的名字,又沿着野花盛开的小路去找在那春天里的你。如今夏天来了,我不小心爱了你一个四季,却还没走完从友情到爱情的距离。”
  • 枕上闪婚:隐疾老公太凶猛

    枕上闪婚:隐疾老公太凶猛

    她为争夺孩子监护权,连续相亲,最后相中一个带有‘隐疾’的男人,两人假结婚。她自以为很安全,谁知婚后……出现某种奇怪的现象……某女躺在床上,气喘吁吁,“你,不是有隐疾么?”“是啊!”某男无辜的点头。某女咬牙切齿,瞪视着他,“那你现在在做什么?”“做运动啊!”某男继续,“看样子我不够卖力,要不然你怎么还这么清醒,那我更要加油努力了!”某女,“……”这根本就不是重点好吧,说好的‘隐疾’呢,‘隐疾’呢啊啊啊啊?
  • 辍锻录

    辍锻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紫刃飞天阙

    紫刃飞天阙

    一个神奇的大陆,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去也残酷异常,李元河突然出现,带着紫刃飞天阙开始了自己迷茫的一声,披荆斩棘,令一切都灰飞烟灭,一步步从弱者走到强者,走到大陆巅峰,令人胆寒,却也杀出来了赫赫威名,令一切都臣服脚下。
  • 战天拾遗记

    战天拾遗记

    智者,从来只是少数;勇者,从来不会屈服。当一个惨烈的黄金盛世降临,只有智者和勇者,才配继承千古的使命。天骄喋血,远祖陨落,谁,能与天一战?且看百世轮回,吾法不止。
  • 天道之种

    天道之种

    带着天道系统快乐的校园生活开始了,没有什么热血杀戮,有的只是默默的装逼,引得一片美女争风吃醋,以及默默地完成天道所布制的任务。(只想低调地走自己的路,却总是被人所关注)
  • 生或尸

    生或尸

    明明只是一个普通学生的我,却在上课分被人强行拉出教室?!接着又被强行加入求生团?啊啊啊拜托啊……我可是什么都不会呃,被少女拯救的我,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在末世中存活下来啊?!
  • 上古公敌

    上古公敌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一款名为《上古世纪》的全息网游成为全球第一网游的时代。一无是处的疲懒少年因游戏而崛起,从最基础的格斗入手,以超越常人的妖孽天赋在游戏中混得风生水起,在现实中风光无限。嚣张、算计、抢宝、夺命,他是被无数玩家恨得咬牙切齿却又畏惧如斯的——上古公敌!
  • 神魔之果

    神魔之果

    一个少年意外捡到一颗神秘石化种子,从此他平静的生活麻烦不断,且看他是如何逆天成神。我是新手,作品有不好的地方多多提醒我会及时更改的
  • 有神出没

    有神出没

    在这个说话内涵,骂人文艺的年代,如果网游男大神将女大神当怪误杀,彼此的反应是什么?女大神蛋定的看了眼系统消息,无视了……男大神还未有什么反应,身边的腐女基男们已经按捺不住了,齐齐呼喊“扑倒啊!”男大神略一思索,从容一笑,无限风华“好主意。”——————————————————————————节操已碎,跳坑自备。本文不V,即将完本,可放心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