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7100000005

第5章 为政篇第二(1)

“为政篇”旨在强调儒家“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更是身居高位者必须具备的为政品质。

孔子提倡推行仁政,以道德的力量教化百姓,推崇尧、舜、禹以及文王、武王、周公等先贤的统治思想。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鞔,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美好的道德是为人处世的基础,也是为官从政的关键。德行高尚的人才会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国家和百姓。时至今日,德行的修持仍然是我们人生不可缺少的功课。要成为一个被人称颂的仁人君子或者清廉好官,就要重视自身人格品德的培养。按照孔子提倡的那样,树立起“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就能使自己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官场上,都做到堂堂正正而受人敬仰。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之。”

注释

①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应该用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②北辰:北极星。③所:处所,位置。

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就会像北斗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名家注释

程颐、程颢注:“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又曰:“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为政以德,别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

张居正注:“政,是法令,所以正人之不正者。德,是躬行心得的道理。”又注:“古之帝王所以笃恭而天下平者,用此道也。图治者可不务修德以端,出治之本哉!”

解读軏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有以德治国的理想,虽然他们追求德政是有私心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让其子孙世世代代继承皇位。但不论怎样,建立德政在一定程度上对百姓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繁荣发展是有益的。因为完全依赖法律去治理国家,难免有所疏漏。法律不见得事事周全,有很多犯罪分子可能钻法律的空子。所、以,从事政治的人应该用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用道德去教化普通大众,以此来弥补法律的不足之处。

从政关键在于德行,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这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我们该怎样获得成功是我们最关心的话题。而道德品行正是人生美好幸福的基本要素。无论我们地位如何,无论我们身处何地,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做的事。以良好的德行来感化周围的人,靠拢我们的人便会慢慢多起来。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的你生活怎会不美好?人生再辉煌也总有终结的时刻,然而良好的德行却能够永垂不朽。“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用自己高尚的品德证明自己,即便驾鹤西去也会被人铭记于心。

22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日‘思无邪,。”

注释

①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诗经》共有诗歌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②蔽:作概括讲。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所蕴涵的思想大义,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t思想纯正’。”

名家注释

程‘颐、程颢注:“‘思无邪’者,诚也。”

张居正注:“盖诗人之言有美有刺,善者美之,所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刺之,所以惩创人之恶念。只是要人为善去恶,得其性情之正而已。人之心若能念念皆正,而无邪曲之私,则其所为,自然有善而无恶,有可美而无可刺,而诗人之所为以劝以惩者,包括而无遗矣。然则思无邪之一言,岂不可以尽盖三百篇之义乎。

此可见学者必务知要,而其功莫切于慎思也。”

解读

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可供学生学习阅读的书籍没有多少,所以孔子一边周游列国去讲学,一边删订整理古代文献,以作教材使用。《诗经》是孔子深入研究的一部作品,其中无论是抒写忠孝之人的远大志向,还是抒写忧男怨女的相思情怀,都是至情流溢,直写衷曲,决没有虚托伪饰,扭捏作态。所以孔子用“思无邪”来概括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叹:这些诗都是发自真情而创作的呀,思想典雅且端正。

诗歌是人类感情最好的宣泄方式。诗有高下之分,其判断标准就在于思想是否纯正。只有思想纯正的诗歌才能感动人打动人,才能深入人心真正影响人的行为使人向善。诗的语言短小凝练,但是其蕴含的意义却深远悠长。同样的道理,良好的品德能够立于世,关键也在于思想的纯正。

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归于纯正。读书时不能读歪书邪书,这样实在是害人又害己。书读对了,我们的内心才会没有杂质,才能去除邪恶的欲望,这样我们的思想也就归于纯正了。

2.3子曰:“道之以政,齐①之以刑,民免②而无耻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

注释

①齐:整齐、约束。②免:避免、躲避。③耻:羞耻之心。④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虽然免受刑法,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整顿百姓,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使人心归正。”

名家注释

朱熹注:“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

张居正注:“日用云为,都有个仪则。使贤者不得以太过,不肖者不得以不及,而皆协于一焉。这等样治民,将见那百姓每良心自然感发,不但知恶之可耻,而绝不肯为。又且知善之当为,而皆力行以至于善矣。岂特求免刑罚而已乎!所以说,有耻且格,盖德礼政刑,固皆所以适于治之路,而出之有本末,获效有浅深,故孔子第而言之,欲为人君者,审其本末轻重之辨也。”

解读

德治与法治是自古就有争议的一个话题。道德是一种自省活动,是人的主观意识;法律是国家强制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孔子认为德治比法治优越,但是实施过程却比法治困难得多。所以在德治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还是应该运用法治来统治国家。

法治是德治的基础,德治是法治的补充,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法律作保障,德治是无法实现的;没有道德做补充,法治也难保万无一失。单纯地依法治国,百姓可能惧怕受刑罚而不去犯罪,但是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犯罪可耻。并且凡事以法为定论,有些情况下难免缺少人情味。最合理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法德兼行,用道德教化百姓的同时又用法律威慑他们,让他们从内心里明白犯罪是可耻的,从而具备廉耻之心。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解读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于社会;四十岁能掌握各种知识;五十岁懂得了顺应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对各种言论融会贯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越出礼的准则。”

名家注释

程颐、程颢注:“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立,能自立于斯道也。不惑,则无所疑矣。知天命,穷理尽性也。耳顺,所闻皆通也。从心所欲,不瑜矩,则不勉而中矣。”又曰:“孔子自言其进德之序如此者,圣人未必然,但为学者立法,使之盈科而后进,成章而后达耳。”

朱熹注:“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又注:“圣人生知安行,固无积累之渐,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是其日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故因其近似以自名,欲学者以是为则而自勉,非心实自圣而姑为是退托也。后凡言谦辞之属,意皆放此。”

张居正注:“夫圣人生知安行,本无积累之渐,犹自言其进德之序如此,然则希圣希天者,岂可少懈于日新之功哉!”

解读

孔子将自己的一生作了一个简单的概括,不论周游四方去讲学还是出仕为官,他都以学为重,并且做到了善始善终。三十而立后,每十年订一个奋斗目标,激励自己十年上一个台阶,时时刻刻不忘进取。事实上圣人也同样给我们规划了人生目标,给我们提出了言行准则,成为我们不断规范自身提升自己的德行标准。

人生在世数十载,能够持续不断地进步实在是难能可贵。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经历的事情也各有差异。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努力目标,只有适时调整才能得以突破。这就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调整需要改善。

“世事洞明真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人情世故可是一门大学问。学习做人的根本在于修身养性,而德义的养成在于勤奋苦学。岁月向前推移,我们所需要的学问也不断地更新。而学问的真谛就是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深切体悟。学贵在持久,人生的大学问也是在循序渐进中求得的。伟大出自平凡,把对生活的体悟积累起来,从而透彻了人情世故所产生的哲学思想,总有一天你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2.5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③,子告之曰:“孟孙④问孝于我,我对日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田园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求他向孔子学礼。②无违:不要违背。③御:驾驭马车。④孟孙:指孟懿子。

田臼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的准则。”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团圆衄朱熹注:“生事葬祭,事亲之始终具矣。礼,即理之节文也。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是时三家僭礼,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语意浑然,又若不专为三家发者,所以为圣人之言也。”

张居正注:“人子事亲,心虽无穷,而分则有限,随其尊卑上下,各有一定的礼节。如父母在生之时,凡朝夕定省,左右奉养,都依着这礼。”

解读

孔子很重视“孝道”,在他看来孝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从政的根本:孝道包含孝顺和孝敬两层意思,而孝顺就是说要顺从父母。作为孝子,首先就不该违背父母合理的意愿。不违逆父母,才能使他们心情舒适,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无违”这里指不要违背礼节。教育我们对待父母要真诚恭敬以礼相待,不能敷衍塞责。人的命运天注定,而从生到死考验酌却是我们的为人。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孝顺父母义不容辞。但是孝顺父母要做到诚心诚意,不应该只是为了名声装模作样给别人看。不论我们是身处困境还是富裕丰足,只要父母健在,都应该发自肺腑地为父母尽孝,按礼仪制度来敬奉他们。

当我们的父母有一天驾鹤西去,作为孝顺的子女应该按照正常的礼节来埋葬他们,但是,按照礼节并不是铺张浪费。、如今社会,很多人父母健在的时候没有尽心尽力去尽孝道,父母去世的时候就大办丧事以此显示自己的孝顺。这并不是真正的孝顺,也违背了丧葬的礼节。孔子所谓的“礼”是既要恭敬虔诚,又不铺张浪费。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⑦。”

注释

①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谥号为“武”。②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这里指代父母。疾,病。

译文

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做父母的最担心子女生病。”

名家注释

朱熹注:“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

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亦通。”

张居正注:“孔子之意,盖以武伯生于富贵之家,长于逸乐之地,易以致痰而忧其亲,故因问而警之如此。至若天予以一身而为天地神人之主,其所以培养寿命,而昌延国祚者,又当万倍于此矣。孔子之言,岂特为孟武伯告哉!”

解读

父母养育我们,时时刻刻为我们操劳,对我们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吃饭了吗?睡得好吗?身体有没有不舒服?工作还顺利吗?……扪心自问,对待父母我们是否也做到了这些?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可能体会不到父母对我们那份厚重炽烈的爱,有朝一日我们也为人父母了,才能对这种心情彻底理解。当我们恨不得代替孩子忍受病痛的折磨时,我们才会想到父母曾经的付出。对待父母,我们能付出跟对子女一样的爱和担忧,这样才算是行孝道。

“养不教,父之过”,我们处世为人应时刻谨慎,提醒自己做到自尊自重,这样父母便能少些担忧。身处何地,遭遇何事,都不能做出让人不齿的龌龊行为,更不可因为自己的不义之行让父母背负不教的恶名。也许我们一生都没有什么大成就,但是只要我们堂堂正正去做人,父母就会觉得很欣慰。

天底下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图回报,但是子女对父母的孝行却很少能做到这样的。孝敬父母,一定要体悟父母的心情,用这种心情反过来对待自己的父母,真正做到让他们安心才可以称得上是孝子。

2.7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2.7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译文

孔子的学生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就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也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恭敬的话,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名家注释

朱熹注:“犬马待人而食,亦若养然。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

张居正注:“夫子游圣门高弟,何至以犬马待其亲,而孔子犹告戒之如此者,盖凡父母之于子,怜悯姑息之情常胜,故子之于父母狎恩恃爱之意常多,其始虽无轻慢之心,其后渐成骄傲之习,遂至于无所忌惮,不顾父母者有之。孔子之言,所以深究人情之偏,而预防其渐也。若推其极,则必如帝舜之以天下养而夔夔斋栗,文王之问安视膳,而翼翼小心,然后谓之能养能敬,而为天下之大孝也与。”

解读

只是做到了以物质来赡养父母还不能说是尽到了孝道,因为孝道的根本在于有没有孝心、对父母是否恭敬。对父母不尊敬,只是无可奈何地尽赡养义务,这跟饲养家禽牲畜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孝敬父母关键就在于敬,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实际上就是侍奉父母内心要有诚意,诚心诚意的孝不是形式上的孝顺。对待父母没有一定的标准,任何父母也不会对子女作如何孝敬他们的规定,所以凡事只要有诚意就好。

当今这个经济发达的社会,吃穿方面的赡养问题日益退居次要地位。很多父母想要的已经不再是子女每月寄来的那点生活费,他们想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儿女的那份心意。可是有些人宁可豢养宠物来展现爱心,也不愿意常回家看看,对父母多一些敬爱。孝,不是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是一种爱的心情。我们应该谨记圣人的教导,孝敬父母,除了物质上满足他们之外,更要重视精神上的孝敬,这是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

同类推荐
  • 军事战争的智慧

    军事战争的智慧

    精彩的哲理故事如一丝丝火苗,点亮心灵睿智之灯;如一把金钥匙,开启智慧宝库之门。早一天领悟,早一天走向成功;早一天领悟,早一天拥有幸福。阅读本书,犹如聆听智者的教诲,智慧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 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

    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

    我们编译的这本《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一书中,其题材内容可以说是康德哲学思想的经典智慧。
  • 沉思录

    沉思录

    本书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本书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求知格物、创立“心学”的经历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深刻分析了心学中蕴涵的强大能量。比如,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不过世事多艰,我们在生存过程中太多次违背良知,导致良知被遮蔽,不能发挥它的能量。作者希望读者能从王阳明的智慧中学习到取得成功的正确方法,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在浮……
  • 国学与巴蜀哲学研究

    国学与巴蜀哲学研究

    国学与巴蜀哲学探索》是作者与唐赤蓉教授二十多年研究巴蜀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一个成果结集,所收论文曾发表在海内外的多家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刊物有加拿大的《文化中国》,国内的《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孔子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浙江学刊》、《社会科学研究》、《甘肃社会科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等,绝大多数发表在上一个世纪。
热门推荐
  • 封清英烈传

    封清英烈传

    千古奇耻剃发辱,泱泱华夏民族恨。可叹世人多健忘,亡国犹唱后庭花。屠戮千万同胞仇,篡改历史太欺人。奸淫掳掠无不做,富贵荣华却逍遥。试问天理何处在,公道真理何处寻。愿梦手提九龙剑,诛灭满妖驱鞑虏。千古奇耻凭空悼!这是一场尊严之战动乱的时刻,屠戮千万炎黄子孙,践踏民族尊严,篡改历史,罪恶罄竹难书。这是一场尊严之战!
  • 山河怒

    山河怒

    他是一个受人压迫的小乞丐,偶然拜入师门,却被人视若猪狗,就连师门赏赐的法宝都是在垃圾山上淘到的。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在他们眼里垃圾都不如的法宝,却给小乞丐的命运带来了转机............请看他是如何用这个垃圾法宝一步一步走上巅峰的..........
  • 英雄学院之时光之殇

    英雄学院之时光之殇

    “阿狸哦……我要用我的所有时光……写这一曲狸殇……”在他即将成为时空守望者的前一天,虚空生物向瓦罗兰发起了疯狂的猛攻,英雄们仓促应战,败下阵来。时光神用尽自己所有力量把英雄们重新降临到另外的世界。他全力掩护时光神,为了守护心爱的人,义无反顾的冲向那团深不可测的黑云。那个女孩为你守了前世,等了今生,只期盼与你在这个世界重逢的那一刻。这是,时空守望者所创造的传奇。这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爱恋。这是,一个热血沸腾而又催人泪下的故事。——《英雄学院之时光之殇》(没有玩过英雄联盟的读者们无阅读障碍哦~请放心阅读。)
  • 特种兵在乡村

    特种兵在乡村

    清水沟退役归来的特种兵刘洋,一天在洗衣码头上碰巧遇到了邻家少女蓝小月在洗衣服,不禁被蓝小月的美貌吸引住了,发誓从此不再离开一步,保护好蓝小月的安全。因此刘洋的人生得以彻底改写。护美女,混乡村,斗地痞流氓,完美地演绎着特种兵的风花雪月...........
  • 圣杯之圣战再启

    圣杯之圣战再启

    时隔15年圣杯战争再次开启!?数人被卷入其中,成为master!?为了夺取圣杯,改变曾经,每人也开始了自我的战斗,目标——直指圣杯!历代圣杯之战中,最强之战!新人第一次写小说,非喜勿喷。
  • 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来

    当自己心满意足拿到英国剑桥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还被告知冷一个消息:班上另一个学生也被录取了,这个人好像听说过啊,没印象啊
  • 精灵之链

    精灵之链

    贪玩的少年诺亚萨尔米跑出城外碰到兽灵,逃命中被前来的精灵族所救,很快就和活泼可爱的精灵族公主塔夏打成了一片。精灵女王和女魔法师去见诺亚国王,宫殿中还有暗影牧师、天鹰游侠、光之守卫、神谕祭祀、磐石祭祀和刀锋骑士等,镇压兽王的火山开始爆发,他们组成联盟制定屠兽计划,立即前往消灭凶残的兽王……
  • 异界之召唤洪荒

    异界之召唤洪荒

    带着岳飞去抗击兽人大军,带着白起去坑杀异界人类,带着后羿射掉异界的太阳,带着孙悟空大闹异界的天宫,带着撒旦去诱惑异界的人民,带着上帝去给异界人洗脑,你会知道:一个狰狞无比的恶魔大喊:“阿弥陀佛。”一个西方的巨龙在大喊:“阿门,主与你同在。”一个伟大的神灵再喊:“上仙,请收我为徒吧。”抱歉,本书暂停更新,当时第一本书没构思好,文笔也很差,句子都有些不通顺,练手一下,感觉好多了。新书《生命进化时》,谢谢支持
  • 爱尔兰之约

    爱尔兰之约

    28岁的她和他偶然的邂逅,第一是偶然,第二次意外,第三次他被她深深地吸引,他们相爱了,痛苦、挣扎、纠结,被爱情伸出的刺一次又一次的刺痛后,她选择了离开......
  • 世界文明史简编

    世界文明史简编

    书稿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吸收当今史学界最新的学术成果,以史学家的严谨态度,并从文明史本身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着手展开阐述。《世界文明史简编》内容包括:文明的起源、古代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希伯来—犹太文明、古代美洲文明、西方中古文明、拜占庭与俄罗斯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印度中古文明、日本中古文明、科学革命、产业革命、走向全球化。