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0700000013

第13章 唯才是举:求贤若渴广揽人才

一 求才若渴 广纳天下之良士

天下之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诸雄争霸,最后的胜利者,往往不是最勇猛的,而是最善于用人的。最著名的就是刘邦,自己既无大才,更无大德,却能善用张良、韩信等一干人等,夺取天下。

曹操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而且颇有学识,从古人的经典著作中学到不少经验与教训,因此他更加重视人才的收罗和良才而用,这是曹操能以英雄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

曹操最初起事时,其集团尚小,他可以亲自处理具体军政事务,此时他既是统帅又是谋士。待到后来兵多势广,不可能面面俱到,他便把自己置于统帅的地位,而把自己手下的将领置于将才之列。统帅和将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下达命令,后者执行命令。此时,他便更加清楚笼络人才,招贤纳能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事实上,曹操之所以能灭袁绍、吕布等大小军阀,威逼江东、取西凉,成就大业。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比刘备、孙权更能搜罗人才,使用人才。也就是曹操胜在“谋其人也”。

曹操始终把网罗人才作为一件大事来对待,每得一人才,往往忘乎所以,甚至比打了胜仗还要高兴。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占据荆州后,一一论功封赏,蒯越等十五人被封侯。蒯越字异度,原为大将军何进的东曹掾。曾劝何进诛宦官,何进犹豫不决,蒯越知其必败,出奔刘表,成为刘表的重要谋士。像曹操这么爱才的人,早就想得到蒯越了。平定荆州后,即任蒯越为光禄勋,并高兴地说“不是因为得到了荆州才这么高兴,而是因为得到了蒯异度啊。”由此可见,曹操把得到人才看得比地盘更重要,所谓“得一城一池容易,得一人才难”。

此外,荆州名士韩嵩也得到了重用。韩嵩字德高,官渡之战时曾和蒯越同劝刘表归附曹操。刘表拿不定主意,决定派韩嵩先到曹操那里探听一下虚实。韩嵩推辞说:

“将军如真有打算归附曹操,派我前去可以。如果没有拿定主意,只是探听曹操的口风,最好不要派我去。因为我到许都后,如过朝廷给我一官半职,我不得不从命,这样一来,就不能再为将军效力了。希望将军慎重考虑!”

刘表仍坚持要韩嵩去,果然,韩嵩到许都后,被任命为侍中、零陵太守。刘表要杀韩嵩,但韩嵩有言在先,加上众人求情,最后只把他关押了起来。曹操到荆州后,立即把韩嵩从监狱中释放。韩嵩在养病期间,曹操就已经将大鸿胪的印绶授给他,并请韩嵩品评荆州士人优劣,凡韩嵩推举的一律加以任用,可见曹操对韩嵩的重视和信任。

由此可见,曹操对人才的渴求是第一位的。随着地盘的扩张,人才的聚集,对众多能人贤士的有效管理便成了当务之急。曹操注意发挥东曹、西曹,也就是人事部门的作用。曹操“唯才是举”用人方针的顺利执行,东、西曹的官员功不可没。

崔琰是第一个被曹操选中的掾属。崔琰博通经学,秉性耿直。他先跟随袁绍,袁绍死后托病不出来辅佐袁尚、袁谭,被关进监狱。曹操平定冀州后,任崔琰为别驾从事。他洋洋得意地对崔琰说:“我昨天查看了冀州的户籍,估计可得30万兵众,真可算是个大州啊!”

崔璇听后,没有迎合曹操,而是痛心地说:“如今天下混乱,冀州百姓的尸骨还暴露在荒野。我没听到我军士慰问百姓,解救生灵于涂炭,明公却在这里算计收获,这难道是百姓所盼望的吗?”曹操听了,收敛起得意的面容,向崔琰表示歉意和感谢。

崔琰德才兼备,而且正直清廉、知人善用。曹操做了魏王后,提拔崔琰为尚书,全面负责中央的人事工作。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他很早就向曹操提出 “奉天子以令众臣,修耕植以蓄军资”的建议,并被曹操采纳。他清廉公正,也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官员,曹操很赏识他,把他安排在东曹掾的职位上。

毛玠办事公正,认真履行职责,不徇私情。他和崔琰一样,选用了小少具有真才实学而又清廉正直的人。毛玠还特别强调为官清廉,提倡节俭。他管理下的满朝官吏没有不以廉洁节俭自律的。连曹操都感慨地说:“把人管理到这种地步,使天下的人都恪尽职守,自己管好自己,我是无事可做了!”

崔琰和毛玠在人事部门的工作可谓有声有色,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可见曹操选贤任能的眼光和能力是非常突出的。可以说,崔琰的成功,是曹操用人成功的一个缩影。

不仅如此,曹操在自己的诗歌《短歌行》中提到:“我有嘉宾,鼓乐吹笙”,这也是他思才若渴“诗言其志”的一种表现。

二 唯才是举 多次诏令能者上

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对那些“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他都一概予以任用。

东汉时期,朝廷但凡选才用才,首先注重名节德行、家世族亲,而不是是否对国家有利,这就造成了很多名不符实的人入朝为官,人浮于事者大有人在。除了名气大,没有一点儿政绩,对国家毫无贡献。曹操看透了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于是在他发布的几个“求贤令”中提出了大胆出格的用人标准。《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名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用人的核心是唯才是举,就是无论其德行高低,只要有才就一律加以任用。这在当时是确实颠覆了传统,具有超前的意义。曹操的这种用人思想,很好地切合了非典型时期——乱世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方式,说明他确实是一个善识时务、因时而变的英雄。

“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确实为曹操汇集了不少人才。他的一些主要将领,有的提拔于行伍之中(如于禁、乐进),有的曾经效力于敌手(如荀彧、郭嘉),有的发现于降军之中(如张辽、徐晃)。可谓来源广泛,不一而足。

郭嘉字奉孝,颖川阳翟人,刚开始在袁绍帐下效力,没想到袁绍鼠目寸光,而且优柔寡断,善于谋事却又难以作出决断,很难成就一番大事业。跟着他等于葬送了一生抱负天下的愿望,于是毅然离开了袁绍,在荀彧的推荐下投靠了曹操,继续给曹操作谋士。曹操很器重他,屡屡出奇谋妙计,扭转局面,使战争的局势对曹军有利。可惜,不幸染病早死。以致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曾痛哭郭嘉:“如果奉孝在,不至于如此大败。”可见曹操对像郭嘉这样的人才难得、不幸早死的痛惜之情。

为了网罗人才,曹操曾多次下求贤令。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下令要求各地地方长官推荐人,要求无论是像姜太公一样怀着“美玉的”奇才,还是像陈平那样落魄的能人,都可以辅佐治理国家。英雄不嫌出身低,只要有能力,他都表示会量才任用。

这个法令颁布后,孔融、祢衡等有才华的人都纷纷而来,为曹操献计献策。曹操还下令分发“意见表”,以此鼓励大家多提意见,广纳良言。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十二月,曹操又下了他的第二道专门针对“唯才是举“法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其中他对”有才而无德”的功利主义用人方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真正的“人才”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绝不能因其“德行一般”而荒废了才能。负责人才选拔推荐的官员,应该深深体会到我的心意,使有才之士不被遗漏,国家的大政方针得以顺利推行。

曹操还具体举例说明:苏秦在历史上一直被传统儒学之士所不齿,主要是在于他们的家世不好,品德可谓恶劣。但是曹操却公开表示这样的人是当前急需的人才。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八月,曹操再下“举贤勿拘品行”的法令,继续奉行“重才能而轻出身”的用人方针。

才德兼备固然最理想,但战乱时期不同于和平时期,退而求其次,“有才无德”的人只要善于运用,也可为国效劳,为何不好好利用呢?这样的人在特殊时期仍被委以重任,更会珍惜知遇之恩,鞠躬尽力。曹操对“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委以大任,的确体现了他“为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一贯风格。

这三道求贤令一道比一道具体,求贤的心情也越发迫切。究其原因,一方面,曹操的年龄越来越大,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任务的困难却看似遥遥无期(东吴和蜀汉)。因此,他的这种心情就在求贤令上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另一方面,三国都对人才非常重视,对人才不断争夺,再加上时间的推移和战争的摧残,人才越发难以发现。这就不得不让曹操下令让所以的部属尽力的发现人才,举荐人才,特别是举荐,发现以前没有因为这样那样的毛病而不用的,现在隐藏在民间的那些奇才,高人们。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开辟人才资源,以满足人才不断扩张的需求。

当然,曹操的“唯才是举”并不是真的放弃传统,没有底线,完全不要德行和个人素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入主兖州,当了州牧后,曾任命东平人毕偡为别驾,后来张邈叛变,扣押了毕偡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等亲属。曹操知道后,对毕偡说:“你的老母家人被张邈扣押,你可以到张邈那边去。”

毕偡赶紧叩谢,并表示自己绝无二心,只是迫不得已而离开罢了。曹操很感动,放他去张邈那里了,谁知毕偡直接就投奔了张邈。后来曹操活捉了毕偡,大家以为毕偡必死无疑。但是曹操说:“一个孝敬父母的人,肯定会忠于他的主公的,这种人才正式我所需要的!”不仅没有怪罪毕偡,而且还任他做了鲁国国相。可见,曹操用人还是非常重视传统道德的。

凡此种种,我们不难发现,曹操的“唯才是举“方针在现实中得到了认真的贯彻实行。就这样,一大批出身低微、甚至反对过曹操的人都聚集在曹操周围,成为曹操重要的智囊和将领。不仅加强了自己的实力,而且对于制止大族地主垄断政权,使更多的中下层开明人士得到参与政治的机会,起到推动作用,加快了北方统一的进程。

三 人才难得 曹操诚心请荀彧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一句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有才之人的渴望程度。历史表明,要成就事业,必须得有贤人大才相助。然而自古有才之人常常乐于隐于山水,不露声色,以待真正有识之士真心来求。有时甚至故意刁难相求之人,一来观察其成大事的坚定决心,二来考察对方的诚意。

这样以来,越是大才显得越难得,越难得,越是显得珍贵,就越要拥有他。唯如此,才能做出非凡的事业来。对于难得之才,必须有一股求之不得的韧劲,三国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了,其实,曹操也是这样一个人。在实践中,对于早有耳闻的名人高士,曹操总是真诚地渴慕,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罗致到手。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为千古美谈。其实早在刘备之前,曹操已有了“三顾” 之举,不过他请的不是诸葛亮,而是许县的荀彧。

东汉未年,曹操的兵马在山东壮大起来后,他看着自己兵多将广的阵势,满心欢喜。可是他渐渐觉察到,只有能冲锋陷阵的将士不行,还必须有才智超群的智能之士 出谋划策才行。可是到哪里找这样的人呢?他决心上泰山请教高人。

泰山有一高僧叫明镜,听了曹操的来意。什么也没说,只是给了他一个锦囊,上写“遇怒则拆”四字。曹操虽然疑惑不解,也不敢多打扰,只好下山而去。

不久,曹操率大军进入中原。经过许县时,他觉得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就命大军安营扎寨。他把中军帐设在许昌城北门外一个庙里,号令士兵不得骚扰地方。可他 没想到不少新招来的士兵野性未改,连他的堂弟曹仁也在背地里带兵抢劫商家和百姓。一时间,许县被扰得鸡飞狗跳,百姓惶惶不安。而曹操却蒙在鼓里,全不知晓。

这天,曹仁急火火地进了中军帐,手握一张帖子呈给曹操。曹操展开一看,见上面写着:“许下来了曹孟德,千家万户齐遭灾!”下面的落款是“许县荀彧”。曹操不禁一股怒火冲顶:“这荀彧是何等人?胆子也太大了!不严惩便不能警告他人,我在许县就难以立足!”刚要曹仁去查寻捉拿,猛然想起泰山高僧“遇怒则折”的 锦囊,赶紧找出来拆看。只见一张白纸上写着几行大字:

开口就晌午,日落扁月上。

十天头长草,或字三撇旁。

才过姜子牙,谋深似子房。

这是一首藏意诗。曹操左看看,右看看,翻腾了半天才解开其中秘诀:开口就晌午,开口系言,晌午取午,言午是“许”字;日落扁月上,日在上,扁月在下,像个“昌”字;十天头长草,十天为一旬,旬加草字头,是个“荀”字;或字三撇旁,是个“ 彧”字。顿时醒悟过来,高兴地说:“许昌荀彧,原来有子牙、子房之才!我一定要把他请出来。”

荀彧是颖川郡人,因不满朝廷,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索性在家过起了隐士生活。他听说曹操有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又善用人才,早想投奔,又怕传闻有假,所以出此计,探听虚实。自古高人难请,荀彧也不例外。

曹操派曹仁去请荀彧,荀彧故意拒门不出。曹仁非常生气,回来后添油加醋地说荀彧如何藐视曹操,建议把他杀了。曹操笑着说道:“不可!杀了他等于砍了我的左膀右臂,你知道吗?”

此时正是腊月天,朔风凛冽,滴水成冰。曹操求贤心切,冒着严寒,亲自骑马到荀彧府第,只见大门落锁。等了好久,不见有人出入。

曹操又急匆匆赶到荀彧的另一宅院。管家对他说,主人出门打猎去了。曹操两访不遇,只叹自己不遇大才,但并未烦恼,仍耐心等待消息。

一天,曹操访得荀彧到城东北八柏的祖坟去扫墓了,就备下厚礼礼,前往凭吊。曹操来到坟前,看见一个青年,风华正盛,仪表堂堂,正在专心致志读书。

曹操上前恭恭敬敬地施礼说:“荀公安康!”荀彧却头也不抬,问道:“先生是何人?来此做什么?”曹操说:“我是谯郡的曹孟德,想请荀公共扶汉室江山。曾几次拜访,不想孟德福浅,未曾幸见。”荀彧冷冷一笑说:“我是一个普通百姓,不懂治国大事,先生另请高明吧!”曹操赔笑说:“久闻先生胸藏经天纬地之术,腹隐安邦定国之谋,我非先生不请。”荀彧说:“我骂你,你心中不恼怒吗?”曹操连忙点头说:“我一向重理不重情,荀公能指出我的缺点,多多益善。”

荀彧推说自己患有腿疾,行动不便。曹操便亲自牵来良马,扶荀彧骑上,回到军中。自此以后,曹操和荀彧终日形影不离,畅谈经营天下之策。从曹操兖州平乱、西迎献帝、官渡大 捷到平定冀州……举凡军国大事,荀彧都曾提出过建设性意见,尤其在战胜袁绍集团的战役中,他的计谋起了关键性作用。曹操称其为“大贤君子”,数次上表,为其加官晋爵。

曹操请荀彧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曹操重视人才、礼贤下士的作风。从历史来看,曹操对人才确是敬重三分的,这从官渡之战中许攸弃袁绍来奔,曹操来不及穿鞋,光着脚匆忙出迎的例子中也得到了印证。

四 多样手段 千方百计挖人才

前面我们提到,越是能人,越不轻易出头露面。但这些人却是推动事业向前进的关键力量。所拥有他们无疑会对事业有所帮助。曹操是个目的性很强的人,在这方面,他也有自己的手腕。

1.以天子名义征求

曹操自从“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就有了广征天下贤士的政治优势。袁涣、张范、凉茂、国渊、田畴、邴原、毛玠、徐奕、何夔、邢颙、鲍勋、华歆、王朗、程昱等,皆征辟署职。

2.相互推荐

荀彧识人,他对构建曹操智囊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荀彧前后所举,“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彧所荐还有戏志才、郭嘉、杜畿,皆身负大才,对曹操南征北战大有帮助。

3.强制手段征召

这一点是最体现曹操强势性格的一种做法。曹操辟司马懿,司马懿借故不出。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再辟为文学掾,敕使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惧怕曹操的威势而就职,为丞相东曹属,转主簿。曹操辟阮瑀,瑀逃入山中,曹操“使人焚山,得踽,送至,召入”,辟为司空军谋祭酒,与陈琳共管记室。虽然强征士人是古代司空见惯的获得人才的方法,但曹操的所作所为确实体现了他爱才之决心。

4.毫不介意纳降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慧眼识主,主动投靠曹操的天下智能奇士也不少。

官渡之战前,曹操力量尚且薄弱时,郭嘉、桓阶、贾诩等人已经纷纷投奔而来。荀、郭两位大才,都是从兵马强壮、地广人多的袁绍营垒中投过来的。郭嘉初见曹操,就倾心悦服,对人说:“真吾主也。”桓阶游说长沙太守张羡反对刘表,贾诩劝说张绣投曹操,都是在官渡之战相持,况且袁强曹弱之时。他们深邃的洞察力,也是其高深智谋的表现。曹操得到这些智士的效力,怎能不兴旺!

另外,曹操还使用一些“诈术”来夺得人才,最有名的是“计赚徐庶”。

徐庶,字元直,与诸葛亮交往甚密。其才气与诸葛亮相当。刘备在新野得到了徐庶辅佐,为其出谋划策,几次打败曹操。曹操忙问部下是谁为刘备划策。程昱向曹操汇报说:“此人是颖川的徐元直,他从小好学击剑,中平末年,曾经为别人报仇杀过人。披发涂面躲避官府追拿,后来被捉住,被官吏绑在车上游街示众,后为同伴所救,更名为单福。此后更加勤奋好学,遍访名师,学得一身匡世之才。”曹操又问程昱:“徐庶的才能比你如何?”程昱说:“强我十倍。”曹操懊恼地说:可惜这样的贤士被刘备所得,这可怎么办呢?”

程昱大笑着说:“主公不必担心,我自有办法让他来投奔主公。徐庶为人至孝,从小没了父亲,只有老母健在,他的弟弟徐康也死了,老母现在无人赡养。可把他母亲骗来,令她写信召回儿子,那时徐庶必然来了。”

曹操非常高兴,于是按程昱说的办法,派人把徐母骗至曹营。然而,徐母不仅不为曹操写信,还拿砚台怒打曹操,骂他是汉臣贼子。无奈,曹操只好让人模仿徐母的字体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我现在被曹操关押,只有你来投降,我才能得救,你要速速前来,以全孝道,以后咱们再想办法回家耕作,免遭大祸。

徐庶见信后,痛哭流涕,遂辞刘备来曹营侍奉老母。结果被忠于汉室的老母痛骂一顿,说他明珠暗投,最后自缢身亡。

曹操虽然把徐庶留在了自己身边,但是徐庶为母亲自缢而死抱恨终身,心灰意冷,萎靡不振,从此一身的才气不得施展。

这一故事后人争议颇多,有人说是曹操奸诈的表现,有人说是曹操爱才的典型。是非难辨。曹操求贤若渴,为了争夺人才,不择手段。虽然不能为我所用,但也不能落入敌手。这也是为什么统领千军万马的曹孟德,没有给世人一个光明正大的正人君子形象,倒落得一个自私自利、崇尚自我的奸臣形象。但是,其为得人才而广使手段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同类推荐
  • 鬼谷子全书(第三卷)

    鬼谷子全书(第三卷)

    鬼谷子,原名王诩,又名王禅,是历史上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相传鬼谷即为太上老君的唯一弟子玄都仙人。鬼谷诡秘,社会纵横、自然地理、宇宙天地玄妙;其才无所不窥,诸门无所不入,六道无所不破,众学无所不通。证得弟子门人无数,翻云覆雨,惊世骇俗,后皆大有作为。
  • 秦国光律师

    秦国光律师

    本书主要为秦国光律师个人传记,秦国光律师193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富盛镇。1957年开始任绍兴市法律顾问处主任。后历任绍兴县法院副庭长、绍兴市法律顾问处副主任、绍兴县律师事务所主任、全国律师协会理事,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代理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律师协会副会长、会长,绍兴市律师协会会长,县、市人民代表,县政协委员,全省律师高评委主任、浙江秦国光律师事务所主任等职。1990年,被国家劳动人事部和司法部联合授予“全国司法行政劳动模范”称号。
  • 诺贝尔

    诺贝尔

    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他利用他的巨大财富创立了诺贝尔奖,各种诺贝尔奖项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命名的。本书主要以其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研究的艰难过程,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本书包括人物简介、思想点拨、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迪性和知识性。
  • 肯尼迪(名人传记丛书)

    肯尼迪(名人传记丛书)

    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总统之一,位列“美国十大文化偶像”之首。他颠覆了一百多年来的美国政治传统,开创了现代竞选活动,使总统制适应了现代化的需要。从宏观角度讲述了约翰·肯尼迪从学生到士兵,从众议员到参议员以及最后成为美国总统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史书中的刘邦,并非是失真的,却是局部的。通过司马迁的笔,后人得到了两个生动而典型的艺术形象:神威武勇的项羽、猥琐龌龊的刘邦,这两个冰火两极的对垒,尽管读史者疑窦重重,却始终难以摆脱。本书尝试对刘邦的思维进行全景扫描,讲述他从一芥草民步入天子殿堂的人生轨迹,还原其人性的复杂性。四十八岁厚积薄发,于乱世中拔得头筹,刘邦的成功,更多在于他对时局的把握,以及他的敢做敢言。成伟业者,多是有大气魄、大胸怀者,也是自大狂、被迫害狂与多疑症患者。
热门推荐
  • 视觉艺术欣赏

    视觉艺术欣赏

    孙殿武编著的《视觉艺术欣赏》从细节入手,以作者的审美经验,对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篆刻艺术进行结构,分析解读美,传达给读者更多的是审美感受,从而更贴近读者,让读者更快捷、更清晰地感受视觉艺术的魅力。本书向读者展示的数百件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篆刻作品,都是世界级的经典艺术精品,堪称视觉艺术的盛宴。
  • 逆天之倾世狂妃

    逆天之倾世狂妃

    “嘿,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哼。”“哎,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哼。”“你再哼,信不信我点你穴。”“哼。”“……你赢了”
  • 妾本情凉

    妾本情凉

    阮怡然做梦也没有想到,她会嫁给纨绔子弟君未澜。这个君家二少,在新婚夜,与狐朋狗友赌新娘肚兜花色;于回门日,看她黑蚁袭身而不施援手;不久他重回书院,要她假扮书童随侍左右,与无数男子同一屋檐。时光荏苒,她悲悯所嫁非人,偏又在朝夕相处中,发现真相并非如此。龙困鱼池,他有难言之隐,她挺他,助他,爱他,念他,却在他重回荣耀之际,得知那身份早有御赐正妻。她唯一能求的——是他放手,允她儿时梦想。然而成就单纯梦想的背后,又是谁抗下全部的血雨腥风?如果一切恩怨还能淡去,他会问她,“你是否愿意,听我讲这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 驭兽苍穹

    驭兽苍穹

    神秘的驭兽之法,开创一个崛起的神话。战四方,闯险地,泡美女,杀仇敌,偶尔装装逼。曾经有多少秘密,为你揭开千古未解之谜。修斗气,习魔法,驭兽八荒,狂战四野。我欲登顶苍穹,屹立巅峰,前路虽险又如何?且看我驭兽苍穹,君临天下!
  • 逆天娘亲嫁了吧

    逆天娘亲嫁了吧

    “易轩,今晚——”她还没说完,他就扑了过去。她一脚踹开他,“今晚,我要你帮我偷个东西”
  • 昏事

    昏事

    结束那段有名无实的渣婚之后,温晚的桃花运忽然好了起来,只是这桃花运似乎有点……歪了?
  • 十二星座之梦幻恋爱

    十二星座之梦幻恋爱

    进来看就知道啦,提醒,作者更文龟速。。。。。。。。。。。。。就这样。。。
  • 700天极地生还

    700天极地生还

    本书记述了上世纪最伟大的探险家之一,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远征南极的探险故事,这次探险之旅堪称英雄年代的最后一次伟大的探险,亦是史上最令人惊叹的生存史诗。1914年8月,传奇探险家沙克尔顿率领27人的探险队,乘坐“坚忍号”探险船,启程前往南大西洋,志在夺取探险史上最后一个未被认领的荣誉:首次徒步穿越南极大陆。然而,穿过冰冻的威德尔海后,“坚忍号”却困于浮冰区中无法脱身,此时距离南极大陆仅有不足85英里。十个月后,探险船被彻底挤碎,沙克尔顿带领全船队员们在浮冰上奋力求生,历经近700个日夜,才得以脱困获救。
  • 婚刺

    婚刺

    婚姻如绽放的玫瑰,保鲜期一过,便展露出那一根刺,当那根刺扎进你眼中,刺穿你的心,婚姻能否维持?两年感情,四年婚姻,一切结束在那一天,挽救还是放任?堕落还是弥补?在十字路口,你如何抉择?我叫宁笑天,我的故事开始了……
  • 全球变态

    全球变态

    你肯定做过这样的梦:一觉醒来,周围全是迷雾,你睁不开眼,看不清周围,脑里犯迷糊。于是你尝试着推开房门,想到外面透风看看,走半步,脚下踏空,方觉不对!往下看,差点!踩落!万丈!悬崖!!!一场光雾,整个世界都湮没在“瘴气”中,各种异常生物在看不清的瘴气里出没。以前以为落地踏实的人们,纷纷搬到了高楼大厦翘首以盼,然而,一大波危机正在赶来……雾潮起,地球变!当全球的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恶化,绝望挣扎的人们,要变还是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