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69100000001

第1章 正义立身(1)

一、跟******学立志

宋代著名的儒学大师朱熹说过:"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唯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的确,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大海中不知航向的船一样,只会****西撞,而不知该向哪一个方向,哪一处去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志向是人的终生目标。一个人只有确立了终生的奋斗目标,才能把有限资源和力量集中于一个方向,使之发挥最大功能,产生最大效益,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小的方面说,只有有了终生目标,才能依此制定某一时期乃至某时某地的具体目标,这样才能不做或少做无益于实现具体目标的无用功,从而提高行动效率。这就是说,有了目标,才会有较高的效率。同时,"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高尔基)。"所以不仅立志是人生的第一大要务,而且应该像******那样"立大志"、"志当存高远"。

1910年秋天,年仅13岁的******由于投奔伯父而转入奉天东关模范小学。开学没有多长时间,一位兼教修身课的姓魏的校长在讲授"立命"一节时,问同学们:"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回答"为明礼读书",有的回答"光耀门楣",也有的说"为了家父而读书"……

最后,这位魏校长叫到******,同学们不由得将目光投向这个插班的新伙伴,******从容不迫地站起来,用洪亮而坚定的南方口音说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位魏校长听了不由得一怔,他教书这么多年了,还从来未遇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有如此远大的抱负,他几乎怀疑自己听错了。然而他并没有听错。13岁的******有这样的表白,也不是偶然的。

******的故乡在淮安,这里城东街有一座关天培祠堂,是少年******常去的地方。关天培生于淮安,曾任广东水师提督,在鸦片战争中因英勇抗击入侵的英军而血战虎门炮台,但终因寡不敌众与四百将士一起壮烈殉国,人们在血泊中找到了他的一条腿,送返淮安安葬。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自己的民族英雄,修建了这座庙宇,在庙宇里悬挂着一副林则徐亲笔写下的挽联:"六载固金汤,问何时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共坎土禀,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少时的******每当徘徊此地,凝视着关天培的塑像和这副如泣如诉的挽联,心中就不禁波澜起伏,他敬仰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期冀着以后也能像关天培一样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10年春天,******随三堂伯周贻谦,离开淮安,远去辽东。在沈阳火车站下火车后,伯父曾指着东至陆军医院、南到公园花墙,北达七马路的一大片繁华地区,对他说:

"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

"为什么?"******疑惑地问。

"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评理。"

"那又为什么呢?"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当时的******心里又是疑惑,又觉不可思议。"中华不振……"伯父的话长久地萦绕在他的脑海中。

后来心里很是好奇的******,便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闯进租界地。目睹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在中国巡警局的门前,正向一个中国巡警哭诉亲属被洋人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敢处罚洋人,却把受害人的家属训斥了一通。虽然围观的中国人深感不平,但是敢怒而不敢言,只有劝慰死难者家属去找慈善救济会……

******这才体会到"中华不振"那句话的分量。从此,他暗暗地立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练好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在南开学校读书期间,******像在东关小学一样胸怀大志、品格高尚和勤勉好学,这一时期,他曾写过一篇作文《尚志论》,充分表明了他已有了自己较为深刻的独特认识和见解。他认为,青年人不仅要立大志,还要立正确之志、高尚之志,这种志向不应从个人私利出发,而应当从大局出发。

在《尚志论》中,他写道:"凡同一人类,无论为何种事业,当其动作之始,必筹划其全局,预计其将来,抱无穷之希望。然后按此希望之路径以前进,则其结果不致与此希望相径诞,希望者尚志是也。""然则志固尚已,而弊亦随之生焉,彼志在金钱者,其终年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计赞营不以为耻,此志插之害也。故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万私于个人矣。"

1917年,******以优异成绩,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面对中国内忧外患的局势,他决定东渡日本,寻找祖国富强之路。

8月,******曾从天津去沈阳,探望了自己的伯父伯母。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两位老人,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8月30日,他在母校奋笔疾书,留下了气壮山河的赠言:"志在四方","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简短几语,铿锵有力,生动地表达了******宏大理想和坚定信念。临行前夕,他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七言绝句,拜别自己的祖国: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诗的字里行间,充分表现了年轻的******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也表达了他希望打破旧社会的桎梏,创造出一个光辉灿烂的新世界的迫切心情。而******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振兴所建立的不朽功业正是由于这种远大志向而促成的。

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内在动力、精神支柱、前进的方向和力量的源泉。确定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也就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事业,决定着他的前途和未来如何。正如******自己所说:"理想是需要的,它可以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少小就胸怀大志,在《尚志论》中他明确写道:"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那么具体当立何志呢?他在日记中进一步作了论述:"盖现在的人,总要有个志向,平常的人不过是吃饱了穿足了便以为了事;有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国,尽力社会。"所以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为同学赠言:"志在四方,愿相会于中华腾飞时。"******早年志向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大",二是把个人志向与祖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在这样一个起点上,他能够使自己的志向升华到"立在共产主义",并且使自己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所以立大志,并且把个人向与祖国人民相联系是******成为一代巨人的逻辑起点。

二、跟******学仁爱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就是说,仁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本性之一,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秉持的德性。儒家伦理要求我们人人都应具有仁爱的品德。而从功利方面来说,我们也应该做到这一点,墨子再清楚不过地阐明了其中的原因:"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仁爱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品性之一——并且这是他的本性,不是出于功利而为之。他的其他许多优良品质如设身处世地为他人着想、宽以待人和热爱人民等都由此生发的。正因为仁爱是他本性中固有的品质,使他不自觉地就流露出来,并且自然地去关心爱护别人,所以才使他获得了广泛的尊敬和友谊,在国际国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35年1月中旬,一个雨后的拂晓,红军部队行军到贵州省桐梓县松坎镇。忽然,从路旁树林里传来了呻吟声。******立即停下来,向树林里走去,原来是个负了重伤的红军战士,浑身污泥,躺在树下。

******蹲下去,摸摸他的头,叫警卫拿出仅有的一杯热水,亲自慢慢地喂他喝,******又轻轻地抚摩着他的伤处,问他疼不疼,能不能走。那伤员坚强地说:"能走。"可怎么也站不起来,******急忙按住他,说:"你伤势过重,怎么还能走呢?"

他挽着伤员,回头叫道:"把担架抬来!"担架来了。******把伤员扶到总部给自己准备的担架上,又把一床毛毯盖在伤员身上。

1947年,中国解放军在陕北与国民党胡宗南部队激战。飞机不断轰炸,炮声隆隆,伤员陆续从前线抬下来。******指示机关工作人员组织临时救护站,给伤员裹伤换药,烧水煮饭,******亲自检查督促救护工作的进展情况。他站在村口大路边,关切地注视着每副担架上的伤员,不停地走向前去安慰伤员。

他看见副担架停在村口,急忙走过去,轻声问伤员:"同志,你伤着哪儿啦?"

"唉,大腿打坏了。"伤员说。

"疼得厉害吧?"******疼爱地说:"不要难过,到了医院,过几天就会好的。"他焦急地催促着抬担架的老乡,说:"请你赶快把他抬走吧!"

那老乡叹了口气,指着躺在树下的一位农民说:"这担架是我们俩抬的,他突然病了,剩下我一个人。村里的人都支援前线去了。一时找不到人抬……"

******一听,马上叫警卫员扶那位生病的老乡去医务所。

他自己走到留下来的老乡面前,说:"来,咱们俩抬吧!快抬到前面的村里去,别耽误了时间!"

那老乡见******消瘦的面容,有点犹豫。******催促老乡,一同抬起了担架。

由于飞机把道路炸得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很不好走。******怕伤员再受痛苦,尽力地把担架端平,额上豆大的汗珠往下淌。

担架上那位受伤的战士,眼望着这位新来的抬担架的人,感到有些面熟,但不知他是谁。后来机枪连的战士们赶了上来,争抢着抬担架,换下******。******和那位伤员分手时,又亲切地对伤员说:"同志,好好养伤,不要着急。再见!"

受伤的战士,望着那慈祥的面容,看着******远去的身影,急切地问抬他的战士:"刚才抬担架的那位首长是谁?"

战士说是我们政委。"不,你骗人,他像是周副主席。"战士笑笑,没有说话。那时候,******、******和中央其他领导人都用了化名,要保密。到了村里,当那位受伤的战士听说是周副主席,激动得从担架上坐了起来,抱住战士呜呜地哭起来:"哎呀,真是周副主席啊!请你们回去给我捎句话,就说我永远忘不了他。我养好了伤,马上回前线。"

******对于同志,无论职位高低,他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战争年代,他在行军途中给警卫员挑脚上磨起的水泡;在和平时期,他给在雷雨中站岗值勤的战士送雨衣;在战争年代,他曾亲自为生病的普通战士连夜请医抓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也曾为革命功臣、知识分子问病求医。而这些都是他真情的流露,是其仁爱之心的自然表现。

******的仁爱不仅表现在对待自己的同志、亲人和朋友上,而且也表现在对待国外素不相识的人上,他甚至在面对不仁爱的行为时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1956年他访问巴基斯坦时,东道主安排参观一家刀片工厂。他看见一个瘦弱不堪的童工,目不转睛地用10个指头像机器一样地不停操作。******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愤然对厂长说:"你们怎么能这样对待一个孩子?怎么能将人当机器使,这是不把人当人嘛!"他越说越激动,脸都涨红了,厂长不敢再介绍了,连声称是,还用盘子盛着一大包刀片作为礼物送给******,表示敬意。******径直走到那个童工身边,将刀片转送给他,慈爱地对他说:"这是送给你的,祝你一切都好!"******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对此印象极深,他认为再没有什么事比这件事更能表明******的人性美了,******忍不住发怒的反应也闪烁着魅力的光辉,而这种光辉就是"仁爱"的体现。

一两千年来,仁爱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感情状态之中,融入中华民族社会文化心理结构,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仁爱是我国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被称为"中国固有的精神"。******与众不同的是,他比一般人更自觉地行"仁",用"仁",成"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应该说,******在这方面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足资仿效的范例。

同类推荐
  • 佛光菜根谭:耐得烦

    佛光菜根谭:耐得烦

    每日一偈,终生享用,成就事业,需要勇气;成就家庭,需要和气;成就人际,需要结缘;成就生命,需要智慧。全球超千万人,都在阅读的心灵滋养经典,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做人耐烦,才能结缘,做事耐烦,才能成事。
  • 每天一堂感恩课

    每天一堂感恩课

    感恩之心的形成是心灵修炼的结果。心理学认为:心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常怀感恩之心,我们的人生将更加美好。一天一个感恩故事、一天一段感恩阐述。从一月到十二月,让读者在这一年的感恩之旅中完成心灵的蜕变。
  • 经典社交艺术

    经典社交艺术

    在人际交住中,具有高度自信的积极心态,是获得成功的条件之一。当一个人将要进入一个全然未知的环境,自然会产生不安焦虑与恐惧的心理。人应该正视自己,收起心理上的胆怯,充分显示自己的自信,你就会在社交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 跬步人生

    跬步人生

    本书以“篇”的形式来构架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志向远大篇、理解幸福篇、建立诚信篇、教育为本篇、知心技巧篇、创新魅力篇、勇于实践篇、公平公正篇、爱意传播篇、知错即改篇、经营之道篇、新陈代谢篇、独立人格篇、勤学善思篇、应急处置篇、认识财富篇、百折不饶篇、营造文化篇。每个篇章以小故事的形式来例证。
  • 智商决定智慧(上)

    智商决定智慧(上)

    人生的智慧与经验告诉我们:追求需要了解人生的轨迹,而成功则需要科学地认识自己。情商决定未来,智商决定起点。运用生命的运行规律,把握人生的关键机遇,科学地认识和预测人生运程的潮涨潮落、高低起伏,能做到充分发挥自我的优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驾驭人生,都是高智商的表现。
热门推荐
  • 深宫缱绻惊华梦

    深宫缱绻惊华梦

    “她现在是你们的。”他冷笑,敢毁了他的终生,他就要她受尽凌辱,求死不能!“你不能这样对我,”她抚上小腹,“因为我有了你的骨肉,你这辈子唯一的骨肉!”这个孩子,来的真是时候。天降灾祸,绝色郡主成罪婢,深宫苦挣扎,难见天日,费尽心机算计,为何总是才出龙潭,又入虎穴。爱与恨背靠着背,一回头,总能看到彼此。深宫迷离,美人心计,尔虞我诈,步步危机,缱绻缠绵终是一场梦,梦醒来,她该何去何从……
  • 夏日里的秘密春天

    夏日里的秘密春天

    我本善良,可为毛无聊的测试就偏偏给我搞出个秘密情人?我本清纯,可为毛却偏偏有个令人吐血的娃娃亲?为了清白,我忍!为了名节,我跑!我本无良,我本好吃,我本性懒,可如果偏偏有人要潜规则我,我....我....我看情况....
  •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医道圣手

    医道圣手

    实习医生陆刚,偶然获得一本古书上的玄术与医道传承,自此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他银针渡人,术法渡鬼,成就济世仁心,都市生活逍遥自在!且看陆刚如何在这繁华的大都市混迹花丛,风生水起。
  • 江南可采情

    江南可采情

    这是一本小说集,主要写的是江南女子婉转悲戚的爱情故事,故,取名江南可采情。一个章节为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八千到一万字。每周更新一次(作者有懒癌)。从戏子到采茶女,从采茶女到大家闺秀,每一个人物都有不一样的爱情故事,或喜或悲,或肝肠寸断。爱与不爱,只是一念之间。有些人明明爱了,却至死也不承认,有些人明明不爱,却生死相随。他说,江南女子柔情,更痴情。PS:你们想看什么类型的故事可以用评论告诉我,合适的话我会写,谢谢大家关注此书,么么踹~PS的PS:本书读者群:460194009(群里没人,不要笑话我,我刚建的)
  • 住在我家的龙

    住在我家的龙

    下雪天一条特别的龙出现在浅毅家门口,只有浅毅一人居住的家从此多了一位新成员,开启一段奇妙的未来。(故事完全虚构。)
  • 帝殇:北城倾涣

    帝殇:北城倾涣

    她,一个本该在没有纷争中简朴的度过一生的女子。却因他的闯入而一点点解开身世之谜。没有倾世容颜,亦没有倾城舞姿,只有一颗执着追寻深情的真心。他无心为他做的一件梨花裙,她却用情在手腕刻上血色梨花。当回首时,他已褪去繁华闲林饮茶;他与她宿命纠葛,却只是如白雪附发只是一场虚幻。他,总是舍命救她,为护她周全甘放弃一统天下的机会,清风笛,玉落萧能否吹就一曲缠绵。他,幼时因一个沉睡不醒的人伤害了她,再见时对她百般纵容,是爱是愧?他,单纯淡漠,因她一句话举兵天下;他因职责不得不对她隐瞒,将心思藏于心底。想抓住时才发现烟花已逝,流年不复。他说,若有来世愿倾尽所有换她眼底眸光清澈如初,桃木簪最终随之埋于土下。
  • 族群与族群文化

    族群与族群文化

    本书分“族群概念研究”、“族群理论研究”、“族群认同研究”、“族群关系研究”等六部分。收录了《族群与民族》、《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等40多篇文章。
  • 高老头

    高老头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粉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不断发生改变,但仍然保持着正义与道德。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物欲横流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支配下人的道德沦丧和冷酷无情,揭示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贵族阶级的穷途末路。
  • 婚然心动,墨少的小妻子

    婚然心动,墨少的小妻子

    他是墨家大少,耀眼不凡,众星捧月;而她只是被墨家带回来的一条可怜虫。他有爱人、她有护花使者,两个不相爱的人却结了婚。婚后四年半,秉着井水不犯河人的原则,各自生活。他却频频上头版头条,女人一个一个的换;她继续朝五晚九,视而不见。“墨景书,我对你没有兴趣;现在不会,将来更不会,所以你有什么心爱的女人,女伴尽管往家里带,我替你把风?”“好啊,多谢老婆大人深明大义。”他看着她似笑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