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无疑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已经从最初的贸易的全球化,发展到资本的全球化,进而到人力和技术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要素资源在各国之间的流动,促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企业以对外投资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其他国家或者利用东道国已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从而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销售形成一种跨国生产组织体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组织在这个体系中,形成全球产业链。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分工格局中出现了“产品差别型分工”和“生产工序型分工”深化发展的新特点,新技术产品更新很快,细分化也很快,技术垄断时间很短,技术领先者需要尽快扩展市场。由此推动产业链被更深程度地细分。以产业链细分为特征的制造业国际转移成为新的趋势,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正在由垂直分工发展到水平分工,甚至网络分工。新型国际分工的边界已经从产业层次细化为链条层次,从而带动一国的竞争优势也随之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特定产品上,而是体现为在产业链条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在产业链分解的基础上,每一个企业只能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能源,收缩自己的业务领域,从事产业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任何企业,也只有融入既定产业链并在其中准确定位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当跨国公司把国际市场扩展到全球市场时,中国成为它们全球生产网络中的重要节点。跨国公司把价值链中加工组装等环节转移出来,可以充分利用中国颇具潜力的庞大市场以及大量廉价劳动力等优势。在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网络中,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将产业链配套的机遇带入到东道国,通过外资企业进入的联系效应,东道国的本土企业获得了加入外资企业生产网络的机遇,而反过来,配套企业的存在也为下游企业获得低成本多样化的中间品提供了条件,获得配套双赢的局面。在配套产业链上,通过加工配套,降低了本土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的门槛,减少了新办企业的市场风险,加快了本土企业利用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进行改造升级、从事自主创新的道路。
本书的研究将“配套”与“产业链”结合起来,从配套产业链的视角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链升级的影响,考察在中国吸引外资的条件下配套产业链的升级问题。在配套产业链的视角下,本书主要研究以下一些问题:在外商直接投资的背景下,如何将经济增长理论、国际经济学理论等体现在配套产业链升级的理论模型中?配套产业链的升级如何通过具体的层面和模式受到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产生的效应如何?本土企业在加工配套中是否经历了明显的配套链升级,表现出明显的技术进步特征?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是否通过技术的溢出效应使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推动配套产业链的升级?在实际论证过程中,笔者选取全国引资大省——江苏省作为调查取证的对象,利用问卷调查获得了本土配套企业与外资发包企业的数据资料,在详实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配套产业链升级的评价系统。
全共书分为七章。前三章分别是导论、文献综述和外商直接投资与配套产业链的现状分析部分。
(第四章)首先勾画了配套产业链升级的技术路径,为配套产业链升级设计了短期与长期目标。在此基础上,从产业链升级和升级模式两个角度建立了外商直接投资对配套产业链升级的影响模型。一方面,配套产业链升级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要素特征层面的密集型变化,价值构成层面的附加值转变和劳动生产率层面的生产率提升。另一方面,配套产业链的升级模式主要包括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
(第五章)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配套产业链升级影响的层面分析。在(第四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第五章分别从产业链升级的三个层面角度详尽地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配套产业链升级的影响,并运用江苏省本土配套企业的调查数据予以佐证。
(第六章)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配套产业链升级影响的模式分析。本章按照产业链升级的四种模式分别阐述外商直接投资对其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并且分析了四种模式相互之间的影响机制。
(第七章)是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省配套产业链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对江苏省配套加工企业进行典型式调查,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计量分析,考察江苏省配套产业链的现状,配套加工企业的升级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配套加工企业升级的评价体系。根据配套加工企业升级的指标体系,通过配套加工前后的对比,分析配套产业链升级的动因、途径和存在的障碍。最后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通过前面章节理论与实证的分析,得到外商直接投资对配套产业链升级影响的一些主要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可能要进一步继续研究的方向,比如将实证调查的对象扩展到区域配套产业链以及整个中国的整体发展角度。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本土配套企业;外资发包企业;产业链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