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63600000013

第13章 书中自有误读处(1)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误读处,我们来还名著典籍一个“清白”。

《百家姓》只收录了100个姓吗

在一场益智比赛中有一道判断正误的题:《三字经》是三个字一句的读物,《百家姓》收录了100个姓氏,《千字文》由1000个汉字组成。结果参赛的三个小组共15个人没有一个人认为此题有误。看来,好多人都误以为《百家姓》就只收录了一百个姓。这是对历史常识的误解。

中国历史上有关姓的确切记载始于西周时期,《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共收录了488个姓氏。

《百家姓》中共收录了单姓408个,复姓80个,加起来就是488个,远远超过了100个。并且,《百家姓》中的488个姓氏并没有囊括当时所有的姓氏。比如说,东魏时写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将军斛律金的姓氏“斛律”,还有北魏时代著名农民起义领袖破六韩拔陵的姓氏“破六韩”也没有收录,还有诸如“尔朱”等好多姓氏都未曾收录进《百家姓》。

根据有关专家的不完全统计,见于中国历代典籍的姓共有6363个,其中单姓3730个,复姓2633个,另有146个三字姓和7个四字姓。

中科院遗传所研究员杜若甫等人根据对1982年全中国内地人口普查资料的随机抽样调查,通过电脑处理,编出一部《新百家姓》,这部《新百家姓》所收姓氏倒真正是100个,使用人数占汉民族总数的87%,分别是: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肖、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

古今不同,我们不能因为今天这100个姓氏占汉民族使用者的一半以上,就想当然地以为古代也是如此。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百家姓》前边有个“百”字,就武断地以为它收录了100个姓氏。

曹雪芹写的书名不叫《红楼梦》

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但是,曹雪芹当初写的小说名并不叫《红楼梦》。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他一生爱书石,也爱写石头。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曾是康熙皇帝的保姆。康熙二年,他的曾祖父曹玺担任江宁织造之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康熙自幼便有深厚的友谊,康熙五岁受书时,曹寅就是伴读,后曹寅又选授銮仪卫事,侍康熙左右,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了。曹寅一代是曹家的鼎盛时期,曹寅的两个女儿,都被选作王妃。康熙六次南巡,有五次都以曹家的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可见当时曹家当时之显赫。曹家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之职共60余年。公元1722年11月,康熙不幸病逝,雍正上台后党同伐异,曹雪芹之父受到牵连,被免职抄家。曹家自抄家后,家道急剧败落。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因其祖、父均有较高文字造诣,又使他耳濡目染,养成了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穷困潦倒的生活并未使曹雪芹倒下,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写出了一本可以传诸后世的不朽之作。这本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可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成稿,他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

只是,这位曹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这部传世之作的名字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篡改”,改为现在人们所熟知的《红楼梦》。

不错,曹雪芹在作品开头的确曾写道:“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但是当时曹雪芹给这本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的书定的书名并不叫《红楼梦》。

与曹雪芹同时代的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一书中曾这样写道:“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脂砚斋所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曰《红楼梦》。”

清人戚蓼生是乾隆三十四年进士,也是曹雪芹著作的最早刻印人之一,他的刻本即以《石头记》为名,并附有一篇《石头记序》专论曹雪芹这部著作的艺术特色,此刻本与当时流行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样,都可证明雪芹生前从未以《红楼梦》命名他的书稿。

曹雪芹雕像

《庄子·逍遥游》宣扬“绝对自由”吗

庄子的《逍遥游》是大气磅礴、构思奇妙的千古佳作,但是长期以来却一直被打上“绝对自由”和“虚无主义”的标签。

其实,这都是未读懂《逍遥游》,是对它的曲解。

首先,《逍遥游》运用想象、寓言和传说,反复论证了“小”和“大”的区别。

庄子

你看:在北海有一条身躯大得“不知其几千里”叫做“鲲”的鱼,化作脊背“不知有几千里”叫做“鹏”的鸟,奋起高飞,翅膀大得就像天上的云,在九万里高空飞翔,一飞就是六个月。游气、尘埃、小生物,都是被风吹着在空气中游荡的呀!天穹苍茫,高远无极,都被展翅高飞的大鹏一览无余。”

这是何等的磅礴,何等的豪迈!而逍遥正蕴涵在这种磅礴、豪迈的气势之中。

水积不厚无力载负大船,风积不厚无力托负大翼。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真理。同样,大鹏之所以高飞九万里,毫无阻挡地飞往南海,那是借助了下面托负它的巨大风力啊!

树林间的蝉和斑鸠,却自鸣得意地讥笑大鹏:何苦高飞九万里,还要飞到南海呢?

《逍遥游》着重阐述的“小智”和“大智”、“小寿”和“大寿”的区别。这种充满辩证主义的思维方式怎么可能“绝对”?

“‘朝菌’不知道有早晚,夏蝉不知道有春秋。这就是‘小寿’。而‘灵龟’以五百年为一春一秋,‘大椿树’则以八千年为一春一秋,这才是‘大寿’。然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却以大寿闻名,被人们津津乐道,这不是很可悲吗?”

“小”和“大”本是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各有各的逍遥。要是己小却不理解“大”,甚至加以讥笑的话,那就是“小智”,是燕雀不知鸿鹄之志的悲哀。

文章向人们昭示和倡导的是“大智”,“无所可用,安所困若哉”是突破世俗的权、势、功、名、利、禄、物、我、生、死等的束缚,顺应自然,使精神达到无记挂、无阻碍的“逍遥自在”,乃至“无己”,即“物我两忘”的境界。

庄子所说的“无待”,并非人们一直指责的不讲条件或脱离任何条件的“绝对自由”,而是顺应自然规律,把握六气变化之道,以遨游于宇宙的逍遥自在!

《逍遥游》向我们昭示的思想境界是:崇尚“大智”,崇尚像大鹏那样的雄健体魄、磅礴气度,尤其是顺应自然规律,凭借厚积的风力扶摇直上九万里,直飞南海天池的气概。能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就可逍遥自在。大鹏之游就是庄子所提倡的“逍遥游”。

这种无拘无束的逍遥自在虽然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既没有宣扬不讲条件的“绝对自由”,也没有宣扬“虚无主义”!如果这算绝对主义的话,那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否是绝对主义、虚无主义?

“中庸思想”不等于“折中思想”

一提起中庸思想,许多人便会认为中庸就是折中思想,是油滑世故无原则,是蒙蔽人们思想的病根,是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是酱泡软化中国人血性并导致近代中国差点亡国的罪魁祸首。

对于中庸这个概念,许多人只是从其字面上加以理解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和取其正中等”。这样理解,其实是对中庸的曲解,比较表面化、简单化,未能掌握其真谛。中庸之道并不是算术概念中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它常因人、因事而异,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是机械的生搬硬套。譬如吃饭,每个人的饭量不同,饭量大的吃三碗比较合适,饭量小的两碗比较适合,在这里不能绝对取其平均数,将两碗半敲定为人最合适的饭量;同时,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饭量也迥然不同。所谓的中庸不能简单地划定为某个中间数字或愈趋向中央愈好,中庸之道应该是取其最合理、最合适的部位。

中庸思想的内涵实质是要求我们认识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对任何事物都持谨慎与理智的态度,不盲从、不躁动,适可而止。儒家的中庸首先是指适宜、符合“礼”的行为。“庸”在这里做用讲,“中庸”的含义就是使自己的行为为适宜、符合实用,也就是符合“礼”。在《礼记·仲尼燕居》中:“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道……子贡越庸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由此可见,孔子所谓“中”是以“礼”的要求为标准的。

孔子

《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中”就是用来指人的内心世界,如《礼记·乐记》所谓“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左传》中所谓“信不由中,质无益也”。在《中庸》之所以用“中”指含而未发的喜怒哀乐之情是为了说明:礼是道德准则,是根源于人的含而未发的内心的。

由此可见,“中”是内外贯通的。一方面,“中”是指人内心的某种状态,即含而未发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又是外在的,即表现于外部行为上的“中道”,合于礼。内心的“中”是行为“中道”的前提,而行为的“中道”则是内心之“中”的结果。

总的来说,所谓“中庸”,就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如人性、本心等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依据,在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寻求“中道”。也就是使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外在环境与条件下,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无过与不及的表达与实现。这也就是《中庸》所说的“致中和”、“合内外之道”。如果人们能恰到好处地修身处世做事,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所以,“中庸思想”不是“折中思想”,中庸思想其实是一种伦理学说,也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强调的是内心之“中”与外在之“节”的准确契合,以达到“和”的大功用;而“中”的基本原则是适度,无过不及,恰到好处。追求中常之道,内外协调,保持平衡,不走极端。

孟子没有主张“性善”论

大多数人一直认为孟子主张性善论,大多数人也对此深信不疑。但实际上这是对孟子思想的错误认识。

孟子

孟子所处的时代,人性问题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出现了立论各异的学说。据《孟子·告子下》载,当时已有“性有善有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等各种不同的说法。孟子之后还有荀子的“性恶论”,商鞅和韩非的人性“好利恶害”等观点。这些人性学说基本上都是以人的“食色”等自然生理属性来定义人性的。唯有孟子的人性论独树一帜:他对人的自然生理属性和社会道德属性作了严格区分,认为前者只是“性”,后者才是“人性”。

孟子是在人与动物的比较中界定“性”与“人性”的。他所说的“人性”就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包括“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他认为,凡是人,都有这“四心”,没有这“四心”的就不能算作是人。可见,“四心”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之所在,亦即人性的具体内容。

人除了具有与动物不同的“四心”之外,还有与动物的相同之处,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他并不把这些看做人的本质属性,因而也不认为它属于“人性”,只称之为“性”。“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他所说的“性”显然就是人的生理欲求,即人跟动物相同的自然属性;而“人性”,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道德属性,集中表现为能够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仁义礼智等善德。为显示这两者的不同,孟子在称“人性”时,通常总是在“性”之前加上“君子”、“其”等限定语,以免与表明人的“食色”等生理欲求的“性”相混淆,如“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孟子对人的“人性”与“性”,是有着严格区分的。他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一味满足人的“性”(自然属性)而不进行道德教化,人就会变得跟禽兽相差无几,“性”是陷人于不仁不义的罪恶之源。因此,一提到“性”和“欲”,他就告诫人们要“忍”、要“寡”;而一谈起“人性”或“四心”时,则视为“善端”并赞美备至,极力主张要“养”、要“存”、要“扩充”。由此可见,“性”和“人性”在孟子心目中是泾渭分明、不容混淆的。他所主张的实际是“人性善”而非“性善”。对于表明人的自然欲求的“性”,在他看来不仅不善,甚至可以说是“性恶”了。孟子从“人性”为善端,“性”为恶源的认识出发,进而提出扩充善端、抑制恶源的道德修养原则。

因此,孟子所主张的并不是“性善”论,而是“性恶”论和“人性善”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没有主张愚民

在《论语·秦伯》里,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按照字义,这句名言大意是: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在很多人看来,这句话主张的就是愚民政治,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浑浑噩噩的顺民,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很多的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

但实际上,孔子并没有主张过愚民,这只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读”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如果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就很容易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那是好事情,应该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没有掌握的话,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孔子讲学图

由此可见,孔子的这句话并没有愚民的意思。从孔子的一贯主张来看,他并没有赞成过愚民政策。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知识垄断局面,是中国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他让很多平民享受到了受教育的权利。他提倡“有教无类”的普遍教育理念,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并把一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主张的是不断学习探索未知的东西,“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样的人怎么会主张实行愚民政策呢?

从历史上看,孟子是孔子的忠实信徒和继承人,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主张民贵君轻的人提出愚民主张的话绝对会自相矛盾的。当然,孟子不是孔子,孟子比孔子晚一百多年。如果孔子存在严重的愚民倾向,不会不在孟子的著作里有所体现。

因此,当我们在看待一句话的时候,一定要把那句话放在全文,放在作者的思想体系里,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来理解,而不能断章取义就把一句经典好话给误解了,否定了。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是女性的贞节牌坊

同类推荐
  • 明末卫小宝

    明末卫小宝

    风流倜傥创二代变身明末底层小人物:没权、没势、没钱途,还饱受歧视遭非议、惹官司、被诬陷,还有俩活宝——一个糊涂的酒鬼老爹一个恨嫁的大龄姐姐穷得叮当响的卫小宝表示压力太大,希望立刻‘死回去’!但当他一脚丫子踩进了历史的烂泥塘后,才知自己当真错得离谱——比起‘和崇祯皇帝做搭档’,那些都算个啥!(PS:求点、求收、求评论;不点的您先收着养肥,不收的……呃……亲,还是收了俺吧~~)
  • 创曼

    创曼

    “创曼”是一个地方,简单的说就是书中主角的家乡。故乡在每个人心中是深刻的;是独特的;是难以忘怀的。她是我们出生长大的地方,也是多年后我们心灵的归属。主角在18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创曼”这个地方,经历了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后,在他即将离开“创曼”时明白了这里不仅仅是养育他的地方,更给予了他希望和理想。“创曼”在他心中已是一种精神,一种坚强不息,向着未来奋斗的家乡精神。
  • 明末大丈夫

    明末大丈夫

    公元1638,明思宗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这一年左柱国朱燮元卒于官,卢象升抗清力战而亡,孙承宗率全家战死疆场,我大清的顺治出生,李自成还带着17个人在商洛山躲猫猫,张献忠又送钱乞降。也是在这一年,一次偶然的时光回流,把王怀素带回了这个最后的汉人王朝。这个时代资本主义才刚刚萌芽,全球殖民正在兴起,拉开东西方差距的工业革命还没有发生。中华这个有着两亿人口,占据着全世界40%GDP的世界中心,正在醒来!
  • 大宋神捕

    大宋神捕

    靖康年间,金人攻陷汴梁,二帝“北狩”,九殿下赵构即位为帝,狼狈南逃,泥马渡江,令大宋正朔得以残存。飞天泥马遽然袭驾,一场兵变骤然而至。明教、袄教和景教动作频繁,北边金兵如狼,大宋江山风雨飘摇。时任杭州推官万俟血,受帝命追查飞马袭驾一案,他步步为营,剥茧抽丝,却被卷入通天阴谋中。金匮天书,惊天谶语,牵扯出一段神鬼莫测的恩怨情仇。群魔乱舞,尔虞我诈,谁将主宰大宋江山命脉?
  • 江山如歌之芳华如梦

    江山如歌之芳华如梦

    一场上古的误会一场灭族的恩怨一颗复仇的心使她步入后庭十年宫斗十年战争她爱上了仇人的儿子却不得以杀了他又一个人给了她爱却又血染战场悲痛欲绝的她最终身着龙袍在万岁声中坐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开创锦和盛世
热门推荐
  • 极尽苍穹

    极尽苍穹

    极尽大陆上光明与黑暗冰封多年的平衡点破碎。光明五族皆自行动,且看五族守护者如何追击黑暗魔族,探寻力量,重现极尽大陆之辉煌……
  • 黎爷的轨迹

    黎爷的轨迹

    黎恩·舒华泽,法老控的亲儿子,职业开挂者,八叶克妻流的传人。当来自地球的灵魂穿越到他身上的时候会改变他原有的轨迹吗?还会经历妹妹被抓走,老爹被重伤,老妈被打晕,基友惨死的命运吗?本书为轨迹同人,作者是坚定的水晶宫拥护者,不喜误入。书友群已建好,欢迎入住:5。1。3。0。1。7。4。5。7新书《在下慎二,有何贵干》已经发布,求收藏点击推荐。
  • 末日祈祷

    末日祈祷

    落魄帝皇的强势崛起!看昔日帝皇怎样重登帝位,统领三界!“我想说,昔日需要你们恭敬拜服的帝皇回来了!汝等臣子,准备接受朕的怒火吧!------林默
  • 皇家医学院:神医魅江湖

    皇家医学院:神医魅江湖

    作为医者,她应该高兴穿越的大陆医者为尊!可为毛她的几个小手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靓男帅哥!她是医术卓绝,随性洒脱,可还没潇洒到见一个爱一个的地步!那谁谁谁?抢什么抢?她是医者,不是超市的特价商品!
  • 重生之荣耀

    重生之荣耀

    乔白露重生了,虽然她觉得,自己上辈子活的没什么不好,但能重来一次,有机会弥补一下遗憾,也算是件好事儿?让她想想,遗憾都有哪些呢?首先,不能抛弃学霸男友!其次……先等等,她重生到什么时候了?学霸男友还在不在?
  • 後鑒錄

    後鑒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中国历代重大战争详解:清代战争史

    中国历代重大战争详解:清代战争史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7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
  • 极品贱士

    极品贱士

    副会长:极品大本营公会收人啦!招收门槛低,只要你能耍贱,爱卖萌,够闷骚,ID极品,就符合条件,要进的赶紧来面试啦。玩家:你们的会长牛不牛逼?副会长:靠!不是我吹,我们会长文武双全,他将会带领我们走向人生巅峰,成就高富帅,迎娶白富美。玩家:怎么个文武双全法?副会长:听好了,别走神。我们会长‘文能提笔控萝莉,武能床上定人妻,进可欺身压正太,退可提臀迎众基。’林青峰:滚!前两句倒是符合本人,后面两句说的根本就是你。
  • 摩邓女经

    摩邓女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山中酬杨补阙见过

    山中酬杨补阙见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