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谁都难免要遇上几次灾难或许多难以改变的事情。世上有些事是不能抗拒的,你只能接受它、适应它,否则忧闷、悲伤、焦虑、失眠会接踵而来,最后的结局是你没有改变这些无法抗拒的事实,而是让无法抗拒的事实改变了你。
巴甫洛夫说:“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许多医疗实验证明癫狂症、胃肠疾病、高血压症、冠心病及乳腺癌等,都与人的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则完全是由于强烈的情绪波动所引起的。
一位心理学家,有一次在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一只十分精美的咖啡杯,当学生们正在赞美这只杯子的独特造型时,他故意装出失手的样子,咖啡杯掉在水泥地上成了碎片,这时学生中不断发出了惋惜声。心理学家指着咖啡杯的碎片说:“你们都对这只杯子感到惋惜,可是这种惋惜也无法使咖啡杯再恢复原形了。如果今后在你们的生活中发生了无可挽回的事时,请记住这破碎的咖啡杯。”这是一堂很成功的心理素质教育课,学生们通过摔碎的咖啡杯懂得了:人在无法改变失败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适应它。
完全接受已经发生的事,这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任何人遇上灾难,情绪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这时一定要控制好情绪的转换器。面对无法改变的不幸或无能为力的事情,耸耸肩,默默地告诉自己:“忘掉它吧,这一切都会过去!”
记住这个事实,你就可以将最弱的地方转化为最强的。把自己的注意力从一种情绪状态中转移到另一种能引起其他情绪状态的事物上;把思维活动从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转移到积极的、愉快的情绪状态中去,从而摆脱消极的、不良的情绪缠绕;在情绪不好时,用做其他事情的方法打消或冲淡不良情绪的影响。
有意转换情绪,是有意识地控制情绪向良好方向发展的最佳方法。其实,人的情绪转换并没有如你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掌握了转换的技巧,你就可以很好地驾驭它。如一个高考落榜的男孩,看到同学们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深感失落,但他没有让自己沉浸在这种不良情绪中,而是幽默地告别好友,“我要去避难了”,然后出门旅游去了。风景如画的大自然深深地吸引了他,辽阔的海洋荡去了他心中的积郁,情绪平稳了,心胸开阔了,他又以良好的心态走进生活,面对现实。
人们只要愿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能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良好的情绪可以将不良的情绪排挤出来。只有有意识地改变,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困境的存在与否,也许不是人能左右的,但对困境的回应方式与态度却是人所能控制的。你可能因内心痛苦而恶言恶行,也可以将痛苦转化为动力,这全在自己的抉择。艰难困苦的来临,你也许无法选择,但是你却可以决定自己怎样去面对它。
生命中的许多问题,其发生与否,并非是个人所能左右的,但是只要能控制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反应态度,就等于控制了它们对自己的影响。换句话说,你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坚强的人之所以能熬得过艰苦的岁月,是由于他们选择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困境。但这种积极的反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比如,对于生活的困境,什么才算是积极的反应呢?去偷去抢?或是一走了之?酗酒麻醉自己以逃避现实?或者是自杀,来个一了百了?这些反应都不足以解决问题!因为它们只是消极的做法,只可暂时缓解一时之急,到头来反而会引起一连串更大的问题。
积极面对问题也许要有无比的勇气。坚韧不拔的人在逆境中不轻言放弃,而必奋斗到底。他们保持最积极的态度来处理问题。“处理问题”是最要紧的,因为,有时想法不管有多积极,问题仍然是无法解决的。
如果某人因车祸失去了一条腿,无论多么积极的想法,也不能使腿再长出来。然而,只要你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发展、改进,一个肢体残缺者就能得以扬长避短。
一些人在突然的重大失败面前身不由己,原定追求的目标已不可能实现,在经过痛苦的选择之后,转而追求别的目标或进行另外的选择,也可以从新的成功中获得心理补偿,减轻或转移失败后的痛苦、悲伤和愤慨。
鲁迅先生年轻时以“东亚病夫”为耻,决心学医以治国人。后来在日本就读医学时,因观看了一场电影而深受刺激。电影里有两个中国人被无辜屠杀,而围观的中国人却无动于衷,有的还在发笑。他突然觉得国人需要医治的是心灵。于是他弃医从文,成为中国新文学的旗手。再如,有许多人在本单位默默无闻,而跳槽改行之后,却能做出很大的成绩。成功的大门不只一扇,实在不行,我们还可以爬窗,只是不要畏惧艰难。
保持心湖平静
大凡在名利场中搏命的人,都已经被名利遮住了慧眼,再也悟不透人生的真谛。平静的心灵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崇高的虚幻,若想在物竞天择的自然界中生存,就必须要服从赤裸裸的欲望的指引,野心勃勃、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地追逐一切能够追逐的利益。只有这样,才算最大限度地遵从了自然的规律。人生难道真是这样的吗?
每当繁星满天的时候,也许是我们感悟生命的最佳时刻。仰望浩瀚的宇宙和无边的静夜,我们会强烈感受到平静的力量。斗转星移,月圆月亏,一切宇宙的玄机与奥妙都归于平静,而在这无限平静中,又蓬勃而生着多么神奇的力量啊!历史上很多成大器的伟人以及引领文明与思想的智者都是夜的倾慕者,他们汲取着夜的精深与睿智,来滋养心灵的平静。
在倏然而逝的人生征程中,高尚的人领悟了生活的真谛,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正如日出东方,而后西沉一样。心灵的溪水在静默的感召下,不留恋江河的奔腾,不羡慕飞瀑的壮观,以义无反顾的意志缓缓地归入平静的心灵之湖。金钱名利、虚荣诱惑、仇视敌意、误解流言,均不能搅乱他们心灵的平静,人生对于他们来说,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来了,看了,走了。”仅此而已。
心灵的平静来自于长期、耐心的自我控制。具备心灵的安宁意味着一种成熟的经历以及对于思想规律与运转的一种非同寻常的了解。一个人保持镇静的程度与他对自己及成功的了解息息相关。当他对人对己有了正确的了解,并越来越清晰地看到生命的本质内涵时,他就会停止大惊小怪、横眉怒目、忐忑不安或是悲伤忧愁,而永远保持宠辱不惊、泰然处之的心态。
镇静的人知道如何把握自己,他们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命运的不公和他人的敌意。这种平和绝不是脆弱,因为在平和的人看来,用成功所带来的巨大震慑力和教育作用来还击庸人才是最有利的武器。保持平和的心态,成就非凡的事业,才是对厄运和不公的最大对抗。成功的人已经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和平静的真谛。在他们的身上,展现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感人魅力。坚强、冷静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这样的人就好比是烈日下为焦躁的路人撑一片浓荫的树,或是暴风雨中可抵挡风雨的岩洞。一位作家说:“谁会不爱一个平和的心灵,一个心若止水、不温不火的生命?”
徜徉在平静的心灵湖畔的人们,无论遭遇狂风暴雨还是骄阳高照,沧海桑田还是命运逆转,都能怡然自得。这样的人内心汹涌澎湃的激流湍湍地潜伏在湖心深处,而永远呈现给世人以安静、沉着、友善。静稳的可爱的性格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是生命中繁花似锦的春天,是灵魂中清冽甘甜的酒。静稳和智慧一样宝贵,其价值胜于宝石。与宁静的生活相比,追名逐利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值得一提。宁静是生活在真理的湖泊中,在急流波涛之下,不受风暴侵扰的动中之静。
心灵的平静来源于不间断地反省与荡涤。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不受到非议、误解甚至侮辱。此时的你,也许应像俄耳浦斯那样,拨弄心灵的竖琴,奏出平静安详的音乐,驱散心中的魔鬼,护佑美好心灵的平安归来。守望着平静心灵之湖的人们,总是善于让自己的精神融入最静谧安详的氛围中,让群鸟归息、月光无痕、湖波粼粼等一切如诗如画的美景嵌入心中,抚慰心灵。美好的人生,是融入在一片静态美景中的心灵摇篮曲。
的确,人性因为毫无节制的狂热和贪欲而躁动不安,因为不加控制的悲伤而沉浮波动,因为焦虑和怀疑而饱受摧残。只有明智的人,能够驾驭和引导自我思想的人,才能够遮蔽心灵所遭受的风风雨雨。
经历了暴风骤雨的人们,无论身处何境都知道——在生活的海洋中,充满阳光的幸福彼岸在等待着自己的到来。将自己的手牢牢地放在思想之舵上,驾驭心灵之舟乘风破浪,勇敢前行。在灵魂深处有一个发号施令的主人,他可能在沉睡,唤醒他吧。自我控制是力量,正确的思想是优势,冷静是权力。请对自己的心说:“平和,安静!”
不为明天忧虑
在美国南北战争即将结束的最后几天时间,格兰特将军率领的北方军队乘胜追击,从正面、左右两侧和后方共同夹击弃逃的李将军所率领的南部联军。但由于剧烈头痛而影响到了视力的格兰特将军无法跟上队伍,只好在一农户家里暂住一夜。“我把我的双脚泡在加了芥末的冷水里,还把芥末药膏贴在我的两个手腕和后颈上,希望第二天早上能复原。”
第二天早上,他果然复原了。可使他复原的不是芥末膏药,而是一个带回李将军降书的骑兵。“当那个军官(带着那封信)到我面前时”,格兰特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头还疼得很厉害,可是我看了那封信后,立刻就好了。”
驱除了内心的忧虑和不安,坚强的格兰特将军马上恢复自信,病症也因此而得以化解。
忧虑和人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它引发你的身体疾病,催化病症的发展,瓦解你的意志;如果你选择与忧虑相伴,它必定会毫不留情地成为你思想的主人,控制你于无形之中。
得过诺贝尔医学奖的亚力西斯·柯瑞尔博士说:“不知道如何消除忧虑的商人的命不长。”其实,何止是商人,白领、医生、学者、家庭主妇,任何职业的人都是如此。
惯于忧虑的人多半不能适应现实社会,他或者在为明天是否有所得而担忧,或者在为已经逝去的昨天而感怀,退缩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不能自拔,甚至想跟周围的所有环境断绝关系。但是最终,问题并不因这样的逃避而有所好转,他的忧虑也似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曾听闻一位老太太整日地为她的两个儿子忧心,原来她的大儿子是卖伞的,二儿子是卖盐的,一到下雨天,她就为二儿子担心,怕他的盐卖不出去;而等到阳光灿烂时,她又开始为大儿子担心,怕他的伞没人买。
一架飞机遇到强气流的影响而震动,乘客们都显得非常恐慌,只有一位老太太仍极其镇定,人们问她如何能做到镇定自若时,她说:“飞机安全着陆的话,我就去看我的小女儿;而如果不幸失事,那我就去天堂看我的大女儿,反正我总能见到一个女儿。”
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态度,造就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前面那位老太太的眼中尽是消极因素,她没有意识到,如果能像后面那位老太太一样反过来想想,她的心态就会完全改观了。其实,事情本身并没有变化,每个人看事情想问题的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如果你以消极的眼光狭隘地看待问题,忧虑怎么能离你而去呢?
人们总会为将要发生的事忧虑。即使摆在我们眼前的当务之急可能非常棘手、异常烦琐,需要你小心而耐心地考虑、计划和准备,也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受就足够了。
如果你要提高自己的情商,请记得某位哲人曾说过的话:“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
培养战胜逆境的意志
著名考古学家谢利曼年轻时在一家公司任职,有了经济基础以后便向自己一直暗恋着的著名影星敏娜求婚,不料敏娜早已和别人订婚。这是他不能挽回的一次情感失败。经历过感情的失败,他并没有倒下,而是用更坚强的意志投入商业,他在经商贸易中获得了大笔利润,业务蒸蒸日上,不久便成为商界的巨富。
处在逆境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会为脱离逆境而奋斗,有的人却会因畏惧逆境而堕落下去。当然,能成功的一定是面对逆境而不改初衷,并能勇往直前的人,自暴自弃毁灭自己的人必然是向逆境屈服没有采取任何改变现状的行动的人。
人的性格并非不可改变,也看其周围的生活环境如何而决定。不管环境怎样变化,只要你始终认为自己一定能成功,那么最后你一定会成功。凡事应该认真奋斗,否则会被环境压垮,变得胆怯、消沉。所以,愈处于逆境中,就愈要有想挣脱出来的那种顽强意志。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这样激励人们:“你一生中最光辉的日子,并非是成功那一天,而是能从悲叹和绝望中涌出对人生挑战的心情和干劲的日子。”
成功仅仅是人们努力付出的一个成果而已。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并不是成功,而是能在逆境中保持继续奋斗的精神。
画一幅积极的“自我肖像”
励志大师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即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近乎于一幅“自我肖像”,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其概念大致包括个人对如下问题的回答:
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个性是怎么样的?优点有哪些?缺点又有哪些?
我的人生价值在于何处?
我有多少未开发的巨大潜能?
我期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可能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自我意识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其本质就是“我属于哪种人”。一般而言,一个人内心自我意识的形成通常源于以下渠道:自己过去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根据自己与环境中他人的比较所产生的意识,童年经历,等等。
自我意识具有强大的力量。一旦某种与自身有关的思想或信念进入这幅“自我肖像”,它往往会变得非常“真实”。之后,我们便很少去怀疑其的可靠性,只会根据它来牵引自己的活动,就像它的确是真实存在的一样。
所以,一个人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就会按那人的方式来为人处世,最终往往成为那样子的人。
一个小和尚跪在一尊高大的佛像前,无精打采地诵读经文。长期的修炼并未使他成佛,为此他感到非常苦闷、彷徨,不知如何改变现状。这时候,一位云游四海的僧人正巧来到这座寺庙。
“大师,今日有缘见到你,真是前世造福!”小和尚颤颤巍巍,还来不及站起身,便激动地说,“小僧今日有一事求教,万望大师指点迷津:圣人何以成其为圣人?比如我们面前的这位佛祖……”
“圣人之所以伟大,那是因为我们跪着……”大师声如洪钟,气度不凡。
“是因为我们……跪着?”小和尚怯生生地瞥了一眼佛像,又欣喜地望着大师,“这么说,我应该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