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85200000018

第18章 亚洲建筑文化(10)

最早约从公元前20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9世纪,印度人以惊人的技巧和无比的毅力,从天然岩石中凿出洞穴式神龛与集会厅。古印度佛教的石窟有两种:举行宗教仪式用的叫支提窟,供僧侣静修用的叫精舍。支提窟平面为长方形,纵向尽端呈半圆形,半圆中心处为率堵坡。除入口处开敞外,其余部分沿内墙面都立有柱子,如卡尔里支提窟。精舍一般以一个方厅为核心,入口处作门廊,其余三面开凿一些小室,供僧侣静修用。支提窟与精舍大多相邻并存,它们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对中国石窟艺术有较大的影响。

最早的石窟是比哈尔邦格雅城北的巴拉巴尔石窟群,开凿年代约在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时代。其中主要者为洛马沙梨西石窟。佛教兴起之初,佛寺建筑皆为木构茅棚,最初的石窟即仿木构形制。洛马沙梨西窟单穴一门,高仅4米,石穴为椭圆形,实为单人修隐之处。其门面完全按当时木构僧舍凿刻,在拱形门楣上加以茅棚式顶,柱、梁、檩、椽皆无遗漏,门楣还刻有一道装饰浮雕,以群象礼拜佛塔(率堵婆)为题材。它的凿石技术和精心修饰代表著印度石窟艺术传统的开端,直接影响于日后的石窟。此后,石窟建筑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两类主要形制:佛殿或经堂式石窟,为僧徒拜佛的圣所,主体为一长方形拱顶殿堂,殿内正中设一率堵婆,内藏佛骨。佛寺或僧房式石窟。为僧徒住所,中心为一方形大厅,周围遍凿供居住的石室,厅内中央正对大门处设一佛堂。多数重要石窟都兼有佛殿和僧房两种形制。现存早期佛教石窟中,最早的佛殿式石窟以位于孟买东南的巴查石窟为代表。该窟既有佛殿也有僧房,约凿于前2世纪初。殿堂高约8米,进深21米,宽9米,门面高10米,殿内排列八角形石柱27根,柱高4米,上承茅棚式拱顶;殿堂终端呈半圆形,正中立佛塔。门面凿出窗、露台等,可能还有一木构的殿堂正门。其结构仍多沿袭木构寺庙。到公元1世纪前后,逐渐抛弃仿木结构而自成一体,其杰出代表就是卡尔利石窟的大佛殿。

卡尔利石窟位于孟买东南,大佛殿高13.7米,进深37.9米,宽13.9米,全殿由中堂和两侧堂组成,以列柱间隔,中堂宽8米,是主要部分。两边列柱高5.4米,下有鼓形柱础,上有莲花形柱头,其上刻跪象、跃马和骑手的雕像,上承高8.3米的券顶。中堂终端正中立率堵婆,上竖一木制伞盖。门面为石刻结构。门前立双石柱,莲花形柱头上刻四狮连体并立像,四狮之上可能还承一铜制法轮,但今已不存。大门与殿堂之间为门廊,高18米,三面遍布浮雕,两壁基部雕出群象顶托之状,装饰极为富丽精美。

印度从公元1~公元2世纪开始,模仿地面上佛寺和精舍的形式,在石崖中凿出窟室。窟室内一般有一圈石凿列柱,一直绕到率堵坡后。窟室内还有精美的壁画和雕凿佛像,成为美术史的重要研究对象。印度石窟常成群凿建,其中最著名的有阿旃陀和埃洛拉两处。

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西南部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县阿旃陀村的瓦古尔纳河谷,是在离谷底76米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成的一处佛教庙宇,四周风景如画。阿旃陀石窟自公元前1世纪开始建造,到公元7世纪才完工,工期长达700余年。30个石窟高低错落,绵延550米,环抱成新月形,俯瞰清流翠谷。石窟内有石雕佛像和壁画。大量现存壁画的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还有一些反映的是笈多王朝的宫廷生活。阿旃陀石窟第19窟是一座后期支提窟,比较繁丽,可代表印度石窟的一般面貌。同时,它有很强的模仿木结构的倾向,所有的石制柱子、柱额和拱肋都是木构件的再现,柱身及墙面则满布雕刻和壁画。艺术史学家把阿旃陀石窟的壁画和中国敦煌莫高窟壁画、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宫壁画及玛雅波南帕克壁画并称为世界古代壁画艺术的四大瑰宝。

埃洛拉石窟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离奥兰加巴德不远。高高的陡峭岩壁上,34座洞穴庙宇被开凿出来,一座挨一座,延伸2000多米。这些保存完好,排列有序的遗迹可追溯到公元600至1000年,古印度文明的再度复兴时期。不仅艺术造型独特,技术水准高超,而且作为佛教、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圣殿,它们是古代印度容忍、宽恕特性的精神所现。

埃洛拉石窟是世界上最好的寺庙石雕建筑的典范,它由十四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均雕刻在离奥诺基巴德三十公里的玄武岩山壁上,它们既显示出了精美的寺庙外观又表现出精巧的寺庙内部结构,不愧为最好的寺庙石雕杰作。

这些寺庙建筑代表了从公元350年至公元700年之间350年的宗教信仰发展历史,最显著的是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文化。

埃洛拉石窟南部的十二个石窟表现出的是佛教文化,中间的十七个石窟反映出的是印度教文化,剩余的北部五个石窟反映的则是伊斯兰教文化。其中南部的佛教石窟雕刻艺术阐述的是佛教文化内涵;第六号和第十号石窟塑像共同反映的是佛教和印度教文化中印度工匠保护神维希克诺丹的故事,它所描绘的是载歌载舞的侏儒欢庆的盛大嬉戏场面。十六号的克拉斯石窟可称得上是一个建筑奇迹:它的整个结构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因为不但它的整体是雕刻在一个巨型独石上,而且还有一个令人惊诧的事实即与其他寺庙结构截然不同的是:雕刻师和建筑师们均以屋顶为基准从上往下开始雕刻和建造的。

据说修建这座石窟从开始准备到建筑完成其间共花费了一个世纪的时间。传说中这座山脉是神灵的居所,在这世界上最大的巨石中,不但雕刻有门庭,休息室、聚会大厅、书房而且还有祭祀神灵的寺庙。

3.城市建筑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了一些青铜文化遗址,其中以哈拉帕和莫亨佐·达罗两座城市遗址的规模为最大。由于哈拉帕文化遗址发现在前,故史学界常把印度河流域的上古文明统称为“哈拉帕文化”。一般认为,哈拉帕文化的创造者是达罗毗荼人。另外,在莫亨佐·达罗发现有棉织品的遗物,表明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地区,所以棉纺业比较发达。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一带发现有许多印度河流域文化的印章,证明当时其已经有了对国外的贸易。

古代印度的城市是很发达的,在印度河下游的莫亨佐·达罗古城是两座城市当中保存相对完整的。莫亨佐·达罗古城在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面积达7.77平方公里,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里十分荒凉,一年中的大半时间干燥炎热,四周除了小沙丘就是砾石滩,然而这里却有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城市建设。

摩亨佐·达罗城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城区呈长方形,两条并列的大街由南向北穿城而过,其中最宽的约10米。除此之外,大街小巷基本按东西或南北向整齐排列,使整个市区像一个布满线路的大棋盘。

摩亨佐·达罗城的公共建筑和设施是比较完善的,除了街道下连接各家的排水系统外,街道拐角处的房屋都是弧形,以利行人车马通过,可能还有交通岗亭之类的建筑。主要街道的走向和主要风向一致,有利于城市卫生。城中还有几眼大水井,为人们提供生活用水。东城的西边建有一座高约10多米的大平台,卫城就建在这个平台上。卫城的城墙有一些规则的小孔,可能是供警卫嘹望之用。卫城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北部的一个巨大浴池,11.7×6.9×2.5米,池壁和池底先用砖砌了一层,砖缝中填满石灰浆,上面涂一层沥青,然后再用砖砌上一层,做到滴水不漏。环池建有分隔成小间的几排平房,与水池有阶梯相连。这里可能是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的场所,人们取池中的水来洗净自己的灵魂。

卫城中还建有柱厅形建筑和巨大的粮仓,按城市规模推算,摩亨佐·达罗城约有人口4万左右。在同一时代,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的人们还居住在山洞里,或是住在用树枝或泥土搭砌的简陋棚屋中,最多也不过形成千人以下的村落。而摩亨佐·达罗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如此先进发达,几乎达到了1000多年后罗马城才达到的水平,它的魅力可见一斑!

另外一座古城哈拉帕的状况与莫亨佐·达罗相近,其建筑成就也近似于莫亨佐·达罗,两者均显示出繁荣的青铜文明。除建筑艺术外,在其他艺术形式中也体现了印度河文明的生命力。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中叶起,雅利安人部落从中亚侵入次印度大陆。《吠陀》就是来自游牧民族雅利安人的圣典。伴随着雅利安人的东进,印度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恒河流域,史称吠陀时代文化或恒河文化。公元前1000~前600年,雅利安人中已形成婆罗门教,这个教的经典便称作《吠陀》,在这部经典中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国家形成时期的一些社会状况。据此,史学界把公元前1500~前1000年称为“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000~前600年称为“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崇拜诸多自然现象,并将其人格化为吠陀诸神。吠陀时代,以自然崇拜为主的雅利安人游牧文化,开始与以生殖崇拜为主的达罗毗荼人农耕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印度文化,但达罗毗荼人在南印度更多地保留了土著文化传统。从吠陀时代到孔雀王朝约1500年间,目前尚未发现造型艺术遗品,但后期吠陀时代产生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耆那教和佛教,后来成为印度艺术的主要来源。

4.宫城建筑

法塔赫布尔西格里城遗址,位于印度北方邦阿格拉城西南40千米。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法塔赫布尔西格里城遗址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法塔赫布尔西格里是16世纪莫卧儿王朝阿克巴皇帝修建的一座宫城。相传,16世纪,一位名叫谢赫·沙利姆·奇斯蒂的圣人来这里讲道,阿克巴皇帝特来朝圣,祈求子嗣,圣人预言阿克巴定有儿子继承帝业。第二年,预言应验,儿子果然降生。阿克巴皇帝喜出望外,决定以圣人的名字沙利姆为其子命名,同时在此兴建城市,以为报答,并于1571年把国都从阿格拉迁到这里。1573年,阿克巴皇帝远征西印度获胜,为纪念这次胜利,便把这座城市命名为法塔赫布尔西格里,意为“胜利城”、“凯旋城”。然而,这座城市于1585年就因缺水被废弃了。现留在城内的宫殿和寺庙如达加清真寺、风宫、鹿塔等,都仍然显示着莫卧儿王朝时的繁华景况。

法塔赫布尔西格里城建在岩石高原之上,该古城的西南有一个人工湖。城市3面为总长6公里的城墙环绕,城墙上设有塔楼和7座城门,其中保存得最好的是阿格拉门。绝大部分古迹都建在连接达尔瓦萨和阿格拉的道路北侧。尽管这些古迹不属于任何一种风格,但由于全部为红砂岩建筑,仍具有同一性,并用白色大理石嵌出图案,刻上各种细密精致的花纹雕饰。城市分为清真寺区和宫廷区。清真寺区以达加清真寺为主体,西南的小宫殿群和南面的公共浴场业已荒废。达加清真寺的规模可与印度最大的星期五清真寺相媲美。建于1571~1572年间,可容纳一万名信徒做祈祷,寺院中央有沙基·沙林·契斯提的墓,墓上的雕刻装饰精美绝伦。中庭建有两座圣庙,其中以白色大理石构建的优美建筑是求子庙。宫廷区位于清真寺区的东北,旧日皇宫的赭红色城堡至今仍巍然屹立在嶙峋的石山之上。皇宫宽约1600米,三边城垣约3000多米,宫内有觐见宫、五层宫、土耳其苏丹宫、内宅、水池、庭院等。觐见宫内雕梁画栋,纵横排列着花卉草木图案,雕工细巧,引人入胜。四周门廊之间有御用凉廊直通宫殿,中心有一根七米高的石柱,柱上一个圆形的平台是阿克巴皇帝的御座。五层宫是一座塔式建筑,没有围墙,四周装有护栏,最高一层是土耳其式圆顶凉亭,站在顶层可俯瞰全城。内宅是妃子们居住的地方,屋顶用绿色琉璃瓦建造,其建筑十分别致。

在众多的宫殿亭台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阿姆院,即谒见院,四周有门廊,门廊之间有御用凉廊,直通皇宫。皇宫北侧是卡斯庭院,即私人会客庭院,通称“珠宝殿”。其他著名古迹有阿努·塔拉欧宫、比尔巴尔宫、焦特·巴伊宫以及班杰默哈尔,后者共四层,呈塔型,使人联想到佛教寺庙。

这是一座被誉为足以与泰姬陵媲美的古堡,除了外形壮观、面积宽广之外,宫殿构图之优美,内部设计之精巧,实与泰姬陵不相上下。宫内的建筑保存得相当完整,其中有不少石柱是用大理石雕成,刻工精细,构图设计可看出是集佛教、印度教与伊斯兰教艺术之大成,令人叹为观止。

(第四章)日本建筑

日本古建筑早在公元1世纪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点,如使用木构架、通透轻盈。这些特点是在中国南方流派的影响下形成的,同时也是因为日本盛产木材。日本的木构架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还有斗拱。总的说来,日本古代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很深的渊源,它们具备了中国建筑的大部分特点。

虽然如此,日本古建筑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尤其体现在它们的美学特征上。它们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在平易亲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设计得细致而朴素,精巧而素雅;同时,日本古代建筑也擅长于呈现材料、构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如草、木、竹、石、麻布、纸张等材料,都被利用得恰到好处。日本古建筑的特色还体现在它的夸张表现上,如伸展得很远的飘檐、硕大的斗拱、过于华丽的装饰、园林中的枯山水等。

(第一节)日本建筑起源与发展

日本的建筑艺术代表了东方建筑艺术中的一个重要体系和类型,在世界建筑艺术发展的历程中独树一帜,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远古时期的原始住宅和神坛,到佛教传入后的伽蓝营造和木造结构的佛教寺院与神社的建设,以及后来出现的城廓、宫殿、书院和茶室等风格各异、功能不同的建筑,充分体现了日本建筑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貌。而幽雅的庭园建筑,又向世人展示了日本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1.日本的建筑起源

日本的上古文明在已发现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及文物中得以证实。在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有大量绳纹式的陶器,还有石斧、石镞、石椎以及骨针、骨钩等制品。

日本的古代建筑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6世纪中叶到12世纪,即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建筑;中期,12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近期,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即桃山、江户时代的建筑。

同类推荐
  • 天水古民居

    天水古民居

    古城是古民居的载体。天水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建城历史久远、独具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距今约3800。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天水先民已经开始了原始居住活动。约在公元前1100年前,天水地域即出现了先秦西垂邑。西垂即后来的西犬丘,汉西县故址,今秦州区东南一带。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秦州,七年复置,并将秦州州治及天水郡治俱由冀城(今甘肃甘谷县)迁至今天水城区的上郵城,从此开始,上郵城即今天水城区一直作为州、郡治所而成为陇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 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中国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古代建筑是从中国营造学社建立后逐渐展开的。从中国营造学社名称看,其“营造”两字即取自于宋代的《营造法式》,因此也可以说,近代中国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首先是从关注《营造法式》开始的。中国营造学社所创立的以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的科学方法和所取得的大量实证性成果,为中国建筑史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虽然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的中国营造学社于1946年无声地消失了,但它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余波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和文物建筑保护。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多学科的关注和各类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把中国建筑史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 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研究

    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研究

    古典园林是中国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方面的著作已有多部,角度不一,成果各异。本书则选择了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的角度,以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园林人物为纲,对其园林实践、园林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研究与理论提升。
  • 世界建筑文化

    世界建筑文化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的国家和民族都创造了风格独特、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它们散布于世界各大洲,点缀于高山、雄踞于平原、展翅于海滨、沉埋于黄沙,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文明足迹。它们在承载人类的历史的同时,其本身也成为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主要向读者展示了五大洲各个国家地区的建筑文明,包括历史传承、建筑的类型与风格,以及建筑技法等,本书集知识性与文化性于一体,相信通过浏览本书能使你对世界建筑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明晰的了解。
热门推荐
  • 无耻仙徒

    无耻仙徒

    修为不够,脑子来凑。法宝不利,手段犀利。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实在不行,还能夹着尾巴逃跑。
  • 梦色糕点师之星辰馨恋

    梦色糕点师之星辰馨恋

    天野莓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后,与樫野真到安利老师推荐他们去英国的伦敦,在伦敦,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故事?
  • 月夜孤舟:庐隐作品精选

    月夜孤舟:庐隐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帝国重生之汉灵帝

    帝国重生之汉灵帝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青少年必读经典)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青少年必读经典)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有不计其数的成语故事,每个成语都有一个典故由来,本书为你讲述成语故事背后的典故。
  • 神棍儿下山

    神棍儿下山

    他是一名弃婴,灵华观一老道把他抱回了观中,取名:沈棍儿。二十年后,沈棍儿终于得到师父的允准,踏入了凡尘俗事。降妖!除魔!驱鬼!镇邪!身世的秘密,复杂的社会,正与邪的较量,让他踏上了精彩刺激的混世生涯。
  • 异界之幻刺

    异界之幻刺

    一代宅男墨崔谛穿越异界,继承了DOTA幻刺技能的他能否成为一个强大的刺客翻天覆地呢?【PS:第一次上传写的小说,求轻喷,对胃口的话可以点赞收藏丢推荐月票0.0】
  • 父亲的煤炉

    父亲的煤炉

    本书是小小说集。作品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手法多样、短小精悍、立意独特、风格清新;从一个点、一画面、一瞬间,展示了智慧、一种美、一种新鲜的思想,浓缩了生活、描绘了人生,揭示了人生的哲理与生活真谛。
  • 八识规矩颂注

    八识规矩颂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仙道之始

    仙道之始

    彼时!万法林立,唯仙道独尊。......【数据越好,我写的越有激情,故事就会越精彩】因为一块残骨,他走进那里。为了不甘心,他再世为人。现在是蝼蚁,以后定要是苍龙。他抬头望这天,是不曾见过的。一步一巅峰,此时才恍然明白,他求的,不是什么长生不死,只求一颗长长久久的心。**求推荐票,因为推荐多曝光足够,书就能让更多书友看到,然后书好不好,让他们判断。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