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思维的特点是:通过等级制度工作,需要知道答案,识别角色,一心一意,抵制变化,以交易为目标,线性思维。大多数男性看重等级制度,受行为驱使。男性思维是单数型的,单数意味着独立、直接、以自我为中心。男人运用语言是为了保持独立,维护他在群体中的地位。这与女人不同,女人运用语言是为了建立关系和增加亲密感。
女人更多地用直觉,更能理解整体。男人所说的话,让女人听了,远不是原话的内容,而是还有许多话外音。女人能将真实的和不真实的结合起来,成功地找出正确答案。看地图,大多数男人把目的地看成是独立的,他们靠距离和直线方向寻找目标。大多数女人则是把地图转向她们对着的方向,即她们的视线与车、地图朝同一方向。
以上关于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的区分究竟有多大的合理性,尚有待研究。我们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请广大读者来分析、讨论和检验。
转换视角的好处
转换视角是创造性思维的“灵魂”!只有转换视角进行思维,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才能越过心理上的障碍,摆脱“常规”、“传统”和“习惯”的束缚;只有转换视角进行思维,人们的思维才表现为发散和多样;也正是依靠转换视角思维,人们才在大千世界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创造新事物开辟了道路。那么转换视角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如同观察事物一样,换个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象。在思考问题时,视角的转换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以不同形式和方法考察同一个对象、同一种现象、同一种运动,达到确定的精细的认识。布朗运动的发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
1827年的一天,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了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微小粒子所作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这一天,布朗把花属植物的花粉浸入水中,然后用显微镜观察它,他发现花粉在运动。他在观察报告中写道:它们的运动不但是在液体中的位置发生变化——明显地改变了相互间的相对位置,而且经常改变粒子本身的形状。为了确定运动的特点及原因,他又运用枯萎的植物花粉、标本的花粉(有的超过了100年)、无机物和烟粒子做实验。结果都观察到了这种不规则运动。尽管布朗本人对这种运动的归因解释是不正确的——他认为运动是由粒子本身引起的,而不是归因于分子的运动,但是,他的多视角观察和实验排除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和错误理解,为最终精确地描述这种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视角转换帮助我们从不同方面和层次上定义、划分同一关键术语或基本概念,从而有助于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精确地规定他们。
A.J.格雷马斯指出:“在某一学科的草创阶段,我们必须对一些基本概念命名,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定义,尽量做到精确、严格,以确保新概念的单义性。”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解说,要重新定义、反复推敲。而重新定义就是一种视角转化。
与定义(不包括外延定义)不同,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把握概念的方法。而视角转换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一个概念,从不同层次上划分一个概念,从而对它作出全面的、清晰的理解。
比如,对时代的理解,可以从生产力角度,也可以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理解;可以从技术角度,也可以从文明形态角度来理解。对于技术这一视角,我们可从物质材料角度考察,把历史时期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高分子时代;也可以从能量角度,把近代历史分为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原子能时代等等。信息技术的出现,丰富了透视时代的视角,为时代划分和其他划分提供了新视角。
再次,视角转换具有打破思维定势,防止思维固化,导致新发现和新发明的功能。下面这个故事说明了这一点。
一位名叫斯帕克特的玩具制造商深有感触地说:“所有成人玩具设计师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他们早已成为成年人,失去了直接反应能力。他们眼光陈旧,视角单调。因此,他们设计的玩具不受儿童欢迎。”为了克服这一不利因素。他发现并起用了一位名叫玛丽娅·罗塔斯的6岁小女孩。由于罗塔斯能以独特的眼光准确地指出斯帕克特生产的各种玩具的缺点,她被斯帕克特聘为该公司的顾问。结果,她的新视角为斯帕克特公司的玩具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她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成了年龄最小的富人。
每一种思维方式和视角都是一副有色眼镜,每一副有色眼镜“赋予”思维对象以一种色彩。通过有色眼镜的过滤和渲染处理,我们的认识可能会被歪曲。如果一种视角一旦固化起来,就会导致思维定势、僵化,结果是对新事物视而不见,对新观念进行排斥和拒绝。虽然每一视角都会给我们带来发现和创新,但一旦固化,它就会成为发明创造的阻力。克服这种片面性和阻力的途径之一就是进行视角转换,或者说多配几副不同颜色的眼镜,经常换着戴,换着看。
当人们思路闭塞、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当人们在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挫折时,当人们感到问题解决得不理想时,及时灵活地调整思路,改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就能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地。
转换法则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就像视角的转换没有机械的程序一样,只是有一些启发性的方法。前面视角分类中提到的每一组视角都可以相互转换,比如纵向视角和横向视角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历史视角、现实视角和未来视角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在人际交往中,男人和女人在必要时站在对方的视角上思考一下问题,是有益的,可以消除许多矛盾。其他几组视角也可相互转换,在此不一一说明。下面讨论几种简便易行的视角转换方法:
1.反向求索法
反向求索法是从与原有视角相反的视角(或相矛盾的视角)出发思考问题的方法。反向求索就是站在对立面思考,或反其道而行之。在军事史上,着名的“减兵增灶”就是对“增兵减灶”的视角反向;在文学史上,把习惯的东西陌生化和把不习惯的、不熟悉的东西变成习惯的东西也是着名的视角反转。
反向求索是一种阻力最大的视角转换方法,但也是出奇制胜、屡建奇功的视角转换方法。前者是因为反向求索通常面临着正统、习惯、规范的巨大压力,有被正统观念和习惯势力指斥为罪犯、疯子、危险分子的可能。后者是因为反向求索可以昭示、揭露被正向视角遮蔽的新领域、新问题、新现象等,为思维创造提供了新视野、新材料和新方法,为思维批判提供了新角度和新标准。比如,由于逻辑学的巨大成功,人们坚信“思维应当追踪逻辑”。运用反向思维,提出“逻辑应当追踪思维”,自然要冒与公认观点对抗的风险,要准备当“傻瓜”和“笨蛋”。另一方面,提出“逻辑应当追踪思维”,确实会使人眼界大开,不仅为逻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而且也推动了思维的研究,因为逻辑本身就是思考的一大利器。
从反向求索的角度来看,下列每一对方法之间都可以相互转换:细化与粗化、清化与浊化、纯化与杂化、简化与繁化、同化与异化、熟化与陌生化、内化与外化、深化与泛化、硬化与软化、对称与破缺、扩大与缩小、增高与降低、加重与减轻、分割与组合、移出与植入、前进与后退、进化与退化……
2.相似转换法
相似转换法是根据视角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的一种转换。它从一个视角转换到另一个与之有家族相似性的视角,其目的是要从不同的方面或不同的层次来丰富对某个认识或概念的理解。
正如意大利着名符号学家艾柯所说,一方面,上述这些词的含义宽窄不一,角度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所有这些词都表明了某种同一的东西——对为某个标准(或模式)所设定的界限的超越。
运用相似转换法,从不同的——相似而非对立——视角出发考察同一个对象、分析同一个概念,有助于全面描述或整体理解这一对象,有助于系统把握这一概念。因为,一个共同的核心和不同的边缘并没有矛盾。法国哲学家福柯指出:“一个全面的描述围绕着一个中心把所有的现象集中起来——原则、意义、精神、世界观、整体形式。”
全面历史旨在重建某一文明的整体形式,某一社会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原则,某一时期全部现象所共有的意义,涉及这些现象的内聚力的规律——即人们常比喻作某一时代的“面貌”。显然,要达到全面地描述、整体地理解和系统地把握,单一的视角是不堪重任的,多视角地透视是必不可少的,而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相似视角转换。前面提到的人们对历史的七种理解就有相似的视角,它们丰富了对历史的理解。
3.翻译法
翻译也是视角转换的途径和方法。翻译可以使翻译者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视角思考同一问题。通过翻译可以发现如下有意义的事实:在一个文化系统或思想体系内被视为不证自明的、公认的思想观念,在另一个文化系统或思想体系中却是一种不明确的、含混的思想观念。翻译过程既是接受一种新视角的过程,也是把不同的视角进行转换、加以融合以产生新视角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直接导致对作品的创造性加工改造——翻译也是创造——而且还会达到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的深刻理解。印度诗人泰戈尔对翻译的视角转换功能颇有体会,他指出:“对于我,翻译一篇作品,等于进入另一个灵魂去经验另一种生命,然后将那种经验转授出去。”
4.专题调研法
专题调研法是借助集体的力量和群众的智慧来发现多元视角并进行视角转换。下面例子是运用专题调研法获得成功的典型。
意大利的威尼斯酒业公司为了对红酒进行广告宣传,该公司的经理彼得绞尽脑汁地想了好多广告词,但都不是很满意。后来,他不得不开会征求员工的意见,结果,员工们集思广益,想出了很多优秀的广告词,而且此举还加强了员工对公司的责任感。彼得突然灵机一动,他想:“如果面向社会征集广告词的话,会是什么样子呢?”于是,他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小告示,先是简单介绍了一下威尼斯酒业公司红酒的情况,然后说请大家踊跃参加此次征集红酒广告词的活动,并介绍了奖励办法。这一做法,激发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结果,威尼斯酒业公司不但得到了最优秀的广告词,而且,这个活动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广告,从此,威尼斯酒业公司的红酒打出了品牌。
其实,各种方法都是有倾向性的,或者说是有侧重点的,只要我们能够把握住它们的精髓,在思考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
(第七节) 答案思考法
一道数学问题的标准答案有几个?显然,通常只有一个。但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正令你挠头的决策呢,也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吗?或许应该问,真的有标准答案吗?如果事实真的如我们怀疑的那样,为什么我们通常只能想到一个常规的答案呢?我们的思考在哪里出问题了呢?这正是我们在这章中要讨论的问题。
压力的作用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往往在很宽松的环境下很难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在压力的作用下却常常会有出色的想法出现。
物理专业的学生波恩在一次物理测试中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请说说你如何能够用一个晴雨表来测量一幢高层建筑的高度。波恩写下的答案是这样的:拿着晴雨表走到这幢楼的楼顶上去,将一根绳子绑在晴雨表上,再顺着绳子把晴雨表放到下面的街面上去,然后将绳子收起来,测量绳子的长度,这就是这幢高楼的高度。
这也可以说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是完全不是教授心里面想好的标准答案。题目之所以提到用晴雨表,就意示着波恩应当利用大气压来解决这个问题,摩天大楼顶部的气压要比底部的气压低。利用这种气压差,就可以计算出这幢高层建筑的高度。
教授为如何处理这个叛逆式的答案犯了难,他最后决定采取仲裁的方式:请来另外一个教授当仲裁员,要求波恩重新解答这个问题,必须显示其有一定的物理知识。最后,波恩提出了多个答案,没有任何一个涉及到气压问题,最后,他在这道题上得了满分。他提出的答案包括:
拿着晴雨表来到该建筑物的顶部,然后靠在屋顶的边上。放开晴雨表,用秒表来计量它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然后用S=1 2at来计算这幢楼的高度(这个公式表示的是,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下的距离等于重力加速度的二分之一乘以时间的平方)。
在某个晴天拿出晴雨表,测量一下这个晴雨表的高度及它的影子的长度,以及这幢高楼的影子的长度,然后利用一种简单的比例原理,计算出这幢建筑物的高度。
拿着晴雨表顺着楼梯走上去。当你爬楼梯的时候,测量每一层楼的高度(用晴雨表来测量每一层的垂直高度),最后,就可以得出以晴雨表长度表示的这幢楼的高度。
将晴雨表绑在一根绳子的一端,让它像钟摆一样摇晃,然后精确地测量出在大街上的重力加速度和在楼顶的重力加速度。从原则上来说,利用两次测量值之间的差是可以计算出这幢大楼的高度的。
将晴雨表带到地下室,敲管理员的门。当管理员过来开门时,对他说这样一段话:“亲爱的管理员先生,我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的晴雨表。如果你愿意告诉我这幢楼到底有多高,我会将它送给你作个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