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敢于在矛盾恶化时抑异。求同存异是协调矛盾的艺术,但并非排斥斗争。特别是对于对抗性的矛盾,必须以斗争作基础,与斗争相配合,才能收到协调的最好效果。周恩来在他的领导实践中就是遵循着这样一条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
求同存异是互动的、双向的,如果对方缺乏诚意,不按照求同存异的方式行事,必将使分歧扩大,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因此,必须对其反动倾向给予适时的恰当的揭露和批评,以维护共同之点,巩固和发展合作。
国民党顽固派在抗日中期,发动三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在军事上坚决奋起自卫,另一方面在政治上揭露其反共投降的一面,抑制其反动性,从而使其反共气焰得到收敛,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指出:"抗战前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政策重心在争取他抗战,故强调其可变性与革命性,而只注意其动摇性与被动性……等到现在,他的抗战作用日益减少,反对方面日益扩大……故我们就要公开地,揭穿其法西斯实质了。"揭穿其法西斯实质就是"抑异"。
维护弘扬共同点
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一次讲话中,强调过人们之间的"共同点"对于团结的特殊重要性。他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们的智慧才能、性格各有不同,相互之间有时是有矛盾的,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钢铁和水泥是性质不同的东西,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变成钢骨水泥那样强有力的东西。"他还说:"科学家能把自然界不同的物质组合统一起来,难道不能把不同见解和脾气的人统一起来吗?"
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是周恩来求同存异、协调矛盾艺术的主要内容。共同点并不都是显而易见,一看便知。发现了,不一定每个人对之珍惜和尊重。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就要善于发现、勇于维护和弘扬共同点。"天涯处处有芳草",这是周恩来喜欢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指任何国家、任何人都有他们的长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可以说都能找到联结点和共同点,国家之间如此,同志和朋友之间更是如此。周恩来毕生精力的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从事寻找共同点的工作上。三十年代就访问过周恩来的美国记者海伦·福斯特·斯诺在《一个女记者的传奇》一文中说:"周恩来是一位天生的外宛家,终其一生对内对外都是起着这样的作用。"周恩来主义"立基于联络、寻找共同立场和结合的纽带。"
第一,周恩来善于寻找和弘扬历史上的共同点。矛盾双方,过去就可能存在某种联系,或弘扬这些共同点,可以引发人们的新近心理,消除淡化当前的隔阂和冲突。
1936年周恩来和张学良在延安的历史性晤谈,对于国共合作抗日有着重要影响。两人一见面就是从追意过去入手,轻松闲谈起来的。
周恩来有意地先说:"我是在东北长大的。"张学良回答:"我了解,听我的老师张伯苓说过。"张伯苓是旧中国著名教育家,曾任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周恩来曾在南开就学,与张有师生之谊。而张学良却是在东北长大和求学的,从未听说他曾就读于南开。周恩来很奇怪的问:"张伯苓怎么是你的老师?"张学良爽快地回答:"我原来抽大烟,打吗啡,后来听了张伯苓的规劝,完全戒除了,因此拜张伯苓为师。"并说:"我和你是同师。"两人就是在这种亲切融洽的回意中,从同乡、同师,进入共同抗日这个主题。
中国和苏丹,一个在东亚,一个在北非,远隔千山万水,历史传统、字族、文化及现行制度,差异很大,又相互交往很少,如何和这样一个陌生的国家架起友谊的桥梁呢?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访问了苏丹,他在苏丹发表讲话的一个突出主题是学习苏丹人民反帝、反殖民主义的革命精神。他多次提到苏丹人民惩罚英国殖民主义者戈登的故事。
戈登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参加了英法联军对中国的野蛮侵略,是火烧圆明园、帮助满清封建统治者镇厌太平天国的刽子手。七十年代他成了英国派驻苏丹的殖民总督。这个在中国犯下了累累的罪行的要犯,逃脱了中国人民对他的惩罚,却被英勇的苏丹人民起义以军用长矛刺死在喀土木。周恩来访问苏丹期戒,多次向主人表示:苏丹人民替中国人民报了仇,雪了恨,要向苏丹人民学习。他抓住英国殖民主义者戈登的血腥经历及其下场,说明两国人民有着同样的历史命运和共同的敌人。这样就找到了两国人民相通之处,增进了相互间的新近感。
对于在近代史上多次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日本,今天如何和他相处呢?周恩来的基本思路是正视六十年,考虑两千年。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政府追随美国,坚持敌视中国的政策。尽管1952年日本国会议员帆足计和高良富来华访问,开始了民间交往,但是日本反动势力设置了不少障碍,从中阻挠和破坏。我们的一些同志感到十分愤怒,有时不够冷静和耐心。周恩来要求负责处理中日关系的同志,对于日本政府,既不能迁就,又不能勉强,既要正视六十年,又要考虑两千年。他说,从甲午战争算起,日本侵略我们达六十年,中国受了无可估计的损害。但日本和我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从汉唐以来就有悠久友好的交往。日本人从人生哲学、经济文化到生活习惯,和中国都有切割不断的联系。所以在当前情况下,和日本打交道,太迁就不行,太勉强也不行。太迁就他,中国老百姓不答应;太勉强了,日本政府也办不到。所以周恩来提出"瞻前顾后,日积月累,水到渠成"的方针,就是先从文化、体育、贸易做起,开辟和扩大各种民间渠道,广交朋友,以民促官,汇细流成江河,一旦瓜熟蒂落,就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实现建交。
周恩来就是这样以两千年来悠久友好的联系和交往,调适六十年来及当前的矛盾冲突意识,克服急躁情绪,耐心谨慎地推进中日关系向前发展。
第二,周恩来珍惜、弘扬现实交往中的共同点,人们在现实交往中,有异有同,有一致,有矛盾。对于歧异点予以抑制和冻结,对于共同点,予以维护和弘扬,有利弱化分歧,强化和扩大共同点,协调和解决矛盾。例如国家之间,政治分歧较大,多从加强文化交往,发展经贸关系入手;地理位置相连的邻居,多谈一衣带水、唇齿相依的利害关系;阶级之间,当大敌当前,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则强调携手合作,对付共同的敌人;同志和朋友之间在手段和方法上有了分歧,多谈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强调大局和整体的重要性。
矛盾永恒存在,原有的分歧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只有及时地正确地处理好新产生的现实矛盾,共同点才不致遭到破坏,友好合作关系才能顺利发展。周恩来在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作报告时,总结了国共商谈和交涉的四点经验教训,即要互相承认,不要互相敌视;要互相商量,不要独断;要互相让步,不要独霸;要互相竞赛,不要互相抵销。这"四要""四不要",贯穿了求同存异的精神,是维护共同点、协调处理矛盾的最基本的原则的方法。
共同点是矛盾双方连结的纽带、沟通的桥梁,必须备加珍惜和爱护,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波折,就轻易撕毁已经达成的协议,背弃曾经承认过的诺言。周恩来针对第二次国共合作过程中所发生的摩擦和冲突说:"中共方面有这样一个信念,不管冲突怎样严重,我们对于已经承认了的并不改变。"他举例说,我们认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今日中国之所必需,我们拥护而且在我们自己的工作区域内努力求其实现,绝不因为冲突而抛弃已经承认的信念。他还指出,国民政府虽然是国民党的一党政府,但我们承认国民政府以来,就没有想推翻它,而只是要求改组政府。我们在敌后建立的民主政府,只是地方性的,始终没有树立另外一个中心政权。
在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中,利用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引发更多的共同语言。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中岛建藏第一次来华访问,周恩来接见他时,廖承志插话说,他是日本有名的集邮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中岛走后,周恩来向负责接待的夏衍说:"你不是也欢喜集邮吧?你可以把你的邮集请他看看,再送他一套新中国的邮票,这比送什么礼物都会让他高兴的。"夏衍照着去做了,和中岛健藏津津乐道地谈起集邮经,没完没了,由此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建立了感情,两人密切配合,为中日友好出了不少力。
一些亚非国家,曾经对我国宗教政策有误解,周恩来特意叮嘱以后出访这些国家,要尽可能安排有代表性的佛教或伊斯兰教人士参加。我国参加亚非会议代表团成员中,就有一位尹斯兰教阿訇达浦生,他是一位学者,在伊斯兰教中很在地位。通过他和伊斯兰教国家代表团沟通,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周恩来还指示新疆文艺作者,去伊斯兰教国家访问演出。因为新疆地处中亚腹地,与伊斯兰世界有着共同的文化、信仰和习俗。我国还曾多海外侨胞派遣佛教代表团出访东南亚国家,将佛牙送去供瞻仰,受到出访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不仅粉碎了诽谤中国消灭宗教和种种谰言,还消除了佛教大乘小乘教派间的历史隔阂。
可见,共同点能使交往双方彼此认对方为"自己人",产生"认同感",有助于沟通感情,消除隔阂,化解矛盾,从而建立起信任。
第三,周恩来善于寻求、突出未来的共同点。当现实中的矛盾,一时无法得到解决时,寻找和强调未来的共同点,寄希望于明天,这样可以促使双方对现实矛盾,采取较为克制的态度,冷却和淡化当前的冲突意识。如寻找和突出未来的共同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未来的共同合作前景、未来共同的命运和前途等。周恩来在领导活动中,关于"向前看"的思想,善于等待的艺术,都是为了寻求和突出未来的共同点。
五十、六十年代,中日两国关系仍然极不正常。从1894年以来的历史看,中国人民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害。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现实来看,日本政府在美国的控制下,坚持执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阻挠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发展。面对这种复杂的不正常的局面,周恩来总是强调"向前看",把眼光放得更远些。他一再指出,建立起睦邻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他在和日本友好人士谈话中说:"中日两国人民都应该以历史为鉴,努力消除近几十年来的不愉快事情的影响,使中日两国几千年来的友好关系在新时代的基础上,永远的发展下去。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的。"
发展中日友好合作,首先要推进经济合作。当时,中日贸易往来、技术交流是有限的,1964年中日贸易额,只有两亿美元左右,与日本和台湾的贸易额差不多。但是,周恩来强调他的发展前途是很大的,"应该把眼光放得更远些",因为"各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依靠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依靠国际合作"。他指出日本需要的原料,中国基本上都有;日本可以供应中国技术设备的种类相当多。中日两国彼此都有很大的市场。
正是这种对未来的共同利益的需要,促使两国人民为未来着想,为子孙后代着想,正确地对待历史上的恩怨,谨慎地处理现实的矛盾,通过日积月累的方式,把中日友好关系推向前进。
尊重承认歧异点
所谓"存异",就是撇开分歧点,对于某些自己不赞成、不喜欢的东西,特别是意识形态上的"异",当不能说服对方时,不挑起争论,不以外力去反对和改变它,而由对方自己去选择和解决,即尊重和承认这些歧异点。
尊重歧异点,不是否定领导者说服教育的功能,更不是放弃对错误和腐朽的东西批评乃至斗争的权利。思想认识的统一,步调的一致,对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项决策的实施,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只是指大的方向,小的分歧和矛盾是避免不了的,更不用说国家之间的关系了。如果不尊重歧异点,强行要统一和一致,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会扩大和加深矛盾。
尊重承认歧异点,就是尊重承认既成事实,但这不并意味着喜欢和赞同它。因为只有尊重承认既成事实,才有利于相互间的接触及感情和认识的沟通,才有可能形成求同的氛围。例如,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以共产党承认蒋介石当时在全国的领导地位,承认国民党是当时全国的第一大党,承认国民政府是当时的中央政府、对外代表中国为条件的。虽然,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清楚地知道,蒋介石和国民党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人民群众实行专制独裁和法西斯统治,国民政府是由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府,不是真正的国民的政府,这是共产党方面所不赞同的。但它又是既成事实,只有尊重承认既成事实,才有国共两党的会谈,才有可能建立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可见,尊重承认歧异点,是协调矛盾,建立合作,发展友好关系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方法。
周恩来历来谦虚谨慎,平等待人,从他身上找不到丝毫专横霸道、盛气凌人的习气,是个自尊而尊重别人的人,这是他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能广泛团结人的重要原因。
尊重对方的爱好和飞俗。尼克松访华之前,周恩来在北京接见了一个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其中一个叫库恩的大学生,长发披肩,与当时的中国青年不大一样。他突然发问:"请问总理先生,您对美国的嬉皮士有什么看法?"这一意外的提问使美国代表团领队惊呆了,可是周恩来却十分和蔼地回答说:"青年人对现状不满,为了寻找真理,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会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可理解的。我年轻时试探过各种各样的出路……要是经过自己做了之后,觉得不对了,那就会改变的,你说是吗?"周恩来对这个异国青年的尊重和理解及平等协商的口吻,折服了这位年轻人,他友好而诚恳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