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98300000035

第35章 参请机缘(4)

老师教你,你就那样做,这没有错,第一笔按他教的完全接受。第二笔呢?就得感受“我应该如何才能够成就?”要知道,第一笔与第二笔之间相差多久?就现代人而言,一般最少三到五年。以习字为例,老师教你这样一笔写下来,你必须完全接受,依法奉行。等将老师所教的笔法练熟了、学通了,接着能体会自己如何运笔时,那时写出自己的体,才叫第二笔。而不是老师教横的,我写直的就叫第二笔,不是这样。这是师徒之法,不是师生之法。师父所教的是“心法”,老师所教的是“笔法”,不一样,自己去感受,必须自己走过来。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这么一听,当即开悟。所以刚刚那偈子不一样喔!你回去好好念一念。接着智常也说出一偈。耶!不同凡响便是不同凡响,明眼人一点便即豁然开朗,否则就像无头苍蝇转来转去。

【活学活用】

“无端起知见”,请问各位,进入佛门学佛是为什么?你都不知道啊!反正人家叫你来,你就来,若觉得不好听,下次不来就没事了。或者听说:“菩提很好,觉悟很好……”你看!无端起知见,起一个著相求菩提的知见。“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你还存着想要觉悟的那一念,怎能超越以往的迷惑颠倒呢?依旧是迷嘛!你一有执著都是迷,只是迷的对象不同而已。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自己本性是觉的根源、本体,随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冤枉地到处流转。“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我若是不进来这里,就会两头执著,不是著这边,就是著那边了。你看,有人称惠能为祖师了。

你把这一偈跟前面惠能对智通所说的“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及智通所悟的“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对照一下,是否皆属同样旨趣?完全一样。这告诉我们,修学佛法,须“妙悟无生”。悟无生就好,为何讲妙悟?因为若还有个“无生”可悟,便属愚痴,不叫悟无生;“悟无生”乃无“无生”可悟,没有一个无生可以让你去觉悟,那才是真正悟到无生,故曰“妙悟无生”,这一点很难体会。

佛法常用这种所谓“似非而是”的语言模式来告诉你,好像不对,却是正确的,你能否体会得到?能否感受其意义?它是很特别的。佛法这种教育、这种训练就是令人觉悟,一般人喜欢记忆,佛法不是,所以莫在文字上找矛盾处,必须透过文字去体会、去觉悟,那才是真正的修学之道。

【智慧金言】

刚开始的第一步,你可以立定一个目标、有个可觉悟的,一旦进入菩提道以后,就不再执著那个可觉悟的目标。如同搭火车到高雄,还没到车站前,你会执著要到车站,等上了火车就无须逢人便问这班车是不是开到高雄,既然上了车就不用问了,终点毕竟到高雄嘛!可是未上车之前目的地要先弄清楚,否则它开往花莲怎么办?所以还没有上道之前务必弄清楚,一旦上了道就不用再管,认真前进就对了,这便叫作“妙悟”。

5.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原文】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释讲】

智常法师这地方又提了另一个问题:“佛说有三乘法,为何又加一个最上乘?”所谓三乘法即指牛车、鹿车、羊车。羊车是小乘,是最小的车子;鹿车比较大,故指中乘;牛车是大车了,所以叫大乘;还有大白牛车,就是特别大的车子。用现代话比喻,最上乘大概像火车,大乘是双层巴士,小乘则是计程车。我想这大家都会解释,但这叫“口诤”,只是在文字上转来转去。《妙法莲华经》上虽也提到这个,但那是个比喻,我们必须借由此说法,去了解其真谛,然而一般人往往就停在这例子上了。

有位同修在某研究所上班,里面高级知识分子、留洋博士很多,他便有类似情况,譬如我们以水和波为例,来谈相与体的关系,波是相,水是体,因为种种因缘,水起波浪,依波浪而了解到本体,而“相”终归会随因缘的丧失而消失,所以说“相无自性”。但那位同修就偏偏倒过来说:“水是相,波是体,体不可见,所以因缘丧失,波就消失了,那水是相,永远在那里都可以见得到。”我问他:“空是什么?”

“空就是没有啊!”他答:“释迦牟尼佛所悟得的就是自然界的定律。”

“怎么样的自然界定律?”我问。

“所有佛经里的例子都可以导引到牛顿的运动定律。”他道。

哎!释迦牟尼佛被他说成了早期的牛顿。牛顿有没有让人这样崇拜过?有没有人烧香拜过牛顿?大概没有吧!我告诉他不对,不能这样讲。他不相信,辩说任何例子一定可以衔接到空性这边来。大家要知道,例子只是一例而已。譬如以狮子吼来表示佛法中的无畏,只是如此而已,你却因此说:“佛教很残忍,释迦牟尼佛坐狮子座,可见他教人要杀人。”可以这样讲吗?这就引喻失义了。佛法以狮子、大象来作比喻,而你反倒拿这类譬喻来钻漏洞、抓缺点以侮辱佛法,那因果可得自己去背了。佛经里有很多这一类的譬喻,我们应当懂得其用意何在。

智常法师也发生同样的情况,他问:“讲三乘又讲最上乘,到底是在说什么?”他不太了解,故请惠能大师解释。此处所提到的这个解很简要,希望大家能够学习,在简要当中,听者、学者也必须很简要地抓住重心。现代人修学难以成就的原因,就是喜欢人家讲得很详细,而你一直问,问到最后,虽然知道很多,但都不是自己的,尽皆无法受用。不是要你都不问,而是提出问题,别人的回答点到以后,你就该停止,然后自己提疑情去参破,那时所获得的答案,才是你的见性之见,否则只是记性,如辞典般记了很多东西,毫无意义。接着来看惠能大师怎么说。

“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你看看自己的本心。惠能第一句话就导到最基本的源头了——不要执著外面的语言文字相。法无分别,是人心本身有差别,因为领会的不同,所以才感觉法有殊异。

佛说法有两种状况,第一种是只讲真谛,只将真理的部分说出来。可是很多众生仍旧无法了解,所以他只好反过来,站在众生的立场、就众生所能了解的部分来说法,但好多人却因此执著在那个地方,以为这才是真的。要知道,佛这时讲的是方便法。

譬如,佛法谈智慧、谈觉悟,一旦有了智慧就能觉悟,了生死出三界,不再轮回。佛是不是只强调这一点就好了,其他毋庸多说?他说过一遍即可,顶多十年后再讲一遍,五十年讲五遍就够了。可是为何五十年当中,他不断讲经说法,都在讲这些?就因众生根器有别,他得因应众生的根器而说法,所以有时他赞叹布施,有时赞叹持戒,有时赞叹苦行,有时又鼓励大家忍辱。所以当佛这样告诉你,那只表示你适合那个法,如此精进就可以了,最好不要拿这个法去感染别人,以为能传播出去,自己就很厉害。你必须能够透过这个法门悟得真谛才对。譬如布施,你能否透过布施得智慧而觉悟?你若能悟得真谛的部分,才能教导别人,若只停留在布施这个法相上,便也停留在布施阶段,这并非佛法。因此必须了解,法无四乘,乃因人心而有差别。

“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你听到了喔,这就叫声闻,听到佛说就觉悟了,这叫声闻乘、小乘;对于法义,能够体悟了解,这是中乘;不但能了解而且又能修行,此曰大乘;万法皆能通达,不执著任何方向,不被名相束缚,无智亦无得,名最上乘。

【活学活用】

我们现在修学是停留在哪个阶段呢?大概都是“见闻转诵”,回家就诵经,法义却不甚了了啊!除了妄想之外大概什么都没有。所以按惠能的标准,基本上你就属小乘了。有多少同修老菩萨,我们劝他来听经,他就是不来,他只愿意“见闻转诵”,然后就说是三根普被最上上乘,那叫“广告辞令”。学佛法,最起码要能悟解法义,法义若能了解、体会,你会慢慢受感染,会渐渐地自己增长、逐一转变,哪天起了精进心、勇猛心便依法修行了。这个大、中、小乘其实都是在过程中。

这地方,“最上乘”的定义是讲“成就的境界”,所以它是就“境界相”而言。你若能达到“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能够离开一切法相,这已经是大成就了,故名最上乘。但是我要告诉各位,这境界得来不难,“悟”是顿悟,所以一契入马上便可得到,只是我们得到以后,往往又被汹涌的业识波涛所覆盖,又迷失、著于法相了。本来一无所得,自己冷静思维法义时,会感到:“放下吧,好轻松好自在。”可是过两天又黏上来了,像回力球一样,它跑回来打在墙壁上还好,如果打到鼻子就流鼻血,打到眼睛更是头昏眼花,那时你反倒觉得后悔:“都是佛法害的,叫我放了它,结果现在倒霉了。”你会有此情状,即是因为修学时,没有彻底放下。

所以,我们在这里要提醒各位,悟了以后要坚信不疑,接着要时时磨炼,这叫“渐修”。修,就是不断修行。能够顿悟,就必须坚信不疑,莫抱着尝试的心态:“再观察一段时间看看……”这样一定退心。坚信不疑以后,就必须时时刻刻历练自己,经常地放下。吃亏、上当、被骗都不打紧,放下!放下!再放下!到时你会得到完全意想不到的大功德、大福报,当它再回转过来时,你会发现何谓不可思议境界。

这时,你便能体会,佛法中的修行是一种跳跃式的,不是相续式的,它无法用逻辑思考那种相续心去推理。当你咬紧牙根,坚信佛法,放下、舍掉一切时,种种忤逆不顺、内心的挣扎、煎熬也会跟着上来。这时你会纳闷:“既然佛法所言无虚,为何我这样做还会痛苦?”告诉你,就是会痛苦!你若心上尽惦记那些不如意的事,就放不下,时间会拖长。假如不放在心上,而是感受到应该放下、不执著,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你会脱胎换骨,然后会有一段极平静的时候。那时,你再回头来看,会发觉前面所受的激荡、冲击,它开始回过来,其功德、福报不可思议啊!这时所产生的境界相是没有相续的,不知怎么产生的。你回过头来看,是否有一种断层,一种超越、跳跃之感?你去感受那一点。

我们往往因为没有那个经验,加上意识形态作祟,所以放不下。自我的意识形态一定要有相续,若遇到此种情况,我应该要如何,若遇另一种情况,我就得怎样……你会设想一个接一个的情况,好让自己产生信心和安全感。佛法告诉你要舍掉这种安全感,否则你体会不到真理。

好多人考试前到庙里烧香拜拜。做什么?让心神宁静,因为宁静后会产生跳跃,你的水平会提升,而不是那么一拜就有神佛保佑加持,是你自性的佛菩萨保佑你,因为你宁静了,因而产生那种情况。修行就在这个地方成就,这是谈“境界相”时应有的认识。

接着:“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乘”是行的意思,所以惠能是就“行”的成就来说,而不是口头上的名词定义。你必须要自己修,不要再问我了。一切时中,都以自性为根本,不要老是向外找,向外什么也找不到。

我们说艺术家要有艺术家的本色,商人要有商人的本色,修行人要有修行人的本色。商人的脑筋一直放在赚钱上,那是他的本色,假如他不会动脑筋想着如何赚钱,那就不成其为商人了。某次电视报道湖南洞庭湖附近,有一种石头磨碎之后会浮在水面上,即使上面再加水,也渗不过去。我们看了连呼奇迹,怎会有这种石头?照常理,石头磨成粉放进水里,一定沉下去嘛,它不仅浮在水面,甚至还不透水。我们看了之后想:“这会不会是骗人的把戏?”但马上有人说:“赶快去签约!运回家作屋顶防漏最有效。”这就是商人本色,随时随地都放在怎么赚钱上。

【智慧金言】

同样的,各位修行人有没有如此?这是最明显之理。既然要修行,那疑情有没有带着?佛教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现在要修什么?“如果修了生脱死,那要如何了生脱死?”你有没有想到这一点?“我不再轮回”,你是否有这个意念?必须时时刻刻把这东西带在心上,一切时中,这个念头不忘失,那叫“自性自如”。你要像个修行人,做什么就要像什么,惠能这里就是作这样的提示。

6.色身与法身

【原文】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释讲】

我们看这一段,就知道这志道蛮有深度的,并非随口问问,他把《涅槃经》里之所以不明了的原因都讲出来了。

志道和尚,广州南海人,他来请问惠能大师:“学人从出家以来,阅览读诵《涅槃经》十多年了,不了解其主要思想,希望和尚为我指示。”读诵十多年,这功夫相当深了。惠能问他,哪里不懂?

“《涅槃经》里讲,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志道和尚说他这里有疑惑。这一偈大家要背熟,光是经常读诵,福报就很大。不过常读诵,但误解其意也很麻烦。一般人听到这一偈便赞叹很好,至于怎么好法?却说不出个所以然。志道和尚十几年很用功,不管他误解也好,体会也好,至少他真的用功了。

师曰:“你干嘛,哪里怀疑呢?这没错啊!”

志道说:“一切众生都有二身,二身就是色身、法身,色身无常,所以说有生有灭,这我知道。法身有常,无知无觉。(唉!他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既然法身有常,又为何无知无觉?这叫‘断灭相’,这知见就不正了。)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生灭灭了,寂灭就乐,到底是哪个灭?色身灭还是法身灭?寂灭为乐是哪一身受乐?假如是色身,色身坏掉时,四大分散,那全然是苦,怎能说乐?假如是法身寂灭的话,又形同草木瓦石,谁来感受这个乐呢?再说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所以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法都被涅槃断了,把它约束住了,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同类推荐
  • 感动欧美:快乐只在一念之间(下)

    感动欧美:快乐只在一念之间(下)

    人生原本是快乐的,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远离纷扰与烦恼。快乐是一种心态,它左右我们生活的质量;快乐是一种责任,它承载着我们精神的砝码。拥有快乐,我们才能将生命画卷渲染得明媚亮丽。快乐只在一念之间,你愿意握住快乐,悲伤与阴霾就会烟消云散。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人,用我们欣悦之情面对生活所有的馈赠,并且,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将快乐打包,赠予每一个熟悉的或者陌生的人,让所有人的脸上绽放欢颜。
  • 自助者天助

    自助者天助

    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得认识自己,柏恩斯也说过:“啊!请赐给我们力量,好让我们看清自己,如同别人看清我们。”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机会因此而降临,命运随之而改变。
  •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诡辩术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诡辩术

    诡辩术是智慧的另一个消极变种,是智慧后边拖着的那一条黑影。《智慧诡辩术》介绍244种适合不同对象的超级口才,包括:训练你的诡辩智慧、诡辩术中的幽默等内容。指导您做适者生存、永立人上的强者。
  • 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只有找不完的借口

    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只有找不完的借口

    让每个员工都发挥主动性的实用指南,全球政治圈,财经圈金字塔顶尖人士最重要的成功素质。“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只有找不完的借口”,成功注定属于那些不找借口的人!本书针对企业普遍存在的“借口文化”提供了详细的解决方案,从多角度分析,案例新颖幽默,方案切实可行。
  • 格局决定命运

    格局决定命运

    如果把人生当做一盘棋,那么人生的结局就由这盘棋的格局决定。想要赢得人生这盘棋的胜利,关键在于把握住棋局。舍卒保车、飞象跳马……种种棋着就如人生中的每一次博弈,相同的将士象,因为下棋者的布局不同而大不相同。本书精选名人新锐的精彩案例。多角度、全方位深入解读格局内涵,帮助你我打开人生大格局!
热门推荐
  • 鬼王宠上宠:诱拐腹黑狂妃

    鬼王宠上宠:诱拐腹黑狂妃

    前世惨死于挚爱之人的手中。穿越异世她便发誓,只要是有负于她的人定让他生不如死。云家大小姐,天命帝女,腹黑狂傲,残忍嗜血。金銮殿上当众拒婚,圣旨在她眼里只是一张破布。一人之力颠覆朝野,运筹帷幄之间掌控天地变化。宿命的契约让她与人称鬼王的萧珏相遇,腹黑与张狂,嚣张与跋扈,不可一世与眼高于顶,他们生来骄傲。他宣言:“你是世上唯一配的上本王的女子。”她冷哼:“抱歉,你配不上我。”
  • 仙皇临九天

    仙皇临九天

    一念不死,你将神魂不灭!于是韩非开始了各种花样作死。无敌仙王,盖世道尊我统统都不怕。瞅你咋地了?我还惹你呢!抢仙女,偷神药,炸福地,杀圣子!你们不服就来弄死我啊!弄不死我?嘿嘿,你完蛋了!
  • 冷帝霸爱小狂后

    冷帝霸爱小狂后

    当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他和她将会如何相遇,当她们的心为对方而跳动,他们该如何面对?相距千年的爱情,又该如何收场?江山与美人之间,他会选择证明帝王无情是传说,还是证明是事实?人在右岸,幸福与爱情在左岸,渡江的舟楫在哪里?(现在的我似乎发现我之前的认识是正确的,有些东西失去了,就不再属于你。)
  • 始于武侠世界

    始于武侠世界

    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鸿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提刀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 神王的传记

    神王的传记

    我是怒风?黑暗,诞生于无尽黑暗之中的黑暗家族,没人知道那里的位置,没有人知道我的由来。传承自灵魂深处的记忆告诉我,我是未来的黑暗君王,又称传奇之王。
  • 纯美之恋

    纯美之恋

    纯美小说,淑女之恋。你想阅读优美,青春,又稍有些叛逆的故事吗?请读纯美淑女小说!绝不后悔!
  • 谁妨碍我们更加富有

    谁妨碍我们更加富有

    从宏观经济到金融世界,从股票市场到房地产市场,所有的市场都打下了市场化发轫初期计划经济与自由市场胶着的深刻印迹。数百年来形成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数千年形成的民族性格成为制约中国人更加富有的阻碍。突破它,需要强大的中产阶层。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中产之前先要树立中产意识。这是物质上富有之前先必须做好的精神准备。
  • 鬼诡规

    鬼诡规

    人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东西,所以才有了鬼。人心往往是最可怕的东西,因为它们或纯真,或冰冷。
  • 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

    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

    本书讲述了从宋到明近七百年,中国封建时代最为辉煌时期的金融财经往事。实质上是以金融、货币及王朝政策为线索,全新解读中国历史,揭示历史、政治事件背后官民“天下之财”分配本质的一部书。全书涉及了中原王朝的经济恢复、财富累积,与少数民族政权幕后的财经、金融之战,土地、商业政策及对平民的影响,国家财富的官民分配与矛盾,财经失策及国际贸易保守对王朝的致命打击等丰富内容。
  • 山村怨婴

    山村怨婴

    十五年前,奶奶正在地里面干活。当她走到埋在他们地里的那座坟头旁的时候,听见里面传来一阵娃娃的哭声。被吓的立刻小跑回去告诉我爷爷,爷爷看到被吓的脸色都变了的奶奶,呸的一下吐出了口里的那袋烟,对我奶奶道:没出息的玩意!怕什么?那是我们家的人。然后,爷爷就从坟里面把我挖出来并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