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7700000031

第31章 1912\[德国\] 盖哈特·豪普特曼(1862—1946)(1)

从《日出之前》到《日落之前》

章国锋

他像一块岩石屹立在那里,任凭变幻不定的文学潮流从他身边匆匆流过。有人称他为自然主义戏剧家,也有人说他是现实主义作家,还有人把他归入新浪漫主义或象征主义的行列,或者甚至说他是超现实主义的先驱。所有这些说法似乎都有一定的根据,但又片面,难以概括他的全部创作。

在他长达六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创作了近六十部戏剧、十几部小说,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散文和诗歌,其数量之丰在文学史上甚为罕见,但作品的质量却参差不齐,有的被誉为德国戏剧的“杰作”和“经典”,有些则未能引起任何反响,甚至无声无息地被人遗忘。

他虽然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并获得过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几十种文学奖,但也常常引起激烈的争论,遭到过许多人的非难与攻击。

他毕生孜孜不倦地用他的笔表现着时代的矛盾和冲突,揭露着社会的弊病与问题,并试图在一个非人的时代维护人的生存权利和尊严,可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法西斯政权的性质,开始时却往往暧昧不清。

然而,没有人能够否定他对德国戏剧乃至世界戏剧所作的巨大贡献。

盖哈特·豪普特曼,一种复杂的文学现象,一个充满矛盾与争议的人物。

豪普特曼1862年生于上萨尔茨布隆一个旅店老板家庭,青年时代当过农场学徒,学过雕塑,在大学攻读过哲学和历史。然而,对这一切他似乎都没有才能和兴趣,因此不得不半途而废。他所真正向往的是当一名作家,把他丰富的想象和内心体验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早在1880年以前,这个内向而敏感的青年便开始了文学创作,尝试过诗歌、戏剧、小说等多种形式,但都未取得成功。直到1887年他的第一部小说《道口看守员蒂尔》公开发表,他当一名作家的梦想才如愿以偿。此后,他又写过不少小说和诗歌,但均未能引起公众的注意。他的第一部戏剧《日出之前》才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声誉。

《日出之前》是在海克尔的遗传生物学以及欧洲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特别是易卜生和左拉的影响下创作的,因而自然主义色彩十分浓厚。作者称它为“社会剧”,旨在探索环境和遗传因素对人的命运所造成的深刻影响,以及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与问题。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戏剧通过社会改革家洛特同海伦娜——一个因酗酒和乱伦而遭人唾弃的破落富农的女儿——的爱情悲剧,揭露了社会道德观念的虚伪,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和狭隘,展现了一幅病态、没落的社会画面。《日出之前》作为德国舞台上演的第一部自然主义戏剧,以崭新的题材和艺、术手法有力地冲击了古典主义戏剧在德国的统治地位,打破了传统的审美习惯,因而引起了激烈的反响和争论。1889年该剧在柏林莱辛剧院的“自由舞台”首次公演时,出现了德国戏剧史上前所未有的混乱场面。一些保守的观众大声喧哗,吹口哨,谩骂,使演出数次中断,演出后,许多评论家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攻击《日出之前》是一出“下流的戏”,“宣扬了犯罪、疾病和堕落”,指责豪普特曼为“文学无政府主义者”“罪犯的代言人”“下等酒馆的卖唱者”“本世纪最不道德的剧作家”等等。但与此同时,此剧却受到许多不满现状、主张革新德国戏剧的评论家和观众的热情欢迎和支持。著名作家冯塔纳在一封信中赞扬它“真实地描写了生活”,是一出“了不起的剧”,“写出了易卜生想写而未能写出的东西”。另一位批评家巴金斯基则认为,《日出之前》是“德国戏剧史上的转折点”,是“自歌德、席勒以来最成功的戏剧”。

应当说,这部戏剧引起的激烈争论并不奇怪,因为在此之前,德国戏剧舞台完全被古典主义的戏剧所统治,剧院上演的剧目几乎都以“高贵”人物——王公大臣、英雄美人、富有的权势者——为主人公,表现的题材远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且风格浮华,矫揉造作。对于长期处于沉闷、保守状态的德国戏剧来说,《日出之前》无疑是一股清新的风。

如果说,《日出之前》以崭新的题材和风格震动了观众和批评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那么,通过《和平节》(1890)和《孤独的人》(1891)的上演,自然主义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及其表现手法已逐渐为德国观众所适应,豪普特曼也得到了戏剧界的承认。1892年《织工们》的首演便证明了这一点。

《织工们》是以发生在德国的真实事件为题材而创作的。1844年6月4日至6日,西里西亚地区彼得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等村庄的纺织工人,不堪包买商和工厂主的残酷盘剥举行了起义。他们捣毁了工厂主的住宅、厂房和机器,焚毁了票据和账簿,与地方军队展开战斗,牺牲十一人,重伤二十四人,但仍坚持斗争。最后普鲁士当局调来大批军队,起义才被镇压。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弗兰茨·梅林认为,这次起义是德国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第一次正面较量,表明工人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44年的这次织工起义曾激起过不少诗人的创作灵感,如著名诗人海涅便写过脍炙人口的诗集《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豪普特曼创作这部戏剧,无疑有他个人的原因。他的祖父早年曾当过织工,还在童年时代,豪普特曼就多次听他父亲讲述过祖父的经历和织工们的悲惨生活,印象十分深刻。因此,他在这个剧本的开头这样写道:“……像剧中那些在织机旁辛勤操劳的人一样,祖父年轻时也是个穷织工。我的剧本正是脱胎于关于祖父的那些故事。无论它富有生命力还是陈腐不堪,它终归是‘一个像哈姆雷特那样可怜的人’所能奉献的最好的东西。”1888年,豪普特曼在瑞士漫游时,曾在苏黎世访问过一些织工家庭,对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贫困处境有进一步了解,并产生了创作《织工们》的念头。为了写好这个剧本,他又阅读了有关这次起义的书籍和资料,如阿尔弗雷德·齐默尔曼的《西里西亚棉纺业的兴衰》和威廉·沃尔夫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贫困》等。

《织工们》虽以历史事件为题材,但作者对它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使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区别于过去的任何一部历史剧。

首先,此剧人物众多,总共超过四十个,但是没有一位传统、戏剧中的主人公。以往的戏剧,如歌德的《哀格蒙特》、席勒的《威廉·退尔》等,在描写人民起义或反抗斗争时,总是以某一个英雄人物为核心和主人公。而在《织工们》中,作者虽然对一些人物形象作了重点的艺术刻画,但并未突出个人的作用,而是把他们作为织工集体中的普通一分子。因此应当说,这部戏剧的主人公是一个集体,即织工的集体。

其次,在这部戏剧里,织工的战斗歌曲《血腥的审判》像一条红线贯穿全剧,起到作品主题的作用。这首歌既揭露了工厂主对织工的残酷压榨,描写了织工们的贫困,也表达了他们对资本家穷奢极侈的生活的强烈愤怒以及奋起反抗的决心。还在剧的开头(第一幕),工厂主德赖西格便威胁工人们不许在晚间到他家门口去唱这首“下流的歌曲”。第二幕,退伍士兵耶格尔已经将这首歌的歌词教给许多织工,对织工们的觉醒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认为,这首歌所讲的道理“像圣经一样正确”。第三幕,织工们唱着这首歌与军队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而在最后一幕,织工们的歌声汇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四百人的大合唱”鼓舞着起义者向前来镇压的军队展开了殊死的战斗。

此外,此剧以极其细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真实地再现了西里西亚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织工们的生活状况,剧中人物的语言全部是西里西亚方言,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织工们》上演后受到观众和批评界的高度赞扬,但也引起了统治当局的恐慌。1892年,柏林警察当局宣布禁止这部“煽动阶级仇恨”的戏继续上演。然而,一纸禁令并不能阻止《织工们》的广泛流传。1894年,由于此剧相继在英、法等国上演,当局不得不取消对它的禁令。从此,《织工们》成为德国许多剧院经常上演的剧目。

1893年春,豪普特曼的新作《海狸皮大衣》问世。这部戏剧一反他以往剧作的题材与风格,以讽刺喜剧的形式写成。这部豪普特曼称之为“窃贼喜剧”的作品有两条主线:一条围绕沃尔夫大娘展开,写她运用自己的机警和智慧相继窃走为富不仁的财主克吕格尔的大量木柴和一件值钱的海狸皮大衣,并巧妙地骗过警察、密探,使事情不了了之;另一条线写刚愎自用而又愚蠢无能的警察局长韦尔哈恩如何小题大做,诬陷持社会民主党观点的作家弗莱舍尔。前一条线带有浓厚的喜剧幽默色彩,后一条线则充满辛辣的讽刺。这出戏与莱辛的《明娜·封·巴恩海姆》、克莱斯特的《破瓮记》一起,被戏剧史家称为“德国的三大喜剧”,在德国长演不衰。

然而,《海狸皮大衣》在柏林德意志剧院首演并未取得成功,以致剧院经理不得不取消此后的演出。一些剧评家认为,《海狸皮大衣》是一部结构不完整的作品,缺少一个惩恶扬善的结尾,剧中的“窃贼”并未受到惩罚,甚至没有受到谴责,这与社会的道德准则是不相符的。过了几年,豪普特曼的创作意图才渐渐被人理解。1897年,此剧重新在德国和奥地利一些大剧院上演,引起了强烈反响,上座率迅速提高。到1902年,德意志剧院已连续演出一百场。此后,它又三次被改编成电影。《海狸皮大衣》终于成为豪普特曼最受欢迎、演出场次最多的戏剧之一。

在传统喜剧,如莫里哀的《悭吝人》和《伪君子》、克莱斯特的《破瓮记》、果戈理的《钦差大臣》中,坏人最后都无一例外地受到惩罚,这使得作品往往带有道德教化的色彩。豪普特曼的《海狸皮大衣》却与此不同,剧中的“窃贼”沃尔夫大娘并不是批判的对象,而是受作者同情的人物。他赋予这个形象勤劳、能干、机智、幽默等品质,并通过她的口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你只要有钱,能坐上马车,就不会有人来问你,钱是从哪儿来的,即使是抢了穷人的,也没人来过问!”在这出戏里,偷窃是沃尔夫大娘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向社会的不公正抗议并进行报复的手段,因为那个社会是一个“强盗和骗子横行的场所”,“人要活下去,就要变聪明点”。应当说,她对十九世纪末威廉皇帝时代的德国社会的揭露是一针见血的。沃尔夫大娘被德国戏剧界称为“德国戏剧中最有性格、最富特色的人物”,成为人民大众喜爱的形象,是毫不奇怪的。

豪普特曼的前期作品尽管引起了激烈争论,招致了严厉的批评,但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奠定了他在戏剧界的声誉,而且使自然主义文学运动在德国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然而,豪普特曼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此后的十年里,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在思想上,他都遇到了严重的危机。这深深地困扰着他,使他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首先,在家庭生活中,他与妻子玛丽·蒂内曼的关系日益恶化。虽然他一再努力试图弥合两人之间的裂痕,但最终不得不在1904年与她彻底决裂。此外,德国九十年代的现实也使他深感忧虑。在俾斯麦“铁血政策”的推动下统一起来的德国,此时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推行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统治,残酷镇压民主进步力量。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下层人民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豪普特曼对此十分不满,但又深感无能为力。一方面,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消极遁世的思想在他心中逐渐占了上风;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家,他又感到有责任和义务去表现时代的问题,揭露社会的弊端。这种矛盾心情在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反映得极其明显。

1893年,随着《小汉娜升天记》问世,豪普特曼的戏剧创作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这一变化一方面有他个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由于当时在欧洲兴起的新浪漫主义文学潮流对他的影响。对于这种变化,人们反应不一。一些人指责他“抛弃了进步立场”,“陷入了消极的神秘主义”,另一些人则表示欢迎,认为他“终于认识到自然主义的有害倾向,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了”。从这一年到1906年,他连续写了好几部充满童话和幻想色彩的戏剧,如《小汉娜升天记》(1893)、《沉钟》(1896)、《可怜的海因里希》(1902)、《碧芭在跳舞》(1906)等。这些作品或取材于德国民间传说,或根据童话改编。剧评家大多认为,豪普特曼的这些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新浪漫主义倾向。

《小汉娜升天记》的副标题是“梦幻剧”,描写生活在堕落和穷困环境中的小女孩汉娜·马特恩不堪忍受虐待和生活的折磨而投水自尽,在幻觉中仿佛升入天堂,受到天父、圣母和天使们亲切接待和爱抚而幸福地死去的故事。这部戏剧用诗体写成,首演后公众的褒贬不一。剧评家恩斯特·巴尔拉赫称它为“最纯粹、最奇妙、最真诚的德国诗歌”;著名作家福伊希特万格认为,“自德国宫廷抒情诗沉寂以来,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热爱儿童、满怀激情、阳光般温暖、钟声般清澈的诗句”。然而,此剧却同时遭到另一些知名人物的严厉批评。梅林指责这出戏是“向剥削和压迫阶级谄媚的虚伪的神秘主义”,冯塔纳和弗赖塔克也认为它是一部“令人沮丧的拙劣作品”。在他们看来,此剧十分明显地流露出作者逃避现实、沉溺于基督教遁世思想的消极倾向。

《沉钟》与《小汉娜升天记》不同,1896年底在柏林德意志剧院上演后立即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部“德国童话剧”在一个月之内为剧院带来了六万马克的收入,后来又被译成法、英等文字在法国、英国和美国上演,同样取得了“童话般成功”,并多次被改编成歌剧。

《沉钟》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铸钟匠海因利希为乡村教堂铸造了一口声音洪亮的大钟,但在运往教堂的途中不幸滚下山坡,沉入深深的湖底。海因利希也因此受伤而濒临死亡。美丽的水妖劳滕德莱救了他,并重新赋予他青春和力量。恢复了勇气和信心的海因利希爱上了水妖并重新开始工作,打算铸造一个更大、更神奇的杰作,胜过世界上所有的钟。然而,此时乡村牧师却带领村民们找到海因利希,指责他被妖魔迷住了眼睛,忘记了自己的家庭和职责。海因利希执迷不悟,拒绝回到村里。海因利希的妻子玛格达因此而投水自尽,手碰到水底的沉钟。沉钟发出洪亮的响声,使海因利希突然醒悟。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凡人,无法摆脱尘世的羁绊,完全献身于艺术。最后,他回到村里,在渴望和忧愁中郁闷而死。

同类推荐
  • 休闲文化与唐宋词

    休闲文化与唐宋词

    本书内容包括:休闲:人类文化精神的家园、词体萌生的商业文化背景与休闲社会土壤、唐宋词的文体特征与休闲功能、休闲视野下的唐宋词人创作观念、唐宋词人的休闲创作实践等。
  • 楼外谈红

    楼外谈红

    作为著名的小说家,李国文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将《红楼梦》中的人和事置于现实生活中,用现代人的视角进行解读,涉及政治体制、人情世故,甚至饮食文化、语言文化,内容广泛而有趣。对《红楼梦》的解读可谓鞭辟入里,独辟蹊径,读出了普通读者所没有看出来的内容,通过通俗幽默的语言,进行深刻的剖析,是一本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国民性、大众心理和多种文化常识的必读书。红楼是梦原非梦,李国文以作家犀利的视角,鞭辟入里,独辟蹊径,在现实世界里重新解读红楼梦,读出了新鲜的内容。
  • 1号罪案

    1号罪案

    本书稿描写了发生在镍都金昌的一起起杀人、轮奸大案的侦破过程,情节曲折,富有悬念,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 心经修行课:过往不恋 将来不负

    心经修行课:过往不恋 将来不负

    《心经修行课:过往不恋 将来不负》出自艺术大师李叔同之手,他是著名音乐教育家、美术教育家、书画家、戏剧家,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造诣于一身,堪称全才。他的文字是美的代表。书中李叔同先生的诗文词赋、人生领悟,犹如洗涤心灵的净化剂,帮助我们洗去浮世铅华,释放生命本真。《心经修行课:过往不恋 将来不负》是一本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李叔同先生在封建时期、民国时期及抗战时期的不同作品以及李叔同先生本人对绘画、书法、篆刻的认识,并提出相关的学习方法。
  • 看法

    看法

    娄义华:现任职中国先锋作家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香江》文学杂志执行总编。从事新闻工作十余载,先后在《当代诗坛》杂志任编辑;《湖南人口报》记者、新闻摄影记者、编辑;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任编导;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长沙晚报报业集团《东方新报》社任编辑、首席记者、主编等职。
热门推荐
  • 穿越公主之身

    穿越公主之身

    穿越女意外穿越古代,各种帅哥求包养,求追求!但,唯一就是生命存在危险。公司不用担心自己没有命,而在这里,不仅说话做事要小心,甚至还有要你去杀人的时候。来到这里,该如何生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独尊修仙

    独尊修仙

    家族被灭,肖子冉不得不独自踏上修真之路!
  • 听说月光找到了海洋

    听说月光找到了海洋

    在海边长大,美得像海妖一样的姑娘苏眉,从第一眼见到陆海洋,就被他吸引。他家境贫寒却有骨气、他对她冷冰冰却对一只流浪猫倾注所有感情,他的种种让她一往情深。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她用尽万般心思。只是她的万般心思在家境贫寒的陆海洋眼里成了挑衅和羞辱,为了自己可怜的自尊,陆海洋制造了一场意外。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意外让两人从此天各一方,甚至让陆海洋换了脸,换了身分?对苏眉来说,如果陆海洋像一阵捕捉不到的风,那么宋文祈就是一棵树。也许青春是一场穿越海洋抵达港湾的旅途。
  • 沿途的风景诗化了悲伤

    沿途的风景诗化了悲伤

    ‘我’被公司辞退,对生活有些漫无目标的我决定去做一件多年前就想做的事,那就是骑车前行去往内蒙古看看大草原和蓝天。小时候老师说那里是人间天堂,蓝天白云,翠绿草原,清澈溪水,还有热情的人民和手抓羊肉,我不相信,因为我已经被他们忽悠过了好多次,所以我觉得亲自去看看。这一路我规划好了大概的路线,但计划始终赶不上变化,许多事情不知是喜还是悲地发生了......
  • 再过一个冬天

    再过一个冬天

    或许再过几个冬天,世界就会完全不一样,或许再过几年,你我都会变化,因为我们在成长……
  • 幻境仙踪

    幻境仙踪

    一个来自远古的幻仙传说,一个来自烬家的少年疯狂修炼拯救父亲,打破了三万年都未有人打破的纪录,超强的实力和天赋,带领弟弟和朋友走到了大陆巅峰,并去寻找杀死九名环线的科克里人
  • 都市无敌高手

    都市无敌高手

    他从出生起便霉运缠身,万事不顺,运气糟糕到了顶点。人生最低谷之际他偶遇一神秘老翁,才得知自己命中注定劫难无数,唯有桃花运可助自己逢凶化吉、转危为安。于是乎清纯校花、性感教师、泼辣警花、冰山大小姐、温柔护士、冷艳美女总裁、一线明星纷纷成为了他的救命良药。他怀揣着老翁赐予的神秘功法,踏上了浩浩荡荡的桃花征途。
  • 伪宋

    伪宋

    背运的数学专家意外穿越时空,别人穿的都是开元康乾,他却好死不死落在宋末的女真窝里。别人回去驱除胡虏反金复宋,他却莫名其妙变成渤海人给大金当起雇佣兵。别人为功名利禄不惜负却天下人,他却站在家国民族的十字路口迷惘徘徊。他重情,却得不到情;他重义,却被人指为不义。倒霉的主角偏偏好运连连,灭大辽,擒天祚,攻北宋,俘太子,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在力与欲之间他会不会迷失自我?是甘为异姓马前卒,还是慷慨弹剑许家国?命运把他抛到历史的风口浪尖,他又如何对待命运?
  • 日新居吟草

    日新居吟草

    《日新居吟草》收录作者王宏昌先生自2006年以来创作的240多首诗词,作品风格清丽、朴厚,题材广泛,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
  • 谁也不知道

    谁也不知道

    林悦同是学校里公认的乖宝宝,以往17年的平静生活中,他从来没有遇见过比眼前这个人更讨厌的家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