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00000000007

第7章 三铭堂——繁华事散逐轻尘(2)

民初那几年,沈良的生意越做越大,赫赫然已如日中天。所谓“有钱四十称年老,无钱六十逞英雄”。大半生克勤克俭的艰苦创业,如今儿辈都已成人,自己终于可以卸下担子退下来了。处于半退休状态的那些年,他把资产重心慢慢移向田地的置办上。铺子生意再好,终究不过末业。要平安久长,还须耕读传家。撤出的资金,大半都用在购买竹林、田产、地皮上。家大业大,不免人手短缺,因此又雇了长工照料田地。照料不及的便出租给贫苦佃农耕种,岁末收些租粮。家中田地每年产出的山货、蚕丝、大米,也相当可观,一例都要运往湖墅去卖。当时河运是安溪最主要也几乎是唯一的交通,因此河埠较别处更为考究。公用河埠有大桥埠、前街埠、接待埠、桥北埠,还有私家出资修砌的祝家埠、义兴埠、裕生埠等,沈家也修有自己的河埠,整整齐齐的青石台阶,上面还凿有象鼻头,便于船家系舟。不过私家河埠虽非公有,镇上的人们,也一样可以使用。因为仓廪足而知荣辱,该财的人家彬彬有礼,反不会财大气粗地强行霸道失了身份,更不会巴巴地仗着那点“所有权”挟恩市人。几十年后沈家败落,家里再雇不起工人,一一都打发了,一位帮忙烧了二十多年饭的老妈子怎么都不愿家去,一路哭哭啼啼:“我不要富贵饭,只求跟着太太喝口太平粥……”人之相与,都是将心比心,只要以诚相待,人自会掏心挖肺地待我们,义气面前,再丰厚的工薪也轻了。所谓南霸天一类的脸谱化人物,大抵还是阶级斗争时代样板戏里编派出来笼络人心的,而捉刀人通常也不曾经历过,因而不晓得真正诗礼簪缨的旧家究竟是怎样的风度。

一年到头,河埠头总是一派繁忙景象。江南青草三月春,最诗意的季节,却也是最忙碌的季节。东明山上竹林里的冬笋春笋都破土而出了,钢笋、苦笋、枪刀笋、毛脚笋、篾竹笋、白淡笋、软椆笋、花壳孵鸡笋,春雨一过,噼里啪啦全都迫不及待地冒出土来了。在地底沉睡了长长的一冬,此刻厚积薄发地破土而出,几乎只在一夜之间。或许只有真正见识过的人才知道,“雨后春笋”这个成语,说的,究竟是怎样新兴勃发的气象吧。东明山的万亩竹林,每年都出笋,山里的百花坞、黄泥山、卖鱼桥、螺丝坞,各处也都是掘笋的好所在。大致到清明前,笋最好全部掘完,待到寒食前后三天,便要开始注意留种笋,那么等它们长大,来年山上又是一片葱茏。笋之所以要赶在清明前掘完,是因为“尝鲜无不道春笋”——笋越鲜嫩,身价越高,迟了就长老了,“乌桩头”都卖不出去。但也不是一无是处,贫苦人家会收着自己吃。或者制成笋干,待到六月炎夏,泡碗笋干番茄水花蛋汤,简单省事又鲜美爽口。田边地上竹林里,直到阳历五月底还有野笋。拗来的野笋,细细长长的,剥出后下锅,以清水煮熟,等冷却沥干后,盛在铁砂网框子里,架在临时堆起来的茅草灰上烘干。这样事通常是老奶奶们的本分,因为热度不好把握,一个不提防,再转身看那笋干就焦了;或者堆在一处受不到热烘不干,所以需要有人在旁边一直守着,时不时翻一遍,是极其费时费力的细致活。现在年轻一代主妇都出门上班,再没有那样的工夫和心思对付这样古旧的传统了。颀长的野笋适合烘制,而相比较之下显得五大三粗身材臃肿的毛笋则要晒干。毛笋肉头丰厚,通常要剥出切好后再煮,以便于煮透,出锅后也不似野笋那样需要精心烘焙(烘烤出来的毛笋干反而会有一股子烟熏味),拿出一张大竹笾,把切好的毛笋片平摊在上面,搁大太阳下晒三个日头就可以了。那浑厚结实的紫苞毛笋壳,还可以收起来,一船一船运往爆竹厂去卖,因为笋壳是旧时家庭作坊制爆竹衣的上好原料。

四月清和雨乍晴,人间四月天,在安溪是春茧上市忙得不得了的时候。有句俗谚或可为证:“正月游过,二月淌过,三月里清明圆子吃过,四月五月火烧屁股”。彼时镇上很多人家都养蚕做丝,沈家亦请有十来位蚕妇专事看蚕。这个月是“蚕忙月”,这个四月里,蚕宝宝要完成出生、长大、吐丝“蚕”生三礼。通常,等清明一过,家家户户就都开始孵蚕了。刚孵出来的蚕儿细得像蚊子腿,姑娘婶子们就细心地用鹅毛掸子把它们从蚕纸上轻轻扫下,盛在一张铺满桑叶的圆形大竹笾里。幼小的蚕宝宝娇弱得可怜,最耐不住寒,又因三四月间春寒未祛,所以笾下须置一脚炉供暖。脚炉多为黄铜制成,盖上有孔,炉内铲入一些余灰炭屑,若放得太多过实的话,不易散热,则需“拨火棍”轻轻拨动搂松。温热的脚炉源源不断的散热供暖,宝宝们就不会冻着了。其实那时还有手炉,顾名思义,即暖手用的。也由黄铜制成,家中殷实的考究些,用白铜,甚而还有银质的,手炉盖子的雕刻也讲究,多为精致的松竹梅石。且说那幼蚕,身子暖和了便要进食。然而因其初生娇嫩,吃的是一种不同于普通桑叶、既绵大又厚实又软和的“火桑”。吃足三天之后,便开始第一眠,一眠一天,醒后还要停食一到两天不等,因为刚刚褪壳(褪壳指蚕宝宝新长长的身子往前伸)新生的嘴巴十分娇嫩,不宜吃食,须休养生息,等那之后便可以吃普通桑叶了。

蚕宝宝不停地吃,吃饱了睡,醒了稍事休息继续吃,如是循环往复者四。第四眠之后,再过七天,就可以“上簇”了。“簇”是蚕房内横用毛竹竖用早竹搭起来的一人高的架子,上铺芦帘并插上草毛帚,已经吃得白白胖胖的蚕宝宝被撒上簇,然后就开始日夜不停吐丝做茧,四天后“落茧”。稻草一抖,雪白的蚕茧纷纷落下。剥去“茧黄”,放入滚烫的沸水大锅中,用一把专门的搅丝帚(状如人手,有五竹指)不断的搅拌,把蚕茧全部扫入水里,则每一个茧上都会出现明显的一个丝头,将丝头一扯,便是长长的一根丝,越是好的茧子,出的丝也越韧越长。丝线头理出后被甩上丝车,丝车上有轴头不断滚动,则一锅茧很快就变成蚕丝了。丝尽后,茧内的蚕肉则沉落锅底。小孩子们通常会捞起来,找来一张瓦片,放几颗蚕肉拿到灶前烤透,最后再撒点盐花儿,入口香喷喷脆生生的,是一道不错的美味佳肴。世世代代,安溪人养蚕缫丝的传统似乎从一开始就已存在,镇上对此还专门流传着这样一个谜语:没有忧来寻个忧,壁壁角角来寻头,找到头后丢掉忧。其中“找头”即“理丝”,说的便是做丝。一吊茧二十斤,然而做出来的丝只有二十四两,这二十四两丝大概值50大洋,折成现在的人民币大约五、六百,可见蚕丝之十足金贵了。新理出来的雪白的蚕丝,一吊吊被仔细地挂满了船头,就这样随着船儿摇摇荡荡,直荡到湖墅……

初时听得老人们讲蚕宝宝吃了睡睡了吃,还有些嫉妒;及至讲到它们“上刀山、下油锅”,我竟很傻气地哭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蚕宝宝还不及破茧成蝶便葬身釜底,这二两丝,捧在手里也当有千钧之重吧。心下暗暗发誓以后决不再买蚕丝被。

五月稍闲,只一个五黄三白的端阳节要郑重打发。再往后,便又要忙开了——六月陌上嘉禾秀,流火的夏日,劳人争分夺秒地“双抢”,收成的好坏,一年生计全系于此。每年的那些时候,大桥下往来船只穿梭不停,河埠头从早到晚人声鼎沸,一派物阜民丰的太平景象。直到秋冬时节,整个小镇才渐渐冷却下来。待到八月间,丹桂飘香的时候,也有一阵要忙活的,那是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烘制青豆。安溪、塘栖、仁和等镇一直以来以产茶鸣,但鲜为人知的是,人们日常饮用的茶却不是茗园、茶馆、饭店、休闲胜地所沏的绿茶,而是“咸茶”,这一道“咸味”,自然不是笨拙地直接往茶杯里加白盐,而是放青豆和枳皮。

青豆秆(即黄豆,待其刚刚长成泛青)最好在清晨去地上担来。都是连根拔起,叶上还挂着隔夜的露水,根上还沾着碎泥屑,但恰是这当口儿才好摘。摘豆荚这一步最费工夫也最邋遢,秸秆上有时会附着又肥又长的大青虫,拇指般粗细,一般的翠青色,须仔细分辨才能避免与之亲密接触。摘完之后,通常马上要手工剥出,因为豆荚极易风干,摊在风口处不一会,就会变得又韧又瘪,伤指甲又费力气。趁新鲜清脆,左邻右舍的招呼一声,大家便都会放一放手中的活计来帮忙剥毛豆。如今也有大规模的机器出豆,但显然,无论是从心意还是技艺上,都不能相提并论了。

剥完东家剥西家,横竖人多力量大。姑娘婶子们聚在八仙桌前,跟前儿一家一小碗烘青豆茶,窗外的桂香丝丝缕缕渗进来,墙角烘着豆的铁烘缸脉脉散出暖暖的温度,通常边上还有主人家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石榴、蜜柚、柿子、柑橘、葡萄,也有零嘴或者点心,瓜子、玉米、板栗、番薯,还有刚过去的中秋剩下的苏式百果月饼,一些老式的人家甚或还会隆重地做南瓜塌饼以表谢意。都是些常见的吃食,然而这样美好的物候时节下,都成了难忘的小零食;何况七大姑八大婶聚了头,家长里短的话,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谁家女儿定下人家了,哪家老人又殁了,新裁的衣裳料子好看啊,偶尔犯什么小病小痛啊,也会聊聊供孩子念书真不易呀,或者诉苦婆婆丈夫如何难处……左不过一些平常人平常事,却也平常才谈得尽兴,还意犹未尽时豆已剥完了。

如果是晚上剥出的,则必然要第二天再煮了,因煮和烘必得一气儿连着做完才行。煮豆也有讲究,大铁锅内盛满清水烧沸,把豆入锅,加四两食盐,持续猛火不歇,火势一弱豆子会熟得慢,且颜色也会变黄。大致半刻钟后即可出锅,盐味入豆八分咸,送进口中九分熟,翠滴滴的卖相十分好。捞起后以筷子去豆衣,这样的青豆烘干后,就好比那大姑娘似地,鼻子是鼻子眼是眼——模样儿齐楚。然后扫入长方形的铁砂框,上烘缸。烘缸里头都是隔年的稻草灰,用来覆在白炭火上慢慢烘焙,总之见不得火星子;也不能有烟,不然窜上来会把豆子燻得一股子烟熏味,那真是比破相还要糟糕的事了。头先可着温度高一些无妨,因为豆子还湿呢。待到半干之后便要仔细留神了,时不时地要起底捋一遍,本镇烘青豆的传统由来已久,也许正因此对烘成的青豆亦多挑剔,必得碧绿、清香、糯嫩——色香味俱佳才不负“烘青豆”的美名。

除青豆外,还有枳子皮和野芝麻,也是一般紧要的泡茶用料。《钱塘县志》载本县家家户户世代“以紫苏籽,渍枳皮和茶叶饮之”,说的即是这两样了。“紫苏”这个诗意的名字,是野芝麻的别称,东明山的清渠沟涧,随处可见,较寻常芝麻要小,大如油菜籽,深秋时收,剪下果穗曝晒,轻拢慢捻收入纸袋,泡开之后香气浓酽。枳子树在安溪,各家院落中房前屋后几乎都有种植,果实如桔,肉不可食,但其果皮却是咸茶的上好原料,青嫩或者老黄,四时皆宜,摘下后将皮切成一条条丝状,以食盐腌渍,放入罐中保存。枳皮味甘性凉,入口清新,唇齿留香。

无论紫苏还是枳皮,一杯正宗的烘青豆茶里面,这两样是缺一不可的。清人韩应潮有诗曰:

莫笑冬烘老圃寿,豆棚骚属话深秋。匀园剥出纤纤手,新嫩淘来瑟瑟流。

活火焙干青玉翠,盈瓶赠到绿珠投。堆盘正好消寒夜,细嚼诗情一种幽。

时节渐转深秋,日脚越发短了,农闲时节,泡杯咸茶,细细闲话,这“咸闲”的情怀,便是安溪人们的自在了。

“九月重阳,东风凉凉。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待到秋阳高照,男人们三三两两悠闲地坐在打谷场上晒太阳,慈母挈妇则忙着夙兴夜寐地穿梭织布,镇上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规训妇德的古话“烧茶煮饭一把捉,摇纱织布勿用说,缫丝当长车”(乡音念作“chuo”),大抵几千年来的“男耕女织”还是不变的规矩。入了冬,家家户户都会趁着年前空闲,用卖剩下的竹料编些诸如竹夫人、气煞猫以及竹篮竹筐等日常用具补贴家用。就这样,不知不觉间,岁月忽已晚……

年关将近,沈家的工人,在腊月廿三之前肯定都放工了。安溪有句老话,“廿三掸掸尘,廿四就动身”,廿三那日长工们最后再里外上下收拾一遍,在正门外用松、柏、樟、竹的树枝做成一个长约丈许的竹元宝,得了赏钱便回家过年。而东家,此时却是最忙的时候。每到年末,沈良总要强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熬夜坐账,点起洋油灯,在紫檀木大书桌前坐定,案前摊着账簿、旁边放着算盘,一边走珠如飞、一边缀笔不止,不停地合计清账。因为旧时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即凡是欠债还钱之事,及至吃完年夜饭便不可再上门要债,故而“追债要及时”,过了年关即如大赦,再不作兴讨债那有失厚道的事。

提起那一个工人师傅们临走前做的元宝,可谓安溪镇所特有的送灶民俗了。送灶,要先把灶司撕下,所谓灶司,即一张画有灶神的红纸,图形画像而不直接供奉人偶,这一细节也体现了我们民间传统的含蓄内敛,再将灶台上的清水茶碗倒覆,点燃三柱观音香,供起一对莲花烛,送到端门外事先做好的元宝上烧化,元宝为什么是竹制的?这,自然是因为安溪的东明山产竹了,因地制宜呵。依例烧完灶司再烧“龙元”(龙元是烧给菩萨神明的冥钱,元宝则是烧给列祖列宗的冥钱),冬夜的晚风凄清吹起,纸灰随风飘扬而上,家中老少,一例双手合十,恭然九拜,继而燃放爆竹,灶神上天。送了灶,自然还要迎灶的。大年三十晚上,贴上新的灶司、神龛前置一盅净茶、供上果品一端(多为苹果,意谓“平平安安”),香、烛事宜一例如前,爆竹声中再把休假七天的灶神爷爷风风光光地迎回家,保佑来年顺顺当当。民间送灶故事由来已久,但是安溪这颇具特色的“竹元送灶”,无疑别出心裁。

待到初八日,则镇上所有人家的工人都要返工了。关于这一天,也有一些十分有趣的民谚俗语,诸如“初八晴,好年成”;“三八只要廿四晴”等。这后一句还很艰深:“三八”是指正月里的初八、十八、廿八,而“三八”又双关“廿四”,故“廿四”实指一个月里的第三个“八”——廿八,即说大半个正月风风雨雨都没关系,只要月末廿八那日放晴,这一年总还是风调雨顺的。而之所以特重廿八,也更是因为立春常在那几日。立春又称“新春日”,世言“新春大似年”,在安溪,这一天各家都要吃新春圆子以示隆重。圆子大致这样做成:取糯米粉或粳米粉皆可,多少依各户人口及胃口而定,掺了清水细细地揉,若是糯米,则需少加水,不然蒸后软坯坯会失了形状,粳米粉则随意些,蒸熟蘸糖即食。不过如今人心不古,已很少再兴如此讲究的习俗了,大多以年糕代替,或者直接略过。旧时安溪还有一句民谚:上灯圆子落灯糕,清明圆子稳牢牢。清明圆子、元宵汤圆、中秋月饼、新春圆子……那么多圆咕隆冬的吃食,其实心思纯朴,都只为讨个团圆美满的好意头罢了。

同类推荐
  • 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

    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

    本书编为四辑,第一辑“作家论”,第二辑“作品论”,第三辑“评论”,第四辑“理论”。每辑十篇,共辑四十篇,四十余万字。这是一本文学师友用文学笔法评说朱向前的书。全书收集近二十年来朱向前的师长、朋友和学生的文章约三十万字,有评点、有批评、有侧记、有印象,门类繁多,风趣好读。
  • 撕开社会的假面:鲁迅杂文代表作品选

    撕开社会的假面:鲁迅杂文代表作品选

    杂文是以论说为主的一种散文。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中认为,中国现代散文之所以在“五四”时期走向成熟,有两重原因:一是外援,一是内应。“外援即是西洋的科学哲学与文学上的新思想之影响,内应即是历史的言志派文艺运动之复兴。假如没有历史的基础这成功不会这样容易,但假如没有外来思想的加入,即使成功了也没有新生命,不会站得住”。
  • 前世

    前世

    百花洲杂志社编著的《前世(身穿尘埃的字符)》精选近几年《百花洲》杂志纪实文学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
  • 敦煌大梦

    敦煌大梦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一批中国知识分子为敦煌的保护、研究事业而殚精竭虑的故事,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凝聚在这些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为民族文化事业勇于牺牲敢于承担的优秀品质。
  • 俞心樵诗选(长江诗丛)

    俞心樵诗选(长江诗丛)

    我们有太多的多余部分。正是这种种多余滋养了诗歌的应有乃至诗歌的万有之空。如何使得多余的成为必要的,如何变废为宝,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这只是初级阶段的诗人的禀赋和工作。成熟的诗人,已经不急于引起关注了。与其说愤怒出诗人,不如说安静出诗人。安静,如一颗尘埃,终于落到了实处,并且与宇宙等量齐观。安静,安静,用安静批判一切安静。唯有如此,你才能够清醒地意识到,你是尘埃中的哪一颗尘埃。
热门推荐
  • 双生王子

    双生王子

    苍穹之上,有一个被诡异的幽蓝色光芒笼罩的星球——潘多拉星。来自宇宙的暗黑能量涌动着,苍茫大地,浩瀚宇宙,即将掀起一场浩劫……水晶天使座下的麻瓜魔法师们,又将踏上新的历险征程……在这里,你又将收获怎样的感动呢……
  • 魔法与剑的传奇

    魔法与剑的传奇

    这是全新的一个题材。这是一群人的传奇故事。流浪诗人把史诗吟唱,凝霜剑那一瞬间碎开的哀伤。人类重返黄金时代的故事每天都在继续,无论是开心还是难过,我们谁都不准放弃自己......(作者悄悄提示:这是一本集玄幻、武侠、都市、网游、修真等多种元素为一体无限贴近现实生活的搞笑作品,除了十一岁以下儿童必须要有家长陪同观看,适合所有少青中老年妇女、美少女、萝莉以及闷骚、猥琐、腹黑、假装正经的男同胞等人群观看,上课时偷瞄一眼,上班时又看一章,蹲坑时手机又按一下,在星巴克喝咖啡时小资地再来一发,临睡前还可以再点一下。。。。。。有益身心健康发展,共创和谐社会!)
  • 仙人掌的回忆

    仙人掌的回忆

    寓言,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文学形式:说它古老,因为它产生的年代久远,最早的寓言——伊索寓言——诞生在公元前6世纪。寓言比其他许多文学门类更古老;说它年轻,一是因为寓言作家往往都有一个年轻的心态、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二是因为寓言特别受到少年儿童的青睐。
  • 大官人的穿越之路

    大官人的穿越之路

    当昔日的璀璨之星再冉冉升起时,天下之人谁不颤抖?谁不疯狂?PS:其实这是一个妹控天才的逆袭,穿越时空,泡着妹子,练着武功的热血成长。穿越的世界(暂定):漆黑的子弹——斩·赤红之瞳
  • 不能爱你

    不能爱你

    对不起上一世我离开了你,这一次让我追随着你的脚步,我爱你即使是死亡,这一次我也不会松开手了,因为松开你的手我的心会痛……如果可以我希望你看不见我,如果可以我希望你没有爱过我,如果可以我希望我们永远不要相遇……
  • 少年行

    少年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拯救男配计划

    拯救男配计划

    是不是心疼那些英俊貌美、财大气粗、深情专一、或温柔或妖娆或霸气或俊逸的男配们?是不是每次为他们的黯然退场而心碎憔悴?是不是很那些什么都不懂却践踏男配一颗红心还要死死咬住男主不放的小白花玛丽苏?没问题,我们有《拯救男配计划》!
  • 战地崛起

    战地崛起

    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多维战争模式全新开启。最具冲击力、震撼力、破坏力的现代战争不断推进,近距离聆听最具爆破力的战火不断爆表。一起呐喊我们前进的号角:灵活、机动、进攻、进攻、在进攻。战争现在崛起。
  • 药补不如食补

    药补不如食补

    《药补不如食补》从中医角度综述了食补的益处与遵循原则,介绍了食补对不同病症,例如五官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妇科病、泌尿系统疾病、男性病等的食疗之道,为广大群众进行食补养生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中医有“虚则补之”一说。补虚有多种方法,药补和食补是常用的两种方法,但各有不同。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就体现了饮食是维护健康的根本。古代医着《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也显示了古人对饮食疗法的重视。
  • 农村教师培训读本

    农村教师培训读本

    本书内容包括:成为高素质的农村教师、做无悔的奉献者、在业务上胜人一筹、精心备好每一堂课、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