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扶苏
作者:不明
出自:国风郑风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扶苏:树木名。一说桑树。
隰(xí席):洼地。华:同“花”。
子都:古代美男子。
狂:狂妄的人。且(jū居):助词。一说拙、钝也。
桥:通“乔”,高大。
游龙:水草名。即荭草、水荭、红蓼。
子充:古代良人名。
狡童:姣美的少年。
注:秦始皇的大皇子,也叫扶苏。
【译文】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作品鉴赏】
关于诗中所写的情景,读者不妨作这样的想像:在一个山清水秀的野外僻处,一对恋人约定在此幽会。姑娘早早就来
了,可是左等右等却不见心上人来。最后,姗姗来迟的爱人总算见着了,男子心里当然很高兴,可嘴里却骂骂咧咧地
说:我等的人是子都那样的美男子,可不是你这样的狂妄之徒啊!我等的人是子充那样的良人,可不是你这样的狡狯少年
啊!处于热恋中的古代青年在欢会中的愉悦的心情,可以用各种形式表现,诗中所描写的那种俏骂,更能表示他们的亲密
无间。两人的情态在诗中确实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至于诗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和“山有桥松,隰有游龙”这四句,读者大可不必当真,以为是恋人约会环境的真实写
照。在《诗经》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兴句式。如《邶风·简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唐风·山有
枢》中有“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清代的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得好:“诗非兴会不能作。或
因物以起兴,或因时而感兴,皆兴也。”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也说:“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
也。”此诗中的起兴就属于这种性质。当然,无论是高山上长的扶苏、松树,还是水洼里盛开的荷花、红蓼,这些美好的
形象,从烘托诗的意境的角度看,还是很有作用的
作者说:以上皆出自诗经,作为读者以及作者,像这种诗句优美的古文,就是需要多看看,积累知识。
《山有扶苏》,《诗经·郑风》的第十首。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这首诗写一位男子在与情人
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
烟雾,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毛诗序》说,“刺忽也。所美非美然。”郑玄笺说:“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
人”,“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荷花生于隰下,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此言其用臣颠倒,失其所
也。”以为是讥刺郑昭公忽的,这就有失牵强。《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
响。
关于诗经在这里夙白就普及一下知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
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
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至于作者: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
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
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像我们熟知的:蒹葭就出自其中的国风,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