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18800000011

第11章 缺陷与成长(3)

只有当我们对别人无所求,才可能以无所待、无所欲求、客观的、完整的眼光来看人。只有自我实现的人(或在自我实现的阶段中的人),才比较可能对个人采取整体的、理想的、美感的看法。深入的欣赏、赞美、与爱,并非建立于对所受之好处的感谢上,而是建立于被感受的个人所具有的客观的、内在的本性上。他之所以受赞美,是因为他具有客观上值得赞美的特质,而不是因为他奉承阿谀。他之所以被爱,是因为他值得爱,而不是因为他付出了爱。这也就是随后我们将要讨论的无需求之爱,林肯即为一例。

对别人有所待的、对别人求取需要之满足的人际关系,其特征之一是,这些提供需求满足的人们时常可以大幅度地更换。例如,一个爱受人赞美的少女,只要有人赞美,无论是谁赞美都没有多大区别,任何一个提供赞美者都一样好。同样,对于提供爱或提供安全的人,亦是如此。

一个人愈是追求缺陷的满足,愈难以无所待于人的、不求回报的、不予利用的、无所欲求的眼光去看人,愈难将别人视为唯一的、具有独立性的个体,视之为目的本身——换言之,即视其为人、而非视其为工具。“高度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亦即对人际关系最高之可能发展的理解,是不可能建基于缺陷的动机理论上的。

当我们尝试描述一个人在倾向于成长与自我实现之时,对自己或对自我所持有的复杂态度,我们自然就会面对一项相当困难的状况。一个自我力量发挥极致的人,大都很容易忘怀自我,或超越自我,且最能以问题为中心,最能浑然忘我,行动也最自主自发。用安雅的话来说,就是身心的合一。这种人沉醉在知觉、行动、享受、创造之中,且能达到十分透彻、完整而纯粹的程度。

这种关怀世界的能力,这种不只顾自己、不以自我为中心、为获取满足的能力,愈是有缺陷需求的人,愈难获得。一个人越是以成长为动机,越能以问题为中心,而在处理客观世界之时,也越能抛弃自我的意识。

寻求心理学治疗的人,有一项主要的特征,那便是他在过去或目前的基本需求的满足上有所缺乏。精神官能症可以视为是一种由匮乏而引起的疾病。正因为如此,治疗的基本要务是供给病人所缺乏者,或是尽可能促使病人自己去获取他所缺乏的东西。由于这些缺乏的供给只能来自别人,因此一般的治疗必定是人际关系治疗。

但这个事实,却一直被过度地泛论着。事实上,一个缺陷需求已获满足,且以成长动机为主的人,他亦不能全然免除冲突、不幸、焦虑和混乱。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去寻求帮助,甚至很可能投向人际关系的治疗。不过,我们似乎不该忘记,以成长动机为主的人,通常是借着思考的方式反求诸己,以解决他的问题和冲突。换句话说,他是寻求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寻求别人的帮助来解决问题。甚至在原则上,自我实现的任务大部分是内在于人格的,例如拟订计划、发现自我、选择供发展的潜能、建立人生观等等。

在有关人格改善的理论中,我们必须为自我改进、自我寻求、默观和思考保留一席之地。在成长的最后几个阶段里,个人基本上是孤独的,而且只能依赖自己去完成。许华艾把这种对已然良好的人格再加以更进一步的改良,称为“心理学”。如果心理治疗能使病患痊愈,并且能免除患者的各种病症,那么,心理学便能够以心理治疗的终点为起点,设法使无病的人变得更健康。我十分高兴在罗杰士的书中指《精神治疗与人格改造》读到:成功的心理治疗使得病患比成熟分数表上的平均分数,从百分之二十五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但是,谁来把他提高到百分之七十五呢?我们不正需要一些新的原理、新的技术来完成这项工作吗?

所谓的学习理论,在本国 指美国 几乎一直都建基于缺陷动机之上,而学习的目标对象则通常都在有机体之外——也就是说,是为了学得满足某项需求的最佳方法。因此领域有用,只有其他的“学习理论者”会对它有真正的兴趣。

若要解决成长与自我实现的问题,此种学习理论助益甚少。一再向外寻求满足缺陷动机的技巧,实在不必要。联想式的学习与疏导已被认知的学习所取代,代之以不断增加洞识与理解力,代之以自我认识和以人格的稳定成长——亦即增强综合性、整合性,和内在一致性。改变显然不是由习惯所获得,亦非由一个接一个的习惯联结而成,而是指整个人格的变化,亦即变成一个新人,而不只是在同一个人身上再外加一些新的习惯,如同加上新的财产一般。

这种改变个性的学习,意味着对一个十分复杂的、经过高度整合的、完整的有机体加以自主,对这种外在冲击便越会加以排斥。

在我所研究的对象向我提出的报告中显示出,最重要的学习经验通常是生命中的独特经验,诸如悲剧、死亡、创伤、皈依、顿悟等,这些经验迫使一个人改变他个人的人生观,并且造成他一切行为的改变。(当然,所谓悲剧或内心顿悟的,需时甚久,但主要并非联想的学习所致。)

成长在于消除压抑及束缚,使个人得以“做他自己”,得以如发光发热般将行为发放出来,而非一再重复;得以使自己的内在本性自然流露;因此,自我实现者的行为是无法学得的,是创发的,是散发出来的,而不是特意求得的;是自然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巧于心机的做作。

以缺陷需求为满足的人,对存有领域所表现的强烈封闭性,是一切差异中最主要的一项。心理学家一直无法进入这俨然属于哲学家的辖区,无法掌握这一看似模糊,却具有实在界之确实基础的领域。但是,通过对能自我实现的个体的研究,现在我们已能张开眼睛看到各种基本的直观,这些基本直观对哲学家而言虽已古老,但对我们心理学家而言却仍新颖。

例如,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介乎对需求有所待的感知方式、与对需求无所待或无所欲求的感知方式之间的差异,那么,我们对感知的了解以及对所感知之世界的了解,必会大加改变并且有所扩充。因为对需求无所待的感知方式更具体,并且有所选择,因此,这种可能更容易了解感知的内在性质。而且,他亦能同时感到对立的二无、矛盾的两极,以及不协和的两面。较未发展的人似乎是生活在亚里斯多德式的“男——女”、“自私——不自私”、“不成年人——儿童”、“仁慈——残酷”、“善——恶”。在亚氏逻辑里,A就是A,其它一切都是非A。且A与非A二者永远无法相遇。但是就能自我实现者的眼光看来,A与非A事实上彼此解释,且是一体的两面,而每个人都同时是善也是恶,是男也是女、是成年人也是小孩。我们不可以把一个具有整体性的人放到连续线上,只用抽象的一面去看他。整体性是无法比较的。

当我们以需求所决定的方式去感知事物时,我们可能毫不自觉,但若别人也以同样的方式来感知我们,比如把我们当作付钱的人,供应食物的人,提供安全保障的人,可以依靠的人,或者把我们当作侍役、仆人或任何可利用的人,这时我们一定会清楚地觉察出来,而且也都会很不高兴。我们希望别人把我们当作一个具有完整个体的自我来看待。我们不喜欢被当作可利用的对象或工具。我们不喜欢“被利用”。

由于能自我实现的人并不需要把能使需求获得满足的性质抽绎出来,亦不必视别人为工具,因此他们比较可能采取一个不功利、不武断、不干扰、不妄断的态度去对待别人,也就是采取一种无所欲求的、无庸选择的感知方式去对待别人。这种态度能使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及感知更清楚、更深刻。这种无纠缠、无牵挂的客观认知态度,正是外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医生所极力追求的,能自我实现的人却毫不费力就自然拥有了。

尤其是当被感知的对象或个人结构复杂、困难而又不明显时,这种感知态度的特异性质便更加重要了。这时候,感知者对所感知的对象本质予以尊重,尤属必要。感知必定像水之浸透石隙一般,柔和、细致、无阻,并且无所需求地、被动地去适应事物的本性。它不必像以需求动机为主的认知方式那样,显出装腔作势、蹂躏、剥削、存心利用的样子,就像屠夫剁肉的方式一样。

感知世界之内在本质最有效的方式是接受性的而不是主动争取的。并且尽可能由被认知的对象的内在组织来决定感知方式,尽可减少感知者自身的干预。这种以毫无牵挂的、道家式的、被动的、不予干扰的感知方式,去感知具体事态同时存有的各个面貌的态度,正与美感经验和神秘经验的描述颇有共同之处。它们所强调的重点是一致的。我们是否看见了真实而具体的世界或者我们只看到自己投向世界的着眼点、动机、期望和抽象的系统?或者,不客气地问,我们是明还是盲?

一般人对爱之需求的研究,例如鲍尔比、斯比艾和李维所作的研究,均视之为一种缺陷需求来予以研究,认为那是一个必须予以填满的窟窿,是要用爱来倾注的空虚。如果这种治疗的必要条件缺乏,则会产生严重病态的后果。如果它能适时、适量、适切地获得满足,则能避免病态。随着欠缺或满足的程度,决定病态或康复的程度。假如病情并非过度严重,且及早发现、加以治疗,则可能获得痊愈。也就是说,“饥渴爱情”的病患,在某些情形下,可以借着弥补病态之缺乏而获得痊愈。爱的饥渴是一种由于缺乏而引起的病症,就像由于缺少盐、或缺少维生素而引起的病症是一样的。至于健康人,由于没有这种欠缺,只需要接受些许稳定的、维持量的爱就可以了,甚至长期地连这种爱都没有,他也无妨。但是,如果说所有的动机都只是为了满足缺陷、并因此而避免需求,那么结果便会出现矛盾。需求满足后便会导致需求消失。也就是说,爱的关系的需求获得满足的人,便是属于比较无法提供爱,亦比较无法接受爱的人。然而临床研究显示,健康的人在爱的需求获得满足后,虽然不再需要接受爱,却变得更能给予爱。因此,他们才显得更可爱。

此一事实显示出一般的动机理论(以缺陷需求为中心的理论)是有限度的,同时也指明了“后设动机理论”(或称成长动机理论、自我实现的理论)的必要性。

我曾经以导论的方式(亦即对别人的存有之爱、无需求爱、无私之爱)和缺陷之爱(缺陷之爱、有需求之爱、自私之爱)加以对比。在此,我只想运用这两组对比来举例说明以上所叙述的概观。

1、意识欢迎存有之爱,并完全享受。因为存有之爱不是占有的,它是一种仰慕而非一种需要。它不制造困扰,且实际上常会带来快乐。

2存有之爱永远不腻,且能享受无尽。它通常逐渐茁壮,而不会消失。它以内在为喜悦,它是目的而非工具。

3、存有之爱的经验通常被描述为与美感经验或神秘经验相同的经验,他具有相同的效果。

4、存有之爱的经验在心理学上都具有广大而深远的影响,就像健康的母亲对婴儿纯粹的母爱,或是神秘学者所描述的对神的完美之爱,都具有人格学上的影响效果一样。

5、存有之爱,毫无疑问地,是一种比缺陷之爱更丰富、更高超、更有价值的主体经验(任何存有之爱的持有者都曾有过此种经验)。在我所研究的对象中,一些年长、平凡者的报告里曾指出,他们会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同时经验过这两种不同的爱,他们也指出他们对存有之爱比较偏好。

6、缺陷之爱可以获得满足。但是,一个人对他人值得赞美、值得爱的一面所发出的仰慕之情,却很难用“满足”一词来概括。

7、在存有之爱中,焦虑与敌意降至最低限度,而就人类的现实目的而言,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焦虑与敌意——— 当然,为他人感到焦虑还是可能的。至于在缺陷之爱中,一个人必定会常有某种程度的焦虑和敌意。

8、存有之爱的双方彼此能不依赖于对方,较具有独立性,比较没有需求,比较个体化,比较无所待,但同时也更渴望帮助对方走向自我实现,更能为他的胜利感到骄傲,因此比较慷慨,也比较体贴。

9、只有通过存有之爱才可能对别人产生最真实、最透彻的认知。正如我在另一本书(指《动机与人格》)中所强调过的,这是一种认知的反应,同时也是一种情绪意志的反应。这点真叫人感动,而且许多人的成熟经验也往往证实了这点。因此,我不再接受“爱会使人盲目”的陈腐老套,我越来越觉得它的反面才是对的;也就是说,“无爱”才会使人盲目。

10、最后我要说,存有之爱,就其深刻但仍可予以检证的意义而言,可以创造对方的人格。存有之爱赋予个人以自我的图像,使他得以接受自我,并感到值得去爱,这一切都使他得以成长。人类是否能够没有存有之爱而依然充份发展,这真是个问题。

同类推荐
  • 菜根谭(白话全译)

    菜根谭(白话全译)

    《时光文库:菜根谭(白话全译)》分为修身篇、劝学篇、处世篇、经世篇、治家篇、出世篇、养生篇七部分,近400余则。每一则格言都添加标题,配有注释、译文、解读,方便阅读。在解读部分,我们用中华古典人物故事来解读原文,力求广大读者对每一条名言加深理解,加强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精神分析以研究性本能为本身第一重要的工作。梦常常是不加伪装地表示一种愿望的满足。神经症是自我在试图压制性欲失败之后,性欲部分压制了自我。禁忌、法律和习惯给性生活加上了更多的限制,这些限制既对男人有影响,又对女人影响很大。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伊德出场,宣讲他“欲望决定命运”的人生哲理,本书是走向人性深处、揭开性欲面纱的必读书。
  •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以一种全新、简洁、有效的创新思维技巧,帮你迅速突破事业的瓶颈,提升竞争力。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改变思考的方式,打破思维定势,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让自己的生活精彩起来。你仍被“标准答案”束缚吗?你知道什么是“多元化思维”吗?你能快速、高效地解决学习或工作中的问题了吗?你准备好“灵感笔记本”了吗?停下无目的的忙碌吧!你需要的是丢掉不必要的东西,为大脑腾出空间整理思绪,保留真正重要的想法。
  • 《道德经》新释

    《道德经》新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漯……
  • 笛卡尔的智慧

    笛卡尔的智慧

    而在本书中,我们将对笛卡尔在哲学研究上所取得的硕果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方法论,笛卡尔认为,方法论本身就是一门具体的科学,并提出了笛卡尔“方法论”里的第一个内容——“普遍怀疑”。在“普遍怀疑”的基础上,笛卡尔进一步叙述了“直观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归纳与枚举”等具体的方法论原则。
热门推荐
  • 破镜重圆:第一季

    破镜重圆:第一季

    南京海野大学的研究生风迪和他的搭档丁灏海,在神秘的校园里结识了林静、吴园等伙伴,遇见了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人们,解开了围绕在他们身上的一个个案件和谜团。在对与主角们的命运缠绕在一起的犯罪集团宣战的同时,数十年前的历史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广袤校园里多年来隐藏的惊天秘密也最终被揭开。不可能犯罪,不在场证明,密室手法,暗号教义……把这些线索的碎片,拼接成完整的镜面,映照出真相的容颜!
  • 武逆佣兵妃:凰战天穹

    武逆佣兵妃:凰战天穹

    当21世纪叱咤风云的佣兵女王,转眼成为恶名昭著的纨绔千金,当强者之魂,霸气重生!金簪抵着男人的脖子,“敢碰我,我要你命!”嚣张,是有资本,狂妄,是够强大,不可一世,乃是天纵奇才。她要夺回属于这个名字的一切,重塑昔日辉煌,搅翻异世,走出一条青云大道;终有一日,站在云霄,俯瞰人间,傲视漫天诸神,告诉他们,墨风华不需要任何同情,因为我就是神迹!冷眼睥睨,看尽人间魑魅魍魉,素手轻覆,操纵凡世生离死别——且看风华无双,冠绝天下!
  • 娘子要藏好,夫君太妖孽

    娘子要藏好,夫君太妖孽

    一朝穿越成帝宠,被人称为“红颜祸水”,心有所属的她,费尽心思,玩尽手段,终于逃出宫门,江湖上从此多了一个兴风作浪的妖女,看一个穿越女,如何玩转古代,宫廷,江湖,在成堆的美男争夺中,该何去何从?
  • 八十天环游地球

    八十天环游地球

    我们在阅读文学名著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这样就会阻碍我们读懂某一句话或某一段话的意思。所以,我们必须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而理解词语不能仅仅局限在表面含义,还要认真体会它们所表达的作用。
  • 每天懂点儿销售心理学

    每天懂点儿销售心理学

    利用心理战术功课销售难题,让销售无往不胜。
  • 金色盾牌

    金色盾牌

    中国武警的最高学府特警学院是一所亦兵亦学的学府,可是雪狼突击队却是从实战中一路走来的,一个武警的普通士兵,得到了两所最高学府的青睐,看他是怎样脱胎换骨?从一个农场的猪倌一直走到中国优秀特警“兵王”的行列中来的?普通士兵同样得到尊重?兵王也都是从汗水和血水中重生的,就像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 教育宗旨

    教育宗旨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之作为座右铭,产生着无限的灵感、启发、智慧和力量,从而成为人生的航灯。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
  • 叱咤风云的军事家(4)(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叱咤风云的军事家(4)(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叱咤风云的军事家(4)》本书分为岳飞、萨拉丁、成吉思汗等部分。
  • 《浩气深秋》

    《浩气深秋》

    异世界带着游戏角色,开始组建一个全新的势力,新秩序。
  • 大龄男孩的爱恋

    大龄男孩的爱恋

    27岁莫聪网上遇上了网名为蓝色幽灵的女孩,原以为她是小姐,经过一番交流后知道她是一个单纯的女孩,而且有身陷狼口的危险,差点被她所在公司的经理所猎,莫聪出于好奇心和爱心,伸出缓助之手。谁知,当他伸出手之后,却再也没有勇气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