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81300000008

第8章 千古为学名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1)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出处】出自北宋·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释义】这诗句原是安慰和勉励那考试失败的安敦秀才的话,劝他回家再去安心读书,说“旧书”不嫌多读,越读越玩味越有意思。现在多指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

【解析】《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是苏轼写给一个名叫安敦的秀才的赠别诗。安敦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苏轼写这首诗给他,旨在劝慰、鼓励安敦,希望他不要过分在意考试的成败,而应当回家安心读书,以图东山再起。科举考试命题的依据主要是儒家经典,安敦科场失意,苏轼分析其原因大概是他未能很好地掌握那些经典著作,于是语气委婉地劝慰安敦秀才回家安心读书,不可急于求成,只要熟读深思,自然会理解经典的奥妙,他日定能科场得意,并且在诗的开头就向他介绍了学习经典的要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出处】出自南宋·朱熹《读书之要》

【释义】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解析】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的一句话,原句是:“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道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苛求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提高。如果不了解这一点,那么只会增加自己的负担。学习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学习计划,并切实遵守它;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认真读书,精于思考;遵循“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你就不会再为自己缺少知识而苦恼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出处】出自清·钱泳《履园丛说》

【释义】读一万卷书,走一万里路

【解析】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所以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多实践,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处】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释义】小的时候不努力,等到要用的时候后悔来不及了。

【解析】原文是:“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尤其是最后两句,一直是催人奋进的名言,激励着人珍惜青春,努力学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出处】出自北宋·苏轼《稼说送张琥》

【释义】多多阅读,了解事物,才能有少量的获得。大量地、充分地积蓄,才能少量地、慢慢地释放,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解析】原诗是:“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后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直被作为一句学习的名言,激励人们努力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处】出自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释义】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总是不够扎实,也不够用。只有经过自己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才能够获得全面的知识。

【解析】一个人要想学到真正的学问,光靠书本知识是不行的,还要通过人生的经验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上有才干、有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出自学校的好学生的原因;同样,功课好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也不一定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因为,他们未必能学好“社会学问”这一书本外的最重要、最实用的学问。

现在有些同学以为读几本优秀作文选就能写好作文,然而一篇好文章的诞生,必须靠自己多观察生活,多动笔练习写。比如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它的发展是在实践中来完善的。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除非我们能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经验中,否则书本知识终究只是理论。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出处】出自唐·白居易《放言》

【释义】意思是: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解析】全诗是:“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出处】出自唐·颜真卿《劝学》

【释义】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学习。

【解析】全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出处】出自南宋·祝穆《方舆胜览·磨针漠》

【释义】这句话多用来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

【解析】这句话说的是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的故事。李白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吃穿不愁,他从小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生活养成了他贪玩的习性,所以他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索性丢下书本,偷偷地溜到外边去玩。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问道:“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这可太不容易了!”老婆婆抬起头来说:“铁棒磨成针是不容易,可是,时间长了就可以磨成针了。”李白从老妇人的话中得到启示:学习不也是这样吗?只要天天认真学习,就会不断进步。

李白回到家,便一改往常贪玩的习性,天天用功学习,刻苦钻研,为以后写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出处】出自南宋·岳飞《满江红》

【释义】不要虚度光阴浪费时间,等到头发花白之时再来悲戚后悔。

【解析】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名词《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因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惜时的意思,所以后来这句话常被用来,作为勉励人努力学习的名言。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出处】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蕃传》

【释义】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说一个房间都不去打扫,以后又凭什么平定天下呢?其实告诫我们成大事者需要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地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解析】这说的是东汉时一个叫陈蕃的人的故事。陈蕃少年时懒惰散漫,不屑于做小事,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上就是这句话的由来。

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

【出处】出自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释义】不学习就不能扩充自己的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自己的学业。

【解析】这部作品既是诸葛亮用来指导儿子学习的,也是他自己成才的经验总结。

诸葛亮所处的襄阳隆中之地不仅仅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同样是一处政治经济人文荟萃之咽喉要地,天下风云,百姓生存的各种信息和风景尽收眼底,使他能够充分了解那时的社会,并且立下了宏伟的志向。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能够将诸子百家的观点、各派学说加以分析比较,从而吸取诸家之长集于一身而成其高于当时的儒生俗士,还有他勇于广交庞统、徐庶、孟建、石涛、庞山民等一大批杰出的精英人物,取百家之长,汇千江之勇而成一海之雄,一面潜心学习、一面留心时事,时机成熟时挺身而出,成为收拾金瓯一片的英雄。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出处】出自战国·朝非《韩非子·喻老》

【释义】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说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

【解析】原句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警示我们世人,事情的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当存在微小的安全隐患时,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及时处理,就会留下无穷的后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出自春秋·老聃《老子》

【释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千里的行程,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解析】这句话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来比喻凡事都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处】出自《诗经·小雅·鹤鸣》

【释义】其他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攻:琢磨。

【解析】原指一国的人才,也可以为另一国所用。后来比喻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或者比喻拿别人的情况作为借鉴。从读书做学问这方面来讲,学人文科学的,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学自然科学的,也要读些人文科学的书。

学习其他科目有利于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利于我们增添学习方法,缩短学习差距;有利于我们拓展思路,增强创造性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处】出自《论语·为政》

【释义】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解析】学习与思考就像飞机的两个机翼,是相辅相成的,缺了哪个都不行。读书光靠学还不够,还要多向别人请教,多思考。这样才能求得真学问。反之,只学而不问不思,必然得不到真才实学。

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生活就会与众不同,科学的道路上如果没有求真,也就没有了新的进步。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要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能稀里糊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有把不懂的问题打上问号,谦虚地向别人请教,我们才能学得更深入一些,变得更聪明一些。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处】出自《论语·公冶长》

【释义】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解析】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所能知道的也是有限的,总有比自己在某些方面强的人,总会有自己不懂的事,那就必须得问。尽管“不耻下问”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但要真正实行起来,还真有一点困难。

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在内。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力弱,自己孤陋寡闻,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强者、见多识广者,那似乎没有什么,不以为耻。一旦反过来,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能力强求教于能力弱,以博求教于寡,便立即感到脸上不光彩,耻于开口了。让虚荣心堵住了自己的嘴,就是堵住了开启知识的大门。在生活中有虚怀若谷的精神,是会受益终生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处】出自《礼记·中庸》

【释义】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最后要切实地去实行。

【解析】对于学习很多人都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去学。其实学习的方法古人早就为我们做了总结:第一,要广泛地猎取知识,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第二,有所不明白的问题就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第三,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问题;第四,善于分辨真伪,否则知识就会如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第五,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其中最难的就是最后一点,因为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出处】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

【释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将士离开三天之后,就应当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和衡量他。用来比喻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

【解析】吕蒙是三国时期东吴一位非常著名的将领。关于他的故事很多,这句话出自孙权劝他读书学习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里有过记载,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也采用了。这个故事说的是,孙权曾对吕蒙说:“吕蒙啊,你现在担任要职,执掌权力,不能不学习。”吕蒙不愿学习,于是推辞说军中事多,没时间学习。孙权说:“我不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做博士,我只是要你去浏览书籍,了解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你说你事多,没时间学习,但你能像我这样忙吗?我还经常读书,并从中得到很多好处。”于是吕蒙下定决心开始读书。后来鲁肃经过浔阳,与吕蒙谈话后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干谋略,已非当初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当刮目相待,大哥怎么对这个道理都不明白啊?”鲁肃大受震动,就去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

【出处】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

【释义】读书要做到三点:用心去体会,用嘴去朗读,用眼睛去看。

【解析】学习离不开读书,有效地读书是丰富知识的重要途径。

读一本书,如果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出处】出自清·顾炎武《与友人书》

【释义】在学习上,如果每日没有进步就是退步了。

【解析】当今社会,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谁占有知识,谁就占有发展的主动权,谁的知识更新快,谁就掌握了发展的制高点。不学习,就会失去机会,丧失机遇。我们要舍得在学习上花时间,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多,投资的资本越大,抓住机遇的概率就越高。现在是学习型社会,要多向书本学习,不断刷新知识;多向实践学习,勇于投身实践;多向朋友学习,积极吸取优点。把学习作为精神需求,把学习作为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人说没有学习的机遇,也有人说没有学习的时间,这些只能说明一个人的思想懒惰。如果每天把花在上网、逛街、无所事事上的时间节省下来,就会得到一笔巨大的财富。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多,你对自身的投资就越多,你自身的价值就越高。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出处】出自南宋·陆游《文章》

【释义】这两句是陆游对于写文章的心得,意思是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多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加上创作的灵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同类推荐
  • 驱邪扶正

    驱邪扶正

    佛道儒巫混杂合流的宗教文化现象,成为贵州民间信仰文化历史进程中的主旋律和贵州本土文化的显著特色。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但它们构成贵州本土文化……
  • 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

    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

    本书是对伟人写作艺术的分析和鉴赏,《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概述了毛泽东一生的写作实践;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从立意、结构、语言、修辞、逻辑、思维等六个方面分析毛泽东的写作艺术,并结合现代写作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第八章撷取了毛泽东的精彩篇章,进行了全文赏析。《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对毛泽东的写作艺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对于提高公文写作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战略分析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一线教师的修炼之道

    一线教师的修炼之道

    本书内容涉及心理修炼、自我修炼、课堂修炼、教学修炼、真爱修炼和创新修炼六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永存阳光心态、让微笑伴随左右、优秀教师的三大特质、组织管理好课堂等。
  • 2012,玛雅预言

    2012,玛雅预言

    预言真的会发生吗?如果发生,人类将要如何应对?现在的科学手段,是否能起到足够应对的措施?在预言应验之前,人们应当选择何种姿态面对?在本书中,这些都将一一为读者解答。
  • “道统”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二辑·第六卷)

    “道统”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二辑·第六卷)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热门推荐
  • 腹黑娘亲:带着儿子玩穿越

    腹黑娘亲:带着儿子玩穿越

    带着穿越后的儿子一起来到异世空间,在这个异世发现了灵,可爱的没有实体的灵就象天使,在了解所有关于灵的事件后,她知道通过努力可以为灵创造实体,在创灵实体的道路上,她那颗受伤心终于找到了归宿,与她一起穿越的儿子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与生命的另一伴。
  • 闪婚蜜爱:冷少请温柔

    闪婚蜜爱:冷少请温柔

    她本是高高在上的莫家千金,却在婚礼当天,遭遇闺蜜夺爱。不仅失去脸面,连带未婚夫,也成为别人的新郎。尴尬伤心间,他出现于众人之前。如天神般,解救她于水火之中。从此他带她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也彻底颠覆了她的过去与未来。她问他为什么,他只回答为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冷总裁的逃妻

    冷总裁的逃妻

    本以为嫁给他会得到幸福。不想却成为一场恶梦。他是一个恶魔,仇恨的种子在心里滋生。对她疯狂折磨。直到有天,她无法忍受,选择了逃离。所有的一切都能成为过去吗?她在,他视而不见,她走,他狂追不舍,收回的心还能放出去吗?
  • 中国地理未解之谜

    中国地理未解之谜

    在我国璀璨的古代文化传说中,开天辟地是关于地球形成的最早传说。传说天地本是一片混沌,这时我们的祖先盘古氏用一把巨大的斧头将天地分开。以后,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氏的身体也随之无限地长高。后来,盘古氏再也无法顶住天和地,累死了。他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变成了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美丽的神话讴歌了幅员广阔的中华大地
  • 倾世盛宠夫:腹黑蛇蝎妻主

    倾世盛宠夫:腹黑蛇蝎妻主

    她是身份诡谲能力诡魅的剩女,温儒中邪气,他是身份如迷容貌丑陋的剩男,偏贵雅如兰。他捡她压她本想赖上她,却反被她缠上扑倒赖上来。田园山水,她怕疼怕苦怕累懒若米虫,却宠他怜他护他,带着他发家致富名利双收,叫他富贵无双。身世爆发,危机四伏,她腹黑她狠毒她蛇蝎,却独对他赤诚一片绝无诡计虚言,叫他盛宠冠天下。她说:我只有他,也只要他,谁敢祸害我们,就是我的敌人,死了也白死!他说:妻主说第一她说的一切都是对的,必须听从,第二如果错了,请参考第一条!【一句话简介】:这其实是两只腹黑剩狼互相宠溺,到联合起来祸害坑人坑天下一路逍遥肆意翻天覆地欢欢喜喜的幸福故事。
  • 过鲍溶宅有感

    过鲍溶宅有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fboys之纯洁的爱

    tfboys之纯洁的爱

    三个男孩和三个女孩的酸,甜,苦,辣,的感人故事,。
  • 古太龙

    古太龙

    古太龙,禁字号国旗护卫队的传奇,隐归后叱咤风云!一把秀春震动四海风云!血海疑云奈我何?兄弟七人同仇敌忾!看把那世间峥嵘化岁月!
  • 火影之大祸害

    火影之大祸害

    从黑暗到光明,他睁眼时,冰冷的雨水浸湿他的双眼。在永不停歇的大雨之中,他遇到了大蛇丸和纲手,被两人带回木叶。就此,他开始接触这个世界……但是,他想回到原来的世界……那里有他重要的亲人,比在这个世界里的任何羁绊都要重要的亲人。于是,为了回到地球,他不择手段,终将让忍界骇然。
  • 同一片星空下

    同一片星空下

    当你照镜子时,镜中的那个你如果真的存在,并出现在你面前,会怎么样呢?科学家们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把镜中那个你叫做“反你”。科学家想象很远的地方有个和我们的世界很像的世界,它将是一个由反恒星、反房子、反食物等所有的反物质构成的反世界。在那里,我们这个世界一切自然存在的东西也都存在。夜晚的星空,你是否抬首望天,想过在这同一片星空之下,另外的一个你又在干些什么呢?那么是否在遥远的地方存在着一个和我们相对立的世界呢?宇宙何其的广阔,在那无限的空间之下又有着无限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