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患了癌症。当时"**********"已进入第7个年头,党和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尽管处境十分困难,但仍抱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古稀之年,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量。主治医生再三恳求******,你应该停止工作,服从治疗,最起码也要减少工作。
"这个意见,我不能接受,"******说。"这么多的工作,我不能为一个人健康而扔下不管呀!你们只要看看国家面临的现实就明白了,你们这番好意我衷心地表示感谢,可是,我还不能放弃工作去治疗……"
从1974年1月至6月,******除去医院检查身体和因身体无法支持外,工作日共127天,每天工作12~14小时的有9天;工作14~18小时的有74天,工作超过18小时的有38天;工作24小时的就有5天;连续工作30小时1次。如2月9日工作了20小时,10日起床后,一直工作至12日凌晨3时45分。3月6日,他办公12小时后,体力实在坚持不住,只好躺在床上批看文件达9个半小时。5月6日,他连续工作了18小时,刚睡40分钟,就被叫醒去钓鱼台,随后,只休息3个多小时,就一直工作到8日凌晨4点半。
一次,仓促连续工作了3个昼夜,晚上又安排了几个会。累得犯了病,就站着用椅子背顶住腹部,继续听工作汇报。同志们请他坐下,他低声说:"我不能坐,一坐下就会睡着!"
******也是血肉之躯,他体力实在支持不住了,这期间,曾连续4次发生缺氧症状。医生和******等人再也不允许他这样拖下去,他才同意住院动手术治疗。
******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随时都可能发生休克。但他仍按原计划于5月29日与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就两国建交问题,举行了正式会谈。医生们为了防止发生意外,带着医疗器材守候在门外,随时准备抢救。5月31日,他又强撑着身体,同拉扎克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署了中马建交公报。
6月1日,他把身边的工作人员叫到办公室,向大家说道:我就要住院了,我暂时向你们告别了,你们还要继续努力工作。多年来,你们和我在一起,工作都很好,我不在的时候,也要保持这个工作作风。工作人员都含着眼泪低下了头。接着,他向秘书们口授了6月1日后对这批文件的处理意见,这才住进了医院。
10月底,******的病情急剧恶化。他知道自己不久别于人世了,但他也知道国内政治情况异常险恶,党、国家和人民都处于危难之中。为了党和国家的大局,他还要顽强地同病魔作斗争,还要顽强地活下去,哪怕是多坚持一天也好。因此,每当难以忍受的病痛袭来的时候,他就咬紧牙关,一声不吭,任一滴滴冷冷的汗珠,不断地沿着他的额头滚落下来。在这样的时刻,他丝毫也没有悲观、烦躁情绪。相反,他配合专家、医生及护士,进行各种复杂、甚至是痛苦的治疗。有时看到送饭的护士情绪低沉或面带愁容,他还强打精神面带微笑地安慰他们几句。尽管每咽一口饭,他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他总是坚持多吃一点。他对身边的同志说:"我多吃几口,来,给我数数。"当费力地咽下一口后,他念叨着:"一!"又咽下一口,便又念叨着:"二!"……
12月中旬,******已处于弥留状态,时而清醒时而昏迷。这时,他已经不能进食,甚至喝水也不能够,完全靠输液维持生命。就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的还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还是工作和他人,惟独没有他自己。12月20日,******从昏迷中醒来,还把罗青长叫到床前,谈台湾问题。其间,他两次被剧烈的疼痛折磨得说不出话来,最后,不得不抱歉地说:"我实在太疲倦了,让我休息10分钟再谈。"随后,他又昏迷了过去。
从1974年6月1日住到医院至1976年1月8日逝世,他在医院动过6次大手术,8次小手术,平均40天就要做一次手术,癌症的折磨,使他的体重由原来的130斤下降到只有几十斤,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忍受着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仍然不停地找同志们谈话,接见外宾,参加会议,处理日常工作。
据统计,在这一年半的住院岁月里,他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161次,与中央部门及其它方面的负责同志谈话55次,接见外宾63次,与陪同人员谈话17次,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离开医院参加会议20次,找人谈话7次……
这就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意味着把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一切献给党、国家和人民的同义语,他是受之无愧的。
******有一句名言:"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而"改造"就需要战胜自己。老子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由此来看,******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强者"。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是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共同的特征,******自然也不例外。******的一生,遭遇重重困难,挫折无数,但他从不气馁,从不畏惧,正如江****在******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说:"他在革命遇到挫折时从没有灰心过,在敌人血腥压迫下从没有胆怯过,面对帝国主义封锁禁运从没有泄气过,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旺盛的革命斗志。特别是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他总是认准方向和目标,坚韧不拔。"******知难而进,逆境奋起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八、跟******学求实
******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就是求实的理由。因为所谓求实,就是使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使主观符合客观。要做到求实,首先要尊重事实,即要有求实的精神和态度,是即是,非即非,不能歪曲事实,这是求实的前提条件。而这就需要多作调查。其次要尊重规律,即要力求认识规律,按照规律办事——这里重要的是怎样认识规律。认识规律的方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实事求是",对此******同志作过经典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按照这种实证方法就可以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再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就能够实现我们预想的目的。和其他****第一代领导人一样,******一直具有求实的精神和作风,并且他还对求实过程中的许多实践问题作过深入细致地探讨,这使他毖求实精神与民主作风联系起来,把通过民主作风获得真实信息作为求实的重要条件,从而丰富和具体化了******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思想。
1947年中央12月会议以后,******派工作人员调查土改的实际情况,作战参谋张清化回到了临县三交镇。那里正在搞划阶级、定成份、斗地主、挖地财、挖元宝,在定成份时要查三代。
如果三代中有是地主或富农的,即使现在是贫农也要定成地主或富农,给工商业者定成份,大一点的铺子的店主,就定地主、富农,把铺子给分了。张清化觉得这样搞不对头,但他又不敢多讲,怕讲多了,人家给他扣上****帽子。
回到中央支队后,******问他,到那里看到了什么情况?张清化说不敢讲,怕认识不准,讲错了会犯错误。******说:"你有什么讲什么。"张清化问:"不会给戴个右顷吧?"******说:"你讲,绝不会给戴"帽子"。"
于是张清化就如实地汇报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和看法。后来,******将先后了解到的情况向******作了汇报,经过研究,派人纠正了土改工作中"左"的错误。
1958年春天,******亲临成都市西郊城乡友谊农业社视察。他询问陪同视察的当地负责同志,友谊社的耕地面积有多大?亩产量多少?每户社员每年的收入有多少?副业生产的收入情况又怎样?要求把这些账算给他听。
这位负责同志说:"我只能算老实账。"他的话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以赞许而又诙谐的口吻说:"是呀!我们都是老实人,就来算个老实账吧。"这位负责同志就按照******提出的问题,逐一汇报,******一边仔细听,一边叫秘书详细记录,以便回去研究,从中找出办好农业的规律性的东西来。
当******到农业社办公室时,已是傍晚时分了。六十岁的******虽然徒步走了几个小时的路,还是那样精神抖擞,毫无倦容。他仔细地看了农业社里的账目,边看边算,不断地叮咛有关负责同志要坚持实事求是态度,一定要把账算准确,不能有差错,这样大家才会安心生产。
1962年"七千人大会"期间,******在二月二日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时,当听到下边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风、讲假话等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危害时,讲了一席发自肺府、切中时弊的话。
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的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领导上要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如果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风气一样了吗?你们的反映的情况我听起来觉得很痛心。要提倡讲真话,即使是讲过了火的也要听。唐代皇帝李世民,能听魏征的反对意见,"兼听则明",把唐朝搞得兴盛起来。他们是君臣关系,还能做到这样,我们是同志关系,就更应该能听真话了。"
作为一个高层管理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材料,当然是很重要的。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只靠听汇报过日子,这样的领导者只能是一个官僚主义者。然而,这并不是说,一个管理者必须事事躬亲,不能听汇报,相反,一个高层管理者,他所掌握的信息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听汇报"获得的。
问题的实质不是该不该"听汇报",而是听什么样的汇报。要鼓励下属敢于汇报真实的情况,而不是虚假的情况。要听真话,不要听假话。这对于一个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来说,甚至比亲自深入实际了解第一手材料更重要。
1953年、1956年两度出现的冒进,使******的思想认识由防止冒进深化到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冒进。他认为,只要摸清了实际情况,就"要敢于抗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