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Dicken(1998)指出,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全球化揭示了那些在地理上分散于全球的经济活动整合或一体化的过程。自20世纪中期以来,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莫过于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已经从最初的贸易全球化发展到资本的全球化,进而到人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开始向部分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工序。国际分工格局增添了诸如“生产工序型分工”的新特点,由此推动全球产业链被深层次地细分到链条层次。在产业链细分的基础上,每一个企业只能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专业化地从事全球产业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中国本土企业凭借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潜在市场等比较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中承接了配套加工、组装生产的环节,中国的本土企业也因此成为外资企业的配套企业。在融入全球产业链后,中国本土配套企业以及整个配套产业链的发展就直接取决于在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中所处地位及增值空间的提升上。
配套产业链的升级不仅体现在产业链配套层次的高度化,如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演进,而且还表现在产业链条层次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的转移。外资企业的进入一方面将产业链配套的机遇带入到中国,另一方面为本土配套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溢出效应。例如,外资发包企业在配套初期通常会对其本土配套企业提供原材料、中间产品、生产的机器设备,必要时还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这些溢出机制会激励本土配套企业的自主创新,提升配套企业的配套能力,不断地从产业链的最低端开始向前迈进。
二、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格局日益变化等国际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再也不能仅仅凭借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继续走低水平、低效率、高能耗的传统式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经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已经达到1.05万亿美元。外资企业除了将部分生产环节外包给在中国的其他外资企业之外,也让中国本土企业为其承担部分的配套加工。由此,一方面,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的配套产业链直接影响着本土配套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外资发包企业和外资受包企业相互之间的产业链联系也会间接地影响本土配套产业链发展的整体环境。
本书从配套产业链的视角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配套产业链升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配套产业链升级的层面影响;二是配套产业链升级的模式影响。
首先,配套产业链升级的层面影响是从配套产业链升级的横向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包括:从要素特征来看,配套产业链的环节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的过渡,因此配套产业链的升级从要素密集角度来看可以体现为配套产业要素投入的结构升级。从价值构成来看,配套产业链升级是从配套产品的低附加值配套向高附加值配套的转变。众所周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更多地集中在生产领域层面,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生产要素和技术进步王林辉要素贡献和我国经济增长来源识别[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2.。前者已经体现在要素特征层面上,后者则可以由价值构成层面来表示。即使中国本土配套企业仍然具备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在密集地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配套加工过程中,也可以实现升级,这就由产品的附加值变化来决定。最后,不管是要素特征层面还是价值构成层面,配套产业链升级的结果从微观企业角度来看都会体现出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所以,最后从劳动生产率层面来看,配套产业链升级是从低劳动生产率向高劳动生产率的演进。
其次,配套产业链升级从纵向角度上也可以体现为四种具体模式,它们分别是产业链的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工艺升级就是通过提升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投入产出的效率更高;产品升级主要体现为产品的种类增加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功能升级是配套企业获得更新更先进、更全面的功能;链条升级是最高级的升级模式,配套企业进入了一个全新领域生存发展。
在配套产业链的视角下,本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在外商直接投资的背景下,如何将经济增长理论、国际经济学理论等综合体现在配套产业链升级的理论模型中?配套产业链的升级如何通过具体的层面和模式受到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产生的效应如何?具体如,在与外资企业的配套加工中,本土企业的参与度如何,亦即本土企业参与配套链的程度如何、参与的形式有哪些?本土企业在加工配套中是否经历了明显的配套链升级,表现出明显的技术进步特征?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是否通过技术的溢出效应使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推动配套产业链的升级?当然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解决还需要借助于对本土配套企业与外资发包企业的实际调查。在实际论证过程中,笔者选取全国引资大省——江苏省作为调查取证的对象,利用问卷调查获得了本土配套企业与外资发包企业的相关数据资料,在详实数据的基础上建立配套产业链升级的评价系统和具体的衡量指标,得到了有关本土配套企业升级的动因、途径和障碍的一些分析结论。
三、选题的意义
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配套产业链升级”这一课题的作用与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升级可以通过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以及产业的国际转移来实现,也就是借助所谓产业升级的外向推动力量。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和高级化离不开产业链的升级,本土企业从配套产业链的低层次配套加工生产向高层次发展,由低附加值状态向高附加值演变,由简单的零部件加工组装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本土配套企业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的良性循环过程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同样本土的配套环境也得到改善。
(二)是考察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绩效的需要
外商直接投资无论是对产业转出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对产业转入国的产业结构优化,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用外资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不仅表现为推动资本存量的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静态效应,更重要的是通过利用外资获得构建和提升本土企业竞争力的动态利益。当前,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如何利用外资带动我国企业成长已经成为被各界瞩目的核心问题之一。客观评价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配套产业链发展的影响,对未来合理利用FDI、趋利避害地发展民族经济与本土企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是促进本土配套企业发展的需要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本土配套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因、竞争力提升的途径以及现阶段遇到的主要障碍,为今后本土配套企业配套能力的提升、在本土市场与外资企业竞争力水平的加强提供比较真实、全面的数据资料。
(第二节)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本书的研究努力借鉴前人已有的成果,实现以下四个目标:
1.勾画配套产业链升级的技术路径图,表明配套产业链所有不同升级角度之间的逻辑关系。从配套产业链升级的三大层面和四种模式角度出发分别建立FDI条件下的配套产业链升级的理论模型,为实证分析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理论依据。
2.从影响产业链升级的三个层面出发(横向角度),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配套产业链升级的影响与作用,考察配套产业链升级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