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90800000011

第11章 石中之纹(3)

那些建造教堂的人们及喜爱这些建筑的人们做了些什么?这些大教堂不是天然就存在的,工匠们利用自然的重力作用,按照石头天然层理结构方式,并运用自己的飞拱、拱顶等这些天才发明,将死的石堆变成了活生生的大教堂。他们倒造出一种结构,将自己源自自然的分析化为完美的组合。今天,那些仍对自然界的建筑感兴趣的人们与近800年前建筑它们的人们是一类的,使人类超乎众生而独一无二的天才在这里随处可见:人类操练自我技能并拓展推进自我技能的巨大快乐。

哲学里面有一句常听到的旧话,说科学是纯粹的分析成简化论,比如将彩虹分解成不同的光线,而艺术则是纯粹的合成,它把彩虹组合起来。事实并非如此。所有的想像都是从分析自然开始的。米开朗基罗在自己的雕塑当中说得很生动(尤其是在他尚未完成的一些雕塑当中),而且他还在自己论创造行为的十四行诗当中表明了这一点:

人类自身的神性可令手脚并用。

塑造出一张人脸,经由艺术的

自由能量,根据苍白无力的模特

给无生气的石头以生命的气息。

“手脚并用”:材料通过人手而强调自身,因此而为大脑预先构造出艺术品的外形。雕塑者跟泥瓦匠一样,要在自然之中摸索外形,而对于他来说,这样的外形已经铺陈在那里了。这样的原则是不变的。

粗糙的石料有着多余的外表,

它不能包括的,艺术的人杰

也不想炫耀:手为大脑效力,

破解石头的符咒,这是手能做的一切。

到米开朗基罗刻成布鲁图的头像时,别的人已经开始为他去采石料了。但是,米开朗基罗早已经就是卡拉拉的一名石匠了,他仍然感觉得到他们和自己手上的锤子在石堆中摸索早就已经躺在那里的石料外形。

在卡拉拉,如今的石匠为来到这里的现代雕塑家工作,比如马里诺·马里尼,雅克·利普奇茨和亨利·莫尔。他们对自已的工作的描述并没有米开朗基罗的描述那么有诗意,但是,他们的描述有着同样的感情。亨利·莫尔的回忆尤其适当,因为这些话一直回溯到了卡拉拉的第一位天才。

最开始,作为一名年轻雕塑家,我买不起很贵的石头,因此我会围着采石场转悠,找到他们称为“乱石”的东西。然后,我得跟米开朗基罗一样思考一下,到底能够拿这块石头干什么。一直到想出一个正好适合这块石头外形的点子,这样,你就在那块石头当中看到自己的想法了。

当然,说雕塑家想像并雕刻出来的东西早已经在那里,就藏在石头里,这话不可从文字上当真。但是,这个比喻讲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的发现的关系,这正能说明科学中的哲学家(尤其是莱布尼茨)也拿石头中的纹路来比喻思想。在一个意义上说,我们发现的一切早已经存在着:雕塑出来的东西和自然的法则都隐藏在原始材料当中。从另外一层意义上说,一个人发现的东西就是他发现的,而在别人手中却不会有同样的外形。两个不同时代的不同思想都不可能制作出同样的雕塑外形,也不会发现一模一样的自然法则。发现是分析与合成的双重关系。作为一种分析,它会探索那里到底有什么,但之后,作为一种合成,它又会以创造性的思维超越自然所提供的赤裸的局限、赤裸的骨架的方式,使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

雕塑是一种感觉上的艺术。(爱斯基摩人做些小型的雕塑品,但根本不是给人看,而是拿来用的东西。)因此,我拿雕塑和建筑这种热情和具体的行为来比喻科学的模式,看起来一定是很奇怪的,因为科学一般被认为是一件抽象和冷漠的事情。但这么做是正确的。我们必须明白,世界只能够为行动所掌握,而不仅仅靠思辩。手比眼更重要。我们的文明不是远东或中世纪那种听天由命的冥想文明,因为那种文明相信世界只能够看到。只能够思索到,他们并不实践最具备我们这种文明特征的科学。我们是主动的,的确,我们也知道,是人手驱动了大脑接下来的进化,而不仅仅是人类进化过程当中一个象征性的事件。我们今天找到了人类尚且没有变成人类时制作的工具。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78年称人为一种“会制作工具的动物”,而这么说是正确的。

我曾描述过把一种工具当作被发现的设备的人手,这是本文的主题。我们此时就看到一个孩子学会使手与工具配合起来,用以系鞋带、穿针线、放风筝,或者吹六音孔的玩具哨笛。有了一种实际的行动之后,马上就会有第二种,那就是在行动本身当中寻找快乐,在人们不断完美的技术当中,因为高兴而更趋向完美。说到底,这就是每一件艺术品和科学的终极原因:我们对于人类所能够做的事情的诗化快乐,因为人类的确能够这么做。关于这一点,最激动人心的事情在于,诗化的用途到最后会产生真正深刻的结果。哪怕在史前的人类当中,人都已经学会了制造工具,而且其刀刃比自己需要的还要锋利。更锋利的刀刃使人类制作的工具有了更精细的用途,更具实际意义,而且会找到当初设计这样的工具时并没有料想到的用选。

亨利·莫尔称下面这件雕塑为《刀刃》。手乃思想的刀刃。文明并不是一批成品,而是过程的精细化。到最后,人类的前进就是行动中的手的精细化。

人类的攀升当中,最有影响力的驱动力就是他对于自身技术感到愉快心他热爱做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因为做好了,他就更喜欢做那样的事情。你在人类的科学当中便能发现这一点。你看到人类雕刻和建造出来的了不起的东西,你能感觉到充满爱心的关怀,他们的高兴,还有大胆行为。那些纪念物本来是用来纪念国王和作为宗教用途的,是为英雄们,为某种宗教而修建的,但结果,它们纪念的人却成了建造者。

因此,每一种文明当中的伟大庙宇的建造,都表达出个人与人类作为一个种族的认同。称其为中国一样的祖先崇拜的确太狭隘了。关键在于,这纪念碑是向活人讲述死者,因此也确立了一层永久感的意思,而这是人类最有特色的观点:人类的生命会形成一个连续体,它能够超越个人,并通过个人而得以流动。苏顿那尊埋在马上的人或在船上得到敬畏的人,在后来的石头纪念碑时代里就成为一名代言人,说明他们的信仰:存在人类这么一种东西,而我们每个人只是这个东西的代表之一,不管是生还是死。

结束这篇文章之前,我无法不提及自己最喜欢的一些纪念碑,它们是一个除开一名哥特风格的泥瓦匠之外并无任何科学设备的人建造的。这就是洛杉矶的瓦特大厦,是一个名叫西蒙·罗迪亚的意大利人建造的。他12岁的时候就离开意大利来到了美国。然后,到了42岁的年纪,他干了半辈子的嵌瓷砖工和修理工以后,突然间决定在自家后院里建造这些惊人的结构,全都是用铁丝网、废旧枕木、水泥、钢条、贝壳、碎玻璃和一些瓷砖做的,差不多是他能够找到的任何东西,差不多是邻家的小孩子们能够捡回来的任何东西。他花了33年时间才建好。他从来没有请任何人来帮忙,因为他说:“很大一部分时间内我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去做什么。”他于1954年建成,当时已经75岁了。他将房子、花园和大厦送给了一位邻居,然后就这么走了。

“我心里想着要做一件很大的东西,”西蒙·罗迪亚说,“结果就做了。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他一路干一路掌握了一些工程技术,一边做一边体会其中的乐趣。当然,市场建筑部门觉得这些大厦不安全,结果于1959年对它们进行了测试。这是他们试图拆掉的一桩建筑物。我很高兴地说,他们没有成功。因此,瓦特大厦留存下来了,那是西蒙·罗迪亚的手创造的作品,是20世纪的一座丰碑,可带领我们回到最简朴、最快乐和最基本的技巧,我们对所有机械法则的了解皆来自这些基本的技巧。

延伸人手的工具也是开阔视野的工具。它显示出事物的结构,并使我们有可能以全新的想像组合来将它们放在一起。但是,当然的,可见的事物并不是世界上惟一的结构。它的下面还有更精细的一层结构。人类攀升过程当中的下一步,就是要发现一个工具来破解看不见的物质结构。

同类推荐
  • 中国地理全知道

    中国地理全知道

    我们抛开枯燥的说教,浓缩中国地理之精华,为读者营造了中国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的良好氛围,相信定能使您在快速纵览华夏山川,了解丰富地理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精神感受。说到中国地理,一定会想到中国的地大物博,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蕴藏了多少物宝天华:中华名山、自然保护区、河流湖泊、国家地质公园、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等无不囊括其中。内容丰富、语言简练、资料权威,使读者在短时间内有效掌握国家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轻松阅读,从而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 科学故事会

    科学故事会

    本系列分为三辑,共12分册,故事题材多种多样,有科幻小说、历史小说、冒险小说、惊悚小说等类型,书中穿插之科普点涉及热门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如地球科学、物理科学、生命科学等,充分满足不同口味的阅读爱好者。
  • 世界地理全知道

    世界地理全知道

    本书为读者打开一扇快速认识和了解世界的窗口,是一部帮助读者快速学习和掌握世界地理知识的工具书。《世界地理全知道》分为非洲、亚洲、大洋洲、美洲(南美洲和北美洲)、欧洲等几个部分,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属地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经济、习俗、交通、教育、旅游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多角度解读世界自然和人文地理。对世界地理知识加以延伸拓展,力图使繁杂的地理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有机整体,方便读者学习掌握。让地理知识变得亲切,陪伴读者开始一次愉快的读书之旅,轻松获取世界地理知识。
  • 地球的外貌

    地球的外貌

    随着地球上生命的诞生,这里才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人类出现以后,地球更闪现出智慧的光芒。美丽的山川、蜿蜒的河流、宁静的湖泊、平坦的高原、蔚蓝的大海、广垠的沙漠,这些组成了地球的外貌;五彩缤纷的植物和千奇百怪的动物共同构成了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居民;美丽的地球往往又变幻莫测,火山爆发展现出它狰狞的一面,这一切都吸引着人类去探索。
  • 原创技术发明方法:自主创新源泉

    原创技术发明方法:自主创新源泉

    本书运用支点成功学理论,系统阐述了自主创新的核心问题——原创创新,深刻揭示了原创技术发明方法。作者在深入研究西方科学技术发明历史的过程中,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突破西方专利壁垒的高度,提出了支点创新力理论和方法;它以苏格拉底“转动自己”和阿基米德支点“尤里卡”内涵为源,从科学技术发明史上众多经典案例中,总结了顿悟——发现科学规律——产出原创技术原理——原理转化原创技术原型——在不断创新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品牌、标准……原创成为一切创新的源泉。本书为广大读者掌握技术跨越发展之道,提升个人发展竞争能力,突破跨国公司专利壁垒,展开了独到的路径;这是一种全新的原创创新思维方法。
热门推荐
  • 唯见绯凤落碧梧

    唯见绯凤落碧梧

    西梁四公主,生来与紫薇水镜同生同灭,是所有人渴望得到的“大司命”。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得大司命者得天下”;还有一句“得紫薇水镜者得天下”那与她同生通灭的水镜,起初只是用来窥测未来的神器;可是,你身上何止附着了大司命得力量,你忘记了你的前世,你却没有忘记你的力量。那洪荒之始时,你振羽还来,开天辟地第一只凰鸟,即便是到了凡是,也拥有了颠覆王朝的力量。自以为操纵;自以为聪慧;自以为一往情深。可是那个人,终究还是负了你。但是你,真的爱的,是他吗?你忘记了前世了,再想想吧,那一片火红的杨花林里,你初见时睡在杨花树下,美得天地失色的那个人,到底是谁。
  • 婴童百问

    婴童百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EXO你们叫我如何选择

    EXO你们叫我如何选择

    “笨蛋,你喜欢我怎么不早点告诉我!”他一把将对面的她拉到怀里他在她耳边轻轻喃道“我爱你!”他用了一句自己对着镜子练习了无数遍的中文。她说这是她听过最美的情话!-------------------------------那年他32,她28,他对她说,他要结婚了新娘不是你。她极力挽留,当年他说过要照顾她一生一世。“对不起。”这三个字让她痛彻心扉。他的结婚日子是6月6日,因为他记得她说过她最喜欢的数字是6。结婚当日,她不顾一切,将他拉走...
  • 华人十大科学家:竺可桢

    华人十大科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竺可桢》由张清平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竺可桢》记述了竺可桢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 抓鬼的那些年

    抓鬼的那些年

    什么叫屌丝逆袭,什么叫祸不单行,什么叫绝处逢生!虽然是灵异都是偏向与搞笑,另外我写这个是向巫九致敬!
  • 废材逆天:刑警王妃太嚣张

    废材逆天:刑警王妃太嚣张

    简介:现代的国际刑警,一场意外,俯身在相国府的废材六小姐身上,前世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勾引自己姐姐的未婚夫君,而成为整个金陵城人人口中的那个废材六小姐,最后自缢,当再次醒来时,梦醒时分,此她非彼她。抓小偷?掀房梁?扁王爷?炸皇宫?拆王府?会是那个看起来弱不惊风的侍妾所为?没错没错,都是她做的好事。如果你想你的皇位坐得稳一点,为兄建议你别把想法出在她的身上。因为她,是我今生唯一不想让给你的。如果,我喜欢你,你便是我的天。如果我不喜欢你,你便什么都不是。我喜欢你那么多,你喜欢我一点会死啊。你难道就不能喜欢我一点一点吗?竟然如此,对不起。
  • 网游之神级属性

    网游之神级属性

    什么?你很吊?有神装?老子属性压死你!有神宠?老子属性压死你!有等级?老子属性压死你!你人多?老子属性压死你!你说不可能?我擦!老子在新手村的时候属性已经是别人的9999倍了,你还说不可能?你要认我为老大?对不起,我是独行侠。
  • 英雄联盟之兄弟生涯

    英雄联盟之兄弟生涯

    这世界靠的是啥?兄弟!无兄弟,不游戏!我和吴一凡的故事正式开始!
  • 凝血皇冠

    凝血皇冠

    皇帝去世了。这五个字从“苏斯兰的白狼”嘴里轻描淡写地吐出来。10岁的阿尔文看着在白狼身后晃荡着的院门,虽然什么都没想,眼泪却一颗颗滚下来。“最忠心的竟然是你吗?你才见过皇帝几面?”海军统领的儿子格列博在这个时刻却如常微笑着。“也难怪你哭。老皇帝病死了却没有新皇帝,谁知道我们会怎样呢?我父亲恐怕不再是统领,你父亲也不再是宰相大人了。”一阵忙乱之后,这些天一直聚在阿尔文家恭候这一时刻的老幼妇孺都准备好了忧虑焦急的表情等待着皇宫来的信使,刚从睡梦里拍醒的孩童已经哭上了。来的却是一位面无表情的僧侣,背后跟着卫兵。“天不垂怜,新皇将在混乱与血泪中诞生。”阿尔文仍然泪流不止,他不知道为什么。
  • 思棠心语:履职与创新(下)

    思棠心语:履职与创新(下)

    本书是将近年来的讲话、报告和言论汇集成册,记述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甘肃教科文卫事业及其它改革和发展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