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配套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投资的技术溢出,这种技术溢出可能是一种被动的技术溢出,比如发包企业对质量的较高要求迫使受包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技术溢出也可能是主动的,发包企业为了保证配套产品的质量,对受包企业可能进行主动的技术指导。
配套初期,本土配套企业在产业链上充当中间品的加工者,配套的基本形式是较为简单的OEM,即简单代工。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向东道国投入原材料、零部件、能源部门和劳动人员扩散技术。外商投资企业出于对自己产品质量和信誉的考虑,通常对其供应商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机械设备等技术质量标准,以提高后向产业技术水平。在必要的时候,外商投资企业主动向东道国后向产业的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在这个过程中,外商投资企业不得不把非核心技术转移给东道国的合作商。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越复杂,产业链越长,关联度越高,则跨国公司技术本土化倾向就越明显,技术溢出效应就越显著。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对东道国的产品包装、销售、维修商而言的技术扩散。外商投资企业总是通过当地销售活动产生前向关联的技术扩散效果,使东道国本土企业通过使用外商投资企业高质量产品促进自身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再经过售后服务和培训而产生技术的扩散和营销示范效果等都将提高相关产业技术水平。除此之外,外商投资企业还通过人员的培训、示范效应等对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产生影响。
随着配套业务的不断成熟与拓展,本土配套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拥有了在原有产品上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的能力,可以进行一定的自主技术创新。此时的配套加工已经超越了之前的简单代工形式,由接受订单、加工边缘零部件产品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转变,本土配套企业由单纯的供给商向生产组织者的角色转变。此时,本土配套企业的研发水平提升,形成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注重自有品牌的塑造。
外资企业进入的同时也将产业链配套的机遇带入到东道国,通过外资企业进入的联系效应,本土企业获得了加入外资企业产业链配套的机遇。在配套生产过程中,本土配套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既取决于外资企业的溢出作用,更受到自身技术水平、配套资产的影响。理论上的这些结论能否在现实实践中得到验证呢?比如,在配套产业链中,本土配套企业的参与程度如何?本土企业在配套产业链中是否经历了明显的配套产业链升级,表现出明显的技术进步特征?外资企业对其的贡献形式和程度如何?
围绕着这些问题,选择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典型式问卷调查。从本土配套企业与外资企业两个视角回收了样本企业的基本资料与产业链升级的调查数据。本章以下内容也从本土配套企业和外资企业两个角度对本土配套产业链升级进行实证分析。
(第一节)本土配套企业角度关于
配套产业链升级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企业的概况
(一)创立时间
在被调查的配套加工企业中,52.11%的企业是在2000年以前成立的,从事配套加工生产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深入发展,近几年来新加入的配套企业不断增加,调查中2004年以后成立的配套加工企业共69家,其中有12家是2007年以后刚成立不久的。由此可见,配套加工生产在外商投资企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规模仍在不断扩大,新鲜血液继续源源不断地注入(见图71)。
(二)企业存续期情况
从回收来的调查问卷看,本土配套样本企业共涵盖江苏省12个主要城市及市县,苏南地区的占51.95%。本土样本企业中,有52.11%是在2000年以前成立的,从事配套加工生产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深入发展,近几年来新加入的配套企业不断增加,调查中2004年以后成立的配套加工企业共69家,其中有12家是刚成立不久的(2007年以后成立)。
(三)行业分布
在这次的问卷调查中,被调查的企业所属的行业分布较广泛,可以代表江苏省目前配套加工制造业的整体水平。333家配套企业涉及21个具体的制造业行业门类,相对集中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纺织业等制造业行业中。按照《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对制造业的分类,将所有的制造业划分为三类: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本次被调查的配套加工企业中属于装备制造业的多达176家,占总样本数的52.85%;轻纺制造业企业数占到1712%;资源加工制造业企业共100家,占总调查企业数的3003%,这与江苏省外商实际投资的行业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四)配套业务概况
在313家本土被调查企业中,6038%的企业主要提供的是零部件加工生产业务,有12家企业既提供零部件生产,又能够进行成品组装。从区域分布的角度来看,苏南地区的成品组装配套加工主要集中在无锡市、苏州市和镇江市,占苏南地区被调查企业的3006%;苏北地区从事成品组装的企业共60家,占比375%,主要分布在扬州市、淮安市、连云港市和徐州市,苏南苏北在这一方面基本上体现出配套企业加工生产类型分布的相对一致性。另外,从事业务中成品组装及零部件加工皆有的企业75%集中在苏州市,还有3家是苏北的配套加工企业。
二、本土企业配套产业链升级的主要表现
(一)配套业务的变化
问卷按照OEM和ODM的概念提供了四种配套业务形式给样本企业选择:A按照外资企业提供的图纸和要求进行生产;B由外资企业提供图纸,加工企业对产品做较大的改进;C完全由本企业自主研发、设计新产品;D其它形式。调查表明,很多企业经历了较为明显配套形式的升级变化,比如160家本土企业在配套初期为A类简单配套,而到回答问卷期,其中有93家企业向B类和C类业务转变,占160家企业的58%以上。这种配套形式的转变是配套能力提升的显著体现。
问卷表明,在本土企业中存在自主设计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由对该项内容填写有效的290家被调查企业的资料显示,本土配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自主设计程度较高,在配套生产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存在自主设计的235家企业中,仅有17家企业是对发包商的模具加以改进,然后形成自己的产品;20%的加工企业只是根据发包商提供的图纸、主要模具要求,自行设计一些加工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辅助模具;有66家企业是根据发包商的图纸要求,自行设计模具;4340%的企业是独立设计图纸、新产品模具,自行开发新产品。观察这些企业所在的行业,主要分布在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含量较高、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
(二)配套环节技术水平的变化
配套环节技术水平的变化首先可以通过配套形式的变化来反映,比如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从简单零部件加工向较高技术含量零部件加工的转变或者简单组装向较高技术含量组装的转变中得到体现。对本企业配套形式变化做出回答的本土企业共304家,这304家本土企业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一直处于简单加工和装配的企业;第二类:一直从事较高技术含量加工装配的企业;第三类:由简单加工和装配的企业转向较高技术含量加工装配的企业(见表71)。
表71本土配套行业的加工形式分类第一类企业第二类企业第三类企业1381%2796%5822%在304家样本企业中,有41.78%的企业加工环节没有改变过,其中一直从事简单零部件加工、组装的企业分别占到样本总数的855%、526%;自从事加工配套以来,一直从事较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加工与组装的企业比重分别达到1875%、921%。在这304家本土企业中,有177家企业的配套环节经过了更新升级,从零部件加工、组装升级到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加工、组装,这些企业占到总样本数的一半以上,达到5822%。
由统计结果可以得到以下两个基本结论:首先整体看来,8618%的被调查样本企业目前的加工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较高,包括原来就处于较高技术配套环节的和转变到较高技术环节的,这与进入门槛的分析较为吻合;其次,从转型企业看,58%以上的本土企业经历了配套业务的转型,这很好说明了配套升级效应的显著存在。
(三)销售规模的变化
人均销售额的变化是是反映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通过人均销售额的变化可以很好解释企业配套升级的效应。表72清晰地表明样本企业人均销售额的显著提升,比如人均销售额在10万元以上和2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重由建立初期的485%和262%提高到869%和635%,同时人均销售额在10万元以下的比重由初期的51.5%下降到目前的131%。人均销售额的显著增加是本土配套企业成长的有力证据。
(四)配套企业利润的变化
样本企业的利润水平变化是一个重要的效率指标。从某种角度思考,利润水平提高可以作为配套层次提升的反映。在调查的企业中,利润水平明显提高的企业比重达到总样本数的42.68%,其中大部分企业的利润水平提高幅度不大,只有极少数企业(22家)利润提升幅度较大;还有3471%的企业利润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样本企业中有42%以上的配套企业利润得到提高,说明了配套效益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结合这类企业的行业分布,利润提高可能是来源于配套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配套层次。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利润水平下降的也占到34%以上,结合这类企业的行业分布,表明配套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配套层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样本企业的利润率下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发包商的“成本压力”、与同行外资企业竞争的压力等使企业不断压缩利润空间,保持或增强竞争力;其二,利润率下降的企业主要在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制造业,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偏低,研发投入不足或根本没有,企业的竞争力不高,主要依赖压缩成本来维持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下,利润率下降是其必然趋势;其三,宏观环境的影响,新劳动法的实行增加了劳动力用工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对外升值等对企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五)自主研发的变化情况分析
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状况的变化也可以作为反映配套升级的一个重要指标。表73对问卷结果进行了总结。在31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目前81.71%的本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自主性研发能力,这包括配套初期就有自主研发以及初期没有现在具有自主研发的企业。表73本土配套企业自主研发状况的变化初期就有从无到有一直没有从有到无1441155263628%的被调查企业经历了从没有到有的过程,其中提升企业原产品质量的加工企业有31家,具备新产品研发能力的企业23家(见表74),这类样本企业大部分集中在苏北地区,由此可见苏北地区近几年在工业经济方面的突破性进展,本土企业通过与外资的配套,不仅融入了外资企业的国际分工体系,获得稳定的市场,更重要的是借此桥梁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发挥后发优势。
表74本土配套企业从无到有的自主研发的具体领域原有产品质量的提升新产品的研发二者兼有312361有4543%的样本企业中长期以来在生产过程中有自主性研发,而在具有自主研发的企业中,71.53%的样本企业能够同时具备提升产品质量和研发新产品的创新能力,另外有23家企业一直以来能够研制新产品。这些样本企业以苏南地区的为主,说明苏南地区在技术、研发等创新能力方面仍处于优势地位。能够进行新产品开发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由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得出,一半以上的被调查企业都在加工配套的产业链中发生了工艺的创新、产品的创新、产业链的创新,通过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竞争力;通过提高产品的档次、品种,以更好的质量、更低的价格与同行业对手竞争;通过多元化产品的拓展、跨行业的进行产业链的创新,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以上关于自主研发的问卷结果显著说明一方面本土企业在配套加工中具有较为强烈的技术进步意识;另一面可以看到,新产品研发的企业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说明在经历一段时期的配套后,技术和资金力量的积累等基础,发展更高环节的生产和配套成为众多本土企业的发展方向,这是配套升级的重要体现。
三、本土配套企业产业链升级的动因、途径和障碍分析
(一)升级的动因分析
对于升级动因,问卷概括了四个基本因素和一个其他因素。要求被调查企业选择升级的主要原因(多选),并进行排序。311家本土企业回答了该问题,选择某个原因的企业数量见表75中括号中的数字。为了能够反映原因重要性的差异,本文将排在第一位的赋5分,排在第二位的赋4分,依次往下,排在末位的赋1分,对每一个升级原因进行赋分值加总。具体分值结果见表13括号外的数据。
表75本土配套企业产业链升级的原因分析升级原因赋分值汇总(分)A—发包企业对产品的要求432(101)B—同行业企业的激烈竞争使得现有产品利润空间过小,影响企业生存885(191)C—企业积累一定的资本,为自身的发展而要求升级711(181)D—获得更高一级的技术340(108)E—其他11(7)注:括号中为选择该选项的企业数,本题为多选并排序题。
1.竞争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