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33000000011

第11章 因果禅——万事皆因果(3)

白云守端很在意方会禅师的笑声,几日来,饭也无心吃,睡梦中常被方会禅师的笑声惊醒。他忍不住前往丈室请求老师开示。方会禅师听他诉说几日来的苦恼:开导他说:“你看过庙前广场上表演猴把戏的小丑吗?小丑使出浑身解术,为的是博取观众的一笑,我那天对你一笑,你不但不欢喜,反而不思饭食,梦寐难安。像你对外境这么看重的人,比一个表演猴把戏的小丑都不如,如何参透无心无相的禅法呢?”

而我们普通人何尝不是,常常将悲欢掌控在他人的一颦一笑间,将幸福建立在五欲的幻化世界中,我们常常为了一句话耿耿于怀,为了一件事困坐愁城,为一个人失魂落魄,为一念之差懊悔终生。

[禅中智慧]

人以类聚,人的特点之一是以乐为荣,得到认可。成就被视为成功满足,快乐,一部分领悟了存在的含义,所谓“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家弟子,以禅为德,六根清净,心无杂念,潜心向佛,也算懂了部分人间真谛。对外境增一份定力,就减去一份痛苦,能放下一份的是非比较,即能远离人事的煎熬。无心,日日如沐春风,时时清凉无忧。

26.赵州的真义

赵州禅师问沩山禅:“什么是历代禅宗祖师的意图?”

沩山禅师说:“快把椅子拿来!”

赵州禅师说:“自从我成为一寺之上以来,还没有见过一位真正的禅者。”

此时,正有一位学僧在旁,问道:“假如碰见真正禅者,你将要怎样?”

赵州禅师说道:“一把有一千钧力量的弓箭,不会为打一只水沟里的老鼠而发射。”

学僧再问:“什么人是诸佛的师父呢?”

赵州禅师道:“南无阿弥陀佛。”

学僧问:“南无阿弥陀佛是谁呢?”

赵州禅师道:“南无阿弥陀佛是我的弟子。”

学僧用这话问长庆禅师说道:“赵州禅师说南无阿弥陀佛是他的弟子,究竟是引导对方的话呢?还是放弃对方的话呢?”

长庆禅师说:“假如向两头探索,就不明白赵州的真义。”

学僧道:“赵州的真义是什么呢?”

长庆禅师终于弹出一指。学僧不明其义,继续随赵州参问。

有一次,赵王请赵州禅师说法,赵州登上说法宝座,开始诵经。学僧在旁问道:“人家是请老师说法,不知老师为什么诵经?”

赵州禅师道:“难道佛门弟子不可以诵经吗?”

又有一次,大家在诵经,赵州禅师忽然端坐不动。

学僧:“为什么老师不诵经?”

赵州:“幸亏你对我说‘诵经’,否则老僧几乎都忘掉了。”

[禅中智慧]

禅师并不是与人随便唱反调,禅者要超越对待,而且要做到一个“忘”字,忘你、忘我、忘情、忘境、忘是、忘非、忘有、忘无。

27.大鹏鸟飞度生死

有一个学僧道岫,虽然精于禅道的修持,但始终不能开悟。眼看比他晚入参禅学道的人对禅都能有所体会,想想自己实在没有资格学禅,既不幽默,又无灵巧,始终不能入门。心想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于是道岫就打点二斤半的衣单,计划远行。临走时便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靠辞。

道岫禀告道:“老师!学僧辜负了您的慈悲,自从皈依在您座下参学已有10年之久,对禅,仍没有一点悟道。我实在不是学禅的材料,今向禅师辞行,我将云游四方去了。”

广圄禅师非常惊讶地问道:“哦!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到别处就可以觉悟吗?”

道岫诚恳地再禀告道:“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精进于道业上的修持?我用功就是因缘不合。反观同参的道友们一个个都契机的回归根源。目前在我心的深处,萌发一股倦怠感,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广圄禅师听后开示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道:“老师!您不知道,我跟同参们一比,立刻就有大鹏鸟与小麻雀的惭愧。”

于是,广圄禅师装着不解似的问道:“怎么样的大?怎么样的小?”

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只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罢了。”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地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它已经飞越生死了吗?”

道岫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

大鹏鸟一展翅千八百里,但也不能飞过生死大海。小麻雀虽然飞得慢、飞得近,但不也一样在生活吗?所以道岫禅僧一旦除去比较、计较,回归到平等自性中来,就能有所悟了。

[禅中智慧]

比较、计较,这是烦恼的来源,怎能透过禅而悟道呢?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所以,只有除去计较之心,回归到平等自性中来,才能有所悟。

28.禅之法门

佛陀在精舍中静坐,有一个人愁眉苦脸地长跪在佛陀座前,等待佛陀的开示。

不久,佛陀睁开眼来,问道:“你有什么事?尽管问吧。”

“佛陀!我信了佛教以后,我的父亲非常不赞成。他认为佛教的戒律太广泛太严格,哪能全部受持,不如不要学好了。他这样强词夺理地坚持着自己的见解,我费尽唇舌,他还是不能接受。我怕他将累劫流转生死,堕落恶道受苦,所以祈求佛陀度化我的父亲。”佛陀说道:“你的父亲是利根之人,只要你把我说的故事转述给他听,他必然能去邪向正,回迷向佛。”“是什么故事,请佛陀开示。”于是佛陀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愚人在旷野走了好几天,滴水未进,口渴得两眼昏花、浑身发热,沿途寻找水源,总不可得。忽然,看到远处有一条河,河水清洁明净。然而,他呆立了半天,却不想前去取水喝。这时候,同路的行人觉得纳闷,就上前问道:“你不是口渴吗?为什么找到了水,反而不喝呢?”

愚人拉开嘶哑干涸的喉咙答道:“你有所不知,这么多的水,我喝得完吗?我怕我的肚子装不下这么多水,所以干脆不喝了。”

路人听了,不禁摇头叹息:“真是无知的人,多么可怜呀!”

听了这则故事以后,青年马上回家告诉父亲。父亲听了恍然大悟,于是便与儿子一起求佛问道。

[禅中智慧]

佛法中说“都是虚无的,没有相对,也没有绝对。”八万四千个法门,而不二法门为第一法门,人一旦进入门,就是进了超越生死的涅架境界,便可以成佛了。不二是一种非常深奥的理念,也不是我们言语可以说清楚的。简单地说,不是一,不是二,没有彼此的分别就是不二。

29.心净即佛土净

有人问六祖:“常见僧人或俗士念经,求菩萨保佑来生西方,我们人类到底能否往生西方?”

六祖言:“什么西方?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西方。所谓的净土,究竟是在我们的心中。我心即佛。”

六祖接着又说:“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东方人心净即生净土,西方人心不净亦枉然,心不净的西方人也不是佛。凡大俗子,不知道心即是净土的道理,念佛求经,要求往生净土,实际上对于大慧之人来说,“随所住处即安乐”。

古人也曾问禅师:“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这样就能往生净土,对不对?能与不能?”

禅师说:“其一,净土并不遥远,净土就在心中,用不着你到处去求索:其二,人有贤愚,贤者认为佛在心中,愚者以为佛在十万八千里外,所以‘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如果说净土只是以距离远近论,那么西方本地人不就都是佛了吗?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禅师又说:“随便哪里的住处都可以安乐,若人心地有善,那西方净土并不遥远了。若怀不善之心,再如何念佛也到达不了。所以先除十恶,后除八邪。使心平静,便渐渐地可以看到弥陀了。”

六祖还说过: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亦不说他人是非长短,心则净;若是执着于心与净二字,也是要堵塞修行的道路的。

[禅中智慧]

禅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做一个好人就是成佛,根本用不着外修外求。

30.野狐禅

百丈怀海禅师每次上堂参禅布道,便会发现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天徒众退堂后,只剩下那个老人没走。

禅师问:“你是什么人?”

老人说:“我不是人。我在过去迦叶佛住世时,曾住此山,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于是五百生堕在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解脱我的野狐身。”

禅师说:“那么,你问吧。”

老人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

禅师答:“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立即作礼致谢道:“我已解脱野狐身,住在山后。请求大师以亡僧的葬礼规矩为我送葬。”

禅师令掌管训导的维那告诉众僧,赶快吃饭,饭后送亡僧。大家莫名其妙,都好端端的,涅盘堂又没有病人,送什么亡僧?议论归议论,饭后禅师领大家到山后崖岩下,用禅杖挑出一只死掉的野狐,依法火葬。

带有神话色彩的野狐禅的公案流传很广,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佛教讲求因果报应,即使世尊及其弟子也有果报。有什么样的果报,就有什么样的因缘。只不过看你怎么去认识、对待“因果”这个问题。野狐的前世认为大修行者“不落因果”,意思是大修行者可以超越、脱离因果,这种错误地引导修行者,而招致了五百生堕野狐身的果报。百丈怀海禅师所谓的“不昧因果”,“昧”指蒙昧、暗昧、糊涂不明了。“不昧因果”意思是只要不被因果蒙昧,正确认识因果关系,遵循因果法理,潜心修行,心性自见。而“不落因果”,否定因果的存在,显然是对因果的曲解和妄议。好在野狐重修行,因此五百生后,机缘成熟,被怀海禅师一度,证得菩提,脱离肉身。后来,学道而步入邪僻、未悟而妄称开悟,禅家一率称其为“野狐禅”。

[禅中智慧]

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只是一字之差,其境界大不相同。有没有轮回?断然肯定或否定都是武断之举。努力过好每一天,因果轮回随其去吧!

31.并无功德

历史上的梁武帝确实信奉佛法,有诗为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公元五百二十七年,梁武帝大通年间,菩提达摩坐船来到中国,九月二十一日从广州上岸,梁武帝知道后,急忙派遣使者把他迎接到国都南京。

一见面,梁武帝就迫不及待地问:“我自即位以来,大兴佛事,造寺庙、译佛经、刻佛像,供养的僧侣不计其数,可以给我算多少功德呢?”

达摩坦然答曰:“并无功德。”

梁武帝大惑不解:“做这么多事情,还一点儿功德也没有?为什么?”

达摩祖师答道:“你所做的都是世俗的小果报,谈不上真功德。真功德是最圆融的智慧,最纯净的心灵,它存在于你的内心。你怎么能用世俗的方法企图从外面得到它呢?”

达摩见梁武帝还是不能参悟禅机,便渡江到北魏去了。后来,梁武帝想派人去追,为时已晚。

[禅中智慧]

行善、助人应该出自本心而不求回报,才能得到回报。有所企图的行善,不是真正的行善境界。

32.无位真人

临济禅师是临济宗的开山始祖,他早先在黄檗禅师的门下学禅。因此一脉承袭了黄檗严峻的禅风。

当时在佛门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檗棒,临济喝。”

这句话说明了两人教导参禅修行者的方式是不同的,黄檗用棒打,临济则是大声呵斥。在《临济录》中,就充分地显现出临济禅师个人严厉的风格。

有一天,临济禅师登上法堂说: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身肉体之内,都还有一位无形无象的绝对真人,每时每刻从你们的眼耳口鼻等感觉器官进进出出。你们之中还有哪些还没有看到过无位真人的,现在看吧!”

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又不敢发问。

一会儿,其中的一个学僧大着胆子站出来问道:

“这位无形无象的真人究竟是什么呢?”

临济禅师看这位僧人似乎有可取之处,于是特地从神座上下来,一把抓住了他的胸口,就像摔角教练在训练学徒一般,并逼问他说:

“是什么?说吧!”

可是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僧人却呆了一呆,迟疑了一下,什么也没有说出来。禅师便松开手,失望地说道:“这个家伙是一堆臭狗屎……明明就在那里的……瞧!不正是在那里出出人人的他吗?”

禅师认为,在我们的肉体之上,还有一个有别于肉体的无位真人存在,那就是真正的“自己”。他高于身份、职业、地位、长相、财产等等这些“自己的所有”。

[禅中智慧]

世人关注的只是名利、财产、地位、长相、身份……这些“自己的所有”,而把那个“自己”丢在一旁,甚至看不到“自己”的存在,多么可悲啊!“自己”的需求、欲望、本质、能力、兴趣是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也许会少一些烦恼和困惑。

33.正与邪

渐源仲兴禅师在道吾禅师处担任侍者时,有一次端茶给道吾禅师,道吾禅师指着茶杯道:“是邪?是正?”

仲兴好像没有听到一样,放下茶杯,走到道吾禅师的跟前,面对着他,却一句话不说。道吾禅师再重复了一遍问题,他还是充耳不闻,道吾没办法,只好自己回答道:“邪则总邪,正则总正”

仲兴摇摇头,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不!我认为不是这样。”

道吾追问:“那你的看法是什么?”

仲兴一把抢过道吾手中的杯子,举在手里,大声反问道:

“是邪?是正?”

道吾抚掌大笑,高兴地说道:“好!好!你真不愧是我的侍者啊。”

仲兴这才谦虚地向道吾禅师礼拜。

[禅中智慧]

道理无所谓正、邪,而在于说道理的人。暴君杀人,也有许多冠冕堂皇的道理;名医治病,砒霜毒药皆成良药。邪人说正理,正理也是邪。正人说邪理,邪理也成正。

34.农夫真心超度

有一个农夫的妻子去世了,农夫邀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超度。

超度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无相禅师如实回答道:“佛法好像慈船,普渡众生;好像日光,遍照大地。不只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从中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我就知道是这样的。可是我的太太很娇弱,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好吗?”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道:“回向是好事情。你看,天上太阳只有一个,但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这样世间的光亮增加百千倍,而且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这样的观念,那我们每一个人,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想了想,看见无法说服禅师,只好让步说道:“好吧,这个敏义很好。但是,但是……”

这个农夫吞吞吐吐地说道:“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他平时老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忍不住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然是一切众生,哪里来的除外?”

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禅中智慧]

佛禅超度众生,没有分别心,自私之人应多多参禅悟道。

35.畸形

有位信徒向默仙禅师诉苦,说道:“我的妻子是个吝啬鬼,我想广施钱财,多做善事,她却骂我是败家子、假慈悲。她紧紧把持着家里的财政大权,一分钱也舍不得拿出来。你能慈悲到我家去,引导我太太行些善事好吗?”

默仙禅师非常慷慨地答应了。

默仙禅师冒着烈日炎炎,步行了好几个小时才到达信徒的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但只是空口说:“禅师辛苦啦。”她甚至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来。

禅师坐在椅子上,握着一个拳头,伸出来说道:

“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这样,你觉得怎么样?”

夫人:“哎呀!如果手天天这个样子,这是有毛病,畸形呀!”

“对,这样子是畸形!”接着默仙禅师把手伸张成一个手掌,问道:“假如天天这样子呢?”

夫人:“这样子也是畸形!”

同类推荐
  • 好习惯造福你一生

    好习惯造福你一生

    本书从影响人一生的习惯入手,探讨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戒除不良习惯对人生的积极意义。立意高远、内容深刻。不但对习惯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科学的分类,还与生活中的案例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借鉴性。
  • 行动的实战(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行动的实战(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天赋对于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般来说,天赋包括一般的能力,如音乐、数学或体育等方面的才能。天赋要转换成技能要经过训练和学习。
  • 人生提醒:人生篇

    人生提醒:人生篇

    人在生活中,要学会用阳光般心态面对生活。所谓阳光心态,就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宽容的、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因为,它会让你开心,它会催你前进,它会让你忘掉劳累和忧虑。
  • 20岁跟对人,30岁做对事

    20岁跟对人,30岁做对事

    一个人不论多么有潜力、有才华,只要没有跟对人,那么你的潜力和才华就得不到培养和施展。如此一来,你不仅无法获得成功,而且你自身所具备的潜力和才华还极有可能如树叶一般干枯掉。要做对事,就要知道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是对的。通过自己对工作和生活的认识,发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善于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明确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要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地做事,才能一步步地接近自己的目标,最终收获你所想要的一切。
  • 知识与智慧(漫漫求知路)

    知识与智慧(漫漫求知路)

    学会共处,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它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入。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到当代世界倡导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无不指明了学会与自然“共处”的重要性。这种学习,像其他学习一样,也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念的习和和养成。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人需要终身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从本质上来说,成人一生的发展模式和对待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兴趣模式都与三个月的孩子几乎相同。
热门推荐
  • 摄政王爷萌萌哒

    摄政王爷萌萌哒

    “王妃,我们滚床单吧。”某男一脸委屈。“滚”“王妃你说的是真的?”某男大喜。“滚你妹啊滚。”女主因天谴被雷劈到穿越,后遇冰山王爷,现代男友找上门,她该如何选择?
  • 恶魔三公主VS三王子

    恶魔三公主VS三王子

    三公主与三王子会发生什么呢?!!!!!!!!!!!!!!!!!!!!!
  • 至尊女岛主

    至尊女岛主

    女主神赐面容,骄傲自信,闲适洒脱,男装行天下男主雍容华贵,倨傲腹黑,温润清澈,翩翩君子宠溺女。江溯芜:大元王朝视为眼中钉并欲征服的,有着几百年传承历史的岛屿——蓬莱岛的新一任女岛主。12岁继承岛主职位,所学的都是如何在已经与朝廷危如累卵的局势下保住小岛的策略,都是坚守小岛领土和人民幸福的责任。少年时女扮男装入大元王朝江湖中的第一大门派学习不世绝功,成功斩获隐雾派大弟子称号,而今双十年华,下山后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游历江湖,伴随而来的压抑的护岛大业会打败她的洒脱自信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帝印封神

    帝印封神

    八块骨牌擎天地,一招帝印定乾坤。燕臣,古国皇室子弟,被弃大齐帝国荒野山寨。待战鼓敲响,封印开启,以骨牌之力擎天撼地。左手生,右手死,掌握天地法则,以一己之力翻天覆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禁忌玫瑰

    禁忌玫瑰

    在世界尽头的某处有一座从神话时代就一直存在着的城堡,那座城堡名曰‘不朽黄昏’。在‘不朽黄昏’中又有一个种着黑、绿、紫、蓝、白、黄、红七种玫瑰的玫瑰园,玫瑰园中种着世界上唯一一支真正的七色玫瑰。传说那支七色玫瑰生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它是超越一切存在的存在。只要有人摘下七色玫瑰许愿,它便可以实现那个人的任何愿望。不过愿望只能许一个,愿望许下后七色玫瑰便会立即腐朽。因为即便你许下毁灭世界这样邪恶的愿望也会被它理所当然的实现,所以人们也将那支真正的七色玫瑰称作——【禁忌玫瑰】……
  • 战争与和平(四)

    战争与和平(四)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名著。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写尽了各种人情世态。书中共有五百五十九个人物,上至皇帝、王公、外交官、将领、贵族;下至地主、商人、农民、士兵,如此众多的人物,在最善于表现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的艺术大师的笔下,被赋予了一种崭新的视觉和色彩,男女主人公们以自己精神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独特性出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具有史诗的气魄,画面广阔,人物众多。书中既有俄国和西欧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又有故事情节的虚构;既写了金戈铁马、刀光血影的战斗,又写了安逸宁静的日常生活;既有慷慨激昂的议人论世,又有细腻婉约的抒情述怀。
  • 旷古武神

    旷古武神

    今古大陆,宗门林立,以武为尊。普通武者有千斤万斤的巨力,开碑裂石;强大的武者,可斩断河流,开山裂地;更有甚者,通天彻地,傲游太虚。武道即是命运,即是生死。弱者,被人欺辱,强者,君临天下。
  • 大话中国人:感悟人性与道德

    大话中国人:感悟人性与道德

    触摸中国人的文化,剖析中国人的性格,透视中国人的劣根性,大话中国人的世道人心。中国人喜欢吹牛,中国人喜欢较真,中国人有着“难于言表的温情”……本书以诙谐幽默的笔调来调侃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以及中国人的劣根性。
  • 奇门异行录

    奇门异行录

    人类最畏惧的并非财富、权力或者死亡,而是未知的事物。——方楚。
  • 《凉堇凉季》

    《凉堇凉季》

    旧时光阴,旧时记忆,旧时人,旧时的布裙,旧时的油伞,旧了的,总是凄凉了的。——by三笙旒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