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TDP评价指标体系
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产业链转换的众多观点,西方认为经济、技术、需求、政策支持(Economicfactors‐Technologicalfactors‐Demandfactors‐Policyfactors,ETDP)对本土配套企业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中,经济因素是产业链条转换的宏观基础,链条升级的关键是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因素是链条升级的重要突破与策略选择,配套政策是链条升级的有效支撑。由于这四个影响因素对应的原始指标很多,容易使得分析复杂性增加,这里对每个因素只选取有代表意义的少数几个指标进行分析。
(二)链条升级能力的测度——主成分分析
因为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把多个原始指标减化为有代表意义的少数几个指标,使原始的大部分信息更集中更典型地表明研究对象的特征。常用来反映经济因素的指标是人均GDP,企业的人均利税情况可以反映企业的实力,这一指标与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利润相对应,是企业进行升级的基础;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等方面水平的综合指标,反映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表现为不能由要素投入增长来解释的产出增长部分;技术创新离不开研发,专业的技术人员是研发的软肋,是企业研发能力、产出能力的保证;企业的升级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产品的创新来自于需求的驱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可以给企业提供升级的构想,而消费者的实际消费可以促使企业实现升级;最后,企业的升级还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尤其是为发包企业配套的本土企业,除了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之外,占大多数的仍是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更需要政府的倾斜性政策的支持。
列出了所有的主成分,且按照特征根的从大到小次序排列。第一主成分特征根为6783,方差贡献率为84792%,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9922%。根据提取因子的条件——特征值大于1,可以选取出人均GDP与人均利税这两个因子。从主成分因子的信息贡献看,影响产业链条转换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发达国家主导的产业链生产网络体系,从而完成了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借助于外力,中国可以提升整体的经济实力,同时为下一步发展夯实基础。为了不被原有的全球产业链“封锁”,中国的本土企业需要自主创新,而创新的基础是多方面的,经济基础、生产要素基础、需求结构基础等等,而最根本的仍然是经济基础。
这就如同环境污染一样,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标准较低,可以吸引发达国家高污染的产业转移至此。看起来,污染标准低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一大比较优势,但并不能因为这就要求发展中国家提高污染标准,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因为污染标准也会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样要经历炼狱过程。
二、链条升级的外在表现——创新能力分析
以多数学者采用的创新产出衡量指标——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为例,本土大中型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由1999年的5879件上升到2007年的43652件。同期,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总额也由1999年的5672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12373亿元。从整体上来看,创新产出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当然这与高额的研发投入是分不开的。
1.创新产出率
借鉴余冬筠(2009)的计算方法,将创新产出率定义为每单位创新投入产出的创新数量,也就是每单位研发经费支出创造的发明专利的数量。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9—2007年的数据整理,分别计算出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除外)的对应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一是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总体创新产出水平小幅提高,1999年每单位研发投入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是1036,2007年增加到1059;二是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17个地区出现了下降的势头,尤以辽宁、安徽、广西、海南更为明显,分别从1999年的1042、742、31.80和1381,下降到2007年的517、305、578和1.45。这表明在对外开放深入开展之际,各个地区的创新动力已经参差不齐,仍以粗放模式发展的地区已经初现疲态;三是1999—2007年,各个地区之间的创新产出率的差异有所扩大。通过两个年度31个地区创新产出率的散点图可以明显反映出这个现象。散点的外围在不断扩张,如北京市2007年的创新产出率高达6096,傲居第一,广东省以1860位居第二,而最小的海南省仅有1.45。虽然31个地区各自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努力,但各地区的创新能力仍有较明显的差异。
2.创新集中度
通过发明专利授权量最多的前几个地区的累计数占全部总量的比重来反映,经计算显示,中国的创新产出集中度日益增加。1999年,前6个地区的发明专利数占全国总数的6494%,前10个地区的则占到7797%;到了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专利发明量的71.99%是由前6个地区创造的,81.85%的专利发明是由前10个地区实现的。中国的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地区集聚现象比较明显。一直处于创新产出领先地位的地区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广东,其中江苏省1998年和2007年均处于全国第二,1998年仅次于山东省,2007年仅次于广东省。
三、江苏省配套企业有关链条升级的实证调查分析
经过对江苏省400家本土配套企业的典型式抽样调查,根据回收回来的有效问卷统计,335家本土配套企业描述了企业配套初期与当前企业经营的范围,生产产品的名称。在这335家企业中,有39家企业在从事配套加工过程中实现了产业链条的升级。具体表现为从一种产品的配套升级为不同类型的其他产品,从单纯的配件加工到整件生产,以及从一个产业发展到另一个产业的最高级形态。这些企业大多分布在服装及纤维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及金属制品业等低附加值的密集型产业,仅有6家企业属于交通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这样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1.低级产品形态高级化
根据表612部分样本企业配套产品形态的变化可以看出,链条升级的低级形态可以表现为从原先单纯的配套加工配件、辅料发展到最终产品的全套加工生产,如单纯的加工各类表单、书本发展到全套的彩印包装、传动链配件的生产到加工冲压件。本土配套企业配套初期仅从事某一产业链上一个生产环节点的配套加工,发展到现在可以担任一个产业链上某一环节或几个环节完整的生产角色,这个产业链可以是原先产业链的延续,也可以在原先配套生产基础上开辟新的配套生产链。
2.链条转换
产业链升级最高级的形态就是同一企业不同产业之间的转换。作为配套企业,很可能会被外资发包企业“锁定”在低附加值的环节,处于从属附庸地位。如果在配套生产的过程中,配套企业能够挖掘出新的产品,开发新的产业,就能够改变自己的被动状态,从接受订单、接受考核到主动地掌握话语权,成为产业链的“脑组织”。链条升级,不同产业之间的转换在配套企业产业链的运作中确实是存在的,但这样的升级形式所占的比例却相当的小,仍集中于一小部分本土配套企业。
比如,在样本企业中,部分样本企业的配套从助力车的转向轴承发展到汽车水泵轴连轴承,从摩托车齿轮锻件到汽车及其他骑行车的精锻件,从自行车轮辋到电动车的轮辋、车把货架等;某一样本企业的生产从普通的民用产品升级到核心制造业,将民用铁挂锁、抽屉锁的生产技术转换到各类汽车锁的加工上,实现了产业链的链条升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标准也不断提高,企业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将产品的生产与适时的消费需求相结合,引发产品的新市场形成。例如,某企业从原先服装的生产加工拓展到野营用品的生产,从饲料机械的制造衍生到环保设备的生产,从普通制造业产品加工发展到服务业。
四、配套产业链升级的“钻石”模型
将配套产业链升级的四种模式综合起来,就构建了图69的菱形结构图,菱形结构十分像一颗钻石的切面,也类似于迈克尔·波特所提的“钻石”理论。
菱形的四个端点分别表示配套产业链升级的四种模式,垂直线上是低水平低层次的升级模式,水平线上是高层次高水平的升级模式。配套产业链升级是这四种模式的综合体现,各个模式通过具体评价指标架构之间的联系,彼此交错影响,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从前面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以及链条升级这四种模式的具体分析可以判断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配套产业链升级产生了的影响与发挥的作用,其具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前三种升级内容中。对于本土配套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改变在配套产业链中的从属地位,突破被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封锁”等发展要求,还有赖于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这样的高级形态,其升级的直接途径就是自主创新,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
图69产业链升级的四种模式汇总图而自主创新,技术创新等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因素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因此,在肯定现有配套企业作出骄人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将目光集中在对更多现有配套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上。
通过配套产业链升级的菱形钻石结构图,可以系统地勾画出配套产业链升级的具体途径与影响因素;通过每一种模式具体的衡量指标可以反映出外商直接投资对配套产业链升级产生的实际影响与作用,判断出本土配套企业在国际生产网络体系中的所处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