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能有一个当教师的父亲小家唯无疑比别人更加的幸运。“知子莫若父”,郭嗣书做教师多年,可以说阅学生无数了。‘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而他最喜欢的是天资好又聪明好学的。他觉得遇到这样的学生就像遇到‘知音’,只要你讲出一他马上能领会到二甚至三来,心心相通可遇而不可求。
小家唯一天天在成长,有些优良的品质也渐渐在他的身上显露出来。尤为明显的是他所表露出的永无止境的求知欲简直就像伴随着生命与生而来的眼睛‘四肢一样’。郭嗣书有时就在想:儿子小小脑瓜儿里想的都是些什么呢?因为在儿子提问中有的让他这么个自诩渊博的人也需要翻很多的资料才能勉强应付,有几次郭老师因无法给出满意的回答竟羞愧的‘不敢’见儿子呢。家里但凡能拆的东西没有一件能逃过小家唯的手,小到玩具大到郭嗣书的自行车和他攒了三年加班费才换回家的半导体收音机。奇怪的是他竟一点也觉不到心疼。郭老师这样想:这才是我郭嗣书的儿子,将来呀!说不定能成为像陈景润、华罗庚那样杰出的人物呢。自己这一生平淡凄凉也就算了,现在这把年纪不论怎么争取也无济于事了。平平安安了此余生应该是最好的归宿了。
一贯理性思考问题的相信直觉是女人的专属,它好似有道理其实即不靠谱又无根无据。但在儿子的问题上强烈又清晰地直觉告诉小家唯必定是个可塑之才,未来不论在任何方面都会远远的超过自己,甚至会超出很多很多的人。联想到儿子那些不同寻常的行为郭嗣书好几天没有睡好觉。儿子的身上流淌的是自己的血,让他生命得以延续,他来到这个世界是完成自己这一生想做又没有做到的事。
郭嗣书眼前一片光明,生命正在强而有力的跳动,及从未有过的自傲。他胸中的希望之火腾腾燃烧闪烁光芒。生命有希望责任和压力也多了十分,他暗下决心一定将儿子培育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出类拔萃的学生更能体现老师的价值。教了二十年书,带出个优秀生谈何容易,需要侵透多少汗水,增添几多的白发才获取的成就感。看到汗水浇灌下的幼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那刻,对一届即穷又酸的园丁的他无疑是聊以**的唯一方式。学生的优秀是对教师的肯定和自我价值的体现。而在小家唯倾注的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范畴。父爱,该如何赞美他呢?深沉、无私、广阔、伟大、不论用何种语言赞美它都不能完整的将父爱表达。无论用何种行动都无法将它那无私的爱报答。
郭嗣书想起不知打哪里读到的一句话,大大概意思是说:天下父母对子孩子的爱里隐含了不为察觉的对自己的爱,是一种不易察觉的自爱的向外延伸。‘精辟’那时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他不禁在心里暗暗竖起了大拇指,“还有比这更透彻的吗?”当时怎么就······他的脸一阵的发热,不是为别的,是为当初的看法,那是没做过父亲的人的胡说八道,做过父亲的人是不会认同的。
让小家唯充分的体验的这份爱才是他唯一使命。郭嗣书决定开始行动了,他积攒足够的底气,一头扎进书海里,见到关于孩子教育书刊他绝不放过,他拿出了早年苦读时的勤奋,咀嚼研究每一页,并且做了大量的笔记,最后觉得差不多了就制订了一个计划。
计划好了剩下的就是任何实施了。下班回到家,最愉快的事是教儿子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和《唐诗》。‘人之初、性本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郭嗣书读一句,小家唯重复一句,三遍之后小家唯已经能背下了,然后就问其中的含义。郭嗣书摇摇头从不做解释,他有他的想法:孩童时期的记忆力是一生中最强的,记下的东西一辈子也不会忘。这时期只要进行填充式的背记就可以,至于对含义理解,别说是没上学的孩子,就是自己也常常被那拗口的字句搞的云里雾里的。云雾终会被拨开,但不是现在,而是要随着年龄阅历的丰富一起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