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98300000021

第21章 定慧一体(1)

1.自悟修行,不在于诤

【原文】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释讲】

“善知识”是惠能他老人家的习惯用语,像圣严法师就很喜欢用“仁者”,好多大德也有自己的惯用语,有的称“佛子”,而这里惠能称“善知识”。

【活学活用】

“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他老人家解释经法时,很喜欢拆字,像前面“功德”两字,他拆开解释何谓功、何谓德。这里,通常别人是拆开解释,他却把两字并在一起讲。他说,我这个法门以定慧为本,大家不要弄错了,以为定慧有区别;定慧是一体的,不是两个;定是慧的本体,慧是定的作用。这都是谈境界,而不是指修行的过程。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就慧来讲,定在慧里面;就定而言,慧在定里面。若是了解此义,你便明白何谓“定慧等学”,我们通常说“定慧等持”。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各位学者啊!不要说先定再慧或先慧再定。你现在这样听下来,大概不觉有何区别,反正就是定慧嘛!至于先定后慧,抑或先慧后定都无所谓,但是佛教界就有很多人为此争吵不休。戒定慧谓之“三学”,哪个最重要?有人说戒最重要,故以戒为师;有人说定最重要,无定不能成就一切;有人说慧最重要,因为学佛即是要开智慧。众说纷纭,不知道哪个才重要,最后各执己见,互不往来。

除此之外,还有人争辩佛、法、僧三者何者重要?密宗认为僧重要,所以他们说“四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金刚上师),并认为金刚上师最重要,若无金刚上师教导,无由得知佛法。有些人则是谁也不皈依,弄到最后,自己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这种情况属个人的知见问题。其实,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戒定慧三学亦是一体,不能分开,之所以有分,乃因个人根器而有不同的下手处。

有些人是“依止善知识”最为重要,故以僧宝为主;有人则“依止佛陀”,譬如进佛寺一直拜佛礼忏,在此因缘下成长其法身慧命;有人从经法下手,故以法为主。因此,以佛、以法或以僧为主,都无所谓,端看个人因缘。戒定慧亦然,有人生活比较规律,譬如公务人员比较能做到以戒为师;但商人就未必了,商人通常偏慧为主;而学者或自由业,可能定最重要,因为自由、不受约束,容易使生活散漫荒废,故觉得“定”最为重要。从何处先下手,乃视个人状况而有不同。其实佛法僧为一体,戒定慧亦为一体。经文此处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去区别它。

“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你若持有这种见解,便是“法有二相”。譬如嘴里光说善,心里不善,口中一直说定慧,你在那边区别啊,定慧就不平等了。如若心口是一,定慧当即平等。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悟,这里指感受,也就是靠自己感受、自己修行,光争论没有用。先定后慧或先慧后定,自己去感受就好了,其实它们是一体的。

“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你若是一味地分别先后,就无异于迷惑颠倒的凡夫。断,指判断,意即不但无法确定、了断,反而增加我执、法执,不离四相;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智慧金言】

这地方他先简单谈“定慧是一,不是二”,而重点在于自己感受、自己修行,不要光会争论,否则毫无意义。

2.一行三昧

【原文】

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释讲】

前面谈定慧,这里说明一行三昧。三昧即是定。在任何地方,行住坐卧常行一个“直心”就对了。“一行”即单一、单纯地行,不拐弯抹角、别别扭扭地顾左右而言他,这叫“一行三昧”。有时我们会很单纯,有时又会极不单纯。对于想做的事很单纯,对不想做的事,则弯弯曲曲。譬如未进佛门前,人家向你介绍三宝,你会有一千零一个反对的理由,进来之后便没什么好反对了,你通通接受,很单纯地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做,此即“行一直心”,可是在此之前,你并不直心。不但这样,假如你从经教下手,人家告诉你念佛好啊!你就批评人家盲修瞎练。这时候,你又不单纯、又不直心了。能否别人告诉你念佛好或参禅打坐好时,你都说对,很好。倘能以如是单纯之心应对任何境界,即为“常行直心”。行住坐卧,各方面都必须如此,然而我们往往不是这样。

【活学活用】

有些人对吃很单纯,对穿却很挑剔;有人对“住”的要求很单纯,但偏偏对吃很讲究。以前有个学生在万华租房子,那时他爸爸说:“这栋房子买下来需要四百万,但银行的利息却可以拿来租两栋。”过几年,爸爸顺道又来看他,结果用一千二百万买了那栋房子。“哎哟!四百万都嫌贵了,怎么现在要用一千二百万买?”爸爸说:“不买不行啊!会再涨。”这就不单纯了。五年之间,房价由四百万涨到一千二百万。然而在五年前,他们全家一个晚上可以吃掉一万块!对住很单纯,对吃不单纯。所以不能光从片面来评断一个人,必须视其总体,才能知道。

经文这里说,行住坐卧都要常行直心,是指各方面都行直心。如果在某方面行直心,某些方面不直心,那个人一定贪心,贪心就会被利用,这是真正的愚痴。金光党就专门对付这种人,为什么?因为心有区别,有心骗你的人很容易看出这种状况。真正直心的人绝不会被骗,人家也骗不了你,因为你不贪心嘛!

“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净名经》即《维摩诘经》,“维摩诘”即净名之意。我们在行住坐卧之中能否常行直心?你就这样单纯地想,道场在哪里?在方寸间;净土在哪里?在方寸间。如何呈现出那个道场、那个净土?唯在直心。所以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最高的道理没有什么难处,只怕你会去分别。人就是会分别,一分别,真理就歪曲了。

情侣或夫妻一闹别扭以后,若有一方说:“要出去想想看,再决定怎么办。”那他回来后一定说:“离婚、分开好了。”这个“想一想”即是拣择,因为已经没有共同的目标。夫妻就是要共同建立幸福的家园,所想的便是如何将这个家维护好,但这不能光靠一人单独想,必须两人同心协力;单独想,一定分裂,那就是拣择。

佛法修行亦然,首先要求各位必须与道相应,否则再怎么想也没用。倘若学佛之后,对佛法很灰心,可见你跟佛法不相应。这时你说要想想看,那不用想了,你马上可以卷铺盖回家。佛法不是让你用想的。你可以到某阶段思维:“我为何进入佛门?”然后将那目标订出来,之后便心心念念、行住坐卧都与此目标相应,这就是“直心”啊!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与它相应。不管你所定的目标是开智慧、明心见性,抑或往生净土、成佛,总之就是要与目标相应。所以当你遇到事情在那儿绕圈子时,大概都是分裂成功之时。

虽然我们一再谈“与道相应”,但我若问你:“道是什么?”相信你一定答不出来。你大概只认识“道”这个字。“道是什么?我与道要相应什么?”这都是自己的事,必须自修、自悟,然后去感受,才能讲得出东西来。

常听到有人学佛一段时间后,说自己很伤心,对佛法失去信心。都怪自己,当初为何莫名其妙跟着人家一窝蜂跑进道场,看人家拜也跟着拜,人家高兴,你也迷迷糊糊跟着人家高兴一场,哪天冷静下来后,便觉得:“哎哟!我怎么在拜那个?”这样,你当然会退心。所以我们一再告诫各位,进了佛门便不要带着那股狂热,狂热一定会退心。必须冷静,其他事情放下,先弄清楚自己为何进佛门?进佛门就是那么简单。如果是为了生脱死,那该如何了生脱死?得先找个善知识指导。就是这样嘛!跟善知识相应就在这里,善知识即是指导你如何了生脱死的。

善知识有时也会嘀咕很多“废话”,所谓废话就是与你不相应的话,那时就不要听。不要认为噪音多,其实他是讲给别人听的,虽然有时在你面前也是嘀咕嘀咕一直念,但你必须这样想:“我在这里学了生脱死,凡与此无关的不要听。”这就是与善知识,与道相应的一种情况。假若这点没学到,一看善知识多说了几句,便心生动摇:“哎呀!怎么这样讲,他怎能为人师表?”那是你自己在造业,身口意三业通通下去了。这一点你若能抓得住,要成就便快了。假如这位善知识无法教你了生脱死,那就离开,因为你要的是成佛之道。假使他可以教你成佛之道,那就学,一天二十四小时他会说很多话,身旁也环绕好多事,那些与你不相应的部分,摆一边去。

释迦牟尼佛在弘法的四十九年中,对那么多人讲经说法,他不单对一个人讲,明白吗?他跟所有人论同一件事情,然而每人所记载的都不同,某个人整理出来的,就属他的一部分,他从个人整理的部分去成就,与他人无关。你说:“他讲的那些我都不喜欢听!”但别人喜欢听啊!那么他得他的,各人得各人的。所以,千万不要无谓地产生那种自我的干扰,没必要啊,这是直心的意义。

“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就像刚才所言,不要在那儿隔着肚皮打官司,绕来绕去,光是你自己想的没用,那叫“心行谄曲”;只有嘴巴上说直,心里想的却都是歪歪扭扭的;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这没有用。心一定行直心,行住坐卧,一切法皆如是。譬如你喜欢修大乘,但师父常要求修小乘:从五停心观开始,断欲界的见惑思惑……你别以为那些不重要,既然不喜欢听,那也当作是普贤境界,对不对?你修大乘嘛!那也是法音流宣。不喜欢听,不受那个法,让他讲过去就好了;喜欢听或者听得进去,那就学,依教奉行,这是直心的方式。不要一听便抱怨:“哎呀!这东西一个礼拜就讲了两三次。”你的心,已经谄曲了。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只要直心,对于一切法就无执著,也不会执著,因为直心本身是直行通达无碍的,因此我们面对一切境界,都要针对那个境界来处理。修行人于一切法为何能不有执著呢?我们之所以觉得很难,乃因执著。各位有无想过执著从何而生?不必从历史上追究,要从心理因素去看。执著来自我们的意识形态,因为意识、旧有的观念一直在累积,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牵引着你。

例如,很多人会赞美苗条的小姐漂亮,看到较胖的女孩不会称赞她漂亮。为什么?因为现今社会的审美观即是如此。这是潜意识、意识形态的作祟。能否真正就个人生命本质所发挥出来的光跟热,来判断其漂亮与否?如果不是从她的生命本质来判断,光从外表形象论断,就会被社会习之已久的意识形态所引导,因而自然地趋向那个标准。这是一种意识形态与执著,我们在一切法中,常产生这种现象。由于过去生活的累积,这种意识形态无所不在。

如果你现在明确了解这一点,愿意将此意识形态抛弃,对于一切境界的来临,都能以当下的心境来处理的话,你就是个标准的修行人。何谓“弃俗”?即放弃意识形态,而不是指躲在深山里,衣服穿了十年都没洗,头发长得快拖地,指甲也没剪……假如你还将世间的意识形态带进山林里,以世间准则为修行标准,那依旧是标准凡夫,仍属世间人。在我们尚未将世间意识形态的包袱完全丢掉前,都还算不上修行人。修行人根本上讲的是实质的问题,让生命、心灵重新排列组合,抖落所有旧有的意识形态。修行人的可贵之处,并非日中一食或能不倒单、不食人间烟火,而在于能够抛弃世间传统的意识形态,使心灵活泼自在,能过一个真实、健全的人生,这一点才可贵。

修行人和凡夫有何不同?从色相来看,无任何不同,但修行人心中的洒脱自在,绝非凡夫所能体会。凡夫所能感受的即是传统的包袱、社会意识形态的层面,而修行人则是解脱的,不受意识形态的桎梏与制约。“直心”就是指这个啊!所以想要一切法不执著,从这里去破并不难。假如你不能抓住这个核心,却想着要“于一切法不执著”,那就难了,恐怕你连这句话也执著了。这,能否体会?

“对!我们都应不执著。”所以别人执著时,你会劝他:“不要执著,像我这样放下。”我们常说依法不依人,当他跟别人走得很近,和你比较疏离时,你告诉他:“要依法不依人哦!”一旦他与你过从甚密,你便说:“对!我们都依法不依人。”这是在打妄语。你自己偏来偏去,毫无真正的标准。

“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迷惑颠倒的人会著法相,执著在一行三昧的文字相上,以为坐在那里不动、心不起妄念,这样的心即是一行三昧。不!这叫“执著于法相”。

“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你若这样解,与木、石无异,它成了你的障道因缘。修行人绝对是具足人性的,人性最完整的即是修行人,当然,那种不正确修行的另当别论。一个真正于法、菩提道上认真修行的人,即使佛性尚未完全展现,但人性绝对趋向善美,他不受意识包袱所束缚,故人性得以充分阐扬。

【智慧金言】

若执著于法相、名相,那等于学一条即绑上一条。本来学佛是要解脱的,结果学到最后成了五花大绑——从三皈依开始绑了三条,受五戒再绑五条,再受菩萨戒,又加上六条粗的,二十八条细的……这样你会解脱吗?然后读经时,又是戒定慧,又是佛法僧……光那些名相就把人压垮了,如何能解脱?所以我们必须对此有所了解,假如无法真正体会到真实义,即为不折不扣的障道因缘。

3.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原文】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释讲】

惠能再次提醒我们,“道须通流,何以却滞”,“道”和马路一样,是要让人、车走动的,怎么最后变成了停车场?心莫执著于法上,要如流水般通畅,不要变成一潭死水。

“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它讲得很清楚喔,你若执著在哪个法上,就是自己绑自己。佛可没拿绳子绑你喔!佛这样说,是希望你透过他而达到解脱之境,并没有拿绳子给你,叫你自己绑自己。学佛过程中,为何会造成自我束缚的情形呢?无非是意识形态的关系。

同类推荐
  • 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

    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

    本书将为你带来一场头脑风暴,作者纵观古今中外说客、政治家、销售精英和商业巨头等人的亲身经历,解读他们如何运用手段去引导他人的思维,有效说服对方,从而改变世界的。身在职场,总要会点攻心术,作者运用心理学、社会学、营销学等方面的知识,让我们在谈判桌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改变思维,调整自己的位置,水涨船高。书中巧妙的攻心策略,犀利的透析放大效果,无异于一场思维上的饕餮盛宴。
  • 成功的资本(智慧生存丛书)

    成功的资本(智慧生存丛书)

    每一个人都想获得他人的肯定,在人生的舞台上创造一番伟业,这种想法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大部分的人终其一生,只能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如果悲叹时运不济不能施展抱负,不如先放眼看看四周。
  • 男性品位书

    男性品位书

    物以类聚,人以“品”分,你的品味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的社会地位与形象。品味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语言,决定了我们穿衣、吃饭和谈话的方式,决定了我们该拥有什么。男人咀嚼生活,感悟人生,在尝遍艰难困苦,历尽沧桑之后,才有这样一种品味。在面对得失时能付之一笑,在惨遭打击时也能坚强挺立。
  • 高效能人士的7个心态

    高效能人士的7个心态

    《高效能人士的7个心态》为渴望成功的人士给出了心态的方向定位。从心态的重要性入手,进而对决定人生的7大心态一一空杯、阳光、包容、中庸、乐观、平常、感恩,进行详细论述。众所周知,心态决定命运,如果你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心态。通过改变个人的心态,完善个人的修养。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
  • 为自己创造一个奇迹

    为自己创造一个奇迹

    美国总统克林顿说:“只要敢想你就行。”这就是创造的精神来源。本书从奇迹就是你自己、把昨天的自己淘汰、铸造生命的强度、颠覆惯性思维等九个方面来论证如何利用自己目前已经具备的优势,开发你巨大的潜能,创造属于你的人生奇迹。
热门推荐
  • 雍正的传奇老婆
  • 呵呵,傲娇的他

    呵呵,傲娇的他

    她手里捧着一件白色棉麻衬衣对他说:“这件衣服是我一针一线亲手……”他的眼底刚闪过一丝惊喜和感动,却又听她道:“一针一线亲手用缝纫机做出来的……”“……”缝纫机是什么鬼……那难道不是上个世纪的产物?没办法,谁让她是学服装设计的大学狗。而他偏巧是国内顶级服装品牌Chiffon的太子爷。
  • 穿越之江湖中的吃货世界

    穿越之江湖中的吃货世界

    碧萱萱一个现代的美食品尝家,却不想因为噎着导致穿越,而且还是穿越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小村庄,吃不饱穿不暖不说,爹妈包子一个,还有一群等着揩油的亲戚,妹的老娘不发威当我是病猫啊,且看我如何智斗坏人,发家致富
  • 北野妖话

    北野妖话

    月夜之光,红尘万丈,取火炼气,三魂与上飞扬,游魂野鬼听我旨意,齐赴无上道场,咄。
  • 农门家主之四姑娘

    农门家主之四姑娘

    在原始森林里杨子千多走了几步,转眼置身于无顶四面漏风的破屋子内,她还不信邪,以一人之智,合家人之力,让家族傲然于世人之上。他是她买来的哑巴仆人,为她挡刀中毒,陪她一同努力,两人互相爱慕,可这看似平淡的田园爱情故事会得到圆满结局吗?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控尸者

    控尸者

    控尸是民间早年的一种职业,存在多少年没人清楚。而控尸者的力量有多大也没人清楚。
  • 东亭闲望

    东亭闲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剑指阿拉德

    剑指阿拉德

    当年轻的女鬼剑士西卡露莎在大街上选择她的“猴子”作为向导的时候,她一生的命运就此改编......
  • 纯爱恋歌

    纯爱恋歌

    伊久美自从考入“流影”那所名牌学校,生活开始不平凡。先是骨折在家修养,然后一到学校就接到一个“艰巨”地任务……稀里糊涂成为风纪股长,认识了一个大明星:成炫,最后居然要沦为女仆,被莫名其妙的送入另一所名校“圣樱”,接二连三发生的事令她措手不及……
  • 月散晴术俊恒无涯

    月散晴术俊恒无涯

    覃术接到枫凌绘画大学的尖子生入学邀请,并没有直接进入学校,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考试入学。她画出自己认为最难看的画交了上去,被一位叫卫无涯的绘画高手吐槽,让自己认识了高富帅卫无涯,又让自己认识了好姐妹卫日晞多年的男友.——还给自己创建了一个美好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