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21300000013

第13章 武将篇——挥刀立马忠国魂(1)

●将相和不过是假象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将相和”只是蔺相如为赵国着想,面对廉颇的挑衅,处处忍让。然而真相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将相和”隐藏着更深刻的内涵,不仅关系到廉颇蔺相如的个人仕途,还关系到整个赵国的外交路线。

首先,战国时期,赵国是东方强国,国内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但是,不管是廉颇还是蔺相如,他们在赵国都是权重之臣,却并不是位高之人。因为战国时期,一个人在政治上有成就的主要标志并不在于封将拜相、担任国家的重要军政职务,而是封君命侯、获得贵族爵位。廉颇战功卓著,但是面对赵国边将难封的政治现实,他也用了三十年才得以封君。但是,战功远不如廉颇的乐毅、赵奢、赵括都早早的封君,甚至连外国降将都能轻易地封君拜侯。为赵国出生人死的廉颇,却远不如这些人。这让廉颇的心里颇为难受。对蔺相如而言,他的政治生涯更为辛酸。因为他曾是赵国宦官缪贤的舍人,是通过缪贤才进入赵国政治中心。即使蔺相如十分得宠于赵王,但是他还是受到赵国贵族的歧视,蔺相如要封君命侯,路途比廉颇更为艰难。一开始,廉颇也挺瞧不起蔺相如,所以处处挑衅,但是聪明的蔺相如却发现,与己处境相同的廉颇将极有可能成为自己政治上最大的盟友,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也油然而生。廉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出于共同的利益和政治需要,结为盟友,才能与赵国贵族竞争。

其次,“将相和”与赵国的外交路线有关。可说这是一场由赵王主导的改革,是对赵国政治结构的一次全新布局,更进一步言是对联秦和抗秦两种外交路线的融合。

廉颇是赵国军事的主要力量,曾经攻打过燕、齐、魏,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廉颇对秦国的战争却只有长平一战,而且还消极应战。显然地,廉颇并不想与秦国结怨,他属于联秦派。至于蔺相如,可以从他的众多行为之中看出他对秦的态度是抗秦。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戏弄了秦王一番,宁愿以赵国的大量土地和人民作为代价,也要把和氏璧偷渡回赵。另外,蔺相如是宦官缪贤的舍人,缪贤与燕王交好,燕国是最大的抗秦国,那么作为缪贤谋士的蔺相如无疑也是抗秦派。初始,廉颇和蔺相如之间不和,也极有可能是因为双方政治路线的不统一。

廉颇处处挑衅蔺相如,蔺相如处处忍让,还把廉颇与秦王作比较,其实也是别具深意。他告诉了廉颇一个道理:虽然我们的政治路线有异,并不代表我害怕你。但是我们的目的一样——都是要使赵国强大起来,只有我们合作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这也是赵王的旨意。当廉颇明白这层含义之后,就有了“负荆请罪”的典故。

这就是赵王高明的地方。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想要让自己统治下的能人既形成合力、又互相制约,那么实现派系间的平衡布局就非常重要。不论是联秦还是抗秦,都必须要相互制衡,不能让任何一方过于强大。联秦,与秦国走得太近,会引起其他各国的反感。抗秦,也会引起秦国的反击。只有综合这两种势力,才可能各方都不得罪。而且在必要的时候,赵国面对其他各国才能有才可用。例如,在赵孝成王继位之后,秦攻打赵国,蔺相如决定向齐国借兵。由谁出面借兵呢?最佳人选——蔺相如。因为在此五年之前,蔺相如带兵攻齐,赵国抗秦派的蔺相如主动向齐言和,这也成了此次借兵的基础。再比如说,长平之战,秦攻赵,秦赵之间实力悬殊,如果硬攻,赵国胜利的机会并不高。此时最佳的将领就应该是属于联秦派的廉颇。廉颇也的确是这么做的,消极应战。“将相和”的最终目的也得以实现,需要红脸就推出红脸,需要白脸就推出白脸。

时过境迁,当蔺相如病死之后,“将相和”的局面也被打破,老将廉颇已经不能再为赵国在七国之间寻得立足之地,赵国逐步走向灭亡。从反面论证了赵王一手主导的“将相和”的局面,是出于赵国的生存发展而不得不做的局。

●赵括的长平之战是替廉颇背黑锅

在多如繁星的战国武将中,赵括一直是后世记住的典型。因为几千年来,他已经成为军事中“纸上谈兵”最具代表性的反面教材。然而,几千年来的讥讽,是否就能说明赵括只是一个不注重实际经验的草莽将军呢?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战争,那是一段极具悲剧性的、波澜壮阔的、血腥而且具有转折性的历史。长平之战相持三年,赵军落败,近五十万赵国将士的生命消逝,赵国由盛转衰,历史也把这样的重责推到了赵括身上。当我们正视这段历史时就会发现,赵括这样一个以身殉国的忠勇军人,被钉在这样一根耻辱棍上是极不公平的。

那么赵括是否应该为这样的历史悲剧背上责任?赵军失败的原因到底在哪里?是赵括?他在战争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又犯了哪些错误?

一次战争的失败,并不是偶然的结果,必有其内在原因。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大家都懂。当我们在给赵括定罪的时候,必然要先了解这场战役的前因后果。

长平之战之始,赵国以廉颇为将对阵秦国,可以说这场突发性的战争与赵括没有多大关系。廉颇出战,人心所向,因为他沉稳持重,无懈可击,人们对廉颇也都心存佩服。但是,在长平之战中,他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战争初始,廉颇主动采取坚守战的战略,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这种战略与赵国的地理环境、战略环境极不符合。赵国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强国,赵军在与对匈奴、胡人的战争中,练就了强大的战场突击力量,赵军最擅长的就是进攻战,但是最不擅长的就是消耗战。因为消耗战不仅是时间的消耗,也是粮食、人力以及军械的强大消耗,对赵国而言,消耗战其实相当不利。然而,赵国的政治集群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另一方面,秦军却是最擅长防守战。所以当廉颇在战争之初采取消耗战的战略方针时,他就已经丧失了自己在战场上唯一的优势,以自己的弱点去拼敌人的长处,相当于以卵击石,战争形势已经完全顺着秦军的脉络在走,这场战役赵国已经开始处于下风。

秦赵长期的消耗战,最后赵国增兵近五十万,在物资、军队、军械上的重大损耗,给赵国政治群体脆弱的心灵再一次沉重的打击。让赵国贵族失望的廉颇被替换下阵,只是时间的问题了。此时,赵括作为长平之战的重要人物出场了。因为赵括最擅长的就是进攻战,所以当赵国政治群体看到廉颇的消耗战并没有给赵国带来意想中的胜利之时,他们就果断地换上了赵括,希望以另外一种完全相反的方式重新改变战争形势。然而他们没有考虑到的是:临阵换将给主帅和战士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以及当时已经完全形成的对垒战形势,秦军气势大盛,赵国却在强大的消耗战面前早已气势渐短,战争形势早已形成定局,岂是一个赵括就能改变的!赵括入主赵军,已先输一筹,这并不是赵括的错。这样的形势,使赵括入主长平后,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进攻。赵国不能再继续消耗,需要尽快结束战争,守不得,退不得,所以只能选择主动进攻。

另外,赵括失败与其轻敌有很大关系,他轻视了“常胜将军”白起的能力。长平之战之始,秦国以王龄为将,后来秦王与白起密谋换将,让赵括以为与自己对阵的只是战略进攻上弱于自己的王龄,而不知自己真正的对手是战神白起。所以才敢如此轻敌,所以才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给赵军覆灭埋下了伏笔。赵括带军深入,抵死反击,给秦军带来了极大的伤亡和损失,但最终仍逃不了失败的结局,以身殉国,这是值得后人敬佩的。但也是这样的绝地反击,使秦国在骗降赵军以后,报复式的屠杀赵军以泄愤。

从以上可以看出,长平之战的失败,并不在于赵括一人军事上的失误,赵军在战争之始已经陷入了严重的战略错误之中,廉颇用兵失误,赵括接替他继续战争,形势已定,并不是他个人能够扭转,而赵括只不过是代替廉颇品尝了修败的苦果。

●“纸上谈兵”是冤枉了赵括

“纸上谈兵”出于战国时赵国名将赵括,这似乎也成了他在历史中的代名词。赵括因为长平之战的惨败而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之上,他一人背负了赵国衰败、五十万将士生命的责任。对于这位生前位高权重的将军,赵国却无人为之立传,甚至司马迁在《史记》之中也略过了他。

首先,看看赵括纸上谈兵这一故事。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赵奢因为受到平原君举荐而得到赵王的重用,主管全国斌税,后又解瘀与之围,大败秦军。因此,赵奢与蔺相如、廉颇成为赵国的三根顶梁之柱,可谓是举足轻重。赵括出身名门,自幼就熟读兵书,对军事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少年时代即随父亲出战。少年赵括曾献计帮助父亲赵奢一个月之内攻下了赵军久攻不下的麦丘。公元前270年,赵括运用反间计,成功地解救了瘀与地区,因此扬名。尽管如此,在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之始,赵括也没有任何实际带兵打仗的经验,在军队中他更多地扮演了军师的角色。公元前260年,秦王命王龄进攻韩国上党地区,并且顺利地占领该地区,但是上党地区早在两年前已归属于赵国,此次秦进攻上党,赵孝成王就派名将廉颇出战,廉颇驻军长平,与秦军交战,采取了自己不擅长的消耗坚守战略,秦军不断吞食赵军,完全占领了上党地区,这对赵国都城邯郸十分不利。因此,赵国内部出现了混乱,不断有人提出建议,换下廉颇。最终,赵王听取乐毅的建议,由赵括取代廉颇,对战秦军。赵括率领四十万大军,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终,赵括突围不成,战死长平,四十余万赵兵尽被坑杀。

综上,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赵括虽然有跟随赵奢出征的经历,但是从来没有独立为将、带兵打仗的经验。虽有谋略,但是却缺乏实际作战经验。在以前大大小小的战役之中,他都没有机会得到重用,大多数战功只是靠“军师”而得来的。因此,在关键的时候,赵括上阵打仗,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并不是很高。

二、赵军在经过长久的持久战之后,早已疲惫不堪。赵国虽然强大,但已经不是赵武灵王时候的赵国了,在经过了赵惠文王策划的“沙丘之乱”之后,赵国的国力也在逐渐地削弱,此外权臣和赵国公室的内斗,导致大量人才被埋没,这其中也包括赵括。赵国的实际情况,根本就支撑不了长久的消耗战,加上廉颇的消耗,让赵括上任之后,除了速战速决以外,更无任何选择。

三、赵括上任以后,大量修订军纪,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这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也是赵括经验不足的表现。临阵易帅,就给将士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双方要形成一种新的战斗力,需要一段相当长的磨合期,这样的临阵改革只会带来更多弊端。

四、这点是最能直接证明赵括是否是“纸上谈兵”的关键,即赵括在战役之中所采用的战略战术。当时秦军在西,赵军在东,秦军以西是河水很宽很深的泌水,赵军以东是河水很宽但水浅的丹水,两军之南是太行、王屋山脉,北面也是太行山的山脉,整个战场由山脉和河水组成了一个矩形。但是,南面的山脉已由秦军所占,北面的山脉为秦赵共同占有。因此,无论是哪支军队要全身而退,都只有选择水路,要么是渡过丹水,要么是乘船渡过沁水。赵括决定派晋阳赵军南下支援沁水西岸的赵军,控制沁水西岸一带,再向西进攻秦军,配合自己的大军东西夹击秦军。但是,赵括没有想到的是,沁水西岸的赵军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命令,未能控制沁水西岸,所以当赵括大军一路追随不断向西撤退的秦军至沁水河东岸时,不但没有消灭秦军,反而使自己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之中。最后秦军骗降赵军,两军再战,死伤无数,赵军四十万大军终因力竭而败,赵括自杀殉国。其实,赵括的部署可谓得当,只是赵皮牢、晋阳二军未能完成任务,殊为可惜。秦国虽然胜了,却也因为赵括的殊死反击而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兵回国。

赵括在战争中的确犯了一些错误,错误的原因在于其经验不足。但是深纠其因,也是由于赵国国内权臣舞弊,人才得不到重用有关。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并不是“纸上谈兵”,失败也是现实所逼。

●大将军韩信之死

公元前196年,西汉刚刚建立不久,国家犹如飘浮在风中的浮萍,随风摇曳,处在这样一个新生儿内部的人们,更是人人自危。刘邦杀死了大量建国功臣,这些曾经与刘邦共同奋斗、出生入死的人,却并没有享受到胜利的果实。这其中也包括了“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齐王韩信。

韩信是秦汉之际最著名的军事家,为西汉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与萧何、张良并称为“西汉三杰”。但是这位大功臣最终的结局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他被吕后、萧何捕杀于长乐宫中,三族被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大功臣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呢?

一直以来,史学界对韩信死因说法不一,各执一词。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韩信被杀的起因是自请封王。汉高祖五年,平定三齐之后,刘邦被楚军围困于荣阳,焦急地等待韩信率兵来救。但是刘邦等到的并不是韩信大军,而韩信自请封为齐王的上书让刘邦十分震怒,但是有求于人的刘邦,也只好遂了他的意。刘邦并非是心甘情愿,而是现实所逼,不得已而为之。韩信自请封王的做法,在刘邦心中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因此,在楚汉战争刚刚结束,刘邦就设计夺了韩信的兵权,徙封为楚王。入楚的韩信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反而与项羽旧部钟离昧相交甚密,刘邦对韩信的怀疑更甚。但是,一代帝王怎能单凭怀疑就诛杀建国功臣?刘邦就算是权倾天下的帝王,也必须要以理服人。真正让刘邦有机会杀掉韩信的原因在于有人告韩信谋反。

二是韩信的死因在于谋反。自请封王事件之后,刘邦对韩信已经是心存芥蒂,杀掉韩信只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有人告韩信谋反。所以当有人举报韩信要谋反的时候,刘邦就再也没有犹豫了,他抓住了这个时机,采用陈平的调虎离山之计,以出游云梦为借口,趁着韩信来陈朝会见之时逮捕了韩信。果断而深谋远虑的刘邦仍念韩信建国功勋,并未杀之,改封为淮阴侯,使居长安,危机四伏的韩信依然没有看清楚形势,反而在被刘邦降封为淮阴侯之后,常常称病不上朝。甚至还勾结握有重兵的陈豨,准备趁着刘邦伐陈之时,与陈里应外合,发动叛乱。韩信的阴谋被人告发之后,被吕后、萧何捕杀于长乐宫之中。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性格

    本书选取了燕赵、三秦、三晋、齐鲁、吴越、荆楚、巴蜀、滇云、岭南、青藏、闽南等十一个文化生态群体,撷取了各地的民俗民情、地方风物、饮食、建筑、文化名人等历史沿革,力图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上,构建一个清晰的文化性格脉络。同一般的人文文化书相比,本书内容广泛,不仅停留在对风俗人情的简单介绍上,而且是从“文化性格”上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一个深入思考。
  • 高风亮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高风亮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本书收录了全国各地研究嘉陵江流域地区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的文章30余篇,主要从嘉陵江历史地理及沿革、嘉陵江流域的经济研究、嘉陵江流域的文化研究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就挖掘整理嘉陵江文化的历史资源,探寻嘉陵江文化的内涵、特色,加强区域合作,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创新与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 民间婚俗

    民间婚俗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哭嫁仅仅是婚俗中的一个插曲。以上简单梳理了哭嫁习俗流变的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婚俗还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充溢着美好的情感以及人们对幸福家庭生活的向往。本书将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的风俗画面。
  • 武林丛谈

    武林丛谈

    本书介绍了武林行当、武林习俗、江湖特征、江湖规矩、江湖习气追溯了武林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武术流派发展成武术门派、武术门派和江湖帮派割舍不断的联系,以及武术从民间走向殿堂的历程反映了民间对武术的见解和理解记述了以良莠混杂的江湖文化为特点的武术文化现象,还原给读者一个真实的武林。
热门推荐
  • 末世之赤红死灵

    末世之赤红死灵

    触电昏迷的李安,醒来后发现世界居然成为了末世,最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拥有暗黑破坏神中死灵法师的技能。在这个被成为“红世”的末日中,李安一步步踏上成为“红世之王”的道路。这个世界,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它比你想的还要简单。
  • 恶魔之罪

    恶魔之罪

    自古以来,恶魔因为某种原因而身背罪名。他们在人界为了生存,大部分人选择了隐藏实力。但,罪是无法洗刷的。恶魔的孩子都拥有强大的力量,并继承了他们的罪。当然,这里边也有不知道自己真实身份的人……人类、神都对恶魔有偏见,并攻击他们……罪,到底何时才能去掉呢?
  •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段渝主编的《巴蜀文化研究集刊7》内容介绍:伊尹是商王朝开国的辅弼良臣,一名伊挚、尹挚,单称伊,又名阿衡,辅佐成汤伐灭夏桀,建立了商王朝。汤之后,太甲不遵汤法乱德,伊尹放太甲,摄朝政,保证了早期商王朝王室政权的平稳过渡。伊尹的治国大略流芳后世,到春秋战国时期乃有伊尹学派形成。
  • 气场修炼术

    气场修炼术

    如果你问什么是气场,心理学家会告诉你,气场就是感觉;交际学家会告诉你,气场就是影响力。这两句话都对,但分开说却不完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气场。对于我们来说,最理想的气场是亲和力和压迫力的结合?我们培养气场的目的是影响他人,让他人接受我们的影响,甚至让别人按照我们的思维去行事。培养气场,让你身价百万!增强气场,让你改变命运!
  • 血骨迷踪

    血骨迷踪

    2016年,秦墓开采!然而,本应该放置秦皇棺椁的主殿却被一个漆黑的木匣子霸占了!一时间世界的目光纷纷聚集在龙朔,只为那顶部的六个大字“长生不老秘诀”?正面七颗北斗七星状分布的头骨凹槽又代表了什么?二十年前遭遇刺杀而失踪的龙朔第一世家百里的孙子重新出现在世界上,然而,杀手又接踵而至!原因究竟是为了什么?研究古盒的田老死去了!究竟是他杀还是意外!真相会从此被埋葬么?百里情,不得不踏上寻找血色头骨的行踪!然而,盒子里却并不是什么长生不老秘诀,而是?
  • 无衣令

    无衣令

    从乡村来京打工的小让生计无着,便抵押青春的资本投靠报社社长老隋。老隋不可能离婚,而小让也是家中有人——青梅竹马的石宽仍在家乡等她。小说将小让写得柔肠百转,一边是给她足够生活享受的老隋,一边是给她精神尊严的石宽……
  • 薄情总裁失忆妻

    薄情总裁失忆妻

    “刚才,你跟他做了什么?”将甄慧贤逼到无人的角落,他支着墙壁,一手捏着她光洁的下颌,令她直视着她。甄慧贤摇头,却看到他那双邪魅的眼眸越发的犀利。“我要一个诚实的妻子。”冷酷无温的话语再次响起,字字铿锵有力,几乎是从齿间挤出。同时,捏着她的手也越发的用力。
  • 指掌封天

    指掌封天

    指有指旋,掌有掌纹,一切自有天命!修命者,改天换命,只在一手之间。神有命,仙有命,苍生有命!一切逃不过命运二字!最终已分不清是跳脱了命运,还是跳脱了命运的命运即是是命运!
  • 李嘉诚:财富人生(上)

    李嘉诚:财富人生(上)

    自1988年开始登上华人首富的宝座,多年来,李嘉诚已经成为华人圈里最耀眼的商业明星。他白手起家的经历鼓舞着无数中国逐梦者。他居华人首富多年,让华人企业家心悦诚服。他是财富和成功的象征。他的故事传遍了华人世界的大街小巷,他的“超人”名号妇孺皆知。既是超人,必有超人之处。作为成功的商人,他的财技和资本运营手段成为人们争相研究的对象;作为成功的商人,他以信为本的处世哲学让众多的同行对他交口称誉;作为成功的商人,他不遗余力的慈善行为让其他的企业家难以望其项背。
  • 人人都要会理财:这个时代不懂点理财知识要吃亏

    人人都要会理财:这个时代不懂点理财知识要吃亏

    本书以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理财为重点,向读者鲜活地展示了理财的奥妙,详细介绍了理财基础知识、各种理财工具、家庭理财要点,并教读者学习如何综合运用理财知识,实现财富的不断积累。从投资理财应有的理念与心态、各类投资品的特性及如何挑选适合的投资品、如何控制风险、如何选择理财师、如何将财富传承给下一代等方面,向读者抛砖引玉,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阅读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