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寒季,入隆冬时节后寒意更甚,苏蕉支着脑袋倚在窗旁。
庭院内北风呼啸,琼雪霏霏,岁寒三友相映成趣,偌大的苏家府邸内却除了风声仿佛便只剩下苏子望的训斥声。
自韩家聘书过府已是半月有余,苏蕉接连气走了三位先生,发生如此接二连三有悖风德之事,于作为云州有头有脸的苏家而言这委实是一桩羞耻之事。苏子望为此大感伤神。
这一切因缘,都还得追溯至三十年前他与韩晋的一场邂逅。
如同许多话本里的老套故事一般,缘分便是如此展开的。
云州巨富苏氏一族世代以经商为业,在大楚南境乃是遐迩闻名的富贾大户,又因苏家世代家主矜贫恤独、乐善好施,是以苏家于坊间名声甚好。当今家主苏子望年少时曾随父外出经商,适逢科考,于北上途中偶遇了一名赶考秀才。
那秀才因钱财遭劫,眼看将无法入京赴考,苏子望对其心生怜悯,当下解囊相助。
秀才感激零涕,便许下诺言:“他朝若能金榜题名,来日定当倾力相报!”
苏子望暗道:“登科提名谈何容易?你不过区区一介寒门子弟,身家背景没一处像样,唉,又是小地方出身的人家,想必见识浅薄,料想也写不出什么惊世文章。”当下便没将秀才的话放在心上,辗转数月后,他便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
孰能料到,当年曾受过苏子望恩惠的那个寒门子弟有朝一日竟会成为当朝太师?
那秀才名唤韩晋,出身乡下市井,出身贫寒,却是生得耳聪目明,自幼便能写诗作对,很是得邻里称赞。但这韩晋恃才傲物,极不讨先生喜欢,是以他尚在临州书院念书时,便有先生评价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韩晋听罢自是不服,便终日勤学苦读,白日里不与同龄男孩一同玩耍,到了夜里更是一灯如豆攻读万卷,是以经史子集无不熟稔。待加冠后不久,便决定要成就一番大事业。
古往今来男儿自立均要成家立业,所谓成家在前,立业在后,众人都劝韩晋早日成亲,不是今儿个有媒人给他介绍乡绅家的小家碧玉,便是明儿个给他找来个私塾先生的女儿,不奢望那大富大贵,但求蕙质兰心,有个这样的妻子也好为他红袖添香,让他更能尽心尽力地去考取功名。
然韩晋自诩不与常人如一,他言道:“男儿大丈夫该当先立业后成家,待我连中三元,又何愁娶不到如花美眷?况且我如今家境尚且清贫,即便是娶了妻子也是徒让别人家的女儿跟我吃苦,倒不如独自洒脱。”于是便满怀壮志报考了解试。
孰料那主审解试的考官实在是刻板迂腐,一见韩晋文章中出现有悖前人古训的只言片语,便忍不住怒斥韩晋,道韩晋妄自尊大、文风猖獗。尽管如此,却也不是无人欣赏韩晋的文采,亦有考官认为韩晋所作文章乃是言必有物,真知灼见果真不俗。
因此双方争执不休,这厢评价韩晋之文难登大雅之堂,那厢却评价韩晋之文锋发韵流,一番唇枪舌战后,讨论不出个结果,终以投票选举,竟以“难登大雅”一派人数占优。
消息下来后,韩晋恼火拍案。
此番考不中举人,韩晋受挫不浅,却不甘落败,遂又返乡攻读三年,终是考中解元。此后邻里同乡遇见他都尊他一声“韩解元”,就连当年小瞧他的先生亦不敢再怠慢他。后于来年春闱,韩晋又以“笔锋犀利”著称,一举获得会元殊荣,四月直晋殿试。
值得一提的是,韩晋此番能顺利通过层层考试,不仅归功于学识,更是多了一份幸运。
正熙四十三年,辛卯年五月。楚灵帝驾崩,于贵妃膝下十三皇子登基,次年改年号为“景真”,史称楚明帝。
因楚明帝年纪尚幼,先帝遗诏有令,命三朝元老章元辅政,敕封章元丞相之职,官居一品。
章元乃为楚家三代功臣,为楚家可谓是倾尽一生,功高显著,他见识卓越,非一般腐儒可比。
楚灵帝尚还在世之时,对章元的行事手段十分赏识,奈何早年听信小人谗言,始终猜疑章元怀有二心,是以事事决策优柔寡断,对章元的谏言总是模糊对答。因此正熙年间贪官肆虐,世风日下,民不聊生。楚灵帝晚年倏然觉醒,于病榻前急召章元,声泪俱下托付遗命。
章元感激零涕,不敢不从,立下誓言誓必将十三皇子辅佐成一代明君,光复楚门。
新皇践祚后,章元便致力于鼎新革故,虽已是雪鬓霜鬟,但行事作风一如年轻时雷厉风行。是以在他执政当下,贪官污吏人人自危,虽时有奸佞向小皇帝进言欲将章元斩落马下,然小皇帝却听从先皇之命,一心一意信任着这位丞相。
章元扪心自问,他辅佐帝王并非出于野心,只是是非曲直人口难辩,他唯有做出一番业绩向世人证明。
韩晋与章元本是一类人,才干不凡,自命不凡,只是受现世约束,怀才不遇,适逢机遇一到,便正是应验了那句古语——“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而说韩晋幸运,则正是托了章元之福。
若非章元辅佐新皇整顿朝纲,吁请新皇广纳人才,恐怕韩晋始终都是郁郁不得志。
且说韩晋考得解元之后,便要上京赴考,离去前亲朋好友纷纷前来送别,既是赠吉言又是送盘缠。玉郊乡近百年来都未曾出过一个解元,是以村民对韩晋无不佩服,望他能扬眉吐气,光宗耀祖。
韩晋扬言:“此行一去,定会连中三元!”
乡亲们都道:“如今你已成贡士,此番入京赴考,若能取得进士,往后便可登堂殿试了。得见圣颜,实乃三生有幸,以你的文采哪怕不中三魁,混个一官半职也决然不差。玉郊乡里出了个登过殿试的官老爷,那也算大大的有风头了。至于‘连中三元’这种大话,你还是莫要夸下海口了。”
韩晋淡笑不语,他的目标又岂会仅停于此?既要登堂殿试,便要一举高中!
于是带着同乡的期盼,韩晋出了生平第一趟远门,可惜出师不利,毕竟是初出茅庐,不识江湖规矩,这不,行至半路上便遇到了劫匪。
那劫匪一开始倒也算和气,只让他出钱买路便饶他一条小命,可他却顽固至极,誓死要捍卫包裹。这下不但给劫匪添了“麻烦”,也给他添了顿好打。
幸而那劫匪只是吓唬吓唬他,根本不敢做杀人勾当,得了钱财后便匆匆离去。
韩晋保得性命,却失了赶考的路费,当下便烦恼起来,迫不得已只得沿路乞讨,一步一步朝京城走去。但这样做无异是杯水车薪,终究挨不到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