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8900000007

第7章 不可轻言革命(1)

王学泰:

原籍山西清源(现名“清徐”),1942年底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1988年转到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比较关注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2003年退休前任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员,后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著有《中国人的饮食世界》、《中国游民》、《“水浒”与江湖》、《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人的幽默》、《幽默中的人事百态》、《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等;学术随笔集《燕谈集》、《多梦楼随笔》、《偷闲杂说》、《重读江湖》、《发现另一个中国》、《平人闲话》等。整理了《杜工部集》、《唐诗评选》等。与人合作主编有《中国诗学大辞典》。

访谈手记

2009年 2月初,受一位老师委托,我为某杂志完成创刊号封面专题“流民、游民与社会动荡”的两个重要采访,一个是王学泰先生,一个是退役警察吕文举先生。这个封面专题关注的是 2009年最紧要的社会冲突与社会矛盾——庞大的失业人群,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庞大潜在失业农民工。

据新闻报道,2008年底、2009年初,提前返乡农民工逾 1000万人,失业农民工远超此数。新生代失业农民工徘徊在城乡边缘,给城乡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农民工返乡增加农村土地纠纷和冲突,加剧农村固有人地矛盾,各级政府在对农民工就业培训、权益维护、创业扶持等方面尚未做好准备,对中国经济增长转型构成障碍,处理不好,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自古以来,游民与流民问题就是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顽症”。失去土地的流民由于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生存压力大,对社会的怨恨也极大,往往是各种民变的主力军,对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如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均与流民有关,清末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也与直隶一带连年灾荒、流民遍地有关。

明朝的朱元璋以牺牲社会的活力为代价,企图将一个个农民钉死在土地上,以此最大限度防止流民的产生,更防止单个流民汇聚在一起。但历史的吊诡之处是,明朝后期,大明帝国产生历史上可能人数最多的流民,成为一个庞大的“流民帝国”,李自成、张献忠和朱元璋一样,都是流民中涌现出来的精英。

去王学泰老师家是大年十三,我从湖南返回北京的第二天,采访在他家客厅里完成。对吕文举和杨鹏先生的访谈,则在友谊宾馆贵宾楼完成。

“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应该正确对待暴力文化。枪杆子可以出政权,但枪杆子不能出文明,出文明需要继承,需要劳动、发明、创造。”王学泰如是说。

王学泰:流民、游民与社会动荡

观点辑要:

◎ 两百年左右重来一遍。这种战乱,定期地淘汰人口;这种淘汰,往往是淘汰精英。每一次战乱,都是底层的流民、游民被动员起来,参与屠戮。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

◎ 孟子说过有恒产者有恒心。流民问题的出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建立保障之道,有了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每个人在任何地方都是有根的,都是安全的,他对未来就不必心怀恐惧了。这是拴住人心的最根本的一条纽带。人心稳了,才谈得上共克时艰。

战乱淘汰的往往都是精英

子云:您是研究流民问题的专家,我注意到您对流民和游民有不同的定义,根据您的理解,什么是游民?什么是流民?流民和游民又是什么关系?他们的产生的共同的文化根源是什么?

王学泰:凡是脱离当时社会秩序的约束与庇护,游荡于城镇之间,没有固定的谋生手段,以出卖体力或脑力为主、也有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生活资料的人,都可视为游民。他重要的特点在于“游”。他处在社会最底层,只在动荡时代才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所以他不理会秩序,反而欢迎冲突,甚至欢迎剧烈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动乱。

而我说的流民,是指离开故土,但可能没有脱离社会正常秩序的人。比如,大规模的天灾人祸都会导致大批农民脱离自己的土地,少则成百上千,多则数万甚至数十万,在有领导能力的“渠魁”、“渠帅”的带领下就食于富庶地区,许多是整个家族和宗族作大规模的迁移,家族的宗法秩序没有被破坏,只不过是举族或全家换了一个地方罢了。这样的流民就不同于完全脱序了的游民。但流民没有被安置好就极可能变成游民,他们脱离了“流”,进入了城市,成了混迹社会底层、无固定生活来源的游民,或者闯荡江湖、冲州撞府过着漂泊不定的游民生活。

子云:可见,在您的概念中,流民和游民是紧密相关的,他们之间是一个水涨船高的关系。

王学泰: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有个前提,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组织方式是宗法社会,从经济、经营角度来说是小农社会,人一生基本上就像一棵树似的长在某地,一动不动地生活在他的家族、宗族之中。中国的统治者,最希望老百姓不动,这样他才有安全感。在宗法制度的网络中,统治者依靠强大的宗法网络,把每个人都编织进去。这个网络就是秦晖所说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对自己的成员是既保护又控制。这一直延续到 1949年。

子云:宗法统治似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治乱之间,似乎往往还能休养生息个百来年,这是什么原因?中国历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轻易不乱,一乱就山河变色。而在这些山河变色的大乱中,造反的主力都是流民。朱元璋的军队、李自成的军队,都以流民为主。

王学泰: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的皇权专制社会和宗法社会是同构的,每一个家族都是一个小国。所以说一个好的皇权专制社会,它就不太管社会上的事,是让你自己自治,宗法自治。在中国古代,一个好的王朝能维持两三百年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它统治成本很低,他不必对农民过度剥夺。但这种稳定是静态的稳定,是以人口不发展、没有天灾人祸为基础的,但我们的历史总是50年一小乱,200年一大乱。这些动乱的作用是什么呢?说起来很残酷,就是消灭人口。通过战乱屠戮人口,每次战乱都把人口降到一半。然后一个新的朝代建立起来了,人口比较少了,每个人都能有一小块土地了,重新建立小农制度,还有在小农制度上的宗法体系,这个社会也就基本稳定了。社会随着人口的发展,过 200年以后又开始这样的治乱循环。

我们老说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实质上也就两百年文化,因为经过两百年之后,基本上都重来一遍。这种不定期的战乱,定期地淘汰人口;这种淘汰,往往是淘汰精英。为什么是淘汰精英?因为越是战乱,越有简单的生活能力的,越能生存下来。那个特别善于思考的人,他就可能不适应战乱。而且每一次战乱,都是底层的流民、游民被动员起来,参与屠戮。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

2.游民暴力崇拜出不了文明

子云:闻一多先生在分析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时曾说:“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法家、一个土匪。”所谓“土匪”就是游民中敢于冒险、以激烈手段进行反社会活动以求得生存的那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具有哪些典型的心理特征?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学泰:他们无家无业,一无所有,被抛在统治者精心编织的网络之外,统治者的严密与残酷的控制手段往往对他们无可奈何。他们要生存,就要有意无意地破坏现有秩序,甚至触犯王法。他们的心态跟其他的游士、游侠、游宦、游商是绝对不同的,游仙那更是一种奢侈品了。他们不可能那么从容,应该说有一种亡命徒心态,首要问题是吃饭问题,抢不到吃的就要饿死,所以他们只有抢,用暴力争夺是他们的第一心态,求生存的心态。

子云:游民意识的核心就是“暴力崇拜”,所以中国文化中有着根深蒂固的暴力崇拜,以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王学泰:这种崇拜要不得,几千年来,这种暴力能干的事多了,能抢银行,能杀人,能抢东西,对不对?但是这种暴力唯一不能做的就是推动社会进步。

所以,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应该反对这种暴力崇拜。

保障之道才能把无根变有根

子云:数量庞大的农民工返乡,是否会带来诸多新的社会问题?

王学泰:农民离开乡土在城里打了这么多年工,回去他已经变了一个人了,他不完全是原来的农民了,他对城市有了一种了解,对城市有了一种思念,他跟原来的没有外出过的农民不太一样了。

这类似于曾国藩的湘军。本来湘军招募的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但是在外头打了一圈仗,仗打完之后再解散湘军,那他就不是以前的老实农民了,为什么近代湖南的山堂乡会那么多,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之后湘军解散,这跟湘军回去了无所事事大有关系。去过城市的人,特别是在底层生活的农民工,他对城市抱着一种偏激的情绪,因为城市人对他们的确也是不够好,因为城市人把他们最青春的年华给压榨掉了,然后到他们老了,丢回农村去了,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全都没有。这个危险首先是城市的安全问题,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一旦社会动乱,你安一百个防盗门也没用。

子云:历史上的统治者如何对待流民问题?如何解决流民问题?

王学泰:因为流民的大量存在会直接威胁到专制王朝的安全,所以如何处置流民是历朝历代重大的政治问题,只有特别昏庸的皇帝才敢漠视流民的存在。朝廷对待流民,首先是招抚,给流民以土地,让他们耕种。有时还要相应地资助他们一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让他们安居下来。朝廷对于能够招抚流民的官员予以奖励,并且以招抚流民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依据。那些有责任感的地方官员也会因为自己辖区的农民大量流亡而感到愧疚。

子云:建国 60年以来,中国社会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动乱,比如上世纪 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大饥荒,比如十年“文革”。但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似乎一直很稳固。现在随着经济危机加剧,流民问题已然成为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以您对历史的研究,可否为当下的流民问题开个药方?

王学泰: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实际上模仿的是宗法网络的社会控制办法。但它比宗法制度更不合理,为什么呢?宗法它有一点理性,是从血缘出发的。而阶级斗争时代发明了人造血缘的方法,叫做“爹亲、娘亲不如共产党亲”,这全都是模仿宗法制度,所以我说它是人造宗法。

这种人造宗法制度,加上严密的行政控制,与历史上行政与宗法的双重控制是一致的,正常生活的人们基本上不流动,终身都待在一个地方。我是山西人,我们老家有的老年人一生连县城都没有去过,他终生行动的范围就在数十里之内。

这种组织形式的成功之处,在于保证了社会的超强稳定。但它显然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加上各种运动不断,导致 1976年国民经济达到崩溃边缘。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搞经济改革,主要办法就是把农民和城市居民从过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用承包制把农民从农业的集体化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工商社会发展必然要吸引农村和中小城市的劳动力到城市的大产业中来,到服务业和工商业中来,这的确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工商社会的发展,自然会产生与计划经济时代内涵要求不同的管理体系,但至今,我们还未能建立起一套与工商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出现了巨大落差。

这些管理体系应该是怎样的呢?就是进入到公民社会、法治社会,使每个人有公民意识。因为流民是没根、没有保证的,所以他时刻感到前途渺茫。但是进入公民社会、法治社会以后,我们要对这些人建立社保制度、医保制度,让这些无根的人变成有根的人。过去有根是很具体的,就是固定在某一个单位或者地方,现在的根是与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管理体系连接起来的,不是过去那种固定的根。

改革管理体系的同时,尤其要开放民间组织。我在一次答记者问的时候说过这个问题,我说我们买了房子,但我们都支配不了只应该为我们服务的物业,为什么?因为物业是有组织的,而我们业主是无组织的,只有组成业主委员会才能跟他谈判对不对,但组织业主委员会的制度并没有落实,业主跟物业在力量上根本不对等。

其实几十年来都是这样,只有政府有组织力量,民众全都是一盘散沙。这对政府,对整个国家都很危险。政府在哪个环节一出问题,就很可能导致社会紊乱,所以我说你想社会安全,社会组织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让民间组织起自我调节作用,不能搞“社会主义国家没社会”的荒唐事情。

最后我还要强调,流民和游民问题的出路是公民社会、法治社会。孟子说过有恒产者有恒心,要想使这些民工、这些离乡人口不至于变成流民,很重要的就是建立保障系统。现代社会最大的财产就是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把这个建立起来了,每个人在任何地方都是有根的,都是安全的,他对未来就不必心怀恐惧。这是拴住人心的最根本的一条纽带,这方面国家要舍得花钱,不要把钱都攥在国家手中都攥出粉来了。只要把钱都用到老百姓的保障制度上,这些配套好了以后,我们的社会肯定是一个动态稳定的社会,人心稳了,才谈得上共克时艰。

时间:2009年 2月 18日,地点:北京劲松王学泰先生寓所

吕文举:

24年警龄的老警察,目前为知识产权专家。媒体对他的介绍为:截至1998年,吕文举任深圳市公安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大部分时间都纠缠在黄、赌、毒、淫、拐、封(封建迷信)、黑(黑社会)等各色案件受理中。1998年以后,随着特区经济发展,吕文举的工作在扫除“七害”外增加一类新的工作——“打假”。2001年9月23日,吕文举修完西安交通大学法学硕士课程。2002年初,吕文举脱下警服三个月后,公安部在国家二局组建了一个专业的管辖知识产权案件的侦查处,从而彻底结束了知识产权案件被兼管的历史,吕从此由一名神探转型为知识产权专家。

杨鹏:

学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哲学及现代社会转型。

同类推荐
  • “中体西用”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四辑·第九卷)

    “中体西用”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四辑·第九卷)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给知识分子、人民大众以道德信仰和人生价值指引是徐贲的一贯特色,不论是价值观念,还是个人政治参与,徐贲所提出的问题以及给出的解决办法,都是发人深思的,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在本书中,徐贲从人的良心的角度阐述公民知识和道理的启蒙,倡导私德和开启公德,从人性和人心开始的心智启蒙,到宪政引导民德,逐步达到个人良知和社会共善。
  • 好学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好学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怎样“成为一名真正的初中生”?什么是“初二现象”?“面对压力,家长该走出哪些误区”? …… 张凤兰与其教育团队将通过八中初中部十余年的教育探索为您自己作答。本书不仅体现了北京八中初中部的办学特色,更体现了现今初等教育的发展。本书可以视作学生初中三年学习与生活的指南性读物,对于广大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有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价值。
  • 班主任应对班级偶发事件的技巧

    班主任应对班级偶发事件的技巧

    《班主任应对班级偶发事件的技巧》这本书。书中列举的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无不充满智慧,充满心与心的交流。书中的一幕幕校园闹剧,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书中老师的“斗智斗勇”,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由衷叹服。不.禁感慨教育真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
  • 可爱的80后

    可爱的80后

    所谓80后,是指出生在1980~1989年的人群。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80后的实质意义远远超过80后的字面含义。因为,80后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代表着这一群体的喜怒哀乐。其性质与60后、70后一样,具有深深的时代印痕。其实,所有的80后,就像我们的小弟小妹一样,有着成长时的幼稚、有着不被理解的苦恼、有着桀骜不驯的叛逆。我们无需担心,也无需责怪,80后就是80后,他们将是民族的脊梁,将是时代的砥柱,必将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勇立潮头!
热门推荐
  • 仙道征途

    仙道征途

    一个向往长生的少年,一段勾心斗角的旅途。神仙妖怪,美女蛇蝎,佛,仙。魔。妖。粉墨登场。更有佳人相陪,至死不渝。一场意料的大雪后,石景走上了一条仙道征途。
  • 梦灵残雪传

    梦灵残雪传

    二十年前,中原大楚帝国太平已久,疏于防范,东瀛起兵,如一把利剑,直透中原腹地。危急之时,一对神秘男女出现,将敌军主将一夜之间刺杀过半,最终联同中原各路高手领军反扑,将敌军全歼于东海海岸;二十年后,东瀛养精蓄锐,势力如水入土,愈渗愈广。而昔日英雄,或隐世无争,或被时光腐朽了坚持,在中原于睡梦中被蚕食之际,这一次,谁能肩负起拯救天下的重任?且看当年的龙凤传奇能否续写,尽在梦灵残雪传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春秋无义战(下)

    春秋无义战(下)

    弭兵之议终结了晋楚的对峙,却无法消弭战争。复兴的齐国顽强地阻击晋国的中原霸权,内乱不断的晋国风雨飘摇。吴王阖闾以一往无前的勇气捣破楚都,改写南方霸业版图,然而却意料地败在名不见经传的勾践之手。越王勾践大起大落,大落后又大起,以“卧薪尝胆”的坚忍,终于搭上霸业的最后班车……
  • 冷毒神偷:废物五小姐

    冷毒神偷:废物五小姐

    绝世毒偷被杀,穿越到魔空大陆魔梦国紫家废物五小姐身上,发奋图强!修炼、修炼,我要成为强者!在成长的路上,收获了伙伴与爱人,闯过了所有困难。最后,得到了她应该得到的一切……
  • 蛇蝎女帝:邪君请自重

    蛇蝎女帝:邪君请自重

    她是叱咤商界,冷血冷心的绝色女总裁,谁知一块普通的黑色玉佩竟颠倒了她的命运,一朝穿越成轩辕大陆的亡国公主。公主不好当,亡国公主更不好当,娇蛮任性四处结仇的亡国公主更更不好当,天知道,她到底结了多少仇埋了多少怨,追杀她的人可绕赵国两圈!既来之,则安之。她要在这大陆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复国,当女帝!
  • 一本书揭秘王朝更替

    一本书揭秘王朝更替

    滚滚历史红尘,千古帝王叹息。本书用最新的历史观念和较全面的史料,集中描写每一个王朝灭失的故事。新奇、厚重、感怀、坦荡……给你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带你走进历史,揭秘王朝更替的玄机、奥秘、传闻和真相!
  • 重生之极品宝镜

    重生之极品宝镜

    纵观徐宝镜一生,她都在与“天煞孤星”的恶名抗争:十二岁,先丧父,后亡母;十六岁,收养了她的堂叔在一场意外中落得终生残疾;二十二岁,新婚前夕,未婚夫离奇失踪再也不曾出现过……四十四岁那年,徐宝镜孤零零一人,饥寒交迫,死在了脏乱的地下室!死不瞑目的徐宝镜再一睁眼,发现自己重生到了1980年。这一年,徐宝镜11岁。这一年,徐宝镜父母俱在。这一年,徐宝镜还没有弄丢与她同名的传家宝,她白嫩的脖子上,带着一面小铜镜………………这一世,她不会再弄丢属于自己的机缘,手持家传宝镜,她一步步踏上人生巅峰:以镜探灵,在赌石界,她是断玉识翠的徐先生!以镜鉴物,在古玩场,她是声名鹊起的徐大师!以镜观人,在医学界,她是口口相传的徐神医!徐宝镜:重生一次,我要做学霸,做精英,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做个内外兼修的白富美,出任CEO,迎娶高富帅!
  • 废材要当太子妃

    废材要当太子妃

    大齐王朝,时隔七年的选秀,凡是大齐女子,年满十五,没有婚配,家世清白者,皆可入选。这次,不但是给皇上选秀,还是给三位成年王子,以及安乐王选妃。一时间,大齐皇城聚集了各种各样的美人,大家闺秀的,小家碧玉的,才富五车的,琴棋书画的……众多美人中,却有一个格格不入的身影,相貌平庸,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粗俗鄙陋,呆傻蠢笨。这样的人竟然要当太子妃?昏庸年迈的皇帝竟然看准了她,要她做着太子妃。大齐,内有皇帝昏庸年迈,奸臣当道,外有安乐王四十万铁蹄不听指挥,蛮横外族虎视眈眈。大齐江山犹如一叶扁舟,起伏摇曳,昏昏若坠。谁才能安定大齐万里江山?
  • 荆州记

    荆州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鬼怪之说

    鬼怪之说

    我是一位写手,还称不上作家专门写一些关于鬼怪的文章,但由于我自己的无鬼论者所以我的作品一直却缺少点什么直到有一天,我的好朋友和我一起认识了一个道士我终于相信这世界上真的是存在鬼,而且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而我竟然是道士的有缘人,之后开天眼,学茅山术,我也成为一个抓鬼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