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45900000011

第11章 心灵中的幽灵(2)

干尽坏事的人担惊受怕,可是有的人在杀生的时候也会害怕。比如有人煮鱼的时候,总是战战兢兢剁掉了鱼头才敢烹烧;有人觉得晚间翠绿的大树会化身成妖魔向自己扑来;有的人害怕漆黑的房间,所以喜欢开着灯睡觉;有的人夜间不敢在黑暗的楼道里逗留,总觉得身后有双的眼睛盯着看……凡此种种害怕、担心的事情都是人自己心里臆想出来的。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当你心中不想幽灵时,它便不存在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在心里想太多“幽灵”就真的变成了幽灵。

知识链接

什么是潜意识

在《精神分析学》理论中,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潜意识又称“宇宙意识”、“右脑意识”,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是潜藏在人们一般意识下的一股神秘力量。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有一种本能,也就是追求享受的、满足的、幸福生活的潜意识。虽然这种潜意识摸不着看不见,但却在不知不觉中一直控制着人类的言语行动,而且这种潜意识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升华成为人类文明的原始动力。可以这样讲:若将冰山比喻成人类的整个意识的话,隐藏在冰山底下95%的意识就是属于潜意识的力量,显意识的范围仅仅是浮出水面的那5%。

3 幽灵折射现实

文学作品中的鬼神形象不是凭空臆造的,它们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的诉求。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揭露现实社会的残酷,作家通常会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幽灵鬼神来影射社会现状。

鬼神可以任人想象成拥有比凡人更强大的力量,所以才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且还是作家们精心安排的。其实,鬼神是作家表现故事的一种手段,是作家直接用来帮助自己完成现实中不能完成的某些心愿的载体。在一些作品中,作者笔下的鬼神并没有让读者产生敬畏之感。中西作品中透露出的鬼神主义其实存在着许多相似性,包括鬼神对现实的指示性、在剧中的作用以及鬼神所表现出的浓厚人情味等。

在中国古代戏剧中,有大量描写鬼神的作品,有关神佛形象、鬼魂形象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元杂剧《窦娥冤》里窦娥受冤屈而死,她的鬼魂最后在公堂上指证罪人,报了大仇;《红梅记》中李慧娘与裴舜卿一见钟情,被贾似道残忍杀害后鬼魂依然迷恋着裴舜卿,最终她还是逃出了贾似道的魔掌。在中国描写鬼神的故事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牡丹亭》。

在故事中,汤显祖借助鬼神的形象,指责当时社会压抑人性、僵硬的封建礼教等弊端。通过这个故事,痛斥父母只重视表面的荣耀,不珍惜子女的感情,而年轻人只有在梦中才能有自由、美好的爱情。

杜丽娘生前是深受封建制度束缚的女子,感情受压抑,行在《牡丹亭题词》中,汤显祖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杜丽娘在成为鬼魂时反而获得了新生,她那颗向往自由爱恋的心彻底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当杜丽娘成为鬼魂,面对地下的统治者阎罗王时,她据理力争,还唤来南安府后花园花神。最后,判官将她记在断肠簿上,并发给她一纸游魂引路,让她在阴间自在游荡。她从《谒遇》、《冥盼》到《回生》,执拗地返回阳间追寻梦中之情。走出鬼门关之后,杜丽娘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软弱的小女子了,她已经浴火重生,死而复生的她更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当婚事遭到父亲反对时,她理直气壮地说:“真乃是无媒而嫁,保亲的是母丧门,送亲的是女夜叉。”她不再是那个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女子,她敢于与父论理,非当年那个一味顺从的女子。在当时的父权社会,她的这份胆识是令人惊讶的。在地狱走了一遭,死都经历了,她还怕什么呢?汤显祖通过浪漫主义的戏剧构想来暗示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的态度,这样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故事所无法比拟的时代特色和思想高度。在当时,这个故事是非常先锋的。因为它的爱情是叛逆的,剧中杜丽娘坚定执着的性格是通过追求爱情表现出来的。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是当时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写照,而死而复生、鬼魂托梦,都是她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在当时严苛的社会条件下,女人要想追求自由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即使是死亡也不能征服其原有的气质和美。《牡丹亭》里,地府中的判官、小鬼们见惯了丑陋、残缺,可当明眸皓齿的杜丽娘出现在地府的时候,他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从人到鬼神,可能是生命的终点,但也可能是某种精神能量的开始,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就是在经历生死后成为拥有更为旺盛的精神能量的典型。

在《牡丹亭》中,无论是阎王、花神,还是杜丽娘的鬼魂形象都成了谱写这曲爱情故事的关键形象。

阎王是决定杜丽娘能否还阳的判官;花神是“红娘”的角色,即为男女主角牵线搭桥的纽带。如果没有这些鬼魂角色,主角怎能谈情说爱;如果鬼魂不能死而复生,那么终究将是一场悲剧,一场空;没有鬼神的辅助,杜丽娘尝尽生死而情不变的故事也将无法进行了。

在西方,较着名的鬼神作品是莎士比亚的着名悲剧《哈姆雷特》。该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丹麦史》,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封建国家丹麦。虽然该剧讲述的是好思索、有理想的人文主义者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但却真实地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

在《哈姆雷特》中,有反对暴君、反对篡夺王权、拥护君主政体、维护人的价值与尊严、批判恶势力等表现现实的内容。莎士比亚先后几次让鬼魂出现,不仅强化了悲剧气氛,而且增添了剧作的神秘色彩。第一幕中,在城楼上,有两个人发现了哈姆雷特之父的幽灵;后来,哈姆雷特终于看到了父亲的幽灵,幽灵还告诉哈姆雷特自己惨遭暗害的秘密,这成为推动哈姆雷特复仇的动因。剧中的幽灵与其他角色一样,有着鲜明、丰富的性格,例如他在教导哈姆雷特如何复仇时,依然能让人感受到父亲的正直和对哈姆雷特刻骨铭心的爱。

在鬼神形象的塑造上,莎士比亚借鬼写人,通过描写鬼魂表现人的精神,这使戏剧中的鬼魂又多了几分人情味,甚至比人还更有人性。在哈姆雷特心中,父亲是一位慈爱而伟大的国王,是一位“天神”,正是他让哈姆雷特对人的尊严、价值有了深刻的理解。然而,这位像“天神”般的人却被凶狠恶毒的兄弟残忍地杀害,他的位置也被取代了。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谋害自己的亲人,现实的人没有人性,凶恶残忍,而鬼却比人更高贵。

莎士比亚在作品里除了描写凶残的人性外,还借幽之口灵诉说现实的隐患,这体现了幽灵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巧妙地运用幽灵现身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在他的作品中,几乎都有这类不可替代的幽灵存在。例如,他在《暴风雨》中塑造的缥缈的爱丽儿、埃利斯、朱诺、水仙女等精灵;在《仲夏夜之梦》中塑造的仙王奥白朗、仙后蒂妲妮霞、蛛网、豆花、飞蛾等小神仙形象;在《麦克白》中塑造的班戈的鬼魂、三个有魔法的女巫及其他幽灵形象等。与古希腊时期戏剧中的神灵不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鬼魂神灵并不能决定剧中人物的命运。他设计的鬼神形象往往随着现实情节的发展而产生,推动情节的起承转合,使剧中的事物富有浪漫、神奇的色彩,并增强引人入胜的戏剧性效果。尽管如此,他们的存在并不影响整体情节,而是与之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知识链接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简称《聊斋》。它是清代文言文短篇小说集、章回体小说,是中国清代着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代表作,其艺术成就很高,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顾名思义,《聊斋志异》是讲述神仙狐鬼精魅等故事,其故事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是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

第二,是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

第三,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

第四,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故事。

所有的故事内容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蒲松龄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针贬时弊,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们的愿望,有力地批判了那个腐败、黑暗的社会。

知识链接

《牡丹亭》

《牡丹亭》原名《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该剧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歌颂了他们坚决反对封建礼教,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揭露、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虚伪。在舞台上常演的有,《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冥判》、《还魂》等几折。《牡丹亭》与《窦娥冤》、《西厢记》、《长生殿》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与汤显祖的另外三部作品《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

《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游园惊梦之后,《诗经》中的爱情唤醒了她沉睡的青春,她在梦中接受了柳梦梅的爱情。然而,父亲的门第观念使她在现实中找不到梦中情人,郁郁寡欢而死。杜丽娘死后灵魂不灭,获得四处游荡的权利。最终,她找到了岭南书生柳梦梅,并与他结合在一起……

4 人为什么怕鬼

怕鬼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这也是恐怖片能够吓到人的原因。但是,人为什么会怕鬼呢?

有的人说,人怕鬼杀了自己。可是有的人会反问道,老虎、狼、一把手枪,都可以置人于死地,但人在面对这些东西的时候,心里可能会有害怕,但却没有听到鬼时那种从心灵深处渗透出来的恐惧;有的人说,因为鬼都长得很恐怖,但是实际上,鬼片中的鬼一般都是美女。欧美的恐怖片中,往往有很写实的镜头,血肉模糊的脸,惨白的骷等等,但这些形象都不如东方恐怖片里,黑暗中传来的一个女人的叹息声更让人毛骨悚然、毛发竖立。

在日本经典恐怖片《午夜凶铃》中,我们会发现,那些死去的人无一身上有伤,但他们都露出恐怖狰狞的面容,都是被吓死的。也就是说,实际上,贞子并没有伤害他们,更没有亲手杀了他们。鬼魂既然不能伤害人,也没有杀人,那人对鬼的恐惧来自哪里呢?让我们再回到东西方恐怖片的差别上来。正如前面所说,亚洲的恐怖片,例如日韩的恐怖片在西方美国等国家广为流行并引起美国恐怖电影的纷纷效仿,这足以说明亚洲恐怖片产生的恐怖效果。西方恐怖片写实,它们的恐怖形象往往鲜血淋漓、肢体残,或者就是僵尸、吸血鬼之类的脸色惨白等形象。这种形象通常会在第一眼产生视觉上的冲击,让人瞬间心脏猛跳一下,但适应了之后,就没有了心跳的感觉,看多了之后,只会对那些血淋淋的镜头感到恶心。但亚洲恐怖形象则不同,在鬼魂出现之前,往往会有背景的铺垫,黑夜,逼仄幽深的老屋,忽明忽暗的灯光。主角也不会一下子就出现在观众面前,而是在幽暗中传来一声叹息、一阵嘤嘤的哭泣,或者是在拐角处露出一截衣服,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其实等到鬼魂真正现身的时候,并不似西方那样的面目狰狞,可能只是一个身着白衣、长发披肩的美丽女子。

看到这里,东西方恐怖片的差别就已经非常明显了,西方恐怖片通常用人类的想象所能及的方式呈现出鬼魂的形象,比如断了脑袋的身躯、被子弹打开花的脑袋等等,这些都没有超出人类的经验和想象,所以除了乍一看时的视觉冲击之外,很少会产生那种瞳孔放大、心跳加速的恐惧;而东方恐怖片在于恐怖气氛的营造,这种恐怖的气氛又通常将观众引入一个未知:幽暗中,忽明忽暗的灯火引着人通向神秘的未知,每个人的心都忐忑不安、犹豫不决,因为不知道下一刻会出现的是什么。所以,与其说人怕鬼,不如说是人对未知的恐惧。人类骨子里就有着一种对未知的恐惧,而东方的恐怖片中营造恐怖气氛的那些道具:黑夜,忽明忽暗的灯火,都代表了一种未知和不确定。再加上音效等其他元素的辅助,往往会产生荒诞、不可理喻的气氛,这种超出人类想象和体验的气氛,才是引起人内心最深层次恐惧的根本原因。

当人被人用枪指着头时,当人面对凶狠的狼时,当人不慎从高处坠下时,他心里会有害怕有恐惧,但这都不同于面对鬼魂时的恐惧。但是,鬼魂的出现却颠覆了这一切,他可以穿墙而过,他可以随时消失,还可以漂浮在空中,人在面对一个鬼魂时,该如何保护自己呢?人类似乎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自我保护的方法,尤其是很多鬼片中,鬼都是透明的,一拳打过去,人只会扑个空。这个时候,人所有的经验和想象都已经不能提供一种可以对付鬼魂的方法,一种未知的恐惧如大雾一般包围着人,犹如黑洞一般吞噬了人。人可以被枪打死,可以被猛兽咬死,但不会被它们吓死,但人却可以被鬼吓死。

所以,了解了恐惧的根源之后,人会通过两种方法来消除对鬼的恐惧,一种是求助于宗教。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戴上一个护身符或者是十字架之类的物品,借助宗教的力量来缓解恐惧。这是因为人类从宗教里获得了安全感,获得已知。另一种方法是人多的时候,对鬼魂的恐惧会减轻。原因在于,人是可知的,可以理解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恐怖片中,往往主角都是会恐惧单独行动的。所以,一旦人对自己赖以信仰的宗教产生质疑,或者其他人变得荒诞难以理解的时候,那种对鬼魂的恐惧又会重新笼罩着人类。

关于鬼魂的信息,人们基本上都是通过影视作品、小说以及他人的描述中得知的,这些都在渲染鬼魂如何之可怕,如何之恐怖,正是靠着这种渲染,才让人对鬼魂产生恐惧的心理。一个心智未成熟的婴儿就不会害怕,因为他还没有关于鬼魂和世界的各种“已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人创造了恐惧。

同类推荐
  • 服饰的进化

    服饰的进化

    服饰,诞生在文明的源头。它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开始。可以说,服饰,就是文明的一个LOGO。各个文明的碰撞、冲突、融合,推动了服饰的进化,促进了衣冠的聚会、色彩的狂欢。服饰史是一种存在,它又不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又是一部变化史,一部流动的传承史。各种变异,各种改革,在它的腹心深处喧响。那里,交错着不同的空间与时间,上演着不同类型的“战争与和平”、不同形式的悲愁与喜悦。从远古到清末,服饰曲折地表达着人类;它以一种外在的形式,表达着民族的内在精神,表达着文化的内在层次。
  • 每天读一点国学常识

    每天读一点国学常识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到目前为止,严格来讲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作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国学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对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这本书就像一部入门级的国学大辞典,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每一个问题压缩在数百字之中,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让读者可以更轻松、更快速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不仅对整个国学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更从中撷取精华,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完美呈现。
  • 唐诗与山西

    唐诗与山西

    《唐诗与山西》以唐诗为依据,由诗及人,反映唐诗在今山西的地理分布和诗作者的活动范围。所收录的唐诗,有直接描写山西的唐诗,包括诗人在山西作诗和外地寄诗山西及专门以山西史事作诗,也有间接描写山西的唐诗。
  •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诗体寓言集,是继《伊索寓言》之后,又一部经典寓言名著。拉·封丹的寓言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和古印度的寓言,以及中世纪和17世纪的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贵族、教士、法官、商人、医生和农民等典型形象,涉及各个阶层和行业,深刻描绘了人间百态,因此是一面生动反映17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镜子。一位法国作家曾打过这样一个美丽的比喻:“拉·封丹的寓言像一篮樱桃,如果我们要最美的,篮子就空了。”
  • 伏羲文化论丛 2003

    伏羲文化论丛 2003

    伏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甘肃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伏羲氏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中,具有奠基和启蒙之功。
热门推荐
  • 见闻录

    见闻录

    鬼魅者,形也。奈之众云其口?正者谓之魅也,心术之人谓之鬼也。然,心也。大风起矣,祸随所至。壮士矣,安得鬼魅人间。
  • 玄梦来袭

    玄梦来袭

    这深色的夜,上演着孤独、落寞,生命遇上了未知。一种神秘的力量来了,来自于一个女人的夜梦,黑暗退却,一个个鲜活的人生,破晓而出。而那黑色夜里的梦,即将成真……
  • 怒武狂刀

    怒武狂刀

    这里广博无际,在那一片名为轮回的海上,岛屿被称作大陆。这里天骄并起,一条武脉,便能通往长生之门。这里有人寿达万载,一念花开,翻手为云覆手雨。这里却没有长生仙…百世沉浮,只为求一朝化仙长生…从三峰十二城开始,一个人,一把刀,一条路。他一路前行,未登绝巅,昂首四顾,八方皆敌!
  • 妃常得宠

    妃常得宠

    初次见面,他重伤,她相救,事后问他要医药费,对方却厚脸皮的赖账,前世今生加起来活两辈子的女人,头一回吃了暗亏。再次见面,她一身红衣,坐于新房,他身为新郎,挑开盖头。四目相对时,她膛目结舌,“怎么是你?”他却浅浅一笑,满脸皆是悠然自得,“你猜呢,爱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霸道校草追校女

    霸道校草追校女

    那是一场绝世的意外!当一个被沦为赚钱的工具的人,当一个压迫在家庭的压力下的人,当一个从小遭受最真挚的背叛的人,当一个与朋友玩耍而走丢的人。她她她她,会从而选择?当一个精彩的轮廓降临的时候!一个有着外冷内热的人,一个有着双面的人,一个号称花心大萝卜的人,一个刚从飞机下下来的人。他他他他,美好的救世主,请拯救她们吧!
  • 他予我的364天

    他予我的364天

    他们相识了364天,他对她呵护至极,却从没有说爱她。第365天,他不管不顾无声无息地离开,留下了一颗被撕碎的心。记忆力被尘封的美好,谱成了心酸的旋律。再相遇时,是他执起她妹妹的手,对神父说“我愿意”的深情画面。可笑。单筠晨,我怎么可以抢自己的妹夫呢?所以,她逃。可是,为何他却又步步紧逼?“求你了,放我走!”“除非我死。”有没有人可以告诉她,走到曲终人散时,还能不能回头?
  • 大射仪

    大射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纵横在末法时代的修道者

    纵横在末法时代的修道者

    命格东方主苍龙,命里终需入道门;天地有万法,万法而殊途;然,殊途同归!三千大道各走一条,万法归一皆为道;末法时代,道在而法匮矣,然冥冥之中,道深则法自来;是以神魂吾修,肉身亦炼;以道为基,以法为辅,融于己身,悟道本源,纵横天下!------------PS:苦苦挣扎在道门的边缘,只为求得一张推荐,一个收藏!
  • tfboys之四叶草的守护

    tfboys之四叶草的守护

    主要内容写tfboys和四叶草的十年之约,还有他们三人的爱情故事当稳重的她遇见稳重的他当开朗的她遇见了开朗的他当高冷的她遇见了高冷的他会发生什么呢四叶草的守护是否能进行到十年以后请期待
  • 冷酷总裁高调爱:求婚101次

    冷酷总裁高调爱:求婚101次

    到底是什么样的爱,什么样的愁,让两人爱得辛苦执著,爱得甜蜜幸福?徐紫蕙和唐君霈两人,明明就在对方眼前,爱在心里口却难开!人生际遇大起大落,爱却始终埋藏在心底。徐紫蕙和唐君霈,互相暗自喜欢对方八年,默默地为彼此付出,可这段情给他们带来的却是无尽的伤害……徐紫蕙终于紧紧地拥抱着那个他日思暮想的男子,男子也紧紧地抱着她,她闻到了他身上那淡淡的男人味道……当他和她终于大胆开口,却遭遇重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