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28300000017

第17章 邵雍儒道兼综的境界哲学(1)

在北宋五子中,邵雍较为独特,他儒道兼综,学际天人,建构易学思想体系,利用易之体用关系将儒道两家思想涵摄其中,在人性问题上也力图融合儒道两家,并提出观物思想将儒家的人学与道家的天学融为一体。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他找到一个联结天与人的可靠纽带:心。天人统一于一心,从而成功地把儒家的性命之学与道家的天道问题贯通起来,完成儒家的人学本体论与道家宇宙本体论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境界哲学。即通过个体之心的自我超越,实现宇宙本体与道德本体的统一,进入形而上的本体境界,又通过推“诚”落实于现实人生层面,体现为身心和谐的“安乐境界”。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卒谥康节。先世河北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少时随父迁徙共城(今河南辉县),后移居洛阳,遂为河南人。父死葬伊川,称为伊川翁,晚年定居洛阳,隐居不仕,名其居曰:

“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主要着作有《皇极经世书》,《渔樵问对》,诗有《伊川击壤集》等。邵雍生活于宋真宗,仁宗,英宗到神宗初年,此时学术思想史上掀起了儒学复兴的思想,邵雍学术思想的导源者---父邵古及其师李挺之,都以经术和之推动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儒学复兴运动的最引人注目的成果就是产生了影响中国人数百年之久的新儒学,又称理学。邵雍和他同时代的周敦颐、张载、二程便是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号称北宋五子。在五子之中,邵雍比较独特,他援道入儒,走的是一条儒道兼综的学术道路,并在儒道兼综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境界哲学。

(一)学际天人“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实际天人是邵雍学术研究的宗旨。

据《宋元学案·百源学案》及《宋史·道学传》记载,邵雍受业于道教中人李之才,先受其物理之学,接着又受其性命之学。但因本于儒家思想,邵雍对李之才所传授的道教思想并非全盘吸收,只是在物理之学上接受了道家明自然的思想,而在性命之学上仍然坚持儒家名教思想。他认为儒道两家因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学术思想的性质也不相同。道家着重于研究宇宙自然史,探讨宇宙演变规律和天地万物之理,推究天道之自然,可称之为“天学”。儒家着重于研究人类文明史,探讨人性问题,标榜人道之仁义,可称之为“人学”。而他的哲学思想便是把儒家的“人学”与道家的“天学”会通整合,融为一体,从而建构起一个完整的天人之学,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1.建构易学思想体系,利用《易》之体用关系,把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涵摄其中邵雍的易学思想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

朱熹在《答袁机仲书》中说:“据邵氏说,先天者,伏羲所画之《易》也。

后天者,文王所演之《易》也。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文王之《易》即今之《周易》,而孔子所为作传是也。”在《周易本义》中他又指出:“盖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修伯长,伯长得之华山希夷先生陈抟图南者,所谓先天之学。”(《朱文公易说》卷十九)据此可知,邵雍的先天之学拳于伏羲之《易》,属于道家文化系统,而后天之学来自文王之《易》,属于儒家文化系统。伏羲之《易》推究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即《易》之道,而文王之《易》则是对伏羲之《易》的推演,诠释与运用,即《易》之书。《易》之道先于《易》之书而存在,《易》之书是《易》之道的文字显现。道为《易》体,书为《易》之用,即体以成用,因用以显体。先天之学明其体,后天之学致其用,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体用相依。邵雍在《观物外篇》中指出:“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出入有无生死者,道也。”先天之学研究的是未形未见的形而上之理,即作为宇宙本体和万物本原的自然之道。

后天之学研究的是已形已见的显着之象,即由本体所发出的法象自然和圣人所效法的人事之用。先天之学为心,后天之学是迹,心为迹之微,迹为心之显,心迹不判。“《易》者,一阴一阳之谓也。”(《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都是对一阴一阳之道的阐发,二者密不可分,形成一个完整的易学思想体系,由此将儒道两家思想涵摄其中。《观物外篇》说:“老子知《易》之体者也,五千言大抵明物理。”又言:“孟子着书,未尝及《易》,其间《易》道存焉,但人见之者鲜耳,人能用《易》是谓知《易》,知孟子可谓善用《易》者。”以老子为得《易》之体,以孟子为得《易》之用,合为一体。朱熹批评他这种做法是“体用自分作两截”(《答机仲书》),却不知他把体用分属儒道两家,正是利用《易》之体用关系把它们融为一体。

2.在人性问题上力图融合儒道两家,以实现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属性的完美统一为人性的最高典范在人性问题上,儒道两家一直存在着分歧。道家认为人为天地间一物,人的本性是禀受于宇宙的自然本性。儒家强调人是社会中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具有社会道德属性。邵雍则一方面指出:“人亦物也,圣人亦人也。”(《皇极经世书·观物内篇》)认为人是万物中一物,圣人是万人中一人,从本源上说三者并无区别,同为阴阳刚柔的组合,是自然之产物,禀受宇宙之自然本性。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人灵于物,圣人灵于人”的观点。人灵于物,首先就其禀受自然本性而言,人是阴阳刚柔最完美的组合,是自然界最理想的产物。

“人之类备乎万物之性”(《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其次,虽然人和万物之性同禀于天,但性各有异。“万物受性于人,而其各为其性也。在人则为人之性,在草木则为草木之性。”(同上)人不只是自然之产物而且是社会一分子,他不仅具有禀受于宇宙的自然本性,更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人配天地谓之人,唯仁者真可谓之人矣。”(同上)“仁也者,尽人之圣也;礼也者;尽人之贤也;义也者,尽人之才也;智也者,尽人之术也。”(《皇极经世书·观物内篇》)。在人类之中,圣人又是灵于人的。“圣也者,人之至者。”(同上)“人之至者,谓其能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又谓其能上顺天时,下应地理,中循物情,通尽人事者焉。又谓其能弥伦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时事者焉。”(同上)圣人达到仁义的极至,成为社会伦理规范的化身,仁义礼智等社会道德的表率,却又能恢复自然本性,回归天地自然,出入造化,弥伦天地,曲成万物。实现自然本性与社会属性的完美统一。这个圣人不是别人,正是儒家的创始人仲尼。在邵雍那里,仲尼不仅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推行人道之仁义,尽伦尽职,而且兼融道家的思想因素,出入造化,通阴阳消长之妙,其心神秘莫测与天地同其妙,只能从天道自然的角度去领会。

“人皆知仲尼之为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不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其必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舍天地将奚之焉?”(同上只有从天道自然的高度才能知仲尼,那么仲尼就是一个实现了自然本性与社会属性完美统一的代表人物,是人性的最高典范。正是在仲尼身上,邵雍解决了儒道两家在人性问题上的长期纷争,成功地将二者融为一体。

3.提出观物思想,将道家的物理之学与儒家的性命之学涵摄于“观物”之中,即强调理性认识又提高道德修养道家的物理之学着重研究天道之自然,强调不掺杂人为私虑的客观理性认识。儒家的性命之学着重探讨人性问题,重视个人道德的自然修养与人性的自我完成。邵雍则提出了观物思想,以观物作为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的基本方式。他所观的物是由天地人所构成的整个世界,既包括物类又包括人类。对于前者是外视,是一种客观理性认识。对于后者则属于内观自省,属于个人道德的修养。观物即二者的统一。在《观物内篇》中,他说:“夫圣人之所以能一万之情者,谓其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既能以物观物,又安有我于其间哉!”提倡“以物观物”,反对“以我观物”。所谓“以物观物”其实就是内观外视的统一。一方面是要求按照物之本来面目去观照万物而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感因素。这是外视,是不杂有任何主体因素的客观理性认知活动,物我之间是一种反映与被反映的感应。另一方面则是要求主体能够恢复自然本性,以物喜物,以物悲物,悲喜发而中节,合乎物理。

这是内观,是主体内在的心性涵养。在《观物外篇》中,他指出“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因性,后者是任情。“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故“以物观物”对于主体来说就是“以性节情”、“以性化情”的过程。这样看来,观物不仅仅是向外认知活动,而且也是内在心性涵养的过程。如同道家的体道活动中要“致虚极,守静笃”,“心斋”,“坐忘”一样,以一颗澄明之心去洞鉴道体。邵雍言:“人心当如止水则定,定则静,静则明。”(《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即是此意。在《观物内篇》中,邵雍又指出:“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强调观物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首先是对感官的超越,从感性直觉进入理性认知,继而是对知性的超越,从理性认知而进入理性直觉。其结果是由客观理性认知活动家转化为个体的道德修养活动,最终完成了从认知到直觉的飞跃。这里“以理观物”中“理”既指物理又指性理。“以理观物”不仅仅是按照物的内在之理去观照、去认知,也是对人的内在性理的察视。观物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养心”活动。“为学养心,患在不由直道。去利欲,由直道,任至诚,则无所不通。天地之道直而已,当以直求之。若用智数由径以求之,是屈天地而徇人欲也,不亦难乎!”(同上)“养心”要由直道,尽至诚。“至理之学,非至诚不至。诚者,主性之具,无端无方者也。”(同上),由至诚以通至理,客观的理性认知离不开主体的心性修养。“以理观物”也就是“以物观物”,二者是统一的,都是内观外视的过程。由此邵雍把儒家的性命之学与道家的物理之学涵摄于观物思想之中,既强调客观的理性认识,又重视主体的道德修养。正是通过这三条途径,邵雍成功地建构了一个儒道兼综的哲学思想体系。在此基础上,他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关系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天人统一于一心”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天人统一于一心天人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

儒道两家都以究天人之际为其哲学之旨归,并因此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维模式。但由于两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其哲学思路也不一样,所以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尽相同。儒家侧重于探讨人性问题,由人性推究到人道,把天看成人性本质的外化,继而又把人性看成天所赋予的,主张尽性而知天。如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存心事性养天”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的道德本性根于人而受于天,人只要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便能实现与道德本体即义理之天的合一,从而从人的心性上论证了天与人的合一。《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心性学命题。这里,前一个“性”是统人物而言之,指禀受于天的天性,后一个“性”则是专乎人而不兼乎物,指人性即仁义之性。“道”即“立人之道”。这句话是追本溯源,人与物之性同禀受于天,人性源于天性,人与物共由一道,人道源于天道,也是在心性论上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道家则侧重于研究天道自然,由天道而及人性,按照天道来规范人性。其“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体现为“以人合天”。如老子从自然主义的天道观出发,由“天地不仁”推导出“圣人不仁”,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事的运作应效法天道。庄子则提出要“不以人灭天,不以故灭命”,主张“以天合天”,“人貌而天虚”。认为人性即禀受于宇宙的自然本性,天人本不可分,只因人为仁义道德蒙蔽而失去本性。故造成天与人的对立,主张恢复自然本性,回归天地自然,就能实现与天合一。儒道两家在处理天人关系问题上都因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联结点而各有所蔽。原始儒家执着于性命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对天道的研究,故蔽于人而不知天。原始道家对天道作了充分的研究而忽视了性命问题,故蔽于天而不知人。

《易传》则会通两家思想,取其所长,去其所蔽,形成了“天道性命合一”的形上思维,从形而上的角度解决了两家在“天人合一”思想上的分歧。“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传·系辞上》)人性源于天道,天道落实于人性,人性与天道是一而非二。

同类推荐
  • 中国人的人格

    中国人的人格

    本书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有人格的人。他们之中有帝王将相,有贩夫走卒,有义侠之士,有文人优伶,有山林隐者,更有弱质女流,上至尧舜,而下迄清末,历千百代而不绝不衰。
  • 中华歇后语(第九卷)

    中华歇后语(第九卷)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怎样才能用好、管好高校的资产,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我们选择了占高校资产比重较大的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高校固定资产的基本内涵和性质探源为始,首先,分析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及管理内容;其次,从作为国有资产或股东资产的角度、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角度和高校自身发展的角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定位进行探讨;最后,结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实践,着重对高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产权管理和资产评估等工作的实施,以及绩效考评体系和法律体系的构建等问题展开研究,在如何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科学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法律体系。
  • 美国黑人教育发展研究

    美国黑人教育发展研究

    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主义盛行、凡事都强调实用的社会里,学术研究也深受其苦、深受其害。有没有直接用途?能否直接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成为许多人判断一项学术研究是否有价值的惟一标准。因此,研究美国黑人教育史给人们带来的疑惑和惊讶可想而知,此书在申请立项资助时几经磨难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幸亏最终有人慧眼识珠,我们才能读到这本倾注了作者近五年心血的力作。
  • 公民学概论

    公民学概论

    公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公民学的发展史本质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公民学是对公民生活的总结、提炼和概括,是对公民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的理想表述和美好设想,起着传承思想、开启民智的重要作用。
热门推荐
  • 泰坦神王

    泰坦神王

    他是国之利刃,他是万中无一的特种兵,也是两个孩子父亲。一次任务的失败,莫名穿越到了泰坦星,一个人类星际大航海时代中,被遗忘的星球。人类在这里辛苦的繁衍着,等待着救世主的出现。于是他出现了,以特种兵的灵魂,意外的得到了奇异的传承。在他的带领下,人类征服泰坦星的战斗开始了。
  • 许你一世梨花香

    许你一世梨花香

    为了逃避他的深情,一次偶然落水,却穿越至前生。前生我是梨花一片,落在今生你的指尖,只为见你凄美的笑脸,我在佛前求了千年。柳语嫣,柳家大小姐。风华绝代,生性活泼,温柔可人。因一场误会嫁给官宦世子左枭雄。洞房之夜,他挑起盖头,却决然而去。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幸福冲击波

    幸福冲击波

    是时候来一次“向幸福出发”了,是时候思考“什么是幸福”了。只有看清什么是自己所追求的,厘定未来道路的方向,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和能要的,才能够把握幸福的真义。幸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幸福,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幸福的家庭,幸福的社区,幸福的环境,幸福的企业,幸福的城市,幸福的国家。
  • 家有萌徒初养成

    家有萌徒初养成

    他曾是仙界尊者,是她最为尊敬的师父。他赐她诛魔剑,但愿护她一世安平,可最后她却将诛魔剑亲手送入他心中。她问他:“可曾后悔入魔?”他答:“不悔。”为何不悔,她却无法再明白。直到她渡劫归位,封忆重现,她才明白,他为何一念成魔。“为她入魔,终生不悔。”
  • 血族禁囚

    血族禁囚

    有一种生物——他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中,披着美丽的皮囊,却是一只丑陋的恶魔,夜是他们的天堂,血是他们的佳肴!它犯下了罪不可饶恕的罪行,将受到上帝的惩罚!(血族)他们拥有者常人永远无法的力量,他们是血族眼中佳肴,同样的,血族也是他们眼中可以肆杀猎物!(血猎)她接受了使命,来到他所在的学院,明明他们都有着不同的目地,却擦出了火花,或许是他们都爱错了,尽管他和她始终走在了一起。之间或许是她放弃了光明/或许是他放弃了黑暗,但都无所谓了,不是吗?!
  • 梦回千年

    梦回千年

    她是一个盲女,在别人的讥笑和欺负下长大,后来,她去治疗眼睛,因而结实了宋林。他对她很好,好到她以为和他有可能在一起,最后才发现,他的好,也只是出于可怜。她不需要他的可怜,转身离开,继而意外失忆。再相遇,她从他眼里看到爱恋,渐渐的才知道了,原来,他也曾爱过她。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七界邪神

    七界邪神

    天地初开,阴阳混沌,清浊自开,演化天地。与此同时,天地间诞生着一柄神兵利器,与天地同生,掌管天地间一切秩序。此剑名曰:灭!当天地间出现无法遏制的逆天妖魔霍乱天地时,此剑便会出现,一剑斩出,天地万物,无物不灭!甚至当天地不公之时,此剑还能够改天换序,维护天地公正!
  • 瓦罗兰记

    瓦罗兰记

    符文之地,召唤师峡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 世界上最神奇的挫折教育课

    世界上最神奇的挫折教育课

    《世界上最神奇的挫折教育课》讲述了挫折,是懦夫的拦路石,又是勇士的健身器。只要能坚强面对,它便是成长的一笔财富,人生的一所学校。成长的路上,总会有失意彷徨,对挫折报以微笑,坚强的心上就总能生出无穷的力量。
  • 末日原力师

    末日原力师

    这是未来,也是末世。这是英雄的赞歌,也是全新的纪元!黎明前的战斗号角已经吹响,这是一个最好又最坏的时代。异能与体术,科技与源能,原力与武器,人类与异族。反击!冲锋!这是人类的荣光,这是最后的战役。异族凶残,人类危机。要么永远沉睡,人类绝灭;要么从此崛起,驱逐异族。请为战士披上神圣的光辉,杀出一个不朽的未来!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岁月,一个永不褪色的传奇故事。“敌人一天不死,僵尸之血永不流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