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1500000072

第72章 传统装饰习俗(2)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但至今人们仍习惯地将“乌纱帽” 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削职为民了。

漂亮的瑱珰

现代女性,不乏戴耳环显示其美者。此爱美之心是由数千年的习俗演变而成的,只是古代妇女戴的都是珍珠玉石类,统称为瑱珰。

瑱珰作为饰物其历史相当悠久,大概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原始社会的人,虽然习惯于对物品(也包括人)的共享,但也时常会表现出一种自身能力的炫耀。男人往往把野兽的角或牙挂在身上,以示威武;女人则会将劳动的成果戴在头上,以示美丽。后来,一些玉石、金属器物出现,女人们就用其做成饰物把自己打扮起来。瑱珰趟就是这些饰品的亮点。

有人说瑱珰被女子所钟爱,其最初竟是来自奴隶社会对妇女的残害。据说在上古时期,妇女像牲畜一样任人买卖,奴隶主为防止买来的妇女逃跑,就在妇女的耳朵上强行穿上铁环或戴上其他物件。谁想,这些东西戴在了妇女的耳朵上,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看起来别有一番美感。一些贵妇人也竞相模仿,把珍珠、玉石等点缀在耳际。

还有一个另外一个说法。中国上古社会的宗法制十分盛行,男人是外当家,女人是内当家。主妇是不是贤明,是不是能干,对一个家庭来说十分重要。特别是士大夫家里的贵妇人,其言行对她当官的丈夫从事政治,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而当官的丈夫为了让妻子郑重,不偏听偏信,就在她耳边穿耳戴上瑱珰、明珠一类首饰,让她时时提醒自己,以做一个合格的内当家。

瑱珰可以烘托女性的美,这是瑱珰流行于世的客观因素。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在不同的时代,它也有着不同的内涵。有资料证明,我国汉代,只有皇后、妃子,以及贵妇人才可以佩戴瑱珰,平民女子是不可轻易染指的。

有些民俗学专家还认为,瑱珰最早的出现并非是来自中原华夏族妇女,而是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妇女先兴起来的。后来,中原地区华夏族的士大夫,把瑱珰借用过来,戴在妻子的耳朵上,用意是不让妻子偏听偏信,莫管闲事,更不能参政。这时的瑱珰是妇女德行的标志,它的外在美已经“成色”锐减。

看来,古代妇女喜爱的瑱珰,其产生的根源还是蛮复杂的呢。

戴戒指要分男左女右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戴戒指的习俗。戴戒指有装饰、吉祥和表示婚否的多种作用,戒指的戴法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具有的含义不尽相同。目前,国际上普遍流行的戴法是:戴在食指上,表示未婚,或者表示想找对象;戴在中指上,表示正在热恋之中;戴在无名指上,表示已定婚或结婚;戴在小指上表示独身。

我国自古以来戴戒指有男左女右的讲究。“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和人事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于阴于右。

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形成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传统习俗。如在排座、照相、服装,甚至在浴室和厕所的方位安排上都习惯以男左女右为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在传统礼教中,左为上,象征尊严和力量;右为下,象征温柔和体贴。因此,于戒指的佩戴上也有“男左女右”之分。

民间女性喜爱的鞋花

过去到农村,经常可以见到妇女们围坐在一起闲聊说笑,手里却一点儿也闲不着,有的捻麻绳,有的纳鞋底,有的在绣鞋。千百年来,妇女都是自己做鞋、做鞋垫,一家老小的鞋都要亲手做。每个妇女都存有许多纸剪的鞋样。鞋花就是民间刺绣鞋底、鞋帮、鞋顶、鞋垫的剪纸底样。

鞋花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剪成小团花或小散花,绣于鞋头,称“鞋头花”,二是适合着鞋面的形状剪成月牙形,称“鞋头花”,三是由鞋头花的两端延伸而至鞋帮,称“鞋帮花”。以第二种形式居多,也最有特色。另外还有一种“鞋底花”,旧时多用于“寿鞋”。或绣于布袜底上。鞋花布局一般多疏朗,题材主要是花鸟草虫等。形式比较疏朗、匀称,外廓较严整。有的鞋花在局部剪开而不镂空,此称“暗刀”,是绣花时套针换色的依据所在。

鞋花在妇女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没出嫁时,它是姑娘向往爱情的寄语,是向心上人传情说爱的“书信”和定情物。山东崂山姑娘,出嫁前都要给未婚夫绣上几十双鞋垫,其图案纹样的选择表达了情人间的思恋。出嫁时,新媳妇无论贫富都穿绣花鞋,另外还要向男方家公婆、亲属赠送鞋和鞋垫作为见面礼,鞋花刺绣的好坏又是新人展示其心灵手巧、与男家亲属沟通联系的桥梁。出嫁后,鞋花是传达母爱的媒介,从孩子未出生时,妈妈就为婴儿的鞋子剪纸绣花,一双双虎头鞋伴随着孩子长大;在老妇人的眼里,鞋上的装饰图案又充满了对子孙满堂的期望。

漂亮的肚兜刺绣

兜肚,也叫裹肚、抹胸、抹肚、抹腹等,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贴身护住腹部的内衣,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极为流行,至今许多农村人民还在穿用。

关于肚兜,其来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肚兜,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它的起源最由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后来的肚兜。先秦称“膺”,汉谓之“抱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亦有一说肚兜是杨贵妃为遮掩她和安禄山私通的痕迹而发明的。民间亦有一说肚兜起于汉时,独身女子因怕被粗鲁汉子欺负,所以用布缠胸,再以带子系至背后,称之为“缚胸”。

兜肚的形状有菱形、梯形的,也有桃形、葫芦形的,最常见的是正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成凹形或半圆形,俗称兜子口,上边两角系有两个带,用来套在脖子上;下角或尖或圆,中间有两条带子系在腰后。兜肚采用绸、绫、布等做成,因戴用对象的年龄、性别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颜色和图案。颜色常见的有大红、粉红、紫红、杏黄、粉绿等;图案则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吉祥图案都有。有专家到陕西大荔县考察,走访了十四个村庄,仅幼儿戴的葫芦形肚兜,就见了三百多个,令人惊奇的是,从外形到刺绣图案,竟然没有一个重样的。为什么呢?

旧时,妇女都会织绣。在所谓守礼之家,妇女从小就要接受封建社会的“闺教”,而“闺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女红”,刺绣和裁衣。《孔雀东南飞》即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句,即是“闺教”的一系列内容。《红楼梦》中就描写了大观园里的小姐、丫鬟们,几乎都有高超的织绣技艺。如林黛玉会刺绣精美的香袋,袭人做出了“鸳鸯戏水”裹肚……其实,农村的女娃子从六七岁就已跟着母亲学针线了。快要出嫁了,还要精心绣上几件兜肚,到时让媒人拿去,以显示持家的技能。

青年女子的兜肚一般都是自绣自做自用的,也有的用于私赠情人、丈夫,作为传情和恩爱的信物。由于兜肚在穿戴衣物中的特殊位置,所以一般是不让别人看到的。刺绣的图案常常是表现情爱、生育的有关内容,如“鸳鸯戏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刘海戏金蟾”、“独占鳌头”等。其中如“麒麟送子”一类则是姑娘偷偷绣的,单等结婚那天才穿到里面。许多女子的兜肚连新郎都羞于一看。在大字不识的旧时妇女中,兜肚就是情思,就是寄语。正如民歌唱的:“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

在客家人的婚俗中,出嫁时,新娘肚兜内藏满各种宝贝,每一种均富有深厚的吉祥涵意。内有历书一本,桔饼两个,冰糖一包,小镜一面,洋银一圆,及铜、银各一个。历书是取押煞之意,桔饼则为大吉大利,冰糖代表甜和,小镜代表光明,铜取同心,洋银即团圆之意。到了洞房之夜,新娘便取出各物并与新郎共食桔饼和冰糖。

看来,刺绣是妇女们技能审美和个性的展示,兜肚更是姑娘们心声的曲折体现,兜肚的样式自然也就各不相同了。

非常可爱的小孩儿兜肚

肚兜

兜肚中,有一类是给小孩子戴的,外面用料多为红布,成人多为黑布,里子多用白布。由于肚兜是妇女每天穿着的内衣,时常需要换洗,除了考虑材质、款式的舒适性,同时必须做得牢固,在织绣工艺上,更需要耐搓耐洗,以防止脱落。以目前保存的实物来看,肚兜的布料以丝品居多,正、背面的布料颜色大多一致,颜色有白、红、粉红、蓝、浅蓝、浅绿、浅黄、黑等。基本上,肚兜的材质、用色与穿者的年龄、身份地位、经济能力和地方习俗文化也有着紧密的关联。一如喜事喜用红彩。老人崇尚朴素,故多采用黑色。年轻人或中年妇女挑选各种不同颜色。平民的肚兜面料以白、蓝为基调,绣花简雅素净;家境富裕者材料多采用贵重的绸缎绢丝,其上更是盘金镶银、描龙绣凤,纹样显得斑斓饱满,华丽无比。

肚兜上面的图案常常是绣着老虎和“五毒”(即蝎子、癞蛤蟆、蛇、壁虎、蜈蚣),以示驱邪除毒,保佑孩子健康成长。民间为什么要绣“五毒”?五毒的由来众说不一,这里只讲一个流传在山东的传说。

很早以前,沂河岸边住着孤儿寡母二人,儿子叫量小。一天,量小娘见到一只没有翅膀像蜻蜓的虫子,竟对她开口叫“娘”,量小娘就将虫子带回家中养了起来。虫儿喜欢在量小身上玩,见到毒虫就上前咬死。不久,虫儿还把家中的蜈蚣、蝎子、毒虫都咬没了。量小娘非常高兴,就收虫子做了儿子,取名“无毒”,做了量小的弟弟。过了几年,娘死了,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了量小的肩上,无毒却因毒虫都吃光了没事干,身体越长越大,饭量也越来越大。为了不给哥哥再添负担,无毒变成人形与哥哥分别了。临行前,嘱咐哥哥如果想他,就到泰山去找,他要用采药挣下的银两,为哥哥娶妻。

三年后,量小历经艰辛,找到了无毒。此时无毒已是个道士,仍然很穷,但为了实现诺言报答哥哥,他偷偷地将左眼珠子挖了出来,作为夜明珠送给了哥哥。量小回家后,卖掉了夜明珠,盖起了房子,成了家,娶了媳妇,富了起来。谁知,夜明珠几经转卖进了皇宫,皇帝非常喜欢,想成双配对,特派钦差循宝珠来路索取另一个珠子。量小又被迫找到无毒,无毒以为哥哥贪得无厌,大怒,指着自己的左眼怒斥量小。量小明白了真相,惊得连连后退,倒地气绝身亡。无毒悔之莫及。一位老道上前劝慰,提笔写下“量小非君子”,无毒觉得老道评判不公,咬破中指,写下“无毒不丈夫”五个字。无毒葬了哥哥,到处云游,驱杀毒虫,为孩子治病赎罪。

据说端午节用的艾蒿就是无毒的化身。无毒谐音“五毒”,即是一切毒虫和疾病的象征,民间用此寓意以毒攻毒,达到“无毒”的目的。

隆重庄严的婚丧风俗

神奇而古老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古往今来,蕴藏在民间的婚丧习俗形态各异,各具特色,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既富有情趣,又显示出绚丽多姿、神秘的色彩。

同类推荐
  • 长河风·文汇集

    长河风·文汇集

    《黄土谣丛书》作品立足宁夏、纵横西北、放眼黄土高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赞美了家乡,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本书编选了作者撰写的论文、评论、评介、随笔、诗词等,是一部思维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朴实的著作。
  • 晋商镖局镖行义行天下 山西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

    晋商镖局镖行义行天下 山西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

    保镖是对社会富有者、权势者的一种保护行为。晋商发达必然要产生镖局镖行。岁时节日庆祝与人生礼仪襄赞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形成的一种非制度化的经验,是一定人群约定俗成的地域文化体现。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丁明秀编著的《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为丛书之一,介绍了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有关内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古代天文历法

    古代天文历法

    古老的中国天文学从萌茅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无论是从天象的观测到宇宙起源的探讨,还是从星象的占卜到历法的推算,都凝结了中国古代人民辛勤的汗水。在漫长的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今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有世界上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早的日月食记录、早的彗星记录等等。在历法方面,自秦汉以来,中国出现了一百余种古历,实属世界罕见。《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天文历法》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天文历法的有关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古人眼中的天地、奇异神秘的天象、星象和占星、古代历法、杰出的古代天文学家等。
  • 新时期群众文化研究

    新时期群众文化研究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除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
热门推荐
  • 幸好再遇你

    幸好再遇你

    长辈安排,嫁他为妻,一心为家,却遭抛弃!丈夫带着好友出现在面前,摔碎她珍贵的玉佩,残酷的将她踢出家门。恨意顿生,她甘愿做一个男人的情人,只为报复那对渣男渣女。本以为不会对男人动情,却发现在不知不觉中,丢了心!害怕付出,换回伤害,一次次的逃避,一次次的磨难,终究看清自己的心。学着释放,学着接受,学着去爱……却发现原来只是一个局,而她是局外人!她站在高处,俯视人群,讥笑自问,为什么要这般对她?!纵身一跃,自嘲的笑声在天际回荡,身穿白裙,宛如坠落的天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画法凌苍

    画法凌苍

    少年偶得灵图穿越,东玄异界,强者如云,生而为蝼蚁,却怀揣着一颗想要变强的心。我惊心动魄,而世界一无所知;我翻山越岭,而天地寂静无声。这样的人生,我渴望能发生一些改变。吞天地之气,揽日月之势,灵动山河,武逆乾坤!这,才是我想要的人生。轮回踏道碎星河,气吞寰宇御苍天。我不属于这里,但是我会让这里属于我。画天画地画乾坤,画鬼画魔画神佛。我是谁?我,就是我!
  • 我去天上白云飘

    我去天上白云飘

    《我去天上白云飘》作者曾宪涛以自己丰富的人 生阅历和真切的人生感悟,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博大深 沉的世界。《我去天上白云飘》作品文风朴实多变, 情感真诚细腻,故事传奇跌宕,情节真实感人。本书 由高长梅、王培静主编。
  • 狂傲少夫人

    狂傲少夫人

    新婚两月后,她用手枪对准丈夫的太阳穴,气急败坏地说:“你让开,不然我从你的尸体上踩过去,也要离开这个家。”从公公房中出来,她看着婆婆跪在凛冽的北风中,不屑地对上前求情的丈夫说:“让她跪,我现在还不想让她起来。”小女子如何狂傲对待丈夫婆婆,这其中有怎样的隐情?!
  • 中国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中国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本书收录了《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系统研究》、《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人口原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GDP”核算模式选择》等多篇文章。
  • 爱再重来

    爱再重来

    不堪回首的从前,无法倾吐的秘密,成了他们与他们,难以逾越的,爱的界线…身体的不堪让郁止辰极度自卑,面对著从小呵护到大的康淮,他只能以冷漠严厉来掩饰那份扭曲的爱。可兄弟般的孺慕之情早已不能满足康淮,幼时的痛是他所抚平,缺失的爱也是他所给予,他现在渴望的——是情人间的拥抱。然为了抹煞他眼中透出的热烈爱意,郁止辰竟不惜一切手段欲将他送出国……当压抑的情愫全爆发成了伤害冲突,错过的爱,怎麽回头?很好,康淮对自己已经失望透顶,这正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只有打从心底消除对自己的任何依恋,那才是自己希望他选择的道路。郁止辰慢慢的想著,嘴角边不知不觉多了点生硬形成的弧度。
  • 中医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之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养生之道》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情志养生、日常养生、四季养生、运动养生、房事保养、美容养颜等内容。《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养生之道》文字优美生动,语言简明通俗,适合广大读者阅读使用。
  • 超神芯片

    超神芯片

    天启日,祸灾不断,亲人背叛,使得经脉具断。从头再来,却怪事连连,世间真有一模一样之人?作为人是如何被别人召唤......
  • 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是清李伯元的代表作,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它也是首次对清末官场的腐败进行全面否定的作品,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整本书以若干相对独立的短篇故事连接写成。一个个故事通常同地方说起最终讲到北京,自然过渡连缀最终呈现出一幅幅鲜活的官场现形图。整个官僚体制中形形色色的大小官吏、胥使差役的行为心态,一一予以暴露。香港《亚洲周刊》评选20世纪100部优秀文学作品,《官场现形记》名列前10。人民文学出版社评选20世纪100部优秀小说,《官场现形记》列位第一。
  • 觉灵冒险者

    觉灵冒险者

    经过人口的增长,地貌逐渐被缩小,接踵而至的危机出现,各国开始征战,占据领土,为了避免战争,学者们联合起来对海的另一边进行猜测,最终说出寻找未知领域的方案,使六个国家联合,并发布了高额赏金,冒险者们从此踏上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