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88300000012

第12章 诗歌的青年意气(2)

王维的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是“诗中有画”①。他能够将绘画特有的色彩、线条、构图等融入诗歌创作中,讲究构图的和谐,形成幽雅深远的意境;重视色彩的搭配,使画面协调统一;追求大小、远近、高低、虚实的搭配,形成参差错落的立体感。特别是他把禅宗空灵静寂的意味纳入诗歌的境界中,用象外之象表现恬淡的心境,寄托自己寂静的情绪体验,形成了兴象玲珑、空静优美的意境。于是,他就把唐诗带入到一种至真至雅的艺术境界。

边塞诗派多描写惨烈的战争、边土人情,也关注战争带来的离别、思乡、闺怨等题材。这些诗歌风格悲壮、气象开阔、格调雄浑,最能代表盛唐乐观、积极的气象,最能体现盛唐诗人们的少年精神。他们的诗作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这派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高适(约702—765),是唐代由草根阶层最终达于显赫的代表。他自幼丧父,流落宋中(今商丘)一带,生活艰难,心情痛苦。他先到长安求仕,后到燕赵边关浪游,都没有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直到三十岁,他仍未能有所发展,只好隐居淇上(今河南汲县),以耕植谋生。此后,他又参加制科考试,也未能中第。到了天宝三年(744),李白、杜甫游梁、宋时,遇到了高适。三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一见如故,一起饮酒赋诗,游于宋地。直到天宝八年(749),高适四十六岁时,他参加了“有道科”考试,才被授予封丘县尉来负责一县的治安、巡逻和捕盗。官吏常常欺压老百姓,高适不忍担任此职,说自己“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使人悲”②。两年后,他毅然辞官而去。直到天宝十一年(752)秋,高适才由人推荐,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任掌书记,才得以实现他的才学和见识。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随哥舒翰镇守潼关,以左拾遗转任监察御史。潼关失守后,他又随唐玄宗入蜀,向唐玄宗详陈潼关失守的内幕,被提拔为侍御史、谏议大夫。玄宗打算让各皇子分兵镇守各地,高适认为必导致天下大乱,人人割据,不应当实行。肃宗李亨闻知,召他为御史大夫,又升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定了永王李璘之乱。后来,高适又担任了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到代宗时,他升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所以说,高适是唐代诗人中最为显达的。

高适的诗歌除了部分反映自己穷困潦倒时的所见所闻、感慨自己身世不遇的痛苦外,多数是写边塞生活的。他或写自己投笔从戎的理想,或写自己对战争的看法,或写征人思妇的惆怅哀怨,或写边地的风土人情。有许多诗作充分体现了高适的政治眼光和卓越见识,具有一般诗人所缺乏的理性思考和深刻体察。例如《燕歌行》,在歌颂士卒奋勇杀敌的爱国意识和牺牲精神时,他敏锐意识到将帅的腐败无能、军中苦乐不均是导致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在对边塞苍凉的景色的描述中,寄托了他对残酷战争的忧虑;在对守卒生活的描述中,也表达了他对思妇闺怨的关注。正因高适有这种理性的思考和深刻的观察,他才能够在安史之乱中,提出独到的见解,并能胜任节度使的职务,平定叛乱,镇守一方。

高适的诗歌气骨凛然,风格苍劲古朴,意境雄浑悲壮。他的诗作长于七言歌行,讲究韵律,注重对偶,音韵婉转流畅。

岑参(715—769),先世显达,至父亲时家道衰落。在他十五岁时,父亲去世,便隐居嵩山苦读,虽奔走于洛阳、长安,却一无所获。直到三十岁才进士及第,做了一个参军,类似于今天的参谋。后赴安西(治所在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在高仙芝军府中任掌书记。两年后回长安,因为官小,他住在终南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直到天宝十三年(754),安西四镇节度使兼北庭节度使封常清赴北庭(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邀岑参任他的判官。二人原是同僚,岑参这次出塞,心情开朗,三年中写了许多想象丰富、豪情四溢的七言歌行。回京后,他受杜甫等人举荐,授右补阙,后担任了虢州长史,又担任过嘉州(今四川乐山县)刺史,世称岑嘉州。

岑参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好奇”,就是对边塞的奇寒、奇景以及奇异的风土人情充满好奇。他用歌行表述了边塞独特的自然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大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狂风:“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他把大胆的想象、夸张结合起来,显得奇异而壮阔,给人以真实可感的震撼,充满了豪迈雄壮的阳刚之气。尤其是他能够把握住奇异景致中的色彩搭配,使诗歌具有一种瑰丽俊逸之美,形成斑斓多姿的雄奇画卷。与高适的理性和严谨相比,岑参更倾向于感性和浪漫。所以可以说,两者诗作各有千秋,高适胜在质朴醇厚,岑参胜在新奇俊逸。

与此同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边塞诗人,他们的风格多姿多彩。如被誉为“诗家夫子”的王昌龄,善于七绝,长于概括,富于想象,精于炼句,被称为“七绝圣手”。他可与李白相媲美。还有多写豪壮悲凉之气的李颀,善写开阔宏伟之境的王之涣,善作慷慨悲壮之语的王翰等,他们都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盛唐士人的从军豪情和不羁才情。

三、李白:谪仙一样的傲岸诗人

李白(701—762),这位家喻户晓的唐代诗人,以其卓越的才情和浪漫的想象立于中国诗坛,成为盛唐诗歌的形象代言人。原因正在于李白是盛唐文化哺育和培养出来的一代天才。他的浪漫气质,是唐代儒、释、道思想的和谐统一;他的不羁才情,是盛唐士人少年精神的集中体现;他的优美诗篇,不仅是盛唐气象滋养的结果,也是唐诗风神的组成部分。

李白(图1-10)出生于一个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商人家庭,在蜀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自幼就用功读书的他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①,“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②。他曾三拟《文选》,勤奋地读书加以认真地揣摩,使他的思维敏捷,想象丰富。他还学习剑术,一度隐居在岷山(青城山),与道士交往,游览名胜,拜谒名士,这些培养了他多方面的才情。

开元二十三年(735),二十五岁的李白离开四川,开始了长达十七年的漫游生活。他企图通过交游名流、求仙访道来赢得名声,引起朝廷的注意,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三峡,至江陵,游于广陵、浙江,后回到湖北安陆。他仗义疏财,饮酒作诗,很快博得了行侠重义的名声。在安陆期间,他与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并以安陆为中心继续漫游,过襄阳,过夏口,入洛阳,至太原,到长安,迁济宁。李白先后结交了诗人孟浩然,道士元丹丘、胡紫阳,并一度与孔巢父、韩准、裴政等隐居徂徕山,号为“竹溪六逸”。他还和当时有名的道士吴筠一起隐居,并给安州裴长史、李长史,荆州长史韩朝宗写信,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但看到的只是官员的昏庸、无能。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傲岸自信的性格。

直到天宝元年(742),在吴筠、玉真公主等人的推荐下,玄宗召李白入京。李白到京城后,立刻引起轰动: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面就称他为“谪仙人”,并解下金龟与李白换酒喝;唐玄宗亲自下辇迎接,调羹给他,封他为翰林学士,让他伴随圣驾,起草诏书。最初李白很兴奋,也感到大展抱负的机会来到了;但不久他就对迎来送往的应酬厌倦了,唐玄宗也只是把李白当做升平政治的点缀,并没有给予他参与朝政的机会。李白逐渐苦闷起来,他整天饮酒沉醉,不屑于和无能的朝臣为伍,不久那些人就开始谗毁他。天宝三年(744),李白上书请还,玄宗赐金遣归。李白带着从政的失望,离开了长安。

离开长安之后的李白又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第二次漫游。他先在洛阳遇到杜甫,两人一起东游梁、宋,在那里遇见高适。然后他又南下济南,在紫极宫入了道。天宝四年(745),他又和杜甫相会于东鲁,两人一起游览了半年,“愁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一年后,他南下扬州、金陵,经浔阳、襄阳、洛阳,返回任城(济宁)。妻子去世后,他又娶了宗氏,家居梁园。李白这段时间多次来往商丘,并由此北上幽州,目睹了山雨欲来的政治局势;又经洛阳、开封、商丘,由山东南下,游于金陵、宣城、广陵等地。他沿途饱览名胜,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

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和妻子一度隐居在庐山避难。但永王李璘听说李白的名声之后,征召李白入幕。李白是抱着平乱的心情稀里糊涂地参了军,随着李璘大败,李白身陷囹圄,被流放夜郎。当李白行到巫山时,遇赦释放,他顺江而下,流落于汉阳、江夏、豫章、金陵一带。上元二年(761),太尉李光弼率领官军抗击史朝义,李白还试图参战,中道因病而归。次年他死在当涂县,走完了浪漫而又传奇的一生。

李白的思想很复杂,既有儒家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抱负,又有道家追求自由、崇尚自然的性格,还有一些侠义思想和清高品格。因此,他渴望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又不肯参加科举考试,试图通过荐举和隐居来获得名声;他希望能够得到帝王的赏识,但更期望成为帝王的师友而不是臣下;他有强烈的功业意识,但却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功成身退的生活道路。他所表现出来的高傲,正源于他的超脱世俗的自信;他所表现出来的功业意识,正源于他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或者说李白没有能够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或者说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也没有能够抓住;或者说即便抓住了机会,他也没有力挽狂澜的才能。总的来说,李白的一生,是失意和痛苦的一生;但他的高傲却让他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他的自信又使他始终充满着激情。

正是他激情而失意的一生,使他把全部的才气和诗情都倾注在诗歌中。他不停地叙说自己的理想追求,表达着一位才子渴望展现才华的心情。他把自己比喻成却秦救赵的鲁仲连,比喻成力挽狂澜的谢安,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梦想。但希望越多,失望就越多;期望越高,绝望就越深。在不停的游历、干谒之中,在被排挤、谗毁之后,李白感到了人生的艰难。他在《行路难》中说自己“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找不到出路,感慨自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甚至痛苦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还说:“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①

在漫游、干谒过程中,李白看到了朝政的黑暗和官员的无能。这让他更加自信自己的才能,也更加蔑视那些权贵,进一步养成了傲岸不屈的人格,表现出对功名富贵的鄙弃态度。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告诫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出对自由的强烈向往;《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词》中说“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中生”,宁肯布衣终生,也不愿意受人摆布。他对昏暗朝政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或揭露宦官们的飞扬跋扈,或抨击玄宗耽于女色、不理政事,表现出他耿介的性格特征。

但李白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充满了同情,对朋友们充满了尊重。他的《丁都护歌》写船工们艰辛的生活,《秋浦歌》第十四首写冶炼者的辛劳,《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感慨农妇的帮助,《子夜吴歌》写思妇的忧伤,《长干行》揣摩少妇的离别和相思,这些都显示出李白温情而体贴的一面。他用大量的诗作来叙述自己与朋友的交往,其间充满深挚的情感。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满是关心和思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惜别的不舍。李白潇洒而真挚的情谊,在他给杜甫、孟浩然、汪伦等人的诗作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现。这让我们看到这位风流倜傥、蔑视权贵的诗人,原来竟如此的细腻和真诚。

当然,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还是他的那些歌咏山川美景的诗作,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渡荆门送别》、《横江词》等。他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美瑰丽,处处洋溢着奔放乐观的情调。在他的笔下,黄河奔腾万里,华山巍峨峥嵘,庐山雄伟多姿,荆门江水浩荡,长江碧波如练……那些优美的诗句不仅高度概括了这些风景的神采,而且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滋润着中国的诗歌,也锤炼着我们的语言。

李白的诗歌之所以能够历代传颂,就在于他用浪漫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事与物,在于他用饱满的热情书写着所见所闻,自然中充满豪放,雄奇中蕴藏着飘逸,想象中饱含着激情,字句中跳跃着灵性。

他善于运用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大气磅礴的艺术形象,形成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李白喜欢用开阔、宏大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宏伟的志向、豪迈的性格和傲岸的人格。他曾把自己比喻成叱咤风云的大鹏,也曾把自己比喻成高翔不群的凤凰、黄鹤。他与仙人为伍,与松柏为伴,在超凡脱俗的境界中,展现自己飘逸的性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明净的湖水,喷薄的日出,泉流轰鸣,电闪雷鸣,境界神奇;《将进酒》开篇便是黄河奔流,明镜白发,在宽广的空间和凝聚的时间中,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才能的自许。他写寒冷,“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他写朋友诺言,“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山川河流任意驱驰,浪漫夸张信手拈来。博大而辽阔的境界,是他建构意境的手段,也是他开阔胸襟的写照。

李白为了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常常借用神话、历史和梦境来抒写情感。这一方面得益于他深受神仙道教思想的影响,对神仙生活充满着向往和期待;另一方面在于他浪漫不羁的才情,正与神话、梦境中的夸张、变形相契合。因而李白能充分调动想象,把个人的感受和历史、神话题材结合起来,让历史人物、神仙成为自己的写照和陪衬,从而塑造出光怪陆离、斑斓多彩的艺术境界。

李白是傲岸、真诚、豪迈、自信的。他的诗歌没有一丝做作,没有一丝矫饰。他兴高采烈时的眉飞色舞,他走投无路时的痛哭流涕,他对小人的厌恶,对朋友的真诚,都直率地写出,仿佛是对好友的倾诉。他与高山对话、与明月对饮,把一草一木作为朋友,倾注着自己的情感,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抒情氛围和主观色彩。他常常用情感来组合意象,驱动诗歌的表述,看似腾挪跳跃,毫无逻辑,实则天衣无缝,自成佳篇,总给人一种知其妙、不知其所以妙的感觉。正体现了盛唐诗歌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玲珑凑泊之美。

同类推荐
  • 点亮心灵的灯:李天岑作品评论集

    点亮心灵的灯:李天岑作品评论集

    本书是李天岑的小说评论,著名作家李佩甫说:“李天岑是一个扎扎实实写作的业余作家,多年来他始终保持创作的激情,用心描绘着他在生活中捕捉到的新故事新人物。”写人心折射世道变化,写世道彰显人心,两者互相折射,互相彰显,互相深化,形成天岑创作的基本内涵,也是他社会角色的基本内涵……举重若轻的叙述能力,老到的文字,骨子里冷峻的幽默感,是天岑小说的特点。
  • 拒绝隐喻

    拒绝隐喻

    棕皮手记·1982~1989.当代最需要的是“大乘”诗人。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市民一样生活。正直、诚实、善良、爱、人格受到普通人的尊重。不仅仅只征服年轻的一代,而且要征服那些较为世故的人群。不朽之作是没有“代沟”的。从整体把握世界。世间一切皆诗。一阴一阳谓之道。无为无所不为。大巧若拙。大音稀声。
  • 梦与智的旅程

    梦与智的旅程

    《梦与智的旅程》为《山无棱》《我最深爱的人》《寻常风月》等二十七篇短篇文字的合集,细腻展现了一位历尽情感和岁月洗礼的女性对生活、生命和人性的感悟。其中包涵散文、诗歌、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形式,细致呈现出了“文学与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立体感。
  • 大雅久不作

    大雅久不作

    《大雅久不作》系当代著名作家李国文先生自选杂文集。每一篇杂文均以一种独特的视角,直指社会及人性的“病症”。这些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呈现作者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上册)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上册)

    上世纪80年代,有识之士提出了现当代文学的整体观问题,并力图贯通曾被政治意识形态“阻隔”的现代与当代文学的历史。“整体观”或者“20世纪文学”的构想是带革命性的,它使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掀开了新的一页。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却发现,在获得了一种宏观学术视野的同时,或者在被输入了一个新思维框架的同时,我们并没有真正获得如何“贯通”和将整体观“具体化”的途径,整体观也还没有真正渗透进文学史的骨骼和血脉之中。因为我们需要追问:究竟在哪些重大问题上,现、当代文学原本就是贯通着的?对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来说,这就形成了一个有待于不断发现的学术空间。
热门推荐
  • 偶遇迷情泛滥:废柴也是宝

    偶遇迷情泛滥:废柴也是宝

    帝国四大家族之一的颜氏三小姐颜瑞宝此生最大的目标:1,离家出走。2,与哥哥老死不相往来。经过几番深思,她终是踏出这一步,并偶遇一酷似小白脸的大侠,威逼利诱下方得以自由。可是哥哥啊哥哥,你为啥就不能放妹妹我一条生路咧?更让人泄愤的是你干吗总跟这小白脸唱反调、打对台戏、你来我往多个回合?难道你不知将碍事的我晒在一旁是很容易风中凌乱的吗?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 功夫圣王

    功夫圣王

    国术的核心,内家拳到底有何神秘武林,只存在于影视作品当中,还是就在我们身边看平凡少年如何一步步走上武道巅峰,演绎一段功夫传奇,弘扬中华国粹,斗地痞,护校花,纵横黑市拳台,阻击境外势力,争霸世界级格斗王者,守国魂,终成民族脊梁
  • 极品王侯

    极品王侯

    想写一本让人觉得好看的书,简单的书,看起来爽的书,恩,这就是我的目的。现实既然既然已经都这么难过了,何必看书还看的虐心虐身呢,想想也觉得不划算啊......美女会有的,金钱也会有的,但到底是个平凡人,没有各种王八之气和11光环,慢慢奋斗吧,就像作者每天奋斗码子一样,痛并快乐着~走过路过点一下收藏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多谢!!当然有推荐票票更好了~~(第一卷会比较慢热,我的错......但精彩剧情已然呈现了,加油~一勾~)
  • 工人政治

    工人政治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兴起,工人阶级作为新兴力量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英国宪章运动、法国巴黎公社起义、俄国十月革命……就是由工人阶级主导的一幕又一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推动着现代世界向前发展。站在历史的当下,传统意义上的工人运动似乎渐渐偃旗息鼓。然而,工人政治并没有结束。工业化早期的工厂生产结构和模式,及其内部的各种结构关系、矛盾,均发生了巨变,传统工人阶级的形象与含义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一切,使得当代的工人政治正以一种新的形式、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 七神之王

    七神之王

    七神之王,陨落于凡,重生开始,注定不凡!众神之王,因一场神魔大战而陨落凡间,且看神王无敌扫天下!
  • 铁腕治乱世 柔道平天下

    铁腕治乱世 柔道平天下

    本书讲述了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解答了他为什么一直受到俄罗斯民众欢迎的原因。
  • 超类神探

    超类神探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警察,就要能破尽一切奇案。不管你是人是鬼、是妖是仙,只要犯了案,都逃不过我直面真相的眼睛。
  • 弘一法师全集之文艺·诗词(04)

    弘一法师全集之文艺·诗词(04)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契约萌妻:总裁大人慢点宠

    契约萌妻:总裁大人慢点宠

    棺材里逃出来的她,捞到一个宠她上天的男人。从此她由地狱回到天堂。他完美无缺,尤其是呼风唤雨的能力,更是让女人趋之若鹜。可这样的男人,眼里只有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人郝良辰。可她做的就是不停逃离逃离,却一次次被抓回来,重复着生猴子要做的事。直到她实在受不了,逼问他到底为什么非自己不可。天神般的男人压住她的手脚,邪魅霸道:“你,郝良辰,生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