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梁手下们努力地四处寻觅,历尽了千辛万苦。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旧楚王的一位后人被项梁手下大将钟离昧找到了。当时这个后人只有13岁,正在放羊,其母亲给了钟离昧一件贴身汗衫看,以证明这个小孩子的身份。只见汗衫上写着:“楚怀王嫡孙熊心,楚太子夫人卫氏。”上面还有国宝钤记。于是,项梁就这样找到了楚怀王的嫡系子孙。这位熊心也叫楚怀王,《史记》等书说这是因为“从民望也”。而从灭秦的战略上考虑,项梁和范增们这样做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事实证明,立熊心为楚怀王这一“借天势”的手法,效果极为显著,对项氏集团力量的迅速壮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个新楚怀王不但在政治上有强大的号召力,还在秦楚战争的中后期于军事战略、政治谋略上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可惜,等项梁去世、项羽执掌了楚军一把手位置后,项羽便把“楚怀王”的价值忘了个一干二净。对于楚怀王为秦楚战争中立下的功劳,项羽可谓一笔抹煞。在论功行赏大会上,项羽把秦楚战争的最后胜利全部记在了自己的功劳簿上。他认为,“怀王”是“我家所立”,哪有什么功劳啊,凭什么主持天下大局?打下天下和分享天下的,应该是“诸位将领和我项籍”。
为什么项羽会这样说呢?因为楚怀王一直坚持“先入关者王关中”的约定。对此项羽一直非常生气,并开始有了杀怀王之心。后来,他果然派人把怀王杀了。
范增知道楚怀王熊心是一个很好的“天势”,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为此他多次提醒和劝告项羽,可惜项羽一直固执己见,根本听不进范增的话。当项羽把这个极好的“天势”给亲手摧毁后,范增也只能徒呼奈何!
项羽把楚怀王熊心当作了累赘,刘邦却把他当成了宝贝。
话说刘邦在韩信的精心策划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杀回了关中。当刘邦领着汉军和前来投奔的诸侯浩浩荡荡地杀向楚军时,一位叫董公的老人就前来拦路,并给了刘邦这样的建议:“前些天,我等在大江之中,最终打捞到了义帝(即楚怀王熊心)的尸体,然后扶葬送到了郴州。现在看到大王驾临洛阳,便想来向大王提一点建议,不知可否?”
刘邦同意了:“老人家,有什么话请尽管讲!”
董公说:“古语说得好:‘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必不成。’所以说:‘攻击天下之敌,无所不破。’项羽无道,杀了义帝,把自己弄成了天下的敌人。仁不凭勇,义不恃力。现在,大王理应率领三军,为义帝举丧,传檄遍告天下诸侯,让大家一起来打项羽,这样大王不但军事力量能迅速壮大,还能让天下人都来敬重你的威德。现在你师出无名,即使打败了项羽,天下人也未必会信服!”
刘邦是有着很强的判断力的,他一听完董公的话,就知道这非常在理,对自己未来的胜利极为关键。于是,他马上采纳了董公的建议,开始为义帝举丧,历时三日。
果然,接下来天下诸侯纷纷响应刘邦的号召,一起去打项羽。而项羽越来越成为全天下的敌人,刘邦则成为了民心之所向!
义帝楚怀王熊心这面大旗本来是项羽手中的一张王牌,但项羽对其弃如敝履。另一边,刘邦却将其捡起,将其影响力发挥到了最大。
3、天时重要,地利更甚
通过刚才的故事,我们知道了借天势的重要意义。接下来,我们谈谈借地势的重要性。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既然天时都那么重要了,地利就更甭提了。
在战争中,我们常常听到某处“易守难攻”,形容的就是地利。在打仗的时候,借助有利的地势,往往能够以最少的代价,守住最重要的地方。其实,大到一个国家,地利的重要性对于成败就更加关键了。比如,定都在哪里,关系到国运的兴衰成败。
下面我们扼要地分析一下项羽和刘邦各自的定都选择,看看各自的失策或高明。
灭了秦后,刘邦被迫去了汉中。后来,在韩信的帮助下,刘邦带汉军出汉中,占关中。并且为义帝举丧,得到民心,赢得天下诸侯的帮助。当然,项羽那时候力量还很强,所以汉与楚就形成了对峙之势。
接着,刘邦定都长安,项羽迁都彭城。这种选择,既是战略决策上的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是两个人不同个性的使然。
连在战争中选择把守或进攻的重点地方都极为关键,更何况是选什么地方作为国都了。
无论在什么朝代,建都于何处都是一门大大的学问,古代就更甚了。在古代,首都就是国家的象征,若是国都失陷,就代表着国家的灭亡。因此,选择首都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安全性。
其次,要考虑的是资源补给的方便性。国都应该进可攻,退可守,且粮食资源补给非常方便,很充足。
那么刘邦是如何决定定都长安的呢?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他刚开始其实是想定都洛阳的。话说刘邦夺了韩信的军权后,便当了皇帝。接下来,他收了田横,赦了季布,杀了丁公,正想定都洛阳,一个叫娄敬的土包子便找上门来了。
娄敬原是齐国人,这次到洛阳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老乡虞将军的帮忙,见到刘邦,因为他有一些话想向刘邦建议。刘邦见到娄敬时,发现这个娄敬穿着很土,但相貌不俗。于是便问他:“你见我是不是有什么事啊?”
娄敬说:“听说皇上想在洛阳定都?”刘邦说是。娄敬又问:“皇上难道是想跟周王朝比一比兴隆旺盛?”刘邦又说是。
于是,娄敬便给刘邦分析了建都洛阳的种种弊端,又提出了定都长安的种种好处。经过娄敬的一番分析,刘邦觉得很在理,于是便诏告群臣前来商议。群臣里大多数都是关东六国的人,家乡观念很重,都想留在洛阳,而不想再回关中,所以都反对迁都。
刘邦看到群臣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自己也一时拿不好主意,便去找张良求教。
这时候,张良已看破红尘,无欲无求,正跟赤松子学道,早已不理朝廷大事。但是,刘邦身为皇帝,主动前来向自己求教,自己不好不理,便对刘邦说了这样一番话:“虽然洛阳有险可守,但腹地不过几百里,田地贫瘠,四面受敌,并不是建都的理想之所。关中左有崤、函之险,右有陇、蜀之固,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防胡之利,三面据险而守,一面东临天下诸侯。天下安定时,可通过漕运,供应京都所需;若诸侯有变,则可以顺流而下,出师运粮,如此即天下可定。关中之地,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给皇上的建议,实在是安邦定国的大道理啊!”
对于张良的话,刘邦一直都是言听计从的。听到张良非常赞同娄敬的话,便当即拍板,采用迁都长安之策。娄敬由于进言有功,拜为郎中,号奉春君,赐姓刘。就这样,我国第二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便开始建立起来。刘邦定都长安,也开始了强汉四百年的精彩历史。
不知道你注意没有,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两个朝代汉朝和唐朝,都定都在长安。这也缘于长安拥有着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地势非常利于防守,资源丰富还供应方便,气候也宜人等。
那么,项羽迁都彭城又有什么不妥呢?
首先,建都彭城,毫无地利可言。因为彭城地势并不险要,根本就没有天然山隘屏障,无险可守,特别不宜军事防御,是很明显的易攻难守之处。历史上曾因彭城的交通非常方便和发达,而称其为“五省通衢”。
其次,此处经常因黄河泛滥,而成为灾区。粮食资源并不总是充裕,尽管运输起来方便,但也容易被敌军切断物资供应线路。
综上所述,用“安全性”和“物资供应”这两点就足以比较出,建都长安与彭城的优与劣了。
可见,无论是借“天势”还是借“地势”,项羽都输给了刘邦。至于借“人势”方面,我们在其他章节已经有详细的探讨,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总之,要夺取天下,就必须学会抢天时,占地利,救人和;要成就大事,就应该懂得借天势,借地势,借人势。
要点回顾
善判断,分三方面的判断。一是对形势发展的判断,也就是看趋势的本领;二是对事物是非的判断,也就是看本质的本领;三是对人的判断,也就是看人的本领。
只有善于判断,才敢于拍板,才能拍板得对,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才能收获丰盛。
拥有看趋势、看本质、看人的本领,是当好一个组织的一把手的最起码要求。当你拥有了这些本领后,你的决断(或者叫拍板)就会显得非常正确和英明,你就会越来越受到部属们的爱戴,就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所有卓越的领导者都是借势向上、借力成事的高手,甚至大师。领导之所以能坐上领导的位置,首先是因为他能够借助团队的力量,去做单个人无法做成的事情;其次,是领导能够懂得分配任务,让合适的人去干相应的事情,如此分工配合,往往能干成影响力巨大的事情;再次,优秀的领导还能够在时机到来时,利用团队的力量,借势而起,成就辉煌!
时与势处处存在,关键在于你的判断能力。如果你是一个善于判断的人,你就能很好地看清时势,利用时势,借势成功。真正的赢家,往往都能够审时度势,驾驭时局。
在战争中,我们常常听到某处“易守难攻”,形容的就是地利。在打仗的时候,借助有利的地势,往往能够以最少的代价,守住最重要的地方。其实,大到一个国家,地利的重要性对于成败就更加关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